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文化的瑰寶-黃河第一觀-嘉應觀
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觀,又被稱作是皇家建造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因其龍王廟的建築風格與皇宮類似,遂又有小故宮的美譽。嘉應觀當年是為了紀念治河功臣、祭祀黃河河神而建,後來則成了保存黃河治河史最完整的地方,故而吸引了一大批遊客前來觀賞。
-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黃河千裡長堤起於武陟,千裡懸河起於武陟。資料顯示,萬裡黃河流經全國9省區100多個縣市,武陟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在這裡,隨處都可以看到黃河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民俗民風,均是如此,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嘉應觀。
-
院校簡介 - 黃河交通學院_院校信息庫_陽光高考
建校20餘年來,學校秉承"修德、啟智、博學、篤信"的校訓,面向現代綜合交通運輸和現代機械製造行業辦學,先後為社會培養了6萬多名優秀人才,為河南奮進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黃河交通學院位於焦作市武陟迎賓大道,地處鄭州「一刻鐘經濟圈」內,地理位置優越。
-
【中國夢•黃河情】七聲雅樂黃河泥壎響 嘉應觀裡一首《九曲雅韻...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這裡的歷史、地域、民風、民俗、文化基因裡都浸泡著黃河的影子。2013年,武陟縣榮膺「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稱號。而「一座嘉應觀,半部治黃史」,道出了嘉應觀在黃河流域的獨特地位。
-
武陟縣:在這裡,聽到孩子們唱響黃河文化的「新聲」
嘉應觀是黃河在武陟堵口成功的一個紀念建築,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這裡也是人與河抗爭的歷史活化記憶。據嘉應觀景區黨組書記翟嵩峰介紹,嘉應觀曾在清代作為治水衙門使用,此功能一直延續至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度是人民治黃工程的指揮部。傅作義、王化雲等一批新中國水利專家,曾到這裡工作、調研。記者走進嘉應觀,發現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有著豐富的研學活動。
-
閃耀在黃河岸邊的「璀璨明珠」
據了解,焦作市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有「黃河號子」、懷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這裡有全國唯一的「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縣;這裡有黃河左岸零公裡起點,千裡黃河堤壩從此開始;這裡還有「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可以說整個焦作市是黃河文化的富礦。
-
探尋黃河文化地標
口堵壩成時,為祭祀龍王、封賞治河功臣,雍正下詔,敕建嘉應觀。嘉應觀是記載清代治河豐功偉績的明證,是我國唯一留存的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清代建築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也是武陟治河文化最直接的遺存。祭祀文化是武陟黃河文化遺存重要的組成部分。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四):黃河文化沐懷川
4大類、31個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創新開發項目。嘉應觀景區內排練嘉應觀讀懂黃河文化記者一行走進武陟縣嘉應觀時,武陟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支部書記翟嵩峰正和一群黃河泥壎愛好者在景區內排練,如泣如訴的壎聲仿佛在訴說著來自遠古的記憶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四站:黃河文化沐懷川
—2022)》,突出治水文化、太極文化、農耕文化、名人文化、移民文化等焦作黃河文化鮮亮品牌,擬定了加強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開發、加強紅色歷史文化創新開發、推動黃河文化與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4大類、31個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創新開發項目。
-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 全面展示黃河文化魅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提升對黃河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推進文化旅遊強省建設建言獻策,日前,由省社科聯、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焦作黃河河務局、武陟縣人民政府、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交通學院承辦的河南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在武陟縣召開。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丨從嘉應觀到人民勝利渠
(受訪者提供)這是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嘉應觀始建於雍正年間,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理黃河歷史的廟觀,被譽為『黃河故宮』」,河南省武陟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組書記翟嵩峰介紹,這裡不僅是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的龍王廟,也是治理黃河的河道衙署,集宮、廟、衙署為一體。
