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 全面展示黃河文化魅力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視察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提升對黃河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推進文化旅遊強省建設建言獻策,日前,由省社科聯、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焦作黃河河務局、武陟縣人民政府、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交通學院承辦的河南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在武陟縣召開。會議邀請張佔倉、朱海風、羅楊、何鄂、王喜成、張錕、王裕清、楊明、王明欽、張新斌、汪振軍、苗長虹、楊光欽、周陽敏、於華龍、趙繼彬、杜學霞、王雲紅等省內外20餘位專家學者,就有關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1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凝聚力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也是世界文明中不斷創新且仍充滿創造活力的軸心文化。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政治智慧、價值觀念,造就了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庚香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存續、民族賡續的「基因」和力量之源。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黃河文化具有根、源、幹、魂、家的定位,根即根脈,源即源起,幹即主幹,魂即靈魂,家即家園;具有易、道、仁、理、心的精神特質和詩、酒、花、夢、愁的表現形式。就本質而言,黃河文明是一種水文明、農耕文明、道文明。黃河之於中國、中華民族,不僅在於農業和經濟的給養,還在於精神的滋養。黃河、黃土、黃帝,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和精神家園。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長虹教授認為,黃河文化包括史前文化、歷史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蓋河套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地域文化,並與絲路文化、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相互交織,從炎黃二帝、大禹治水、河圖洛書等傳說,到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裡崗文化等考古文化序列的構建,神話傳說、文獻典籍、考古發現三位一體,均證實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在中華文明發祥發展過程中的主根、主體、主軸、主脈地位。

  黃河文化具有政治性、根源性、靈魂性、包容性、系統性等特徵。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原院長張佔倉研究員提出,黃河文化先後融匯了黃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並在持續不斷與外界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鑑了眾多外來文化,逐漸升華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他認為,黃河文化有四大特徵:一是根源性。這種根源性既具有國家意義,也具有全球性意義。二是靈魂性。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三是包容性。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樞紐,締造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崇尚「大一統」體制的社會主流意識。四是系統性。黃河文化所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等一系列重要內涵具有完備的系統性,構成了獨特的東方思想體系。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新斌研究員認為,黃河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他指出,中華文化由若干以大河為代表的地域文化所組成,包括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遼河文化等,但黃河中遊長期作為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以河洛文化和關中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支流文化,既是地域文化,也是國家文化,政治性是黃河文化的本質特徵。

  黃河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鄭州大學教育學院二級教授楊光欽提出,黃河文化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涵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所創造的現當代先進文化,是凝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歷史上,黃河文化通過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輻射至日本、朝鮮半島、中東乃至歐洲各地,先進生產技術(如四大發明等)等也從這裡走向世界,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現代革命時期,黃河流域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國抵禦侵略和解放戰爭的戰略決策中心,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等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吸收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為黃河文化注入了富有價值意義的紅色文化基因。進入新時代,黃河文化被賦予了基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建設等新的時代內涵,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復興品格與大國風範、強國氣度。從古代到近現代,黃河文明源遠流長,經久不息,彰顯出歷久彌新的頑強生命力和巨大創造力。苗長虹教授認為,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守正創新的軸心文化、一體多元的認同文化、培根鑄魂的根基文化。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紀委書記千析提出,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徵,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之根、講好中國故事之魂。

  2

  深入挖掘提煉黃河文化精神,為打造黃河文化地標提供內在支撐

  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黃河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與新解讀。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背景下,整合黃河文化資源,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對於留住中華文明傳統記憶、展示黃河流域文化魅力、構建全球華人的心靈故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具有重大意義。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尹書博強調,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是河南的使命所系、責任所在。要站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偉大復興精神力量的高度,站在延續歷史文脈、鑄牢文化旅遊強省之魂的高度,打造好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李庚香提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是樹立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需要,也是河南作為文化大省應該負起的責任和擔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何鄂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世世代代中國人永恆的心靈歸宿與精神港灣。以黃河文明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巔峰,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受世界各國歡迎和廣泛認同。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不僅是時代需要,也是全球華夏兒女和各國人民的心理需求。

