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成立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陝西黃河流域文化...

2020-12-06 央廣網

央廣網西安8月21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今天(21日)在陝西西安成立,標誌著陝西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進入一個新階段,將為加強陝西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陝西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決策發揮參謀智庫作用。

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經陝西省文物局黨組研究決定成立的,中心辦公室設在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美術學院、西安工程大學5所高校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3家文博系統科研院所在強強聯合、精誠合作的框架下共同組建而成。據介紹,作為綜合性的黃河文化遺產研究組織是首家。

陝西省位於黃河中遊,地理區位獨特,是東西文化交流和遊牧、農耕文明交錯的樞紐地帶,是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中原文化交匯之地,地緣優勢明顯,文化遺產價值突出。

中心各合作單位將利用這一共同平臺,通過相互協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開展陝西省黃河文物資源調查研究;建立黃河文物分級分類基礎檔案資源庫及文物資源線上數據信息庫,逐步實現黃河文物資源保護管理的動態化與科學化,並在此基礎上構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宣傳平臺,開拓宣傳交流渠道,實施「網際網路+」黃河文化行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構建完成黃河文化承載體系、標識體系、闡釋體系和傳承弘揚體系;全面深入發掘黃河文物資源的潛力,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在規劃保護、價值闡釋、活化利用方面發揮優勢;並致力於加強黃河流域途徑各省份之間的聯繫,推動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系統性、綜合性研究。

成立儀式現場,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8家組建單位共同籤署了合作備忘錄。隨後,召開了首次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討論下一步工作與合作。

相關焦點

  • 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提上日程,陝西如何講好「黃河故事」?
    從文化源頭來看,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於黃河。可以說,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從歷史進程來看,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黃河寧,天下平」的說法傳世。
  • 華山腳下將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
    6月13日,渭南將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活動將在渭南非遺具有代表性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聲腔中拉開帷幕。記者 楊青山攝陝西網(記者 楊青山 陳冰娟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展示黃河流域九省(區)多元、多樣、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和有效利用,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渭南市將於6月13日在華山腳下華陰市西嶽廟廣場,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
  •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出版:展現黃河文化遺產的鮮活名片
    據2017年文化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戲曲劇種348種,其中約半數分布於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是眾多地方戲濫觴、發展及勃興之地。道情戲即為其典型代表之一。作者楊志敏博士任職於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文法學院,長期從事黃河戲曲音樂文化研究,是戲曲文化研究領域的一位年輕學者。該書緊緊圍繞「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這一中心,從歷史淵源、劇本劇目、藝術特徵、文化內涵等方面,對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進行考察與探究,為研究黃河戲曲音樂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維度。
  •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揭牌成立
    12月22日,「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在省圖書館揭牌成立,這意味著我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又增添了一個新的陣地,中原文獻典藏和研究又創建了一個新的載體。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是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合作在省圖書館創立,進行宣傳推介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閱讀服務平臺。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文章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今日全文轉發,敬請關注。
  •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 全面展示黃河文化魅力
    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視察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黃河文化資源有哪些?沿黃九省區文博「管家」曬「家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周瑞娟 12月23日,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在鄭州揭牌成立!黃河流域九省區的45家各級、各類博物館將合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奏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黃河文化資源有哪些?接下來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 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整體利用
    河南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新斌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 探訪黃河 書寫黃河「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採訪行」走進甘肅
    「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採訪團隊在總編輯張連業帶領下來到蘭州黃河之濱。新甘肅客戶端甘南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錦濤)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近日,陝西日報社「大河之上 中國之中」黃河流域全媒體大型採訪活動走進我省甘南、臨夏、蘭州等地,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開展了採訪活動。
  • ...黃河」——「品黃河」2020年黃河流域群眾文化聯講(高峰論壇)舉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文化重要論述精神,8月25日上午,以「保護傳承弘揚·相約幸福黃河」為主題的「品黃河」2020年黃河流域群眾文化高峰論壇在高陵區舉行,邀請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肖雲儒等黃河流域著名文化學者開壇宣講,黃河流域九省區領文化界代表,高陵區全體區級領導及街道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
  • [關於黃河的歷史]黃河流域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
    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
  • 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恭王府博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於近日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支持山東省和濟南市開展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建設、「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品牌系列活動相關工作,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20探尋「黃河之美」活動將啟
    10月26日,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等發起主辦的2020探尋「黃河之美」活動將在青海省西寧市啟動。此次活動是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行動之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等共同主辦。2020探尋「黃河之美」活動行進路線為黃河沿線九省(區)。
  • 道情戲:道不盡的黃河情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鄭州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習近平在座談會上指出,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史長,黃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
  • 權威發布 陝西文物保護利用力度顯著增強
    文物系統堅決守護好中華文明、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大力推進長城和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黃帝陵文化園區和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實施博物館改造提升等重大文化標識工程;在全國率先編制《陝西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陝西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陝西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等,努力實現文物保護與社會進步和諧發展。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河南篇2:論古今,黃河文化漸興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黃河大合唱」將奏出宏大音符。黃河流經九個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大河報聯合沿黃媒體西海都市報、封面新聞、掌上蘭州·蘭州晨報、寧夏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北方新報、山西晚報、三秦都市報、閃電新聞,回訪習近平總書記沿黃九省區的足跡,關注沿黃各省區的生態保障和發展謀劃。
  • 「中國夢·黃河情」講好「黃河故事」助推陝西沿黃城市文旅發展
    央廣網西安9月23日消息(記者舒隆煥)近日,「中國夢·黃河情——奔騰陝西譜新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渭南市韓城市、潼關縣。挖掘黃河文化、講好講好「黃河故事」,助推文旅發展,成為當地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 深耕黃河文化 添彩美麗焦作
    □通訊員 楊保紅  河南省焦作市地處黃河中下遊結合部、黃沁河交匯處,黃河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在黃河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出以來,焦作河務局立足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穩步推進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開局之年成效初顯。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陝西篇:護秦嶺,保障黃河好生態
    三秦大地,位當其中,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守護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守衛】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柞水木耳,曾經藏在深山無人識。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調研,他親自為柞水木耳「代言」的視頻,很快在網上刷屏。
  • 致敬黃河|大河上下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陝西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走實走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下一步,該中心將重點圍繞航空航天、國防尖端領域以及民用工業領域推進鎂鋰合金規模化應用,未來將形成每年上千噸鎂鋰合金生產能力,助力陝西鎂產業高端化發展。水安全、生態環保、水沙調控、旱作農業、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陝西圍繞黃河流域重點產業領域,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創新平臺,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和科技攻關,形成一批國內外領先的原創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