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是千年古城,也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經歷風吹雨打,人事滄桑,古城依舊,潮音依舊。潮州自古就八景之說,包括內八景和外八景,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蹟。內八景是指於城內八景,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隨著城市改造,現在潮州的城牆和城樓仍然保持,但內八景已逐漸消失,現在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一般是指外八景,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臺時雨」、「龍湫寶塔」(寶塔已不在,現仍存塔基遺址)。
一、湘橋春漲
湘子橋,也名廣濟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也是潮州的標誌性風景,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韓江,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廣濟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年),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後,歷二百餘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
二、韓祠橡木
莊嚴靜肅的韓文公祠聳立在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為紀念韓愈所建。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遊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遊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裡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曾詳細描寫這棵橡木。潮州人崇尚韓愈,韓愈離任後,潮州山水盡姓韓,他手植的這棵橡木,當然也被視為神物。
三、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於城北韓江之濱,狀如覆釜。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遙想宋末摧鋒寨正將馬發,率領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無奈最後南門巡檢黃虎子被元將收買為內應,潮州城淪陷,馬發「收殘率百餘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死,發自鴆」,滿門殉節,全城人民也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後人為紀念馬發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築馬發墓,並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亮節。
四、鳳凰時雨
鳳凰臺位於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後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提倡建設。鳳凰臺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裡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
五、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寶塔於清代已經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衝去,小洲則因整治韓灑而被炸掉,僅存水下殘基。
六、鱷渡秋風
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遂於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從此鱷魚不再作亂,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
七、西湖漁筏
潮州西湖浚於唐代,原為放生池,宋代重浚,闢為遊湖。西湖漁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慾醉的絕妙景致,因漁筏出沒於瀲灩空濛,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八、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閣內重塑真武帝的藝術造像。閣旁聳立石佛燈一座,閣下山坡是韓江樓,為雙層建築,上作觀賞之用,下供關羽、關平、周倉塑像。
潮州八景是廣東難得的文化古蹟群,值得好好遊玩,六甲番人也曾寫過一首原創五絕格律詩《潮州行》,就是選材潮州八景,歡迎大家也到百度六甲番人的文章點評指正。
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