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黃河文化 書寫德州篇章

2020-12-06 德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德州地處黃河下遊衝積平原,德州之「德」源於「德水」,「德水」是秦代黃河別稱,德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黃河帶來的農耕文明厚植了德州的文化根脈,造就了德州的燦爛文化。

德州市依託黃河資源,弘揚黃河文化,做好「黃河文章」,走出一條傳承發展特色地域文化的嶄新路徑。

黃河遺址與現代農業和諧共生,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德州境內最早的黃河故道形成於2500年前,夏津段故道內現存的古桑樹群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防風固沙工程的偉大成就,這是自然界和祖先留給後人的珍貴財富,始終惠及當地百姓民生。 2018年,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山東省唯一入選項目。

立足黃河遺址的寶貴自然資源,當地政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實現古桑樹群觀光採摘、椹果深加工等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及古樹資源多級開發的同時,又規劃建設了椹仙村古村落、德百溫泉小鎮等文旅項目,將古桑樹群打造成集果桑種植資源培育、桑產品研發、桑文化宣傳、生態旅遊、健康養生於一體的中國最大的桑文化產業基地。古老的黃河遺址煥發出新的生機,2018年,在此拍攝的反映鄉村振興的電視劇《梨花朵朵開》即將播出。

黃河資源與傳統工藝天然交融,託起文化產業新支柱。黑陶是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黃河流域的典型文化符號。德州黑陶採用黃河下遊衝積平原的膠土,經過十幾道工序最終燒制而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以來,德州市深入挖掘黑陶的歷史文化內涵,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推進黑陶文化產業化。久遠的文化淵源、傳統的製作技藝、先進的藝術理念,使德州黑陶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始終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代表著中國黑陶的最高水準,德州不僅是中國現代黑陶的發源地,更已成為全國技術力量最強、從業人員最多、產銷能力最大的黑陶基地,「全國黑陶看山東,山東黑陶看德州」已是業內共識。德州黑陶作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其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傳統工藝日益展現出新的時代風採。

黃河風物與休閒理念深度融合,成就文化旅遊新高地。德州境內黃河長62.5公裡,河窄彎多,風景別具一格,德州黃河水利風景區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齊河是德州市唯一沿黃縣,黃河北展區佔地63平方公裡,是上世紀70年代初國家為防黃河凌汛而修建的滯洪區。數十年限制開發,區內大河、林海、溼地、溫泉、沙湖等地貌各異,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為生態休閒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黃河北展區全面解禁,當地政府搶抓機遇,推動黃河文化與生態文明相融合,藉助黃河北展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區位交通,高標準定位規劃建設了黃河國際生態城。

黃河國際生態城以黃河文化為依託,以文旅大項目為龍頭,先後建設海洋極地世界、歐樂堡夢幻世界、水上世界、黃河水鄉國家溼地公園、中華飲食文化小鎮、保利醫養健康小鎮等一批精品旅遊項目,現已成為設施完善、業態豐富的綜合文旅項目新高地,年接待遊客5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餘億元。2010年,黃河國際生態城被批准設立為省級旅遊度假區,後成功入選「黃河入海」山東省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目前在建項目中,齊河博物館群將成為我國古建築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大型文化博覽基地,齊河動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則將建成集古生物化石研究、動物標本研究、植物化石標本研究、野生動物改良種用、馴養繁殖、研究展示、觀賞旅遊等於一體的仿自然生態的科普教育基地。黃河國際生態城項目全部完成後,年接待遊客將突破1000萬人次,形成千億級的旅遊產業集群。

