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
一群喜歡潮汕文化的朋友,為什麼要走起呢?
不僅是秋天裡的一把火,把那裡照亮了,而且是基於我們對潮汕文化的認知。
韓愈在潮州呆了八個月,卻影響巨大,這取決於韓大人德藝雙馨外,還在潮州文化本身就有底蘊與傳統,其後發展更是將古中原文化、閩文化、嶺南文化、海外文化溶於一爐,成為識別性很強的的文化體系。
而它的傳統工藝、民俗文化、慢生活做(功夫茶、潮州小吃)等,也保留傳承得非常好,自成一體。
從功夫茶可見膠己人抱團打天下闖市場的風採,其精神和方法值得研究與學習。
我們覺得潮汕文化有三個關鍵詞:精(致)、獨(特)、拼……
沒報上名的朋友,也歡迎入群分享潮汕文化。
【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行】趁全國吃客還沒反應過來,必須早去,否則搞到排隊、等位就麻煩了……【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行】22座牌坊!潮州人以此敬天、孝親、尊師、崇文……
【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行】老城市新活力,最佳境界當然是宜居宜遊宜業,潮州能做到這點,是因為它是沉浸式而不是騰挪式發展……
【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行】「二十四橋明月夜。」橋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它寓意著渡人渡己,因果福報等,所以一定要多在橋上走一走。
【金善集美遊·潮州】潮州文化行,細微見真章
為什麼韓愈在潮州8個月,卻影響千年?
為什麼潮繡、潮州木雕處處見「金」?
為什麼潮州人如何重視「膠己人」?
為什麼潮州人的功夫茶能呈現人生「功守道」?
為什麼潮州人的牛肉丸能打桌球波?
為什麼潮州人是「天生」生意人?
……
太多的為什麼,它們有知、有趣、有葵花寶典,
它們值得你「潮州文化行」,去看破神秘,看到美麗。
內容:
1⃣️流連千年古城名勝古蹟
2⃣️考察潮州各種傳統藝術
3⃣️美拍「我和潮州在一起」
4⃣️吃吃吃吃遍潮州的小吃
【金善集美旅遊薈·潮州行】這次去紅姐的店走走吃吃,要吃遍整條牌坊街。
【金善旅遊薈·潮州文化行】人哋旅遊是上車睡覺,下車到此一遊。你卻要交功課:每位團友拍一輯「我和潮州在一起」的沉浸式攝影,拍️好的,住宿、交通全免![流淚]
【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行】「二十四橋明月夜。」橋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它寓意著渡人渡己,因果福報等,所以一定要多在橋上走一走。
為什麼要求團友們都要做「我和潮州在一起」的功課呢?良苦用心是,旅遊不再光用腳去踱步了,而是用心、用腦去體會。深度遊,就是沉浸式、互動性的文化遊。
潮州正好是這樣的文化原鄉。
紅姐對潮州再熟悉不過,她曾在那寫給處級幹部們上課三個月,晚晚在湘子橋邊思考人生。
她說:這是湘子橋對面的韓文公祠,韓愈在潮州八個月,卻影響千年。
要得,我們都是文化人。
瑤姐是非遺人、工藝大師、企業家、潮州人,最近有點興奮,她說:
我們潮州每個個體,都不是代表自己的。積沙成塔,所以拿下瓷都、不繡鋼之鄉、中國食品之鄉、晚裝之都、工藝美術之都等。
所以,精、獨、拼這些特點,在潮州人、潮州文化身上,很突出,它同樣彰顯了一種在一起的力量。
所以,我們是和一種優秀文化在一起。
只有接近它,了解它,沉浸下去,才能在一起。【吃茶去·時機】在潮州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天,
我們決定去潮州,
湊的是這個熱~鬧,
熱是熱點,但絶不是鬧[偷笑]。
北京路上有位瑤姐,
開著一間潮州匯館,
把潮州文化往廣州送,
潮繡、潮州木雕、潮州瓷器,
還有各種小吃,
記得有一種腐乳餅是當地的非遺美食,
賊好吃的。
從韓江到珠江,
需要一種守望精神,
一種文化的原鄉意識,
去融入外在世界的智慧。
我們將潮汕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一部分,
這不僅是地理上的概念,
更是精神氣質上的認同,
它們同樣是古中原文化、本土文化、海外文化的融合體,
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又賦予自由開放的個性。
這次潮州的高光時刻,
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顯,
尤其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偉業的使命感,
在氣定神閒中外洩了。
所以,潮汕的時機到了,
也是直言相告,長情表達的日子了。
吃茶去,
吃的是功夫茶,
玩的是文商旅的功守道,
如是。
【金善集美遊·潮州文化行】每次薈友出遊,都有一些主題曲。
■潮州廣濟樓。
