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修建鐵路的傳聞最近得到了中國官方證實。據報導,一旦資金落實,項目將很快啟動。輿論普遍指出,如果該計劃得以實施,將為中國進口中東油氣資源提供一條繞過馬六甲海峽的陸上戰略通道。但是有分析認為,中巴鐵路運力有限,難以形成能源大通道,所以中巴鐵路的商業價值遠遠大於軍事戰略意義。
中巴鐵路一旦修通,巨大的通行能力將極大促進中巴之間的貿易往來,惠及兩國民眾。同時將使中國中西部的經濟輻射能力擴大,迅速到達南亞、西亞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
中巴鐵路修通後,還能連通臨近的其他南亞、西亞國家,如印度、伊朗、土耳其,甚至中東國家,形成新的鋼鐵絲綢之路。
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修建鐵路的傳聞最近得到了中國官方證實。
在7月8日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及中國與巴基斯坦正討論修建直通阿拉伯海的鐵路的消息,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對此回答說,「中巴是戰略合作夥伴,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化。這種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不僅造福兩國人民,而且有利於本地區穩定、共同發展和繁榮。」
此前,印度報業託拉斯的報導說,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裡在7月上旬華訪問期間,與中國達成了修建跨國鐵路的協議。印度報紙稱中巴鐵路是威脅印度的「軍事基礎設施」。
以中國新疆的喀什為起點、修建一條穿越巴基斯坦、直抵印度洋畔的瓜德爾港(背景資料:瓜達爾港緊扼波斯灣咽喉)的鐵路的構想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提出。2006年2月中巴建交55周年之際,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訪華期間專門提出巴成為中國「能源通道」和「貿易走廊」、建設中巴鐵路和能源管道、為中國運輸進口能源的大膽設想。該設想被中國列入「十一五」計劃中的「西出」戰略。
據中國經濟網報導,中巴兩國工程技術人員早在2007年底就已經完成了鐵路沿線的地質勘探工作。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裡這次訪問中國將落實修建鐵路所需要資金的財政安排。一旦資金落實,項目將會很快啟動。
難以形成能源大通道
輿論普遍指出,如果該計劃得以實施,處在西部內陸的新疆將可以獲得一個最近的的出海口,將為中國進口中東油氣資源提供一條繞過馬六甲海峽的陸上戰略通道。
對於深居內陸的新疆來說,巴基斯坦位於阿拉伯海沿岸的港口,是新疆乃至廣大西部地區與歐洲、非洲、南美洲等開展貿易最便捷的出海口,這比從東部港口輸送貨物到歐洲縮短了8000-10000公裡的距離,這對新疆的大開發建設無疑意義重大。
但是,中巴鐵路能否成為中國進口能源的大通道甚至替代性通道,則大有疑問。
眾所周知,我國進口石油量逐年遞增,去年已經突破2億噸,其中90%以上來自中東和非洲,經由海路運抵東部沿海煉油廠。如果要將這麼多的石油棄海登陸,通過巴基斯坦運回國內,則需要極為龐大的鐵路運力。然而,需要翻越帕米爾高原山結的中巴鐵路,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運力。比如,青藏鐵路設計的單向貨流密度只有500萬噸。如果要滿足近2億噸的運量,幾乎需要建設40條青藏鐵路。這在世界上是聞所未聞的。
所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亞問題專家夏義善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用火車把中東的石油運到中國,如果專門修建鐵路運輸石油,一年沒有1000萬噸將入不敷出,而這個數量又將超過鐵路的負荷。
除了能力不足,棄海走陸,從經濟角度看很不划算。眾所周知,與鐵路相比,海運具有運量大和成本低廉的特點,所以海運是國際貿易最重要的通道。甚至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貨物運輸,都很少直接通過鐵路運輸,相反絕大多數寧願繞遠,通過巴拿馬運河走海路,距離是鐵路3倍左右。我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如果從瓜德爾港上岸通過鐵路運到達東部,與直接海運到東部沿海相比,距離並沒有縮短多少,相反,主要在陸路運輸,成本將遠高於直接海運。
如果鋪設管道,與海運相比優勢也不大,但運量卻同樣有限;此外還有複雜的國際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中哈石油管道年運量只有1000萬噸;中緬石油管道只有700萬噸。鋪設中哈石油管道,是因為哈薩克斯坦深居內陸,只能通過管道運出;中緬能源管道是因為緬甸要向臨近的我國雲南出口能源石油和天然氣,並非所謂的為了「繞過馬六甲海峽」。
