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林石公路好像一條彩帶,穿梭于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的太行山脈之間,車行其中仿佛置身於百裡畫廊。這就是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全國「十大最美農村公路」的深秋面貌。
10月30日上午,「我家門口那條路」河南展示周活動在安陽林州市啟動,交通運輸部為林州市林石公路頒發2019年全國「十大最美農村公路」榮譽證書。
據了解,「我家門口那條路」河南展示周,是交通運輸部今年在全國開展此主題活動的首站。下一步,「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還將走進廣東、雲南、福建等地。
扁擔精神 代代相傳
「山區農民苦難言,出門抬腳就是山。針小難買費力大,百斤山果換斤鹽。汗水滴遍趕集路,吃苦受罪到何年。」這首流傳在林州石板巖鎮的「民謠」,是解放前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別山人民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當時的山路之險、交通之難可見一斑。
半個世紀前,石板巖沒有一條可行車的路與外界相通,只有條條山間羊腸小道連接各個村莊,運送貨物唯一的辦法是一根扁擔肩上挑。當時的石板巖供銷合作社的幹部職工,就是憑藉一副扁擔和鐵肩膀,挑起了連接黨群、溝通城鄉的重擔,仗著一雙鐵腳板,翻山越嶺,走村串鄉,走出了一條服務「三農」的陽光大道,鑄造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供銷合作社人的「扁擔精神」。
「道路修到了家門口,我們再也不用靠扁擔為群眾送貨了。」石板巖村黨支部書記王伏昌告訴記者,半個世紀後,一條林石公路打通了大山深處的石板巖與外界的交通血脈,也為當地帶來了「人氣」「福氣」。依託道路,深山的美景吸引了大量遊客慕名而來,石板巖村辦起了民宿,鄉村旅遊如火如荼。路通了、人富了,扁擔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扁擔精神」沒有丟,石板巖村建起了「扁擔精神紀念館」,記錄那段奮鬥的歷史,使「扁擔精神」在新時期進一步弘揚光大,代代相傳。
從「無」到「有」 由「窄」變「寬」
林石公路全長17公裡,它不僅是林州市區連接石板巖鎮的主要縣道,也是通往太行大峽谷景區重要的旅遊通道。
林石公路的重點路段與紅旗渠第一乾渠緊密相鄰。如果你細心的話,還可以在渠岸上發現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各村留下的村名雕刻痕跡,體會當年林縣人民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十萬人民用十年時間,在太行絕壁上,一炮炮炸、一錘錘鑿、一石石砌出來的「紅旗渠精神」。
「為了加快林州城鄉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我們分別於2012年、2017年、2018年三年,按照三級公路的標準分路段對林石公路進行了全線升級改造。」林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張軍明告訴記者,現在的林石公路已成為一條配套齊全、環境宜人、景觀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色長廊,也成為了廣大遊客周末休假又一好去處,而走完這如詩如畫的生態長廊現在僅需要半個小時。
路修好後,沿線及周邊村莊飯店、農家樂、賓館、寫生基地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為遊客、寫生、採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沒有公路的建設,就沒有石板巖的發展。現在每年我們這裡接待來寫生的人就有60萬人次,原來老百姓一年忙到頭掙個千兒八百,現在家家戶戶搞三產,年均收入都有兩萬五呢!」林州市石板巖鎮石板巖村村支書王伏昌在石板巖村當了35年的村支書,見證了石板巖因路而興的全過程。
由「線」到「網」 由「通」向「好」
近年來,林州市以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為引領,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域旅遊有機結合,緊抓地域、資源優勢,強化措施,強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突飛猛進。
截止目前,林州市農村公路總裡程2290.6公裡,農村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裡112公裡,以市區為中心,通達鄉村的高效農村公路網已經形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堅實的交通保障。
其實,林州只是河南農村公路建設的一個亮麗縮影。近年來,河南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骨幹網和普惠安全的農村基礎網,人民群眾「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物流到家門」的美好願景正在加快實現。
「十三五」期間,以「三山一灘」、深度貧困地區為主戰場,河南著力加強貧困地區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新改建貧困地區普通幹線公路1901公裡、農村公路3.96萬公裡,兩項累計完成投資650.3億元,於2018年年底,提前一年完成了「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交通運輸脫貧攻堅兜底性任務。
2019年,河南積極推動實施農村公路「百縣通村入組工程」和「萬村通客車提質工程」,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實現2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暢通連接千家萬戶的「毛細血管網」,打通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近兩年來,河南累計新增約2.7萬個自然村通硬化路,全省19.9萬個自然村通硬化路率由2015年年底的55%,提升至目前的87%。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網絡基本形成。
一條條農村公路就像毛細血管,為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福氣,讓中原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十四五」期間,河南將認真落實「四好農村路」的「八個體系」建設,努力打造新時代高質量全域「四好農村路」,進一步完善農村路網體系,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夏萍 記者 於豔彬 劉朋飛/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