29年前,母親從潮州老家的井裡挖出一塊泥土,用紅紙包好,放在我的背包裡。我從潮安一個小鎮,坐了近十幾個鐘頭的客車,來到廣州讀書。屈指算來,居廣州時間已經兩倍於生活在潮州的時間,但故鄉的種種情景早已浸入我的生活很深很深。
吾鄉傳統,厚植書香
幾天前,弟弟和族兄送他們的孩子上大學。我自然是熱情接待,即便平時交往不多的族兄,我也覺得應該好好地幫他的孩子,這似乎就是我分內的事。我不由得想起,幾十年前,我大學期間每逢假期回老家走親戚時,親戚都會或多或少給我紅包,表示支持。在廣大的潮汕鄉村,這種親族親戚共同關心後輩讀書的情形,從來沒有改變過。像我所在的1000多人的馮厝村,每年都有不少學子考上大學,有的家庭兄弟幾人都考上大學。
尊師重教在吾鄉是一種傳統。在潮州歷史上,唐代的韓愈時時被人提起。這裡有山叫「韓山」,有江叫「韓江」。山水有情,以敬先賢。我驚訝於韓文公治潮八個月,退鱷魚、治江河、興文教,對後世的影響竟那麼大!每次回鄉,只要有時間,我總會帶著孩子去韓文公祠拜謁,去沾一點文氣。
在這種習俗鄉風的影響下,吾鄉多有文雅之士。就是普通的鄉下老師,也不可小覷。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張運榜、李仕宏,板書的粉筆字就是最漂亮的楷書和行書。鄉中每到春節前,都能見到一些農民手提鬥筆寫起對聯,村民駐足觀賞,討個吉利。這種鄉裡氛圍,弘功化育。廣東的書畫界,潮籍藝術家舉足輕重。我身邊的老鄉朋友,也多有自幼學書畫。字都寫不好,在潮州老鄉圈是不好混的。
敬畏天地,祈願平安
在潮汕地區,拜老爺是一項無法繞開的民俗。
外地嫁來的媳婦,新近入埠的外地人,在當地難免會被看成異鄉人。我帶妻子(不是潮汕人)回老家,她很快就入鄉隨俗,跟著我母親去廟裡進香拜老爺。在家的老母親,每逢過節便會燒香求保號(保佑),她小小聲地念著,請老爺佑全家安康,保護出外的兒子平平安安。殿上的老爺總在默默地注視著善眾,冉冉騰升繚繞的香菸中,神似乎和人進行了對話。
兩年前父母來到廣州和我一起居住,母親還專門請了老爺和祖宗,告訴他們,我們現在移居廣州,住哪個小區哪個房間,不要走錯門。我問母親神明和祖宗能不能收到,她笑說,我們禮數要到,做事要有誠心。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做事用敬」吧。受唯物主義教育長大的我,此刻明白了「敬神如神在」的意思。
以後鄉村裡的廟,香火還會不會一直旺下去?我不知道。廟裡的香菸繚繞中,村裡的婆媽姑爹互相問候「你家兒子在哪工作了」「你家女兒出門(出嫁)哪裡了?」的場景會不會一代代重現?我也不知道……家長裡短,融融洩洩,這種充滿人情味的人情世故,也許就是鄉下人的社交空間吧,比微信上的點讚,來得更親切、自然,更有煙火氣。
茶葉、牛肉丸可解鄉愁
幾乎所有潮州人都會說,我的命是茶給的。打從會說話開始,潮州的孩子就開始學喝茶。到每家每戶第一件事就是吃茶。為表示尊重,還要換茶。有個笑話是說,潮汕人要吵架,也是先別急,喝完茶再吵。
有一年我回鄉,一家家拜訪過去,因為家家戶戶要有茶招待,不喝又不禮貌,結果一天下來,我恍恍惚惚,狀如醉酒,客情太盛!
我的老鄉們出門,總要帶上旅行茶具,每到一處,就要擺來架勢吃茶。最神奇的,有人因為塞車太厲害,乾脆在高速上喝工夫茶。因為喜歡喝茶,我曾經爬上潮州鳳凰山,看到山頂上那些樹齡長的茶樹,樹身上長著像青苔一樣的「外衣」,當地茶農說,這樣的老樹有「山韻」。1497米的海拔,不算高,但很寧靜,山上天池很藍,像寶石,站在山巔,離天很近。
「潮菜是世界上最好的中華料理。」這話,潮州人感到特別驕傲。現在潮汕牛肉火鍋很火,在廣州到處都是。膾不厭精,潮州人尤甚。一頭牛的肉,這裡爽滑,那裡鮮美,一張牛肉分布圖道盡精細的吃法,吊龍、五花腱、腳趾肉、胸口油……在以「食在廣州」聞名的這個大都市裡,炳勝、陶陶居、點都德的粵菜外,近年潮菜料理的魚仔店也迅速擴張,要訂個房間必得搶早。
有人說,沒有什麼鄉愁是家鄉的美食搞不掂的。是的,多數時候深以為然。所幸,現在物流發達快遞到點,家鄉的滷水朝發夕至。這幾年來,每年節日,總是懷念小時候的味道,朋友們也總會在春天裡寄來綠色樸籽果,端午寄來梔粽,以解我饞,解我鄉愁。
我來自潮州,愛拼才會贏
潮州人走南闖北,生意做到海內外,在他們身上有一種精神,就是拼搏。在我現在居住的小區樓下,一些小店,老闆苦挨苦慳,硬是堅持多年,硬是在廣州立足。有一戶賣水果的老闆,孩子寄讀在附近的小學,因為孩子喜歡足球,老闆每月出2000元給孩子訓練足球。不容易,老闆說,為了孩子,不容易也得出。為了下一代,為了發展,他們努力打拼。這種精神,我以為是很鄉土的潮州人的精神。老闆不論大小,愛拼才會贏。20多年前,香港拍了一部片叫做《我來自潮州》,這部勵志劇風靡一時,收視率奇高,道出海內外潮州人的這種心聲。
這,就是我的家鄉,我理解的潮州,很鄉土,也感人。
【新快報·潮州人語】馮老師這篇寫潮州人、潮州文化的稿,寫得很全面,也很細緻生動。讀完後,明白了潮州人之所以能闖出名堂,一是重教育,二是講溯源,三是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載體,如潮州話、功夫茶和美食,四是敢闖敢拼、團結互助的精神。
不過,我有點還沒搞清楚:潮州人為什麼這樣喜歡吃牛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