-
黃河文化帶|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記者沿黃河繼續向東,行至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縣境內的黃河北岸,邂逅「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這是黃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廟。嘉應觀景區管理局書記翟嵩峰介紹,雍正之前的歷史上,在武陟境內沁河入黃處,沿黃河9公裡多沒有大堤,水流遷徙不定,成為最易決口的「豆腐腰」河段。 「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嘉應觀內的御碑亭柱上刻著康熙原話。自大禹治水以來,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停止過與黃河水患的鬥爭;「黃河寧,天下平」——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聯。
-
探尋黃河文化地標!焦作元素在《經濟日報》重要版面刊登……
武陟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有「中國黃河文化之鄉」之稱,「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濃縮了歷代治水文化,人民勝利渠引黃工程是新中國治黃與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成功創舉。口堵壩成時,為祭祀龍王、封賞治河功臣,雍正下詔,敕建嘉應觀。嘉應觀是記載清代治河豐功偉績的明證,是我國唯一留存的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清代建築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也是武陟治河文化最直接的遺存。祭祀文化是武陟黃河文化遺存重要的組成部分。
-
《經濟日報》盛讚武陟:探尋黃河文化地標
「懸河頭,百川口」,黃河至此高原入平,千裡「懸河」,起於武陟;千裡長堤,起於武陟;千支萬流,結於武陟。武陟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有「中國黃河文化之鄉」之稱,「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濃縮了歷代治水文化,人民勝利渠引黃工程是新中國治黃與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成功創舉。
-
中國夢·黃河情①|總書記講話一周年以來,河南黃河沿岸發生了哪些...
為了讓黃河文化代代傳承,蘊含著厚重的黃河文化、滄桑的治水歷史,被稱為「黃河故宮」的嘉應觀也有不少新變化。嘉應觀景區黨組書記翟嵩峰介紹,從2019年開始,武陟縣聘請專業團隊,在嘉應觀打造與黃河有關的研學課程及傳承實踐項目,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黃河盤鼓、大聖鼓、懷梆、黃河號子、黃河搶險石頭樹梢梱、大河遺風民間傳說故事及歌謠小曲調等數十種。
-
走進武陟:黃河第一觀史述黃河 人民勝利渠造福人民
從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應觀,從修建永濟渠渠首到興建人民勝利渠,波瀾壯闊的治黃畫卷在此演繹。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的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理黃河歷史的廟觀,也是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黃河河神廟,有著「黃河故宮」、「萬裡黃河第一觀」的美譽。
-
主流融媒體看河南記者團走進嘉應觀 探索中華民族千年治水印記
央廣網焦作11月17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張浩)紅牆青瓦,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內有酷似清朝皇帝皇冠的御碑亭,有天下一絕的鐵胎銅面碑,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鍾,更有供奉著歷代治河功臣的龍王殿……它就是被譽為黃河邊「小皇宮」的嘉應觀,是黃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廟,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
探尋黃河文化地標!焦作元素在《經濟日報》重要版面刊登……
武陟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有「中國黃河文化之鄉」之稱,「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濃縮了歷代治水文化,人民勝利渠引黃工程是新中國治黃與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成功創舉。人民勝利渠渠首場景武陟與陝西白鹿倉投資控股集團籤署了黃河文化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戰略合作協議。
-
中國夢·黃河情①|總書記講話一周年以來,河南黃河沿岸發生了哪些...
為了讓黃河文化代代傳承,蘊含著厚重的黃河文化、滄桑的治水歷史,被稱為「黃河故宮」的嘉應觀也有不少新變化。嘉應觀景區黨組書記翟嵩峰介紹,從2019年開始,武陟縣聘請專業團隊,在嘉應觀打造與黃河有關的研學課程及傳承實踐項目,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黃河盤鼓、大聖鼓、懷梆、黃河號子、黃河搶險石頭樹梢梱、大河遺風民間傳說故事及歌謠小曲調等數十種。
-
《走進黃河》系列報導之五 黃河文化 源遠流長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幾千年來,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化遺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能夠穿越千年與我們相伴?如何在新的時代煥發新彩?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黃河文化傳承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