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是長江入海口的一座新興城市,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和「金三角上小浦東」的美譽。全市總面積1149平方公裡,人口100萬,下轄6個園區和6個鎮鄉,其中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江蘇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沿海開發區,擁有58公裡長江岸線和25公裡黃海岸線,是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故裡,也是全國著名的「科技之鄉」、「教育之鄉」、「紡織之鄉」、「建築之鄉」和「生態之城」。
近年來,海門牢牢抓住江蘇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上海自貿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優勢疊加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兩個率先」進程,經濟社會發展在新常態下實現新跨越。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6億元、財政總收入161.8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8.57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萬元和1.75萬元;25個指標達到省定升級版小康目標值,綜合得分達95分。名列「第十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和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3位;名列「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30強」第21位;位居《環球時報》「2014年度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前十強。
2015年中國海門經貿投資暨轉型發展合作洽談會將於今年4月16日舉行。本次洽談會內容豐富,將有「一主三專」的活動,一大主題活動為:2015中國海門經貿投資暨轉型發展合作洽談會。三個專題活動為:眾創空間——江浙滬國家大學科技園論壇;國際物流產業投資推介會;香港浸會大學海門科技研究院開幕典禮。
優越獨特的區位優勢。海門是江蘇省唯一同時擁有江海深水岸線的縣市。在沿江,海門擁有58公裡的長江岸線,其中西側近15公裡為可建設萬噸級以上碼頭的深水岸線。目前,新江海河挖入式萬噸級港池碼頭和現代物流園區碼頭建設全面啟動。在沿海,海門擁有25公裡的黃海岸線,其中東灶港冷家沙區域是可建10-30萬噸級港口的天然深水港址。目前深水海港中心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兩個5-10萬噸級通用碼頭已成功實現試通航。
完善便捷的交通體系。海門與上海一江之隔,直線距離僅60公裡,隨著蘇通大橋、崇啟大橋相繼建成通車,崇海大橋列入江蘇省城鎮規劃,三座過江通道將海門從接軌上海變成了融入上海,名副其實地成為「上海一小時經濟圈」中的重要一極。同時,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南通興東機場三大機場拱形環抱,寧啟高速、籌建中的揚啟高速、寧啟鐵路三大動脈穿境而過,市內「九橫十二縱」幹線公路網全面建成,海門與上海互聯互通的交通運輸體基本形成。
功能配套的載體平臺。近年來,我們以開發園區為重點,以鄉鎮工業園區建設為補充,形成了「一中心五片區」的發展格局。「一中心」即由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門高新區、三廠工業園區組成的中心城區,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中心商務城、謇公湖科教城、濱江工業城、江海港物流區「三城一區」協調並進;海門高新區為我市的主城區,區內智能產業、智慧科技、智谷農業「三智」產業並駕齊驅;三廠工業園區為我市的東城區,區內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產業同步提升。「五片區」分別為:以現代家紡、創意設計為核心,以海門工業園區為帶動的西部現代家紡片區,其中海門工業園區是江蘇省級開發區,擁有全國最大的家紡市場——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去年市場交易額逾550億元,目前已建成全國首批「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和江蘇唯一的全國重點培育「內外貿結合市場」,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即將獲批;以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以臨江新區為陣地的東南部生物醫藥、高新產業片區,其中臨江新區是江蘇省首批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形成了以聯海生物、藥明康德、巴塞利亞藥業、慧聚藥業等為引領的生物醫藥特色產業,正積極創建省級高新區;以現代農業、旅遊休閒、輕工食品為主導,由常樂、餘東、悅來組成的中部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片區,其中常樂鎮是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出生地,是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餘東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電力設備、高端汽配、智能機電為引領,由四甲、正餘組成的北部機電產業片區,該片區擁有省級高端輸變電裝備科技產業園,目前已經集聚了中興精密、中興創元、南通愛爾思等一批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以海工平臺、航空裝備、現代物流、食品加工、電機製造、海洋旅遊為基礎,以海門港新區為核心的東北部沿海開發片區。
基礎雄厚的產業優勢。海門勞動力素質較高,人力資源豐富,創新能級持續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牢固、條件成熟、優勢明顯。一是生物醫藥產業。以江蘇省首批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臨江新區為平臺,突出生物技術藥物、醫藥中間體、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努力將我市建成以醫藥中間體為基礎,世界級原料藥為主體,新型成品藥為重點的研發生產基地。二是新材料產業。憑藉全國第一個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依託中興能源裝備等一大批行業知名企業,重點開發高品質特種鋼材、特種銅材等新型金屬材料,功能型特種纖維、複合建材、金屬複合材料、特種陶瓷材料等複合新材料。三是信息裝備產業。信息裝備產業是我市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我市第一家上市工業企業——通光線纜為該行業的領頭雁。今後的發展方向是按照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要求,重點發展新型光纜線纜、集成電路、通信設備及終端產品、電子鋁箔、新型電子元器件等,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向研發和服務延伸。四是汽車零配件產業。以日產康奈可、冠東車燈、回力橡膠、海林橡塑、恆秀鋁熱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為基礎,積極招引汽車零配件產業,不斷提升江蘇省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的影響力。五是現代家紡產業。憑藉全國「紡織之鄉」的優勢,以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為載體,以產品多元化和品質提升為重點,大力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和水平,重點發展高檔家紡產品和功能性紡織面料,提升海門家紡產業出口競爭力。
優質高效的商務環境。海門對落戶的項目,按照「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項目推進機制,由四套班子領導分頭掛鈎聯繫,主動服務,確保項目快速達產見效。海門建有規範高效的「審批一條龍、服務一站式、收費一口式」的行政服務體系,率先在江蘇實行項目「聯合預審、聯合審圖、聯合驗收、同臺聯辦、快辦早建」等創新舉措,審批流程少、速度快、效能高。我們的「建設項目聯合竣工驗收工作機制」獲省「發展改革成果創新獎」。 按照建設「強市場、好政府」的導向,大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以政府職能的「減法」換來市場活力的「加法」。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穩步推進,簡政放權「減、轉、放、免」力度不斷加大,全市429項行政審批事項中的381項進駐市政務中心,行政審批事項進駐率達90%,公共服務事項進駐率達92%以上,取消、變更行政許可事項14項,建成全省縣級單體面積最大、人員最多、事項最全的政務服務平臺。在全省縣級市率先建成以市政務中心為龍頭、區鎮便民服務中心為紐帶、村(社區)便民服務室為基礎的市鎮村三級開放式政務服務體系,市級82個審批事項和269個服務事項全部下放,打通「最後一公裡」為民服務通道。海門是全國聞名的「教育之鄉」,「本一」、「本二」上線率及高考生均總分三大指標均列全省第一。職業技術教育和繼續教育獨樹一幟,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繼續教育學校每年可提供高質量的技術人才萬人以上。海門開闢有客商就醫、子女就學等「綠色通道」,為客商解決在海工作和生活的後顧之憂。
海門,是一塊掘金的寶地、投資的熱土,是一座富有朝氣、充滿活力的城市,是一座潛力無限、和諧奮進的創新城市。百萬海門人民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熱忱歡迎五湖四海的客商來海尋覓投資良機,海門會因為你的參與而更加美麗,你會因為海門的發展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