  深刻挖掘黃河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要義。省社科聯原副主席王喜成表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核心和代表,是河圖洛書、八卦周易和甲骨文等的策源地,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石窟藝術舉世震驚,建築文化異彩紛呈,陶瓷藝術精美絕倫,墓葬文化世人驚嘆,武術文化享譽中外。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必須深刻挖掘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把有關黃河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研究深研究透,把有關黃河的故事講足講好。鄭州師範學院國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副院長杜學霞教授提出,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黃河精神的精髓是治河精神。河南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擁有自然、地理、文化等方面突出優勢,要深入挖掘、弘揚黃河文化精神,承擔起黃河文化發展的使命。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主任王雲紅教授認為,「水」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與靈魂。要圍繞黃河「水」文化的探索與開發,全面提煉與展示黃河流域水神信仰,凸顯不同歷史時期黃河治水英雄人物,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名勝古蹟。

  準確把握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二級教授、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認為,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是中原文化。他提出,黃河文化由多個地域文化組成,如青海的藏文化、四川的巴文化、甘肅的隴文化、寧夏的回族文化、內蒙古的蒙古族文化、陝西的三秦文化、山西的三晉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這些文化因黃河而形成,成為「多元一體」「一體多樣」的文化,但核心和主幹是中原文化。因此,黃河流域河南段的文化地標在歷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價值。河南境內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的黃河文化標識,如文化遺址大河村、地標城市鄭汴洛、標誌性建築嘉應觀、文化空間地坑院、特色文化太極拳等,這些文化標識既是黃河文化的證明,也是中原文化的積澱。

  3

  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的目標設計與建設路徑

  黃河文化地標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的基礎上,科學布局,統一規劃,分級分類,協調推進,全面構建彰顯黃河文化底蘊與特色的有機體系。

  目標追求要「高、大、上」。黃河交通學院校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王裕清教授表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建設必須追求明確的目標。所謂「高」,是指立意要高遠。縱向維度上,既要源於黃河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澱,又要表達和傳遞新時代的精神理念,並對未來提供價值引領與思想啟示;橫向維度上,要立足本國,放眼世界,挖掘既有中華民族特色、又令世界其他民族產生共鳴並能為之提供借鑑的價值取向。所謂「大」,是指氣魄要宏大。在精神層面上,能夠圍繞某一主題,體現本地個性、凸顯中原品格、展示中國氣派、富有東方神韻;在外觀上,視覺衝擊感強烈、具有震撼力,富於藝術美、具有想像力,是同類作品中的鴻篇巨製、傳遞中國文化的大手筆之作。所謂「上」,是指品位要上乘。包括地標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水準、環境協調性以及與特定時代和特定地區人們的審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契合度,特別要防止貽笑大方的尷尬狀況。

  意象表達要大氣恢宏。苗長虹教授表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首先應具有國家意義、時代價值,同時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共識性等特徵。何鄂認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首先應具有東方文明、東方審美的獨特性、唯一性,同時具有世界性;應是黃河文明、世界人文的巔峰之作;應給予人們一心嚮往並無限追求崇高卓越的召喚力;應具有激勵人們對美好生活無限憧憬並心甘情願自覺付諸努力的前進動力;應是人們感受大愛無疆、共享友誼、精神寄託的物化載體;應是以藝術魅力取勝、震撼心靈,陶冶高尚情操、鑄就高貴人格的曠世巨作;應是撫慰人類心靈,回歸本真善良自我的精神坐標。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原黨委書記、黃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朱海風教授表示,黃河文化地標設計應體現以「人文」化「天下」的宗旨,體現表裡互徵之、形神兼備之、雅俗共賞之、近悅遠來之的品質特徵,達到展示黃河之魂、華夏之根、農牧重地、藝術之源、古道遺韻、民族風情的目的。

