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德州地處黃河下遊衝積平原,德州之「德」源於「德水」,「德水」是秦代黃河別稱,德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黃河帶來的農耕文明厚植了德州的文化根脈,造就了德州的燦爛文化。
德州市依託黃河資源,弘揚黃河文化,做好「黃河文章」,走出一條傳承發展特色地域文化的嶄新路徑。
黃河遺址與現代農業和諧共生,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德州境內最早的黃河故道形成於2500年前,夏津段故道內現存的古桑樹群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防風固沙工程的偉大成就,這是自然界和祖先留給後人的珍貴財富,始終惠及當地百姓民生。 2018年,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山東省唯一入選項目。
立足黃河遺址的寶貴自然資源,當地政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實現古桑樹群觀光採摘、椹果深加工等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及古樹資源多級開發的同時,又規劃建設了椹仙村古村落、德百溫泉小鎮等文旅項目,將古桑樹群打造成集果桑種植資源培育、桑產品研發、桑文化宣傳、生態旅遊、健康養生於一體的中國最大的桑文化產業基地。古老的黃河遺址煥發出新的生機,2018年,在此拍攝的反映鄉村振興的電視劇《梨花朵朵開》即將播出。
黃河資源與傳統工藝天然交融,託起文化產業新支柱。黑陶是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黃河流域的典型文化符號。德州黑陶採用黃河下遊衝積平原的膠土,經過十幾道工序最終燒制而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以來,德州市深入挖掘黑陶的歷史文化內涵,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推進黑陶文化產業化。久遠的文化淵源、傳統的製作技藝、先進的藝術理念,使德州黑陶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始終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代表著中國黑陶的最高水準,德州不僅是中國現代黑陶的發源地,更已成為全國技術力量最強、從業人員最多、產銷能力最大的黑陶基地,「全國黑陶看山東,山東黑陶看德州」已是業內共識。德州黑陶作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其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傳統工藝日益展現出新的時代風採。
黃河風物與休閒理念深度融合,成就文化旅遊新高地。德州境內黃河長62.5公裡,河窄彎多,風景別具一格,德州黃河水利風景區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齊河是德州市唯一沿黃縣,黃河北展區佔地63平方公裡,是上世紀70年代初國家為防黃河凌汛而修建的滯洪區。數十年限制開發,區內大河、林海、溼地、溫泉、沙湖等地貌各異,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為生態休閒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黃河北展區全面解禁,當地政府搶抓機遇,推動黃河文化與生態文明相融合,藉助黃河北展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區位交通,高標準定位規劃建設了黃河國際生態城。
黃河國際生態城以黃河文化為依託,以文旅大項目為龍頭,先後建設海洋極地世界、歐樂堡夢幻世界、水上世界、黃河水鄉國家溼地公園、中華飲食文化小鎮、保利醫養健康小鎮等一批精品旅遊項目,現已成為設施完善、業態豐富的綜合文旅項目新高地,年接待遊客5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餘億元。2010年,黃河國際生態城被批准設立為省級旅遊度假區,後成功入選「黃河入海」山東省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目前在建項目中,齊河博物館群將成為我國古建築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大型文化博覽基地,齊河動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則將建成集古生物化石研究、動物標本研究、植物化石標本研究、野生動物改良種用、馴養繁殖、研究展示、觀賞旅遊等於一體的仿自然生態的科普教育基地。黃河國際生態城項目全部完成後,年接待遊客將突破1000萬人次,形成千億級的旅遊產業集群。
黃河文化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開創文化傳承新境界。黃河文化,保護是基礎,傳承是關鍵,弘揚是目的。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構成了德州文化的主脈,德州市不斷強化對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和傳承弘揚,努力將黃河打造成「文脈河」。齊河文脈則概括為「一河(黃河)一陶(黑陶)一賢人(晏嬰)」,黃河文化居於首位,並據此提煉出「大義齊河」人文品牌和「休閒齊河」自然品牌。當地高度重視黃河題材文藝創作,已先後出版《黃河文叢》兩輯20本,涵蓋黃河沿岸風土人情、歷史掌故和世家名人等多方面內容。一批反映當地革命鬥爭、家族興衰、大義傳承的優秀作品正在創作中。建設中國黑陶博物館、黃河文化展廳等設施,豐富黃河文化的表現形式,發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延伸旅遊景區的影視拍攝基地、文藝創作基地功能,黃河國際生態城成為德州市文藝創作基地,齊河縣成為《中國作家》創作基地。組織開展「中國作家走進德州」「中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走進齊河」等大型採風活動,以精品力作弘揚黃河文化。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展示黃河文化魅力,創作一批普及讀物,深化「黃河故事」滲透力,將黃河文化基因融入到青少年精神品格的培養中。充分運用融媒體傳播優勢,創新推廣交流方式,提升黃河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李文豪 胡春曉(作者單位: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