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燦若星辰 光耀大河

2020-12-06 中國水利

  □本報特約記者 郭旭帆

  九曲黃河,蜿蜒不息。在黃河治理保護的漫長歷史中,無數先賢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是揭示黃河自然歷史、文明內涵、治理開發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寶貴資源,歷經雨打風吹愈加源遠流長。

  守護黃河文化遺存

  清晨,黃河博物館館長王建平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自從去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考察後,黃河博物館就成為新「網紅」,他的工作更忙了。

  黃河博物館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建館至今已65年。「這裡簡直是一部關於黃河的百科全書!」在展廳裡溜達的王建平時常聽到這般評價。

  如今,黃河博物館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不僅黃河水利委員會寄予厚望,觀眾也對陳列內容、講解質量、服務條件、管理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

  文博展示需要升級!博物館整體提升工作和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提上議程。目前,博物館水文化展陳提升項目已初步通過水利部審核。黃河國家博物館項目進展迅速,功能定位、選址、建設規模和投資方都已經確定。

  王建平帶隊編制了《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方案綱要(草案)》《黃河國家博物館展陳框架(草案)》等。令他開心和振奮的是,不僅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工作,國內多位著名文化學者如劉慶柱、王巍、李伯謙、陳同斌等也積極參與陳列大綱的編寫。「大家有一個共同心願,就是通過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把黃河文化立起來,把中華文化立起來,把中國精神立起來。」王建平說。

  不過,再大的博物館也藏不下不可勝計的黃河文化遺存,仍有許多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水文化遺產散落民間。

  幾個月前,山東黃河河務局開始黃河文化遺產名錄搜集整理工作。面對寫滿一整張A3紙的聊城黃河文化遺蹟名單,山東聊城黃河河務局青年職工畢經濤不懼繁瑣,主動承擔起整理古蹟資料的任務,「這不能像旅遊一樣,讀個介紹拍個照就走。一定要準確,要對黃河文化負責」。畢經濤每去一處之前,都會查閱大量相關背景資料,然後到實地比對,力求得到最準確的文字材料。此外,他還負責給文化遺址拍下最好的「藝術照」。因為古城不讓走機動車,所以來往奔波他只靠一輛自行車,有的時候一天能騎20餘公裡。

  有人奔行於鬧市,努力對浩繁的古蹟進行梳理;也有人隱沒於荒野,全力拯救瀕危的古蹟。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工程物探與健康診斷研究室的李長徵博士,帶領團隊來到河南開封杞縣縣城南的宗店鄉瓦崗村,6名高級技術人員、10名技工駐紮現場、參與施工,從初冬奮戰到年末,經過19個艱難的步驟,將傾斜的百年古塔大雲寺塔扶正。

  東壩頭「步履不停」

  東壩頭,原名銅瓦廂,曾是一處繁華的集鎮,也是明清兩代的河防險要。黃河在這裡結束了700餘年奪淮入黃海的歷史,掉頭折向東北,奪大清河流入渤海。如今這裡已成為黃河著名的水利風景區,擁有銅瓦廂決口大改道遺址、蘭壩鐵路支線、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亭等眾多歷史遺蹟。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蘭考河務局努力將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打造「萬步研學之旅」項目,充實東壩頭作為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把它打造成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弘揚黃河精神的示範點。

  項目從設想到規劃到施工,這1萬步的連壩路,蘭考河務局局長胡云英不知道來回步行了多少遍。圍繞梳理中國共產黨治黃史、黃河文化知識、治黃故事等資料,蘭考河務局辦公室青年職工陳猛和馮曉查閱的歷史資料和文獻檔案、參考書籍摞在地上足有半人多高,同時,他們還要與地方史志辦溝通,到管理班向「老黃河」請教,走訪治黃英模和治黃專家……「像淘金一般。」陳猛說,雖然辛苦,但是對剛參加治黃工作的年輕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對黃河文化的一次學習和傳承。

  圍繞把「萬步研學之旅」項目真正打造成精品,蘭考河務局多次與設計單位研討相關建設內容和具體細節。平時治黃業務繁重,討論總是在周末、在晚間加班進行。如何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元素豐富展示和體驗內容?設計方案一次一次調整完善,最終確定通過「黃河頌·民族搖籃」「黃河怨·大河悲歌」「黃河治·人民偉業」「黃河夢·永享安瀾」「黃河情·偉人足跡」5個篇章、26個文化點綜合立體展示蘭考黃河歷史文化,傳承弘揚黃河精神。

  現在,「萬步研學之旅」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到年底,遊人可以踏上步道,穿越時空,開啟一段蘭考黃河文化的探尋之旅,回顧人民治理黃河那波瀾壯闊的足印。

