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腳下將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

2020-12-12 陝西網渭南站

6月13日,渭南將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活動將在渭南非遺具有代表性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聲腔中拉開帷幕。記者 楊青山攝

陝西網(記者 楊青山 陳冰娟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展示黃河流域九省(區)多元、多樣、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和有效利用,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渭南市將於6月13日在華山腳下華陰市西嶽廟廣場,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

本次活動是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渭南市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陝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華陰市人民政府、華山景區管理委員會 、華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西嶽廟文物管理處承辦。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活動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突出「黃河記憶」和「非遺扶貧」兩大板塊,全面展示黃河流域九省(區)的非遺展品,以及渭南市各縣市(區)具有代表性的珍貴非遺展品、非遺實物和傳承人現場技藝展示。

同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促進黃河流域九省(區)文化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流域非遺文化藝術交流,大會還將成立黃河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舉辦非遺創新發展論壇。黃河流域九省區相聚在五嶽之首華山,一起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活動將在渭南非遺具有代表性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聲腔中拉開帷幕,同時還有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帶來的舞蹈《雪域歡歌》、山西桌子戲《面對黃河一聲吼》等精彩節目,九省(區)齊聚渭南,必將給渭南人民帶來一場非遺文化盛宴。

九曲黃河十八彎 非遺文化放光彩

九曲黃河,多彩非遺。5464公裡的黃河,為沿途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留下了無數自然景觀和文化符號,已成為美麗中國版圖上的一條廣受矚目的旅遊長廊。在黃河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佔了很大的比例,它們伴隨黃河而生,在兩岸民間世代相傳,是大河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煙火。青海的蒙古族那達慕、土族婚俗、酥油花,甘肅的嗩吶藝術、蘭州太平鼓,內蒙古的呼麥、蒙古馬頭琴,山西的左權開花調、獅舞、晉劇等,山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蒼山泥塑、高密剪紙,河南的豫劇、河南墜子、鈞瓷燒制技藝,寧夏的舞獅、楊氏家族泥塑、何家棍,四川的苗族古歌、薅秧歌、口弦、嗩吶藝術,陝西的陝北民歌、華陰老腔、華州皮影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見證了黃河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文化傳承歷史必然。

登華山 攬黃河賞民俗 文旅融合趣渭南

黃河最有故事的地方在韓城。黃河龍門,是大禹治水故事和鯉魚躍龍門美麗傳說的發源地。奔騰南下的黃河,出龍門,瀉千裡,到黃河最美的合陽洽川溼地,寫下了「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的詩經開篇 ,在華山腳下,潼關古城外,兼容了西來東去渭、洛河水,三河交匯後在此忽急折東流,形成了黃河九十九道灣中獨特的直角灣,風景優美,十分壯觀。渭南作為黃、洛、渭交匯的城市,母親河的細膩與溫柔、壯闊與豪邁,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渭南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其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有15項,成為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這裡有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千古名篇《關雎》。這裡是著名的「戲曲之鄉」「鼓舞之鄉」「中國皮影藝術之鄉」。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發源於華山腳下黃、渭、洛三河交匯處,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搖滾」。還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縣皮影、澄城堯頭瓷等,省市級非遺展品,渭北刺繡、拴馬樁、秦源黑陶、土織布等等,好吃、好看、好聽、好玩的渭南非遺無不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歷久彌新的風採。

近年來,渭南積極發掘傳統文化所蘊涵的豐富思想資源,創新繼承當地非遺文化,開展非遺項目普查,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制度,加強非遺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建立有效的傳承機制。致力講好渭南故事,傳承文化的價值,樹立文化自信。展示渭南「蝶變」升級的全新城市形象。此次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宣傳活動是疫情緩解後,渭南市政府聯合黃河流域九省(區)舉辦的一次盛大的活動,對促進黃河流域九省(區)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渭南文旅人在2019年渭南成功舉辦「黃河旅遊大會」後,在文旅融合發展上的又一次創新和突破,為渭南文化和旅遊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引擎、新動力。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