  元素構成要寬窄適度、重在精華。商丘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趙繼彬表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應包括歷史的、當代的,物質地理的、文化精神的元素,應體現中華文明的高度和人類不同文明交流的價值和視野,其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不僅能表述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內核,而且對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朱海風教授提出,黃河文化地標的研究和建設,既不宜面面俱到地展示黃河文化,也不能把黃河文化歸結為某種單一的抽象精神,應聚焦、凝結黃河文化的核心內容,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對現有各種黃河文化要素進行總結、整合、升華。楊光欽教授表示,黃河文化地標不是一個單薄的面無血色的線性概念,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富有內涵的立體化多元要素系統集成概念。並非與黃河文化有關的「物—事—人」皆可視為黃河文化地標,把概念無限擴大或非理性地泛化濫用,可能使黃河文化地標失去自身的光環。

  建構過程要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河南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明欽教授認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首先要明確黃河文化資源有哪些類型、在哪裡、重要性如何以及怎樣識別。要注重黃河文化地標在中華文化根脈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其在黃河流域及國家黃河治理中的重要位置,加強空間組合和整合,形成一個整體的、主題鮮明的文化地標體系。汪振軍教授認為,既要重視單個的文化地標,也要重視各個地標之間的聯繫;既要重視歷史價值,也要重視時代價值;既要著眼於地標自身內涵的挖掘,也要著眼於其對整個黃河文化的貢獻;既要發揮黃河文化地標「培根鑄魂」的精神價值,也要創造黃河文化地標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效益。王喜成提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要注重組織性、規劃性、地域性、層次性、標誌性、故事性、協同性。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孟鑫表示,要按照黨中央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安排,建立統籌協調的領導機制、職能部門的協同機制、沿黃各地的聯動機制,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於華龍表示,要以機制建設為保障,加快構建有利於黃河文化傳承創新的制度體系,推進黃河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建設路徑要依託「天、地、人」。王裕清教授提出,所謂「天」,是指與天齊高的頂層設計。全省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文化地標,構成一個完整的地標系統。這些要素如何布局、如何分層,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專業性、特色性原則,做好系統謀劃。建議分級成立黃河文化地標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省、市、縣各級地標的頂層設計,並納入河南「十四五」發展規劃。所謂「地」,是指立足本土的大地情懷。河南黃河文化地標,源自黃河文化,立足河南大地。要深入研究河南本土文化,讓那些停留在書本裡、隱沒在館藏中的無價之寶,以鮮活的地標形象,生動地步入人們的視野,展現黃河風光、黃河氣勢、黃河精神,體現河南品格、河南形象、河南氣度。所謂「人」,是指眾人參與的創建模式。要匯人智、聚人氣,強化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如,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我心中的河南十大黃河文化地標」評選活動,讓黃河文化地標建設工作深入人心。

  4

  講好河南境內的黃河文化地標故事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要在系統梳理黃河文化特徵的基礎上,提煉黃河文化精神,精心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將黃河河南段豐富的文化內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來,體現河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黃河文化地標體系要分區布局。張新斌研究員認為,黃河文化地標體系的構建,學術根基要紮實,文化象徵含義要準確,地標體系建設要完整,要從構建黃河文化旅遊帶的層面進行戰略考量。苗長虹教授建議,以鄭汴洛古都走廊為核心區,以三門峽的仰韶文化、安陽鶴壁濮陽的商周文化為兩翼,以焦作新鄉濟源的南太行黃河山水文化、平頂山漯河周口商丘的黃河淮河交匯文化為支撐,構建起一個大的體系格局;每個地市根據各自在體系中的定位,再尋求自己的主地標,凸顯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有機聯繫的、時空融合的地標體系。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楊明教授表示,當代地標建設要與遺產保護相結合,系統梳理河南境內的黃河遺蹟特別是黃河故道資源,以現行河道為綱、歷史河道為網,樹立立體的、歷史的黃河文化地標資料庫,統籌謀劃黃河文化地標體系建設。