  再現「紅心一號」

  今年3月26日,從未寫過劇本的山東德州河務局職工馬勇承接了一項特殊任務——加入創作組,完成《紅心一號》舞臺劇劇本創作。

  20世紀70年代初,齊河黃河人在沒技術、沒設備、沒廠房的極端困難條件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970年7月造出了黃河上第一艘簡易機動自航式鋼板吸泥船「紅心一號」,開啟機淤固堤新篇章。「紅心一號」是齊河黃河人的驕傲。

  「你們也真是什麼活兒都敢接。」面對質疑,創作組的「倔勁兒」上來了。「我們偏要寫出精彩的劇本!」他們迅速行動,找書籍、扒資料,採訪曾經參與「紅心一號」建設的老同志,最終收集了足有24G的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因為沒有相關創作經驗,劇本「大手術」動了三四次,反覆修改十幾次,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創作組硬是在5月完成了初稿,比預計時間提前1個多月。

  劇本完成後,創作組開始挑選演員。故事女主角張傳娥的扮演者是德州河務局青年職工朱曉楠,而朱曉楠的爺爺就曾經參加過吸泥船「紅心一號」的建設。這些演員中不僅有機關工作人員,還有一線班組人員,大家努力把日常工作往前趕,經常是放下探摸杆,顧不上脫救生衣,就奔往排練廳。

  朱曉楠揣摩角色徹夜難眠,表演時全情投入,為了一個摔傷動作,不知練習了多少次,腿上的瘀青層層疊疊。身兼多職的馬勇也是道具組成員,大熱天開著車走街串巷、進村入戶搜羅破桌子、破椅子。為了給演員買到貼合「人設」的服裝,在購物網站淘來淘去,買了退,退了買,「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為還原「紅心一號」船頭,道具組竟然用鐵絲窩出了一個船頭的輪廓,「我們拍舞臺劇也和當年造『紅心一號』一樣,根本就是『三無』。但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經歷的困難,比造『紅心一號』的時候少得多。」

  9月17日,舞臺劇登上了德州市齊河縣文化中心。「黃河水,黃泥湯,不怕你往天上漲!吸泥大船今下水,淤出良田固堤防!」配合著專業聲、光、電,看著聲情並茂的演出,幾十年前「紅心一號」熱火朝天的建設情景與夥伴們幾個月的艱苦努力漸漸重疊,馬勇落淚了。

  在物換星移中,母親河的波濤從遠古流向未來,滋養華夏大地;在燦若星辰的中華文化中,厚重的黃河文明將光耀大河,擁抱世界。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10月14日