躲避海洋VS海軍護航
人們將中巴鐵路想像為替代的能源通道,緣於對美國海軍控制海上咽喉要道的擔憂。
所謂的「馬六甲困局」,其實就是這個因素。馬六甲海峽是美國公開聲明要控制的六大海峽之一。美國在新加坡和泰國都設立了海軍基地。
美國亞特蘭大中國經濟政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約翰·加佛發表文章稱,「一旦中美發生軍事對抗,美國將利用它的海上霸權來封鎖中國的海岸線,中國應戰能力將受到從陸上進口重要原料能力的制約」。在此情況下,穿過巴基斯坦和伊朗的穩固的運輸線,以及與這兩個國家「經得住考驗」的長期合作關係,將「變得極為有用」。
中巴鐵路雖然具有上述戰略意義,但是其安全性也不是絕對的,它不可能完全繞開美國的潛在威脅。美國本身就在波斯灣南岸的巴林有駐軍,1993年中國的「銀河」號貨輪就是巴林附近的波斯灣被美海軍攔截檢查的。而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亞,更是美國大型海空軍基地。此外,美國軍隊駐紮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本身也處在其監視之下。
所以,中國海上貿易運輸通道,並不會因為海上距離的縮短從巴基斯坦上岸就變得高枕無憂。中美一旦發生戰爭,無處不在的美國海軍隨處都可能切斷我國海上生命線;而在和平時期,其實也不太平,比如我國經過印度洋的貿易通道,就正在受到索馬利亞海盜的威脅。
所以,隨著對外資源的依賴度與日俱增,隨著印度洋航線在我國資源運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印度洋部署我國的海軍護航力量,必要性越來越大。而通過中巴鐵路,可以為我國在印度洋的海軍護航艦船提供近距離的便捷支持。
新疆出海口 新絲綢之路
事實上,與上述潛在的戰略考慮相比,開發和開放我國大西北的現實需求,則是建設中巴鐵路最直接的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深居內陸腹地,遠離東部港口,成為對外開放的末梢,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一直滯後。
1990年,隨著經過新疆的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新疆首次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但是新亞歐大陸橋只能通過與前蘇聯中亞國家之間的交通聯繫。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聯繫,只有一條單薄的卡拉崑崙公路,且時常中斷。至於臨近的南亞、西亞國家,更是難以連通。絲綢之路的輝煌,僅僅停留在遠古駝隊和馬幫的時代。
5月20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提出「舉全國之力建設新疆」的號召。9月,新疆提出「成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的目標。
專家指出,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貿易發展滯後,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鐵路,依靠崎嶇的公路貿易,物流成本過高。
據記者了解,中巴公路我國一側的紅其拉甫口岸,由於氣候惡劣,每年僅在4月15日-10月15日開關,時間只有6個月;由於是公路口岸,年過貨能力只有區區5萬噸、客運量為5萬人次。
相反,中巴鐵路一旦修通,巨大的通行能力將極大促進中巴之間的貿易往來,惠及兩國民眾。同時將使中國中西部的經濟輻射能力擴大,迅速到達南亞、西亞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
中巴鐵路修通後,還能連通臨近的其他南亞、西亞國家,如印度、伊朗、土耳其,甚至中東國家,形成新的鋼鐵絲綢之路。
報導稱,一條連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鐵路已經於2002年動工,這是兩國之間修建的第一條跨境鐵路。此外,連接伊朗與中亞國家亞塞拜疆的一條鐵路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這意味著中巴鐵路建成後,一幅「新絲綢之路」的藍圖漸漸浮出水面。中國將能通過鐵路連通印度、伊朗、土耳其、亞塞拜然等國家,中國的工業產品可以快捷地出口到世界資本市場中東,捎回中國急需的石油。這種雙向流通將帶來亞洲新一輪的發展浪潮,為我國下一個30年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商機。
當然,一旦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海上運輸渠道告急,相對安全的中巴鐵路通道可以部分替代海上運輸線。
(責任編輯: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