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歷史文化——講述黃河流域水利風景區的故事

2020-12-10 中國水利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

  文人墨客推崇之地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位於河南孟津縣黃河幹流上。

  古人傳說黃河水千年一清,黃河河流中段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但到了小浪底卻是一派河清海晏的好光景。後人的智慧賦予小浪底新時代意義,幾千年的歷史給予這裡豐厚的文化底蘊。

  商朝末年,帝辛暴虐,窮兵黷武,耽於享樂;周武王為樹軍威,約八百諸侯兩次會盟於孟津,展示軍隊實力,以拉攏諸侯國共同擊敗帝辛。此次會盟姬發列舉了帝辛五大罪狀,出動數萬士兵,最終贏得諸侯支持,共舉伐紂大旗。發生在小浪底故地的這場會面史稱孟津觀兵。為阻止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在此「扣馬而諫」。

  自古小浪底所在地就是文人墨客推崇的旅居地。景區東入口有一村名曰河清村,源自唐代詩人鄭錫所作詩句「河清海晏,時和歲豐」。這裡風景獨好,唐代詩人王維在孟津居住19年餘,「家住孟津口,門對孟津河」正是其真實寫照。李白作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李商隱也用「客鬢行如此,滄波坐渺然。此中真得地,漂蕩釣魚船」來讚美小浪底蓼塢渡口。

  如今,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治水利民、功不可沒;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傳揚歷史文化,惠澤人民。

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擁有「萬裡黃河第一壩」

  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

  1957年,我國在黃河幹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開工,被世人譽之為「萬裡黃河第一壩」。

  古時三門峽是一個封閉的巨大湖泊,湖中有一條興風作浪的老龍,攪動洪水禍害百姓,堯遂命大禹前往治水。大禹持划水劍與開山斧,行至馬溝,登山頂,察地勢,根據地形走勢在湖泊東南處劃了數劍,湖泊積水向東南方流至馬溝峽谷又遇大山阻攔,聚而不行。大禹掄起開山斧將大山劈出三個豁口,分大山為四島:與南岸相連的半島形似張口之獅,稱作「獅子頭」,中間二島稱為「鬼門島」與「神門島」,與北岸相連的半島則為「人門島」。三門峽由此得名。老龍見巢穴被毀,氣急敗壞,與大禹搏鬥了三個晝夜,最終被大禹以利劍刺胸而亡。老龍血液噴濺於四周山石,至今仍可以看見三門峽兩岸山壁紅色的山石與泥土。為了紀念大禹開三門的功績,百姓在黃河兩岸建立禹王廟,年年祭拜。

  如今,三門峽大壩巍然屹立,如腰帶般將河南與山西兩省連接在一起。行走其上「一步跨兩省」,頗有些遊玩的趣味。

  三門峽大壩風景區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厚重歷史,等待人們去發現、去感知。

黃河生態水利風景區 劉剛

  引黃入鄭盛桃花

  河南鄭州市黃河生態水利風景區依託邙山「引黃入鄭」工程和黃河桃花峪段導控工程而建,屬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

  這裡是黃河地上「懸河」的起點,黃土高原終點;這裡有以壯麗雄渾的大河風光,更有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黃河中下遊分界線等一系列獨特的地理特徵形成了博大、宏偉、壯麗、優美的自然景觀。

  20世紀70年代,鄭州缺水,最緊急的時候,鄭州只有5天的存水。上世紀70年代後期,鄭州飲用水水源主要是密縣來水,再就是井水廠。後來密縣來水越來越少,1971年最緊急時,先是緊急動員,用了7天在祭城建了三級泵站,把水送到鄭州,又在邙山建了提灌站。學生、工人、幹部等組成浩浩蕩蕩2000多人的隊伍修建大壩,建設引黃入鄭工程,建了兩年才把水送到西流湖。大河向東流,唯有鄭州這段賈魯河建了水壩,水由東向西流,西流湖由此得名。

