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既可以觀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又可以獲得商業文明帶來的種種享受;既可以浸淫在摩登社會的物質享樂中,同樣也可以重溫舊時代的樸真生活方式。
旺角郎豪坊
繞過英挺的郎豪坊,剛走到一旁的奶路臣街上,頓時喧天的鑼鼓撲面而來。原來今日是端午,奶路臣街血淋淋、綠油油的露天菜市場上,一隻花臉「大獅子」搖晃著腦袋,正在「採青」。只見每間鋪子都吊著一捆生菜,那由鑼鼓押解著的「獅子」挨家挨戶,把象徵著「生財」的生菜咬下來。鋪子的老闆喜滋滋地往獅團手裡塞紅包。
好歹這裡也是絕對的鬧市區,保留一個露天農貿市場不算稀奇,連舞獅這種老掉牙的東西都還保留著就很稀奇。而且連這裡的蘋果都比銅鑼灣、尖沙咀便宜一半多。
旺角對於香港人來說,絕對是個魚龍混雜的所在,豬肉鋪、茶餐廳、漫畫店、時裝店和平共處,每個人在這裡都找得到自己的所需。
香港夜景
古怪的MK人
從沒聽過「銅鑼灣文化」、「尖沙咀文化」,而旺角,卻有自己全球叫得響的「MK文化」。MK是旺角的英文MongKok的縮寫。常在這裡盤桓的青年叫做「MK人」。香港人自己也說不清「MK文化」到底是個啥東西。只是全香港的時髦青少年都跑來這裡逛街,這裡有他們喜歡的漫畫、二手CD、卡通模型、街頭時裝,漸漸便成了香港的原宿。都說銅鑼灣、尖沙咀、中環時髦,其實都是舶來品,無甚特色。而旺角的青少年才真正玩出了香港的街頭時尚,他們的打扮一看便和銅鑼灣、尖沙咀、中環不一樣。
其實許多香港小孩絕對不敢一個禮拜不來一次旺角,這裡的潮流貨品的流動速度太快,一不小心就要out。
彌敦道上的信和中心是個二手貨集中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淘到許多二手CD,出版才一星期的CD在這裡淪為便宜的二手貨也不是怪事。而二樓三樓更是成片的卡通模型店,親眼見過對時裝和化妝品一點興趣也沒有的上海少年,一進信和中心就兩眼放光。
而花園街又得了一個綽號「波鞋街」。潮流青年們個個都是波鞋狂人,他們不屑於去Nike、Addidas的專賣店去買大路貨,反倒喜歡到「波鞋街」來尋寶貝。許多運動鞋品牌都會生產與不同藝術家、設計師聯合推出的限量版。「波鞋街」便是這些限量版球鞋的天堂,價格可是一點都不便宜。MK 人喜歡的就是這種淘寶的樂趣。
而香港各大青年潮流雜誌均爭相報導西洋菜街上的兆萬中心、瓊華中心、潮流特區等大廈店鋪裡有什麼新貨運到。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僅巴掌大,毫不起眼的店鋪賣的都是便宜貨,像是潮流特區裡的DREAM和兆萬中心的GAZELLE都銷賣價格不菲的另類時裝。比如GAZELLE便曾賣過LV的摩託車頭盔,而日本潮流品牌Undercover在這裡也擁有一排貨架。試穿這些價格不菲的衣服,就像是在地鐵裡的小店那樣,那塊布擋住了,就直接脫光光吧。
倒是香港旅遊手冊上所宣傳的通菜街(女人街)沒逛頭,時髦的MK人絕對不會去那裡淘寶,看來看去都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