  黃河文化主地標要精心選取。王明欽教授提出,按照其所承載的意義,黃河文化主地標可從黃河水利工程、歷史事件、文化遺址、黃河自然景觀、黃河治理等多種文化資源類型中識別和選取。要努力打造國家級黃河文化地標,進一步凸顯河南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中的戰略地位,提升河南黃河文化的國內外影響力。張新斌研究員表示,黃河文化主地標建設應以「中華源」「民族根」「黃河魂」為基本理念。鞏義市河洛匯流處,是黃河文化主地標建設的最佳地域選擇,建議在此打造「中華歸心塔」(河洛塔),作為萬眾歸心的心靈感知地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象徵。楊明教授認為,河南幾千年來一直處於中華文明核心區,毛主席視察黃河處最應該建一座母親河雕塑,將其打造為全球華人的尋根地標。

  深入挖掘黃河歷史文化遺存。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張錕教授提出,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豐富,河南段尤為突出。多年來,河南以鄭汴洛都城文化為核心,挖掘開發黃河右岸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形成了當代文化發展史上的獨特優勢。由於各種原因,具有獨特自然地理區位優勢、蘊含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黃河左岸,被長期忽略和遺忘。以焦作為例,焦作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4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居河南之最,但很多不為人知,有待深入挖掘其歷史時代價值。楊明教授認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河南境內最有優勢的當屬古黃河生態水系。由於歷史原因,黃河在華北平原往返擺動,在河南境內留下了大量地標,如滎澤、莆田澤、鴻溝、大伾山,這些地標在《尚書》裡都有記載。開封水系、賈魯河在歷史上也很出名。建議納入「古黃河生態水系」,統一進行規劃設計,實施古黃河生態水系修復工程,以此為載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以文化創意弘揚黃河文化地標。汪振軍教授提出,當前黃河文化地標傳承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符號失衡,如洛陽龍門石窟每年遊客達數百萬人,而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大河村卻鮮有人問津;二是符號閒置,一些特色文化如焦作太極拳,未得到充分開發;三是符號誤讀,如鄭東新區的千璽廣場,設計本源為登封的嵩嶽寺塔,卻被叫作「大玉米」;四是符號汙染,如鄭州的百年德化街,現已面目全非;五是符號消失,如鄭州棉紡城,文化遺產已消失殆盡。他建議,建設全媒體傳播格局,佔據主流媒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善於用影視劇講好黃河文化地標故事;將文化地標轉化為文化符號,創意設計成產品,讓人們「將文化帶回家」。楊明教授建議,要善用各種文化、藝術和高科技手段,叫響一個口號「大(壯)美黃河,盡在河南」。如,歷史上盤庚西遷,最終遷至安陽,據說與黃河洪水災害有關,建議以小說或電影的形式講好盤庚西遷的故事;開封城摞城,世界僅有,建議結合既往考古工作,開發建造開封城摞城博物館,採用垂直玻璃電梯,帶領遊客感受從魏晉大梁都城到大宋汴梁再到當代社會的社會變遷;籌劃一部展示黃河文化的品牌演出,如《印象·黃河》,納入壺口瀑布、青藏高原、入海口等元素,做黃河文化的集大成者,讓觀眾從中接受古老黃河文明的心靈洗禮。