  當年鄭州市民劉建生參與了該工程,10年後他的愛人也加入了引黃入鄭工程建設。「當年也不知道哪來的那麼大力氣,幹活特別拼命!」劉建生說。河南曲劇皇后張新芳還曾把他的事跡寫進戲文裡。

  引黃入鄭為鄭州市提供了優質的水源,現代水利工程賦予城市發展的生機和向上的能量。

  引黃入鄭盛桃花,是河南鄭州市黃河生態水利風景區工程效益與生態景觀結合帶給人們的紅利。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二黃河水利風景區

  活水引渠二黃河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二黃河水利風景區是以河套水利文化為載體、以水利工程為依託的水利風景區。

  二黃河是河套人民對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河套灌區總乾渠工程等引黃輸水工程體系的民間俗稱,因形似黃河而得名。

  在河套地區2000多年的灌溉歷史中,曾湧現出無數水利先賢,近代黃河後套的主要開發者之一王同春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歷史上,黃河發生改道,從磴口東去的南支成為黃河幹流。幹流由西南向東北分出五條支汊,其中一條名為短辮子河。隨著人口的不斷集聚,圍墾程度也日漸加劇。不久後,人們發現,這條天然灌渠淤積了。

  王同春指出:「開渠最重要的是渠口,如果開口位置不對,那麼這條渠要麼會被大水衝毀,要麼就淤積斷流。短辮子渠如不改變渠口,兩三年後一定會廢掉!」幾年後王同春的話應驗,短辮子渠口再次淤塞。清廷這才信服,遂委任王同春為渠道改造工程總管,全面負責新短辮子渠的疏浚和改造。數月後,新的短辮子渠挖成(今名通濟渠),實現了「高不病旱,卑不病澇」,高處低處莊稼均能得到灌溉。

  王同春花費數年時間,徒步沿黃河北岸各支汊走了十來回,得出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結論。後來,他直接從黃河開口,開一條貫穿後套腹地的大渠,這便是後來的「義和渠」。義和渠連接黃河、烏加河和烏梁素海,直到今天還在惠澤後套土地。

  如今,二黃河水利風景區承續水利先賢理想,造福人民。

青海民和縣三川黃河水利風景區

  大禹之德永盛茂

  三川黃河水利風景區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境內。

  景區地處甘、青兩省交界處,依託黃河河道及炳靈、積石峽等黃河梯級電站而建,有依託黃河流經三川地區高峽出平湖的獨特風景,還有大禹治水、臨津古渡等歷史遺存。

  相傳,大禹在緊張治水的日子裡,忙到三十歲,還沒成家。後來,大禹愛上了塗山的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又到南方治水去了。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過了幾年,大禹終於回來了,娶了這位塗山氏。當時,新婚後的大禹只在家待了4天。他的妻子是一位善良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治水,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新婚妻子告別,又踏上了治理黃河的徵程。塗山氏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的一塊巨石上眺望,等待丈夫歸來。因此,這塊巨石就有了「望夫石」的傳說。

  《尚書·禹貢》載: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黃河滾滾自西來,此地曾經禹鑿開。」山河之固,金城形勝,莫有過此者,皆大禹聖人之功也。

  大禹故裡在民和,大禹文化在三川。遊三川黃河水利風景區,您可近距離領略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傳說。

甘肅瑪曲縣黃河首曲水利風景區

  天下黃河第一彎

  甘肅瑪曲縣黃河首曲水利風景區依託流經瑪曲縣433公裡的「天下黃河第一彎」打造而成,包括瑪曲全境黃河幹流,一級支流(尕魯河、交藏曲、當莫曲等)兩岸、多處湖泊和溼地等區域。