黃河九曲第一灣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流經四川省境內,在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形成的著名景點。

黃河經過九曲十八彎,流經九個省區,形成「河海交匯」 的奇觀。

若爾蓋縣,四川省唯一一個被黃河流經的縣域,享有「中國最美高寒溼地草原」。

甘肅黃河石林,群山環抱,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景區內石林景觀與黃河曲流山水相依,頗具天然大園林神韻。

黃河寧夏湖泊眾多,溼地連片,風景優美,勝似江南。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夾裹著巴顏喀拉山脈的雪水,從青藏高原款款而至的黃河水,在內蒙古自治區段全長830公裡。

乾坤灣是一幅天然太極圖,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一大天然景觀,也是山西永和最亮麗最壯觀的一個風景點。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

龍門風景名勝區是大禹治水故事和鯉魚躍龍門美麗傳說的發源地。

洽川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的黃河溼地「萬頃蘆蕩,千眼瀵泉,百種珍禽,十裡荷塘,一條黃河」,自然風光十分迷人。記者 楊青山攝

大荔多彩漁村被稱為黃河溼地「小江南」。記者 楊青山攝

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險峻奇絕,是渭南旅遊的金字招牌,是遊客的網紅打卡地。

黃河在潼關古城外,兼容了西來東去渭、洛河水,三河交匯後在此忽急折東流。

黃、渭、洛三河交匯處景觀。

黃河小浪底湖區風景區位於黃河中遊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分為西霞湖、大壩溼地公園、張嶺半島度假區、黃河三峽四大景區。

黃河山東入海口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溼地生態系統,被人們譽為鳥類的天堂。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盛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濃鬱西北風情的漢族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

呼麥是阿爾泰山原住民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它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山西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是中華各族民間舞蹈之一,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

寧夏花兒是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區的一種民歌,是一種高腔山歌。

四川苗族古歌是苗族遠古文化的光輝結晶,堪稱苗族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四川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

華陰老腔聲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搖滾」。記者 楊青山攝

花饃,也稱「面花」 ,是中國民間麵塑品,做工細膩、造型逼真、色彩鮮明、神態生動。記者 許艾學 攝

華州皮影又稱燈影,在燈下以獸皮刻制的影人演戲而得名,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戲劇之一。

合陽提線木偶戲是合陽縣獨有的古老的傳統戲劇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猴」「線胡」或「小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

河南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傳統民間版畫。其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豔,內容豐富。

