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只靠一支畫筆,淪陷於赤貧之中,我孤獨而炙熱的靈魂也無法和畫畫兒分開「。
這是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查爾斯的理想之語。在他的不惑之年,拋妻棄子,奔赴巴黎學畫。在異國,他落落寡歡,貧病交加,甚至為了創作一幅女人的裸體畫,害得別人家破人亡。在種種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在當地結了婚。那個如伊甸園般的世界,他心嚮往之。緊接著,貧窮與絕症將他緊緊包裹,在雙目失明的狀況下,他用畢生力量在那座純色的木屋牆壁上繪下了一幅驚人巨作,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大火、一個天才隕落的噩耗。
小說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國畫家高更,他出生於巴黎。對印象派繪畫情有獨鍾,不斷模仿和收藏,在三十五歲時毅然辭去收入頗豐的穩定工作,決心做一名職業畫家。此後,高更的生活逐漸陷入窮困,但仍然專情於繪畫,用他的畫筆表達生活的原始狀態。經歷了種種磨難,貧窮、疾病和孤獨的侵蝕,五十五歲時,客死他鄉。
英國作家毛姆之所以參考高更的生平寫這部小說,或許就是受了高更那幅著名的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啟發。小說主人公一生的活動軌跡似乎就是在解釋這幅畫,或者也可以說這幅畫就是這部小說的綱領。畫與小說的結尾互相吻合,毛姆用文字再現高更的最後一幅力作。
查爾斯追逐理想好似在為自己贏得一場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看到了月亮。這個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瘋子、背棄家庭的負心漢,在理想面前奄奄一息,活得如此落魄而美好。從那一刻起,人們將相信、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毫不排斥、共存與一顆心裡的,那就是永恆的「月亮」和「六便士」。
藝術家的靈魂裡總是藏著很多我們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理想。本該在安樂窩裡做享清福時,為了自己的夢想,執著去尋找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可以任其遨遊的浩瀚空間。生活雖然潦倒,精神中的英雄氣概,靈魂裡的剛毅魄力,為了自己,留下種種希望,也是一種人類不可徵服和戰勝的精神。
陷入沉思的不止是我,唏噓,不忍,同情,又或者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悟。有時,一個人偶然來到一個地方,會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屬於這裡。願意在這沒有見識過的環境裡安居下來,仿佛生來就熟悉,最後也會在這裡尋找到安靜。就像我們選擇一個遠離故鄉的城市居住並定居,除了工作,愛人這些特定原因,也一定是因為你對這個城市的某種喜愛和熟悉,讓你感受到平靜的歸屬感。
生活中處處是哲學。小說更是要體現出某些哲學思想。或許我們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反問一下:「你從哪裡來?你是誰?你要去哪裡?」如果答案需要更深的層次體會,則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夢想很遠,始終在遠方。飛躍而起時,要注意落地的安全。
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運。當我們在仰望月亮時,不要忘了腳下的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