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宋敏 張遂旺
人民網記者來啦!新華網記者來啦!新浪網的大咖們也都來啦……10月30日20多家媒體大咖齊聚林州,幹啥?看看「我家門口那條路」——林石公路。
「我家門口的那條路」有啥看頭?
只為一條路,值得從北京,從鄭州大老遠來看?
這是一條啥路?
這條路非尋常。
30多名記者大咖,坐上大巴開始體驗。從林州市出發,沿紅旗渠一乾渠向北,經平板橋上跨一乾渠、下穿林慮山牌坊後盤山而上,閃過路旁沿線的油松、大葉女貞、景觀石、草坪……滿眼「紅、黃、綠的彩色世界」,氧氣撲面而來,仿佛在大森林中穿越。
大巴爬上太行山主脈林慮山小蟻尖寨山峰,這裡海拔700米,穿過長1000米的太行隧道後,順山蜿蜒而下,來到石板巖鎮三岔路口。開車的師傅微笑說:「從起點到終點有17公裡。咱們再往前行駛,可遊覽5A景區的太行大峽谷。」
「一路風景讀林州」,一位大咖說:「走上林石公路,有一種『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感覺。」
前不久,這條路從全國44條參評的公路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交通運輸部「十大最美農村路」的殊榮,也是河南唯一提名推薦入圍的公路。
捧杯獲獎引來了媒體大咖的眼球,但他們不僅要看路,更是要探尋公路背後的故事。
路是靠幹出來的
修路也並非一件輕輕鬆鬆的事。
止方村雖然西靠太行山、紅旗渠,南有中華古板慄園,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卻曾是林州市最破、最窮的地方,人稱「西山墁」。
一條平坦大路從村邊通過,可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全是小推車碾出來的土路,別說跑汽車了,就連自行車都沒法騎。
說起修路,村支書郭青松直言:「起初修路,有的年輕人不樂意參加。我讓他們看前輩修渠老照片,你看看咱紅旗渠是咋修成?一席話說的年輕人汗顏,聽罷二話沒說,走上了修路工地。」
當天,媒體大咖們遊走於止方村中,街道高低錯落、縱橫交錯,用青石板鋪就,顯得十分清幽古樸。這裡的民居更是別具一格,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流連其間,仿佛置身於優雅嫵媚的江南小鎮。村民們告訴記者:「前些年,俺這裡的老房子白白送人,有的幾千幾萬塊錢就賣了。眼下,有的賣上百萬元。這都是修路給帶來的變化啊!」
「林州的山河巨變,讓我再一次感悟到紅旗渠精神,林州人不忘艱難困苦,不負使命重託,把山河打扮得如此美麗。看來,紅旗渠精神啥時都不過時!」作為《中國交通報》資深媒體記者的周愛娟感慨地說。
路路通帶來了山鄉巨變
一條條農村公路就像毛細血管,為林州農村帶去了人氣、財氣、運氣。
「從沒想過,開農家樂還能賺錢。」「紅家樂」老闆劉明生告訴記者,「一年能收入幾十萬元。」像劉明生這樣走上農家樂在林州有成千上萬。
林州市副市長康建介紹:「『十三五』期間,累計投資9.3億元建成農村公路600餘公裡,全市農村公路總裡程達到2290.6公裡,全市54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客車』。」
路路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也帶動了旅遊產品的開發。在林州山區,核桃、柴雞蛋、山野菜等無公害產品都成了搶手貨,讓沿線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
不少記者誇讚:「修建一條路,串聯了一路風景,帶動了一片產業,造福了一方百姓。」
路讓百姓臉上充滿幸福感
在黃華鎮止方村採訪,一位農民大嫂端出熱氣騰騰的紅薯面饅頭讓媒體人品嘗。有上百萬粉絲的牛火火,邊品嘗邊記錄下這一鏡頭,並立即傳到網上。她樂滋滋地說:「我從臉上看到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村民郝心英也興奮地告訴她:「俺村過去是『窮窩窩』,如今變成了『香餑餑』。
《中國公路》雜誌社的李曉鳳也說:「『四好農村路』的建設是惠民工程,是通往幸福的『小康路』。修建的是路,聯通的是心。」
記者前往太行大峽谷景區採訪,路面平坦整潔,一路順暢,無論是私家車、旅遊大巴、小貨車都平穩快速地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新華網記者倪莎說:「沿途風景迷人,很多路段都讓人忍不住想停下來打卡拍照。實在想像不到這樣美麗的公路,曾經是一條條山間的羊腸小道。修建『家門口的路』,給當地沿線鄉村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石板巖村的村民告訴記者,如今驅車只要半小時就能到達市區,真的是太方便啦。
路讓城鄉變得更美
過去的林州人困居「太行鍋底」,交通不便。現在的林州高速繞城,南有「鶴輝」,東有「南林」,林長高速和晉豫魯鐵路並行穿越太行千古屏障,東到安陽,西至山西長治都不過幾十分鐘。
外面的人流和物資進來了,山裡的勞動力和資源出去了,「交通末梢」一躍而為「三省通衢」。
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記者胡慧芳第一次來林州:「我原來想林州就是個小縣城,沒有想到林州這麼美,這樣漂亮。路讓城市變美,讓農民致富。路讓人民更幸福!」
再美勝景,沒有路也只能是「養在深閨無人識」。這是媒體大咖留下話語。
編輯:李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