黃河文化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開創文化傳承新境界。黃河文化,保護是基礎,傳承是關鍵,弘揚是目的。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構成了德州文化的主脈,德州市不斷強化對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和傳承弘揚,努力將黃河打造成「文脈河」。齊河文脈則概括為「一河(黃河)一陶(黑陶)一賢人(晏嬰)」,黃河文化居於首位,並據此提煉出「大義齊河」人文品牌和「休閒齊河」自然品牌。當地高度重視黃河題材文藝創作,已先後出版《黃河文叢》兩輯20本,涵蓋黃河沿岸風土人情、歷史掌故和世家名人等多方面內容。一批反映當地革命鬥爭、家族興衰、大義傳承的優秀作品正在創作中。建設中國黑陶博物館、黃河文化展廳等設施,豐富黃河文化的表現形式,發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延伸旅遊景區的影視拍攝基地、文藝創作基地功能,黃河國際生態城成為德州市文藝創作基地,齊河縣成為《中國作家》創作基地。組織開展「中國作家走進德州」「中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走進齊河」等大型採風活動,以精品力作弘揚黃河文化。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展示黃河文化魅力,創作一批普及讀物,深化「黃河故事」滲透力,將黃河文化基因融入到青少年精神品格的培養中。充分運用融媒體傳播優勢,創新推廣交流方式,提升黃河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李文豪 胡春曉(作者單位:市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夢·黃河情】對話河長楊洪濤:精打細算 德州做活黃河「水」文章
    中國網北京9月27日訊(記者 江虹霖)山東德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博大厚重的黃河文化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品格,也成為這片水資源匱乏的土地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黃河水與德州有著怎樣的親密關係?德州在新時代如何開拓創新反哺母親河?近日,《對話黃河河長》欄目專訪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黃河德州市級河長楊洪濤。
  • 弘揚黃河文化 共襄大河文明 大河論壇相約雲丘山
    這是臨汾市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項具體舉措,在「遊山西·讀歷史」講好黃河故事的同時,著力打造黃河文化旅遊IP,推出黃河旅遊新品與精品,實現世界知名大河之間文明互鑑、文化旅遊的交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上,多位大河流域駐華使節將共同發布《世界大河文明·黃河共識》。
  • 「齊魯之聲」中老年朗誦大賽在德州景津集團開幕,弘揚傳統文化...
    12月11日下午2點,「齊魯之聲」2020山東省中老年朗誦藝術大賽德州賽區的比賽拉開了帷幕,經海選後的15組作品進入了德州賽區最後的決賽。從左至右:李敏、阿紫、薑桂廷從左至右:徐嵐、袁慧、王樂斌、潘穎著名詩人阿紫、山東省朗協主席李敏、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樂斌、景津集團董事長薑桂廷、德州廣播電視臺播音部主任潘穎、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袁慧、徐嵐(省朗協理事)擔任此次比賽的評委
  •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我省召開
    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重要地位,增強全體人民的家國情懷和凝聚力向心力。延續歷史文脈,深入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把黃河文化的起源、發展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挖掘弘揚時代價值,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文化成為激勵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深觀察)
    參與本次展演展播活動的劇目為黃河流域9省區優選劇目,凝練了具有流域特色、區域特色的多樣化文化元素。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文化和旅遊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深刻把握黃河文化『根和魂』的重要地位」「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6日在山西太原舉行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的一席話,引起與會者共鳴。
  • 黃河文化:燦若星辰 光耀大河
    「大家有一個共同心願,就是通過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把黃河文化立起來,把中華文化立起來,把中國精神立起來。」王建平說。  不過,再大的博物館也藏不下不可勝計的黃河文化遺存,仍有許多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水文化遺產散落民間。  幾個月前,山東黃河河務局開始黃河文化遺產名錄搜集整理工作。
  • 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如何奏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即將印發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日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指出,即將於近期印發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著力推動加強黃河文化研究闡釋、開展考古發掘和資源調查、加強文物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開展文藝精品創作和演出演播、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發展沿黃地區文化產業、提高黃河文化國際影響力八項重點任務落地生根,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 守護黃河清水出省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  海東市是黃河四大文化之一——河湟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海東市因青海湖以東而得名,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素有「極地門戶、青藏首站」之稱,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南道、唐蕃古道重要組成部分、海藏咽喉,黃河流經海東市200公裡。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圖為1970年10月4日,黃河段造船組合影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德州,地處九州中的兗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興。德州人的基因中農耕文明符號烙印深刻,人們相信,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大禹治水開啟德州黃河文明德州屬於黃河衝積平原。
  • 惠濟區人大常委會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
    惠濟區人大常委會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發表時間 : 2020/9/28 來源:惠濟區人大惠濟區作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起步區建設的主戰場,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責任重大。按照區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近日,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加軍帶領部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區人大代表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
  • 探訪黃河 書寫黃河「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採訪行」走進甘肅
    「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採訪團隊在總編輯張連業帶領下來到蘭州黃河之濱。新甘肅客戶端甘南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錦濤)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近日,陝西日報社「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黃河流域全媒體大型採訪活動走進我省甘南、臨夏、蘭州等地,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開展了採訪活動。
  •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揭牌成立
    當前,隨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已全面邁入「黃河時代」。如何更好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如何多角度講好「黃河故事」?
  •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歷史文化——講述黃河流域水利風景區的故事
    李白作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李商隱也用「客鬢行如此,滄波坐渺然。此中真得地,漂蕩釣魚船」來讚美小浪底蓼塢渡口。  如今,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治水利民、功不可沒;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傳揚歷史文化,惠澤人民。
  • 弘揚陝菜文化 交流烹飪技能
    (記者 白冰濤 實習生 楊曉)弘揚陝菜文化,交流烹飪技能。11月27日上午,渭南市第四屆陝菜品牌創新烹飪大賽暨黃河金三角烹飪技能大賽三省四市美食品鑑展銷會在渭南城區中心廣場舉辦。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喬傑、陝西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馬瑞軍致辭。市委常委、副市長劉凱宣布開幕。
  • 陽信縣溫店鎮蔡王小學:聆聽漢字 書寫經典 弘揚文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秀利 見習記者 劉殿章 通訊員 劉玉堂 尚美英 王海璇 濱州報導為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弘揚中華漢語言文化,促進規範用字、規範書寫,培養學生讀聽能力,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近日,溫店鎮蔡王小學開展了聽寫大賽活動
  • 德州移動「5G+文旅」開啟文化傳承新篇章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德州地處黃河下遊衝積平原,德州之「德」源於「德水」,「德水」是秦代黃河別稱,德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黃河帶來的農耕文明厚植了德州的文化根脈,造就了德州的燦爛文化。
  • 弘揚黃河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蘊含著眾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理念,融匯成中華文明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首屆「我愛母親河」弘揚黃河文化全國書畫大賽獎項揭曉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報導) 近日,首屆「我愛母親河」弘揚黃河文化全國書畫大賽評選工作圓滿結束,經過幾輪的評審,評委們從兩千餘幅作品中評選出了各個獎項(獲獎名單)青海是黃河的發源地。在青海,黃河有著另一番的旖旎和秀美,廣闊的地勢、豐饒的資源和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決定了青海深厚沉澱、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青海省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在國際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貿易活動方面居於重要的地位。
  • 2020年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魅力開唱
    天下黃河,魅力銀川。9月3日,由銀川市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中國煤礦文工團、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承辦,銀川市總工會、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銀川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年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在銀川覽山公園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