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有一個熱詞,「尾款人」。這個詞是指網絡購物時付了一堆商品定金,欠了一屁股「尾款」的人。
「尾款人」大都有這麼一個特徵:預付定金時豪爽無比,結清尾款時卻狼狽不堪。有人說得好,白天你是努力賺錢的「打工人」,晚上你是熬夜花錢的「尾款人」,這是被市場經濟深深雕刻的年輕一代群像。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又要來了。
打開購物APP,各大電商平臺早就推出了優惠活動,一波又一波的推送接踵而至。付定金立減、超級分享券、無門檻券、店鋪優惠券、紅包省錢卡……各種促銷方式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
以往每到「雙十一」,忙得不可開交的是商家店主,而如今被難壞的卻是「尾款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定金、尾款、優惠疊加、紅包補貼、贈品送法,一套算下來堪比奧數題。」「付定金的時間定在凌晨,還得上鬧鐘,這種『半夜機叫』的玩法身體受不了。」「明晃晃地打折暗搓搓地漲價,最終價格沒比原價便宜多少。」「一頓操作猛如虎、到手紅包兩毛五。」「去年『蓋樓』,今年『養貓』,親朋好友都快把我踢出群了。」……「世上最繞的路,是商家的套路。」越來越多的噱頭玩法、越來越複雜的減免規則,讓「尾款人」叫苦不迭,也引來消費者的激烈吐槽。
商業的本質,就是服務人、方便人。商家應該提供給顧客的,是便捷而不是折騰,是實惠而不是算計。
「雙十一」現在依然是國人一年當中非常期盼的購物狂歡,這當然不假。但電商平臺如果一邊把「大促」「鉅惠」喊得震天響,一面卻撥弄著小算盤琢磨怎麼套路顧客,那就會給大家的消費需求潑上一盆冷水,讓本打算「剁手」的消費者在折磨人的「半夜機叫」面前望而卻步,也會讓因促銷而聞名天下的「雙十一」美譽度大打折扣。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國內國際市場格局的變化,消費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首個「雙十一」,這次電商促銷活動不僅是一次購物「盛典」,更檢驗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電商平臺有責任、有必要為大家營造一個健康、透明的購物環境,真正服務好消費者,更好地釋放大家的消費潛力。
從最初的光棍節到2009年開始的購物節,再發展成一種全民參與的「亞文化現象」,「雙十一」已走過11個年頭。
歷經多年熱度不減,平臺和商家更應當且行且珍惜。
我們相信,誰能夠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讓「雙十一」回歸「省錢」「實惠」的初衷,誰就能最終獲得顧客認可,在市場上立於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