罕見!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珍稀蛇類白頭蝰蛇

2020-12-18 西部網

近日,在位於陝西漢中西鄉的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蛇活體。

西鄉縣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一條奇怪的大蛇,立即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經過工作人員實地查看論證,該蛇為白頭蝰毒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

據了解,白頭蝰蛇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是我國現存27種毒蛇中最致命的一種,世界罕見。它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以極少的數量分布於我國中西部海拔1300米林區,棲息於巖石洞穴。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查義俊告訴記者,在現場對該蛇進行比對、確認。該蛇體長30公分,頭為白色,身體有桔色圓環,最後確認為白頭蝰蛇。白頭蝰蛇在陝西境內有分布,但活體比較少見,在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發現尚屬首次。經現場檢查,該蛇為成年健康個體,隨後將其放歸自然。

陝西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大巴山山脈西段,米倉山中段,境內以米倉山主脊形成地貌骨架,保護區橫跨米倉山南北坡。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為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白頭蝰蛇活體
    無獨有偶,漢中西鄉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並控制住一條黑白相間的蛇,看著比較稀奇,於是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經過工作人員辨認,這是條白頭蝰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
  • 陝西米倉山首次發現白頭蝰蛇活體 系全球最毒的蛇類之一
    近日,陝西漢中西鄉縣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並控制住一條奇怪的大蛇,隨後立即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後比對確認,該蛇為白頭蝰蛇,體長30公分,頭為白色,身體有桔色圓環。工作人員透露,白頭蝰蛇在陝西境內有分布,但活體比較少見,在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發現尚屬首次。經現場檢查,該蛇為成年健康個體,隨後將其放歸自然。 據了解,白頭蝰蛇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是我國現存27種毒蛇中最致命的一種,世界罕見。
  • 我市首次發現中華珊瑚蛇 屬珍稀瀕危蛇類
    我市首次發現中華珊瑚蛇 屬珍稀瀕危蛇類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29日 15:23:21 | 作者:陳巧穎 黃龍標 | 編輯:董之震  為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連日來,南山省級森林公園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森林公園內的動植物資源進行調查。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至474處,最全景區名單一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新增太寬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甑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已有474處,這裡有份全名單,你都想去哪看看呢?、洪河、撓力河、牡丹峰、穆稜東北紅豆杉、勝山、五大連池、呼中、南甕河、黑龍江雙河、盤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馬河紫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嶺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瞎子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星砬子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洞山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細鱗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平昌縣駟馬自然保護區發現兩隻豹貓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平昌駟馬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隻豹貓  豹貓是產於亞洲的貓科動物。體型與家貓大致相仿,豹貓的毛皮有多種顏色,南方的豹貓為黃色,北方的則為銀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斑點一般為黑色。豹貓平時喜歡穴居,多在樹洞、土洞、石塊下或石縫中。豹貓平時主要以鼠類、松鼠、飛鼠、兔類、蛙類、蜥蜴、蛇類、小型鳥類、昆蟲等為食。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至474個,有咱錦州1個,你知道在哪嗎?
    、太平溝、老爺嶺東北虎、大峽谷、中央站黑嘴松雞、茅蘭溝、明水、三環泡、烏裕爾河、綽納河、多布庫爾、友好、小北湖、扎龍、黑龍江鳳凰山、東方紅溼地、珍寶島溼地、興凱湖、寶清七星河、饒河東北黑蜂、大沾河溼地、新青白頭鶴、豐林、涼水、烏伊嶺、紅星溼地、三江、八岔島、洪河、撓力河、牡丹峰、穆稜東北紅豆杉、勝山、五大連池、呼中、南甕河、黑龍江雙河、盤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馬河紫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最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至469處,數數你去過多少?