  擦亮「中國黃河文化之鄉」名片。千析提出,武陟擁有的黃河文化地標涵蓋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治黃文化,具有很好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覆蓋度。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羅楊認為,武陟擁有諸多黃河文化歷史遺存、傳說故事、風俗習俗;既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黃河文化地標價值。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新年表示,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武陟要聚焦治黃文化,以文旅深度融合為主線,對嘉應觀和人民勝利渠渠道進行升級改造,將其打造為我國治黃史上的雙子星座,成為中國治黃文化的核心展示區。鄭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周陽敏建議,武陟要做好「紅、黃、黑、藍、綠」五篇文章。「紅」指以人民勝利渠渠首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黃」指以嘉應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黑」指以宗祠、祠堂為代表的宗廟文化;「藍」指恢復黃河河運功能,如在黃河彎道打造黃河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綠」指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如在黃河北岸打造千裡綠色長廊。武陟縣委書記秦迎軍強調,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將自覺扛起黃河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挖掘好、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全面加快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全力推進黃河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加快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建設、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課題組組長:

  李庚香 李新年 秦迎軍

  課題組成員:

  千析 宋淑芳 齊善兵 李 杲

  申琳 王裕清 牛玉林 吳 鵬

  李寧 陳衛華

  執筆:

  牛玉林

相關焦點

  • 「黃河文化地標大家談」王雲紅:建議以「水」文化打造黃河文化地標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從「水」文化角度出發,如何打造黃河文化地標?7月10日,在全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上,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教授王雲紅從黃河「水」文化的探索與開發出發,分享了他關於打造黃河文化地標的見解。
  • 打造河南黃河文化地標應著力「七性」
    當人們提起某個地方時,人們馬上就會想到這個地方的文化地標;當人們提起某個文化地標時,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在這個地方。如:敦煌與莫高窟,或莫高窟與敦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是中華精神的體現。河南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地帶和資源富集區。這裡有沃野千裡的中原大地,產生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化,誕生了中華最早的國家,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深耕黃河文化 添彩美麗焦作
    焦作河務局成立黃河文化研究室,印發《焦作河務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方案》,配合焦作市政府制訂了《焦作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三年工作計劃(2020~2022)》,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4月啟動編撰的《焦作黃河志》現已提交給出版社;拍攝製作《萬裡黃河在焦作》形象片,全面展示焦作燦爛的治河文化。
  • 打造文化旅遊帶 共創黃河大合唱
    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以「生態固本、文化鑄魂、產業增效、人民致富」為目標,推動黃河文化旅遊成為展示國家形象、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構築可體驗、可消費的融合發展業態場景,構築黃河旅遊綠水青山的生態背景,營造發展成果主客共享的生活美景,實現黃河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願景。「黃河文化旅遊帶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 嘉賓訪談 | 講好黃河故事 打造國際黃河文化旅遊目的地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巔峰智業創始人、旅豆學堂創始人劉鋒博士,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程遂營教授,北京人生遠足國際教育文化發展集團黃山實踐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黃傳驊,中國東方演藝文旅發展中心主任裴歆悅以「講好黃河故事,打造國際黃河文化旅遊目的地」為主題,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路徑,描繪深化交流合作的美好願景。本報特將這5位嘉賓的精彩演講進行摘錄,以饗讀者。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要實現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和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打造精品景區和線路,提升產業品質,還要實現黃河文化旅遊在區域、產業、市場、服務、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展示黃河文化的旅遊景區和線路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 「大美黃河,魅力封丘」致敬母親河——封丘文化黃河行採風活動
    律動春暉漸,萬象始更新,在這充滿盎然生機的美好季節,「大美黃河 魅力封丘」致敬母親河——封丘文化黃河行採風活動啟動儀式5月8日上午在封丘縣人民文化館舉行。近些年來,團結奮進的封丘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努力開拓創新,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上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先後榮獲多項榮譽。 今天我們迎來了黃河藝術文化採風活動,這是一件展示封丘文化、宣傳封丘文化、推介封丘文化的大好事情,是一次重大意義的實踐,必將進一步推進封丘縣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舉辦採風活動的重要意義。