  在藏區的神話傳說中,世界群山之王,也就是全藏區人民最崇仰的阿瑪尼卿山有兩個女兒,一個叫作長江,一個叫作黃河。長江嫁到了南方,黃河則愛上了四川松潘縣的雪寶頂。黃河一路尋找,來到瑪曲縣齊哈瑪鄉,在這遼闊的草原上看到自己的情人後,遙遙相望,眼看就要匯合了。可是,父親卻突然告訴她,如果她像姐姐一樣嫁到四川,那麼南方就會以水為患。「南方雖然富麗,但你去會形成災禍的。」父親告訴她「中原是個乾旱地區,那裡的人民盼望河流,如果你改變主意放棄愛情,哺育中原人民,你就是個偉大的母親。」善良的黃河聽了後,不知所措,無法面對這個艱難的抉擇,但她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但情是割不斷的,於是,她一步三回頭地向情人揮手告別,為了能夠多看情人一眼,在瑪曲的草原上竟然走出了433公裡的彎曲,最終義無反顧地向中原奔去。

  追溯黃河母親應該到瑪曲來。這裡雖然是黃河路過的地方,卻是她真正成為母親的地方,而瑪曲草原就是她第一個孩子。

  黃河第一彎所流經的區域有著獨特的泉水、湖泊、溶洞、各類灘地等地貌景觀,這些景觀養育了甘肅瑪曲縣黃河首曲水利風景區壯麗奇特的黃河上遊文化特徵。

寧夏青銅峽水利風景區

  引黃灌溉歷史悠久

  文化積澱底蘊深厚

  青銅峽水利風景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景區引黃灌溉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底蘊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修成的秦渠、漢渠,與都江堰、靈渠並稱為華夏古地最早的水利工程。

  相傳古老的寧夏平原曾是一片乾涸的荒地,而雄偉的賀蘭山對面卻洪水泛濫。大禹奉命治水,行至此處,煉斧劈山,洪水順勢而下,流入荒原,造就了這片肥沃的「塞上江南」。奔騰呼嘯的洪水逢山調轉,遇溝暢行,浩浩蕩蕩,迤邐入海,形成波瀾壯闊的黃河。

  「河流九曲匯青銅,峭壁凝暉夕陽紅。」大禹用他的青銅巨斧劈開大山之時,正值夕陽西下,晚霞與河水互映在峽谷的峭壁上,恰呈現出一片巨斧的顏色,青銅峽由此而聞名天下。

  「天下黃河富寧夏」,而青銅峽自古以來便是黃河富寧夏的代表。境內有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是寧夏西乾渠、唐徠渠、秦渠、漢渠等九大引黃灌渠之渠首。

  青銅峽水利風景區依託黃河人文景觀塑造的聞名遐邇的黃河大壩、壯觀的十裡長峽、獨特的一百零八塔、神奇的臥佛山等一批精品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在景區內,遊人以水上遊覽的方式將這些景點聯繫起來並輻射到明清時代的長城及廟山湖、廣武巖畫、牛首山寺廟群,展示出久遠而燦爛的黃河文明。

山西太原市汾河水利風景區

  古史今事話汾河

  山西太原市汾河水利風景區包括蓄水工程和人工溼地工程兩大部分。

  汾河的開發歷史很早,春秋時期汾河上航運就開始了。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國用可載數萬斤糧的木船從關中出發,沿渭水、汾河等河流向晉國源源不斷地運送了大批糧食。引泉水興灌溉之利,最早出現在戰國初期引晉祠泉水。東漢安帝時,在翼城境內開鑿灤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縣境內引絳水(沸泉)灌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臨汾縣令梁軌在絳州「開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餘頃」。到了唐代,汾河中下遊,除晉祠泉外都有灌溉之利。北宋時,在介休縣洪山泉也有開發。引汾河水灌溉農田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128年漢武帝時,河東太守番系建議在汾河下遊修渠開河,灌溉河津、榮河一帶灘地。自唐代開始,汾河中下遊兩岸以及澮河、文峪河、瀟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處開渠引河灌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唐代貞元時(785—805年),由絳州刺史韋武主持引汾水灌溉農田數萬畝。金代興寶二年(1218年),在洪洞、趙城縣境汾河幹流上興修通利渠。據古籍記載,所開引汾渠道數以百計,使汾河中下遊成為全國水利發達地區之一。

