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已久的「跨省遊」正式放開,給久旱的旅遊業帶來了一絲甘霖。
7月19日,廣東省文旅廳發布關於推進旅行社組織跨省遊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恢復跨省團隊旅遊經營活動,省內景區最大載客量可由30%上調至50%。
在此背景下,全國範圍跨省遊需求迅速上升,攜程數據顯示,解除跨省遊限制當晚,平臺上各板塊搜索量攀升,尤其是國內跟團遊、自由行的瞬時搜索量上升至開放前的500%。
對於跨省遊大省廣東,各大省內景區也將迎來疫情後又一次重要的復甦機遇,尤其是對外地遊客依賴程度較高的觀光型景區、主題樂園等或將率先實現客流快速增長。
但是,機遇的背後同樣充滿挑戰,在區域旅遊發展路徑中,與四川、甘肅、內蒙等有獨特自然風光的城市,或是西安、北京、蘇州等文化古城相比,廣東既沒有沙漠、草原等自然風光,也沒有如故宮、兵馬俑等馳名中外的人文景觀,如何在全國旅遊競爭中持續深耕取得一席之地成為新的挑戰。
7月24日,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雖然廣東從某些方面看上去似乎缺少歷史底蘊,但如果巧妙的發展自己獨特的地理和科技人文優勢,旅遊「漲粉」並不輸於國內其他省市。
廣東文旅產業變革歷來走在全國前列,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共建「人文灣區」、構築「休閒灣區」概念一經提出,廣東很快推出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旅遊一體化進程,助力大灣區「一程多站」旅遊建設。
近年來,廣東省在旅遊業上積極探索全域協同發展模式,《廣東文化旅遊活動指南》整合全域文旅諮訊,為全域文旅消費提供宏觀指導,廣東公共文化「四大館」參館指南等諸多活動的推出延續了這一全域協同思想,更多的線上全息文旅融合現象也是遍地開花,共建共享,全域全息,成為廣東文旅變革的重要亮點之一。
在政治文旅導向轉變為經濟文旅導向的發展路徑上,廣東文旅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效能提升率全國領先,成為廣東經濟新增長點。面對5G科技風潮,廣東充分利用自身科技文化優勢,組織多方力量,研發構建文旅消費新模式,多層次立體化開發運營文旅項目,為廣東文旅新時代變革貼上了濃濃的「科技+」標籤。
然而成績的背後,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廣東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廣東文旅產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全域協同發展模式各地區融合力度不夠,各市區文旅項目本位主義嚴重,以利為先,缺乏大局意識,導致文旅項目重複,部分資源浪費。廣東文旅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型文旅項目集中匯聚在廣州、佛山、東莞、珠海等環灣區城市,尤其是經濟實力偏弱的市區很難享受到同等發展的資源待遇。
廣東文旅產業開發運營還處於探索布局階段,大量優秀的文旅項目還處於資源整合、全息共享階段,成熟的多層次的文化產品運營開發還沒有落到實處,文旅消費潛能沒有完全激發,文旅產業巨大的經濟效能還沒有完全釋放,文旅衍生品市場的管理和開發亟待豐富和完善。
從跨省團隊遊開放後,各省推出的旅遊線路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分別是觀光遊覽路線和歷史研學路線。
其中,主打觀光遊覽路線的省份往往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以目前最受遊客歡迎的甘肅旅遊路線——甘青大環線——為例,這條路線跨過了青海和甘肅兩個省份,全程約2600公裡,會經過包括鳴沙山、茶卡鹽湖、祁連大草原等在內的眾多自然景區,可謂是山川湖海應有盡有。
而西安、北京等歷史文化古城,則主打人文景觀,以深厚的城市歷史魅力吸引外地遊客,在這些城市的歷史特色景區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博物展館。
根據美團發布的《暑期景區難訂指數報告》,現在全國暑期最難訂的5家博展館中,有兩家位於西安,分別是秦始皇陵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兩家位於北京,分別是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有一家位於長沙。
然而,在自然風光資源和歷史底蘊方面,與國內的頂尖景區相比,廣東的景區確實存在一定的劣勢。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歷史底蘊薄弱是廣東文旅產業開發與繁榮的最大瓶頸。
從景區收入上來看,根據《廣東省景區行業發展報告(2017)》的數據,與主題樂園、度假休閒等景區類型相比,廣東省境內博物館景區收入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自然景觀景區收入也並不十分突出。
因此,從這兩點來看,廣東景區在爭搶跨省遊客流的競爭中,似乎不太屬於天賦型選手。但這並不意味著,廣東的景區會就此「退賽」,把客流拱手讓人。
以歷史景區為例,雖然沒有西安、北京等「高大上」的人文景觀作為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底,但廣東的歷史景區卻走出了一條帶有濃鬱區域特色的發展道路。
吳志才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國內的文旅融合發展實則經歷了三個階段。
最早的階段發生在1980年代的景點化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如文物等歷史遺蹟被挖掘、展覽出來,形成初級的歷史文化景區。1990年代,文旅融合發展進入產業化時代,此時,以深圳華僑城為代表的一批景區,發揮地產+文旅的優勢,打造文化旅遊集成圈,從這一階段開始,廣東的文旅融合發展就走在了國內的前列。
到文旅融合發展全域化,強調文化生活化的3.0時代,廣東的歷史景區將現代生活方式與城市記憶深度融合,為本地遊客和外地遊客提供共享空間,以「主客結合」的方式拉動客流變現。
