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荷乍露嫩綠,後園初發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魚兒遊在池塘。
當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是為太陽回歸年的5月5日或6日,北半球的春天算是過去了。「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進入到夏天了。
立夏分為三候
「初候螻蟈鳴」,螻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種。這時節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塘畔鳴叫覓食了。「二候蚯蚓出」,由於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 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這時已開始長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鄭一縣誌》載:「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謂之進 鮮」。從這三候的描述中我們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螻蟈鳴。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夏小正》:三月螜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飛不能過屋;緣不能窮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說文》稱鼫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螻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為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一名曲蟺】,《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
王瓜生。《圖經》云: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今藥中所用也。《禮記》鄭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隱居以辨其謬,謂菝葜自有本條,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條,先儒當時如不檢書而謾言者,可笑。
趣味習俗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
嘗新活動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秤人」
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打秤花只能裡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
飲食養生
立夏飯
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
立夏蛋
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
立夏羹
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的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
清涼飲食夏日飲品推薦麥冬菊花茶
取菊花30克,麥冬15克,加水煮沸後棄渣留汁,待冷卻後加蜂蜜,有助清喉利咽,潤肺止咳,生津解渴,清肝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