  如今的太原市汾河水利風景區,擁有水利、防洪、生態、休閒、旅遊、景觀等多功能、多元化集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濱水空間,呈現出「汾河珠翠明」的盛景。

 

山東禹城市大禹文化水利風景區

  千古情懷緩緩流傳

  禹城市大禹文化水利風景區位於山東德州市禹城市,景區依託濼清河綜合治理工程而建。

  上古時代,在堯擔任首領時期,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群臣推舉禹來治水,禹欣然受命。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平息洪水,恢復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當時,大禹才剛剛結婚四天,他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踏上了徵程。

  禹帶領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每一處,甚至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在治水中,與人民一起勞動、吃住,甚至忘記晝夜交替,一心撲在治水這件事上。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治理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服服貼貼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禹城大禹文化水利風景區,弘揚了大禹治水文化,並實現了集文化、休閒、生態於一體,寓教育於休閒之中。

 

陝西鹹陽市鄭國渠水利風景區

  一渠功名留千秋

  鄭國渠水利風景區是依託涇水資源,承傳鄭國遺風,充分利用引涇工程、治水名人、渠址遺蹟和自然景觀建成的國家水利風景區。

  公元前246年,居於弱地的鄰邦韓國懼怕秦國的強大,意圖通過派出水工鄭國赴秦治水達到「疲秦」目的。作為這項規模空前水利工程建設的總指揮,鄭國匠心獨具地採用了無壩引水和「橫絕」創舉。歷經多年修治仍未完工的河渠,確實耗費了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似乎真要達成「疲秦」的政治目的。

  這時,秦國國內非議不斷,不少人勸已掌權的秦王嬴政及時「止損」,立即法辦鄭國。秦王發布了《逐客令》,將鄭國列入其中。面對生死危險,鄭國並沒有逃跑,也沒有狡辯。此時的鄭國,心裡只有水利,早已沒有了國界和權謀。秦王被鄭國感動,撤回了《逐客令》,並讓鄭國繼續主持修建河渠。10餘年後,一條150多公裡長,灌溉田地4萬餘頃,流經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地的關中大動脈橫跨渭北高原,使關中荒滷薄田一躍成為膏田沃野,大秦富甲天下成霸主。

  鄭國渠建成後,經濟社會效益極大,從此「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國的國力由此大大增強,沒過幾年,秦國就第一個滅掉了韓國,戲劇性地給鄭國渠的歷史性疑問畫上了句號。

  一渠功名留千秋。鄭國渠是我國的天然水利博物館,是秦人引涇灌溉、治水興利的偉大壯舉。鄭國渠水利風景區弘揚古人智慧和創舉,譜寫著新時代水利惠民篇章。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8月11日