  • ...黃河文化和孫子文化特色品牌 努力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
    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範海波在會議上發言今年,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諾做好以下工作:一、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上求突破。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實施黃河兩岸特色休閒項目計劃和「幸福黃河工程」,做好沿黃旅遊開發。
  • ...黃河」——「品黃河」2020年黃河流域群眾文化聯講(高峰論壇)舉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文化重要論述精神,8月25日上午,以「保護傳承弘揚·相約幸福黃河」為主題的「品黃河」2020年黃河流域群眾文化高峰論壇在高陵區舉行,邀請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肖雲儒等黃河流域著名文化學者開壇宣講,黃河流域九省區領文化界代表,高陵區全體區級領導及街道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
  • 讓「黃河文化」奏出時代強音
    讓黃河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喊得那巨靈劈華山,喊得那老龍出秦川,喊得那黃河拐了彎……」華陰老腔虎嘯龍吟般的震撼唱腔,不僅徵服了無數觀眾,更凸顯了黃河流域渭南這方水土獨特的人文景致。
  • 天下黃河·魅力銀川 || 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9月初與您相約
    屆時,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將以「天下黃河 魅力銀川」為主題,以弘揚傳承民族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黃河流域9省區文化交流合作、打造黃河文化品牌為宗旨,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旅遊活動。2020中國•銀川黃河大合唱。時間為9月3日至10日,地點在橫城黃河岸邊,主要內容有:舉行以「歌頌母親河、讚美新時代」為主題,邀請國內及黃河九省區知名合唱團,組織全區優秀合唱團隊參加黃河大合唱比賽,通過合唱、合唱+詩朗誦等多種形式,開展「我家住在黃河邊」黃河大合唱等相關文化旅遊活動,聆聽古老黃河吟唱,奏響新時代華彩樂章。
  • 共同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共同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已經舉辦了25屆,不僅是三門峽的傳統盛會,也已成為河南省重要的文化旅遊經貿活動和沿黃九省(區)舉辦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遠、品牌最鮮明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 黃河博物館:感受五千年歷史文化魅力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張巧珍)11月17日,「丈量五千年·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探訪河南活動採訪團來到位於鄭州的黃河博物館,感受黃河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與魅力。
  • 天下黃河 魅力銀川——2020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啟幕
    9月3日,2020年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在銀川覽山公園啟幕。 本次以「天下黃河 魅力銀川」為主題,通過舉辦大型文化藝術展演,開展沿黃城市文化旅遊發展交流,舉行千人黃河大合唱、舉辦黃河美食節及文化旅遊創意產品展銷會等9類20餘項活動
  • 陝西成立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陝西黃河流域文化...
    央廣網西安8月21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今天(21日)在陝西西安成立,標誌著陝西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進入一個新階段,將為加強陝西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陝西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決策發揮參謀智庫作用。
  • 黃河入海處,那是「家」的方向!我市著力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
    如何做好全域旅遊這篇大文章,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充分利用東營河海交匯、新生溼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培育旅遊精品,完善旅遊設施,提升旅遊服務,豐富文化內涵,把東營打造成為文化旅遊勝地。」市委六屆四次全會確立了「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定位。  向著目標進發!
  • 天下黃河 魅力銀川 || 2020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
    9月3日晚2020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在銀川覽山公園舉行你,聽到了嗎?·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在銀川覽山公園隆重啟幕。一首高亢激昂的合唱曲目《保衛黃河》拉開了2020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的序幕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 守護黃河清水出省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  海東市是黃河四大文化之一——河湟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海東市因青海湖以東而得名,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素有「極地門戶、青藏首站」之稱,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南道、唐蕃古道重要組成部分、海藏咽喉,黃河流經海東市200公裡。
  • 弘揚黃河文化 書寫德州篇章
    德州地處黃河下遊衝積平原,德州之「德」源於「德水」,「德水」是秦代黃河別稱,德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黃河帶來的農耕文明厚植了德州的文化根脈,造就了德州的燦爛文化。德州市依託黃河資源,弘揚黃河文化,做好「黃河文章」,走出一條傳承發展特色地域文化的嶄新路徑。黃河遺址與現代農業和諧共生,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