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擁軍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和華夏文明的搖籃。奔騰向前、川流不息的九曲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拼搏與奮進精神,更孕育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推動著中華民族鏗鏘前行。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蘊含著眾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理念,融匯成中華文明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只有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才能深刻領悟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上善若水、潤澤萬物的奉獻開創精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九曲黃河像一條紐帶,從巴顏喀拉山,經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黃淮海大平原,一路浩瀚東流,縱橫九省區,哺育了黃河流域的億萬華夏兒女,見證著中華民族的繁衍變遷,締造了黃河文化的燦爛輝煌。在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歷代王朝都選擇了黃河流域定都安邦,沿河的西安、洛陽、開封、鄭州、安陽位列中國「八大古都」,孔子、孟子、老子、杜甫等先賢文豪,《易經》《詩經》《論語》《孟子》等文化典籍,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以及唐詩、宋詞、繪畫、石刻等文學藝術,都誕生於黃河流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心所在,印證著黃河文化的璀璨與輝煌。
兼容並蓄、匯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滔滔黃河,縱橫五千裡,沿途融匯白河、汾河、涇河、洛河等十三條支流,流域總面積近80萬平方千米,每一支流流域,都是早期人類文化的發源地,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與豐富內涵,如秦漢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等。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黃河文化以其無與倫比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吸收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鑑、相互融合中不斷豐富與完善其內涵,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讓中華文明具有了開放、包容的品質,永遠保持著生機與活力。黃河流域還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東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中,不斷吸收與整合域內外文化的優秀因子,匯聚成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拼搏奮進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洶湧奔騰,一瀉千裡的黃河,不僅孕育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更重要的是黃河文化所蘊含的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時代價值,已成為激勵民眾奮勇前行的重要動力,鑄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意蘊。華夏兒女秉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以拼搏奮進的意志、百折不撓的品格,在銳意進取中傳承歷史,在勇挑重擔中開創未來,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紐帶,增強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奮進創新精神,更加堅定了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黃河不僅是一條地理的河,更是一條文明之河、精神之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為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凝聚時代力量,提供精神源泉。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