相關焦點

  • 弘揚黃河文化 共襄大河文明 大河論壇相約雲丘山
    這是臨汾市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項具體舉措,在「遊山西·讀歷史」講好黃河故事的同時,著力打造黃河文化旅遊IP,推出黃河旅遊新品與精品,實現世界知名大河之間文明互鑑、文化旅遊的交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上,多位大河流域駐華使節將共同發布《世界大河文明·黃河共識》。
  • 山西臨汾將舉辦大河文明旅遊論壇 挖掘黃河文化豐富內涵
    央廣網太原9月8日消息(記者賀威通)記者日前從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為挖掘黃河文化豐富內涵,打造「中國根·黃河魂」旅遊品牌,「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將於9月18日至21日在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舉辦。
  • 山西臨汾將舉辦大河文明旅遊論壇 挖掘黃河文化豐富內涵
    央廣網太原9月8日消息(記者賀威通)記者日前從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為挖掘黃河文化豐富內涵,打造「中國根·黃河魂」旅遊品牌,「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將於9月18日至21日在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舉辦。
  • 「大河上下」黃河流域陶瓷展開幕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而中國陶器起源於黃河流域,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有精美的彩陶、紅陶、黑陶器等,秦漢釉陶到唐宋三彩,陶器在中國源遠流長;從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漢魏青瓷到隋唐白瓷、宋元名瓷,歷代都有著名的陶瓷窯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
  • 「大河上下,生生不息」——沿黃九省區非遺項目弘揚黃河文化
    新華社記者王志攝新華社濟南10月28日電 「最早時沒橋沒車,生活在黃河兩岸的祖輩們都是用羊皮筏子渡人和運輸貨物。後來隨著架橋、修路通車,羊皮筏子使用越來越少,但現在成了黃河旅遊的網紅體驗項目。」今年68歲的張德寶是甘肅省蘭州市羊皮筏子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對這一黃河古老水上運輸工具的「前世今生」甚是熟悉。蘭州羊皮筏子由清朝興起,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
  • 大河奔騰|多彩黃河
    大河奔騰|多彩黃河 2020-11-24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如仙境……|大河報·大河|三門峽|桃花谷|黃河公園|房琳|山谷
    大河三門峽,給你及時、有用、權威的三門峽新聞組圖|三門峽:十裡桃花開滿山谷,美如仙境……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閭斌 通訊員 肖偉 文圖已是春天,同時,該鄉趙裡河村深挖黃河古棧道漕運文化,開發明清古村落,發展農家樂和特色旅遊手工藝品,較好地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和村民致富。據悉,桃花谷是新發現的原生態旅遊景點,經過宣傳推介後,吸引了周邊縣、市、區的部分遊客以自駕遊和私家車出行的方式前來參觀。
  • 探訪黃河 書寫黃河「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採訪行」走進甘肅
    「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採訪團隊在總編輯張連業帶領下來到蘭州黃河之濱。新甘肅客戶端甘南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錦濤)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近日,陝西日報社「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黃河流域全媒體大型採訪活動走進我省甘南、臨夏、蘭州等地,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開展了採訪活動。
  • 九曲黃河千重浪(大江大河黃河①)
    從這一年開始,黃河正式告別斷流,20年來奔騰不息。如今,在黃河河口,大河緩緩入海,黃藍相融,雲水相連,飛鳥翔集,這裡不僅是動植物的天堂,更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溼地生態系統。曾幾何時,黃色巨龍疲態盡顯。「斷流不斷流,就看利津站」。
  • 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舉行《大河上下》畫展
    7月19日,由中共東營市委黨史研究院(東營市地方史志研究院)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東營市文聯、東營市國畫院共同舉辦的《大河上下——山西歷史人物畫展》開展儀式在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舉行。本次展覽是東營市委黨史研究院面向全國的「講述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系列活動之一,通過展示山西豐富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滋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踐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體現。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開幕
    舉辦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是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本屆論壇以「河·和·合」為主題,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打響「黃河之魂在山西」品牌,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溝通合作橋梁,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鑑、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唱響「黃河之魂在山西」最強音
    9月20日,「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在臨汾市雲丘山景區開幕,此次論壇邀請了世界大河流域國家駐華代表、沿黃省市、世界旅遊聯盟會員、文旅企業代表、文化學者、旅遊專家,以及旅行商代表齊聚黃河之濱,深入開展文化旅遊產業方面的交流與研討,倡導文明互鑑、交流合作。
  •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出版:展現黃河文化遺產的鮮活名片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秦園園中國戲曲音樂素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著稱於世,戲曲音樂的類型化特點很早已成為獨立的門類,如「南音」「北曲」「楚聲」「吳歌」等,但以流域角度探討戲曲音樂的特點及其文化的關係,仍是一個較新的課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燦爛輝煌的黃河文化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開幕
    兄弟省市文化旅遊部門,世界旅遊聯盟會員單位,文化、歷史、旅遊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及部分旅遊企業參加。本屆論壇以「河·和·合」為主題,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打響「黃河之魂在山西」品牌,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溝通合作橋梁,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鑑、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 大河奔騰|黃河沉沙地變成天鵝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為客觀準確、全面系統地展示山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動實踐,展現一個團結奮進、創新創業、改革開放、包容自信的山東,推出「大河奔騰」主題採訪,通過行走黃河、記錄黃河,宣傳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將舉辦
    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豐富內涵,打造「中國根·黃河魂」旅遊品牌,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活動將於9月18日-21日在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景區舉辦。本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以「河·和·合」為主題,「河」,代表黃河;「和」,代表「和平」「和諧」;「合」,代表「合作」「融合」,也代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論壇分為「大河之夢」「大河之魂」「大河之韻」「大河之聲」和「大河之美」五個篇章,融資源展示、旅遊推介、學術討論、文化交流、藝術表演於一體。期間,將舉辦多層級、多形式、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對山西以及臨汾市文旅資源進行全方位展示與推介。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在山西臨汾成功舉辦
    9月20日,由世界旅遊聯盟聯合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臨汾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在山西臨汾成功舉辦。世界旅遊聯盟主席段強、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長林武、埃及駐華大使穆罕默德·巴德裡閣下出席並致辭,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復明主持。
  • 甘肅省文化館榮獲「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
    甘肅省文化館榮獲「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攝影展優秀組織獎 2020-09-25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開幕 林武出席並致辭
    舉辦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是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本屆論壇以「河·和·合」為主題,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打響「黃河之魂在山西」品牌,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溝通合作橋梁,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鑑、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 「黃河文化地標大家談」王雲紅:建議以「水」文化打造黃河文化地標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從「水」文化角度出發,如何打造黃河文化地標?7月10日,在全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上,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教授王雲紅從黃河「水」文化的探索與開發出發,分享了他關於打造黃河文化地標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