相關焦點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昨日,《光明日報》頭條刊發《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文。文章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今日全文轉發,敬請關注。
  •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我省召開
    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重要地位,增強全體人民的家國情懷和凝聚力向心力。延續歷史文脈,深入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把黃河文化的起源、發展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挖掘弘揚時代價值,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文化成為激勵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 山藝副院長劉曉靜代表: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 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黃河文化——共青團鄭州市委「青春尋訪 黃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靳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以華夏文明、黃河文化為線索,引領廣大團員青年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9月1日開學之際,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 守護黃河清水出省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投入3194萬元實施的化隆縣昂思多溝、黑城溝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水利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00公頃,水平梯田266.77公頃。也有效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和有效保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同時,從2015年開始實施的青海省黃河幹流防洪工程,投資2.27億元對沿黃河36.62公裡河岸進行治理。
  • 文化和旅遊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深刻把握黃河文化『根和魂』的重要地位」「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6日在山西太原舉行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的一席話,引起與會者共鳴。
  • 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如何奏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即將印發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日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指出,即將於近期印發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著力推動加強黃河文化研究闡釋、開展考古發掘和資源調查、加強文物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開展文藝精品創作和演出演播、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發展沿黃地區文化產業、提高黃河文化國際影響力八項重點任務落地生根,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 弘揚黃河文化 書寫德州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深觀察)
    參與本次展演展播活動的劇目為黃河流域9省區優選劇目,凝練了具有流域特色、區域特色的多樣化文化元素。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陝西成立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陝西黃河流域文化...
    央廣網西安8月21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今天(21日)在陝西西安成立,標誌著陝西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進入一個新階段,將為加強陝西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陝西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決策發揮參謀智庫作用。
  • 講好黃河故事傳播黃河文化 央視新聞點讚河南鄭州黃河博物館
    央視新聞頻道8月8日上午報導河南鄭州普通市民與黃河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文化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視察調研中經常打卡博物館,查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和展品,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不斷作出重要部署。
  • 黃河博物館成功舉辦「黃河流域民間珍寶展」
    》共同舉辦的「黃河流域民間珍寶展」在黃河博物館圓滿落下帷幕。此次珍寶展精心甄選了黃河流域30件民間寶物,包括專家評出的9件黃河文化民間珍寶,在黃河博物館進行了1個多月的特別展出,很多珍寶是第一次對外展示。
  • 惠濟區人大常委會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
    惠濟區作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起步區建設的主戰場,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責任重大。按照區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近日,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加軍帶領部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區人大代表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
  • 黃河文化帶遺產「珍珠」閃耀
    為了保護好瑪曲草原這一維繫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甘肅省政府先後投入1.17億元人民幣實施「三瑪」溼地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這些工程的建設,形成富有溼地風情畜牧文化特色、休閒旅遊品質較高的高原水利風景區,彰顯了瑪曲特色,提升了黃河首曲國家水利風景區的旅遊服務質量,也促進了鄉村旅遊振興。
  • ...黃河」——「品黃河」2020年黃河流域群眾文化聯講(高峰論壇)舉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文化重要論述精神,8月25日上午,以「保護傳承弘揚·相約幸福黃河」為主題的「品黃河」2020年黃河流域群眾文化高峰論壇在高陵區舉行,邀請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肖雲儒等黃河流域著名文化學者開壇宣講,黃河流域九省區領文化界代表,高陵區全體區級領導及街道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
  • 黃河文化:穿越與傳承
    在一次航拍中,看著被東昌湖環抱的宋代古城,他油然而生一種滄桑與自豪——黃河與京杭大運河透過千年的歲月塵煙,留下了多少繁榮與衰亡的感慨詩篇?賡續運河風華,聊城正更加生動地講述著燦爛的「黃河故事」!「這就是我生活的城市,這就是我參與發掘保護的黃河文化遺產。」
  • 濰坊市作為山東省唯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參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
    11月2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會議主題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本次座談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體現了對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工作的高度關注和殷切期望,對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奮鬥方向。
  • 構建山東黃河流域國家公園體系 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黃河流經山東省9個設區市,9市區域內擁有各類國家級和省級公園等,如泰安市泰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汶河國家溼地公園、徂徠山汶河國家水利風景區;淄博市原山國家森林公園、姚家峪生態旅遊度假區等。為保護黃河流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依據《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山東省應以自然保護地生態價值高低為依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與自然公園 3 種類型的體系。一是在重要自然保護地設立國家公園。
  • 挖掘黃河地名文化時代價值講好中國黃河地名故事
    9月9日,在山東高青舉辦的2020中國黃河旅遊大會系列活動黃河流域文旅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殿彬發表了《挖掘黃河地名文化時代價值,講好中國黃河故事》主旨演講,介紹了地名的特徵和為講好中國黃河地名故事推進的多項工作
  • 萬金紅:黃河文化帶遺產「珍珠」閃耀
    黃河流域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和雙遺產)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5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815處。國保單位分布密度約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6倍。這些遺產成為詮釋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和核心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