    國務院辦公廳今天宣布,全國新增五花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園池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已有469處。其中,上海有兩處:九段沙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林、涼水、烏伊嶺、紅星溼地、三江、八岔島、洪河、撓力河、牡丹峰、穆稜東北紅豆杉、勝山、五大連池、呼中、南甕河、黑龍江雙河、盤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馬河紫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嶺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瞎子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星砬子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洞山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47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分布圖
    5月31日,國務院又新批准了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我國自然保護區名單上升至474個。 全國自然保護區名單及分布圖
  • 陝西首次發現珍貴蛇類化石
    這是我省首次發現蛇類化石後,李永項老師寫的有趣的「打油詩」,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發表了研究成果。原來,在陝西洛南龍牙洞發現的有鱗類化石,其中的水遊蛇化石距今大約35萬-27萬年,時代為中更新世。這是我省首次發現三十萬年前珍貴蛇類化石。
  •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赤頸鶇
    近日,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過程中意外發現了眉紋和脖頸都是紅色的鳥兒。經保護區專家鑑定為成年雄性赤頸鶇,為旅鳥。據《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記載,赤頸鶇一般棲息於繁殖在西伯利亞的開闊針葉林間。
  • 陝西首次發現珍貴蛇類化石
    這是我省首次發現蛇類化石後,李永項老師寫的有趣的「打油詩」,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發表了研究成果。原來,在陝西洛南龍牙洞發現的有鱗類化石,其中的水遊蛇化石距今大約35萬-27萬年,時代為中更新世。這是我省首次發現三十萬年前珍貴蛇類化石。
  • 中國新增2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全國已達265個
    新華網北京2月23日電 經國務院批准,我國在山西、內蒙古等17個省、自治區新建了2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我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達265個,總面積9185.1萬公頃,約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9.6%。
  • 32年來首次!雲南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狼和豺
    雲南網訊(記者 謝進 李春林 通訊員 李忠林)記者從雲南臨滄市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26日首次正式對外公布的情況獲悉,該局安裝在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狼和豺,這是保護區成立32年來首次記錄到狼和豺活動的珍貴影像資料。
  • 東陽首次發現珍稀瀕危蛇類中華珊瑚蛇 金華也屬首次記錄
    為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連日來,南山省級森林公園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森林公園內的動植物資源進行調查。5月28日清晨,一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一條長相奇特的蛇,當即拍下照片。該蛇黑紅相間,花紋呈環形,頭部黑白成一字型。
  • 福建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有:保護區中亞熱帶森林植被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華南虎、金錢豹、雲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它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以及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植物資源及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
  • 陝西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1)陝西省周至縣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省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地處陝西省周至縣境內的黑河流域,2016年5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4618.58 hm,其中核心區面積1408.44 hm。該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秦嶺細鱗鮭、大鯢、多鱗鏟頜魚、渭河裸重唇魚、山溪鯢、秦巴北鯢、水獺等珍稀水生動物及其亞高山山澗溪流生態系統。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 樹蝰蛇一身閃閃發光的鱗片,像極了龍,堪稱史上最霸氣的蛇類
    蛇在民間很多地方都被稱為「小龍」,人們認為蛇是一種跟傳說中的龍有著相似地方的動物,並且認為傳說中的龍大部分的取材都是來源於蛇這種動物,只是在人們常見的蛇中,絕大部分的蛇都是身上有著花紋,皮膚光滑並且看起來比較可怕,它與傳說中的龍相似的地方可能只有身材,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們不經常見到的蛇類
  • 白頭蝰蛇現身十堰 系我國境內27種毒蛇之一
    【白頭蝰蛇現身】昨日,十堰市茅箭區農村發現一條瀕危白頭蝰蛇,一口將一條大狗咬死。昨日,十堰市茅箭區賽武當附近,農民張某帶著自己的虎斑紋狗到野外看護莊稼,狗狗跑在前面,突然怪叫起來,張某跑過去一看,發現一條兩尺多長的蛇纏在狗的左後腳上,咬著狗的腿不放。張某趕緊撿起一根樹棍將蛇挑開。
  •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發現珍稀瀕危苔蘚植物耳墜苔和花斑煙杆蘚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記者9月29日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今年7月和9月,省林科院聯合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苔蘚專家葉文博士及其團隊,前往四川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苔蘚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兩種珍稀瀕危苔蘚植物:耳墜苔(AscidiotablepharophyllaC.Mas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