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郭旭帆
九曲黃河,蜿蜒不息。在黃河治理保護的漫長歷史中,無數先賢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是揭示黃河自然歷史、文明內涵、治理開發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寶貴資源,歷經雨打風吹愈加源遠流長。
守護黃河文化遺存
清晨,黃河博物館館長王建平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自從去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考察後,黃河博物館就成為新「網紅」,他的工作更忙了。
黃河博物館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建館至今已65年。「這裡簡直是一部關於黃河的百科全書!」在展廳裡溜達的王建平時常聽到這般評價。
如今,黃河博物館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不僅黃河水利委員會寄予厚望,觀眾也對陳列內容、講解質量、服務條件、管理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
文博展示需要升級!博物館整體提升工作和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提上議程。目前,博物館水文化展陳提升項目已初步通過水利部審核。黃河國家博物館項目進展迅速,功能定位、選址、建設規模和投資方都已經確定。
王建平帶隊編制了《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方案綱要(草案)》《黃河國家博物館展陳框架(草案)》等。令他開心和振奮的是,不僅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工作,國內多位著名文化學者如劉慶柱、王巍、李伯謙、陳同斌等也積極參與陳列大綱的編寫。「大家有一個共同心願,就是通過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把黃河文化立起來,把中華文化立起來,把中國精神立起來。」王建平說。
不過,再大的博物館也藏不下不可勝計的黃河文化遺存,仍有許多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水文化遺產散落民間。
幾個月前,山東黃河河務局開始黃河文化遺產名錄搜集整理工作。面對寫滿一整張A3紙的聊城黃河文化遺蹟名單,山東聊城黃河河務局青年職工畢經濤不懼繁瑣,主動承擔起整理古蹟資料的任務,「這不能像旅遊一樣,讀個介紹拍個照就走。一定要準確,要對黃河文化負責」。畢經濤每去一處之前,都會查閱大量相關背景資料,然後到實地比對,力求得到最準確的文字材料。此外,他還負責給文化遺址拍下最好的「藝術照」。因為古城不讓走機動車,所以來往奔波他只靠一輛自行車,有的時候一天能騎20餘公裡。
有人奔行於鬧市,努力對浩繁的古蹟進行梳理;也有人隱沒於荒野,全力拯救瀕危的古蹟。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工程物探與健康診斷研究室的李長徵博士,帶領團隊來到河南開封杞縣縣城南的宗店鄉瓦崗村,6名高級技術人員、10名技工駐紮現場、參與施工,從初冬奮戰到年末,經過19個艱難的步驟,將傾斜的百年古塔大雲寺塔扶正。
東壩頭「步履不停」
東壩頭,原名銅瓦廂,曾是一處繁華的集鎮,也是明清兩代的河防險要。黃河在這裡結束了700餘年奪淮入黃海的歷史,掉頭折向東北,奪大清河流入渤海。如今這裡已成為黃河著名的水利風景區,擁有銅瓦廂決口大改道遺址、蘭壩鐵路支線、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亭等眾多歷史遺蹟。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蘭考河務局努力將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打造「萬步研學之旅」項目,充實東壩頭作為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把它打造成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弘揚黃河精神的示範點。
項目從設想到規劃到施工,這1萬步的連壩路,蘭考河務局局長胡云英不知道來回步行了多少遍。圍繞梳理中國共產黨治黃史、黃河文化知識、治黃故事等資料,蘭考河務局辦公室青年職工陳猛和馮曉查閱的歷史資料和文獻檔案、參考書籍摞在地上足有半人多高,同時,他們還要與地方史志辦溝通,到管理班向「老黃河」請教,走訪治黃英模和治黃專家……「像淘金一般。」陳猛說,雖然辛苦,但是對剛參加治黃工作的年輕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對黃河文化的一次學習和傳承。
圍繞把「萬步研學之旅」項目真正打造成精品,蘭考河務局多次與設計單位研討相關建設內容和具體細節。平時治黃業務繁重,討論總是在周末、在晚間加班進行。如何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元素豐富展示和體驗內容?設計方案一次一次調整完善,最終確定通過「黃河頌·民族搖籃」「黃河怨·大河悲歌」「黃河治·人民偉業」「黃河夢·永享安瀾」「黃河情·偉人足跡」5個篇章、26個文化點綜合立體展示蘭考黃河歷史文化,傳承弘揚黃河精神。
現在,「萬步研學之旅」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到年底,遊人可以踏上步道,穿越時空,開啟一段蘭考黃河文化的探尋之旅,回顧人民治理黃河那波瀾壯闊的足印。
再現「紅心一號」
今年3月26日,從未寫過劇本的山東德州河務局職工馬勇承接了一項特殊任務——加入創作組,完成《紅心一號》舞臺劇劇本創作。
20世紀70年代初,齊河黃河人在沒技術、沒設備、沒廠房的極端困難條件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970年7月造出了黃河上第一艘簡易機動自航式鋼板吸泥船「紅心一號」,開啟機淤固堤新篇章。「紅心一號」是齊河黃河人的驕傲。
「你們也真是什麼活兒都敢接。」面對質疑,創作組的「倔勁兒」上來了。「我們偏要寫出精彩的劇本!」他們迅速行動,找書籍、扒資料,採訪曾經參與「紅心一號」建設的老同志,最終收集了足有24G的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因為沒有相關創作經驗,劇本「大手術」動了三四次,反覆修改十幾次,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創作組硬是在5月完成了初稿,比預計時間提前1個多月。
劇本完成後,創作組開始挑選演員。故事女主角張傳娥的扮演者是德州河務局青年職工朱曉楠,而朱曉楠的爺爺就曾經參加過吸泥船「紅心一號」的建設。這些演員中不僅有機關工作人員,還有一線班組人員,大家努力把日常工作往前趕,經常是放下探摸杆,顧不上脫救生衣,就奔往排練廳。
朱曉楠揣摩角色徹夜難眠,表演時全情投入,為了一個摔傷動作,不知練習了多少次,腿上的瘀青層層疊疊。身兼多職的馬勇也是道具組成員,大熱天開著車走街串巷、進村入戶搜羅破桌子、破椅子。為了給演員買到貼合「人設」的服裝,在購物網站淘來淘去,買了退,退了買,「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為還原「紅心一號」船頭,道具組竟然用鐵絲窩出了一個船頭的輪廓,「我們拍舞臺劇也和當年造『紅心一號』一樣,根本就是『三無』。但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經歷的困難,比造『紅心一號』的時候少得多。」
9月17日,舞臺劇登上了德州市齊河縣文化中心。「黃河水,黃泥湯,不怕你往天上漲!吸泥大船今下水,淤出良田固堤防!」配合著專業聲、光、電,看著聲情並茂的演出,幾十年前「紅心一號」熱火朝天的建設情景與夥伴們幾個月的艱苦努力漸漸重疊,馬勇落淚了。
在物換星移中,母親河的波濤從遠古流向未來,滋養華夏大地;在燦若星辰的中華文化中,厚重的黃河文明將光耀大河,擁抱世界。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