廣州永慶坊就是這種歷史景區的代表之一,2016年,永慶坊啟動活動升級,對原有的民國建築進行微改造,並在景區中新添加粵劇曲藝、西關打銅、廣彩、廣繡等元素,做到市井生活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帶動遊客消費。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從初創到全面融入國家戰略,從經濟外事雙重任務到滿足國人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從單領域重點地區率先發展到全域發展,我國旅遊業經過40餘年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19年全年旅遊總收入達到6.63萬億元,國內旅遊人數達60.06億人次,旅遊業對GDP的貢獻率為11.05%,吸納全國十分之一的就業人口。文化旅遊的支柱型產業地位當之無愧。
廣東文旅產業發展存在天生劣勢,但省內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圖為廣東省珠海市外伶仃島。IC photo
雖然,廣東既沒有名山大川,文旅產業發展存在天生劣勢,但廣東省內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
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攜程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曾表示,對比江浙一帶,廣東的海邊資源較多,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海洋旅遊是以度假為核心的旅遊類型,包括海洋旅遊、濱海旅遊、海島旅遊、遠洋旅遊。廣東的海島旅遊自然優勢較為突出,數據顯示,廣東省境內海岸線長度為8500公裡,佔全國海岸線的三分之一以上,有島嶼1134個,更有十裡銀灘、馬尾島在內的眾多優質沙灘以及天然海濱浴場。
經過多年發展,廣東的海島景區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多種客群的旅遊模式。
吳志才表示,在廣東海島景區的多種旅遊模式中,依託粵港澳遊艇自由行的南沙、中山、珠海等地的海島和以茂名放雞島為代表的一批主打海上運動、高端度假酒店的海島景區針對的是省內外的高端客群。
從遊艇旅行的角度來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已超過4億人,這意味著,部分遊客已經擁有了高端旅遊的支付能力。
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在國外,遊艇旅行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普通的休閒方式,但國內的遊艇旅行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廣東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開展遊艇旅行的地區。因此,對於熱愛垂釣、潛水、衝浪等的外地遊客來說,廣東海島的吸引力不小。
另一種海島旅遊模式則主打綠道、休閒徒步遊,主要面向普通客群。以小眾景區潿洲島為例,根據美團提供的價格,目前潿洲島跟團一日遊的價格大約在八九十元左右,較為實惠。
跨省遊開放適逢暑期旅遊旺季,「水主題」的產品人氣高漲,除了風光秀美的海島外,廣東的水上主題樂園也是不少遊客心目中的「玩水好去處」。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間,廣州長隆水上樂園連續6年的年遊客接待量在行業裡位居世界第一。
為吸引復工復產後的第一批遊客,5月29日,趕在盛夏來臨前,廣州長隆水上樂園就全面升級水上青春電音派對,推出全新主題遊樂新區「泡泡水堡」。此外,隨著溫度上升,政策放開,長隆還加大了優惠力度,將水上樂園全票價格降至139元/人。
長隆的做法吸引了大批遊客的目光,根據美團發布的《暑期景區難訂指數報告》,目前廣州長隆水上樂園的難訂指數達到4.1,需要提前4-5天預約。
除了海洋資源優勢外,「科技+」的標籤也是廣東省內景區在跨省遊中佔得先機的一大優勢,尤其是在疫情後,文旅智能化發展的引領下,科技+文旅的模式或將成為廣東文旅產業未來「漲粉」的主攻方向。
吳志才認為,廣東未來的科技旅遊發展方向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中之一是通過燈光秀等進一步激活科技演藝市場,打造演藝+科技+人文的科技文旅融合模式,拉動夜經濟增長。
實際上,為滿足驟然釋放的文旅消費需求,目前國內許多景區都打開了「夜遊」模式,嘗試用絢麗的燈光技術為城市文旅再添風採。
6月1日,長沙世界之窗舉辦「夏季有禮—火人節點燃開福夜生活」主題活動,為遊客免費提供噴彩罐、螢光口哨等活動裝備以及摩天輪、旋轉木馬等燈光遊樂設備。
長沙世界之窗的活動證明了「夜遊」模式確實可以吸引大量旅客,《暑期景區難訂指數報告》顯示,夜生活網紅城市長沙的暑期夜遊復甦率位居全國第一,長沙世界之窗門票最為「難訂」,需提前3~4天預定。
而在廣東的「夜遊」模式中,有一批光影秀品牌較為出彩。以嶺南文化核心區荔枝灣景區的光影秀為例,2019年,荔灣·水幕秀開始展演,當年荔枝灣景區首次納入廣州國際燈光節荔灣分會場,全年吸引遊客量達363萬人次。
在跨省團隊遊放開之前的7月17日,為了讓前來觀光的旅客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粵劇藝術,荔灣大戲臺利用全息技術,動態播放《雙飛燕》《彩雲追月》等傳唱度較高的粵劇作品。
此外,深圳世界之窗也「調低亮度」,推出夜遊新模式。7月11日,深圳世界之窗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啤酒節,計劃推出包括愷撒夜SHOW、奇幻歐洲秀、「麥香」熒火園、抖音快閃、鐵塔燈光展、璀璨煙花秀等多個旅遊項目。
早在2019年佛山博物館文化周期間,數字博物館展廳就配備了有聲導覽系統、8K高清VR全景拍攝、AR博物館、全息裸眼3D、H5創意交互等信息化技術。
疫情下,廣東省博物館選擇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打破傳統文物與電腦遊戲之間的次元壁,推出豐富多彩「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主題。
後疫情時代疫情防控常態下,無接觸、預約制的智能化文旅將成為未來室內景區的探索方向。因此,廣東室內景區的科技優勢,或許也會使其在跨省遊的競爭中表現得更為亮眼。
記者觀察|「造夢」粵軍何去何從?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