相關焦點

  • 張家川花兒唱響陝西省華陰市慶祝「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黃河流域九省區齊聚在五嶽之首華山。張家川縣文化館代表甘肅(天水市)赴陝西省華陰市參加首屆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多彩非遺」活動。本次活動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渭南市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陝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華陰市人民政府、華山景區管理委員會、華山旅遊集團公司華旅集團,西嶽廟文物管理處承辦 。
  • 沿黃九省區在西嶽華山共展多彩非遺
    為弘揚傳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流域非遺文化藝術交流,6月13日,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渭南市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陝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黃河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在華山腳下的西嶽廟廣場舉辦
  • 安陽舉辦「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
    映象網訊(記者 賈利超 通訊員 何志文)6月12日,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安陽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開幕式在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殷墟舉行,安陽市文廣體旅局副局長張國芳出席開幕式並宣布活動開幕。
  • 蒲城縣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組圖)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蒲城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啟動儀式」活動現場。記者楊青山 攝陝西網(記者 楊青山 實習記者 唐雙燕)將相故裡龍脈福地,文化遺產光彩奪目。6月10日,蒲城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在荊姚鎮紀村磚雕古建廠正式啟動。
  • 寧夏舉辦38項「非遺+旅遊」大型活動 豐富節日文化生活
    央廣網銀川6月2日消息(記者徐升)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恰逢端午節假期。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將以銀川市鎮北堡西部影城為主會場,在全區各地舉辦38項大型宣傳展示活動,推動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弘揚,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
  • 傳承文化根脈 共築民族未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宣傳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即將啟動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展演活動序號活動名稱活動時間活動地點主要內容及特點1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主會場開幕式6月8日福州三坊七巷圍繞「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 閩臺傳承」主題,組織開展福建省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的展演展示、閩臺非遺精品展、閩臺傳統武術展演,舉辦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頒牌儀式、《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首發式、《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 蒲城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
    (渭南日報 記者 徐蕊 通訊員 程軍濤 何琳)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月10日上午,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蒲城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在荊姚鎮紀村磚雕古建廠啟動。
  • 河北省將啟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網絡活動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6月1日,記者從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為慶祝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北省將以網絡作為活動主陣地,在全省開展河北非遺購物節、「雲遊非遺」河北省非遺特色資源網絡展播、「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專題網絡講座、非遺公開課網絡展播、遺產日網絡主題微視頻、「抗擊疫情眾志成城」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作品展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示傳播活動。 河北非遺購物節海報。
  • 三分鐘,帶你回望焦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雲臺山景區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暨河南省2020年非遺購物節 6月13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暨河南省2020年非遺購物節」在雲臺山景區盛大開幕。
  • 海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意義重大
    2018年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意識,由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主辦、海南省群眾藝術館(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宣傳展示主場活動今天在海南文化體育公園舉行。2018年是值得慶祝的一年,因為今年是我們偉大祖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蘭州老街唱起「非遺」大戲
    原標題: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蘭州老街唱起「非遺」大戲
  • 讓「黃河文化」奏出時代強音
    距今約80萬年前,中華人類祖先「大荔人」在這裡繁衍生息;舊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在這裡閃耀光芒;自周、秦、漢、唐兩千年間,這裡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地,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聖故裡、將相之鄉」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孕育出燦爛深厚的黃河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東秦兒女。
  • 福州市舉辦系列活動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廈門網訊 據福州日報報導: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主會場活動 13日在福州文廟舉行,同時設立羅源、永泰分會場  鼓樓 13日9:00開啟,將開展2個小時的非遺展演活動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概念深入人心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以,今年為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口號為:「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一帶一路新舞臺,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文化遺產,擦亮中國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遺產」「相約古都洛陽,感受華夏文明」。  而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作為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場活動將於6月10-18日在成都舉辦,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
  • 信陽非遺參加河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活動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河南著名景區雲臺山的入口廣場上,彩旗飄揚,人流如織,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暨河南省2020年非遺購物節」在此盛大開幕。
  • 閩清縣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活動
    非遺進古厝系列展演走進塔莊鎮蓮宅村。(閩清縣文化館供圖)福州新聞網6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 實習生 張玲穎)昨日,閩清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活動正式啟動。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授牌儀式同時舉行,閩清牛拳、閩清龍窯柴燒技藝、閩清橄欖露手工製作技藝等10個非遺項目獲授牌。「家家戶戶都吃的粉幹原來也和非遺有關。」「沒想到溪源老油坊的榨油手藝還有這麼多門道。」當天,閩清當地多個非遺項目以圖文並茂的展板亮相,將其歷史內涵、文化價值娓娓到來,讓當地的居民直呼「漲知識」。
  • 甘肅省文化館榮獲「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
    9月25日,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河南、青海、甘肅、四川、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山東九省(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文化館、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承辦的「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攝影展在河南藝術中心文化館展廳開幕
  • 「文化和遺產日」暨「非遺進景區」活動在望仙大峽谷舉辦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 金視界|看「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攝影人聚焦母親河
    《大河源遠搖籃曲》組照9:河南靈寶黃河大禹渡至函谷關巨型大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更生  9月25日,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河南、青海、甘肅、四川、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山東九省(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
  • "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獲獎攝影作品開展
    中國網12月9日訊 11月30日,第十二屆「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獲獎攝影作品展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開展,展出的72幅獲獎作品,延續了往屆展覽宗旨——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九省區的攝影人把手中的鏡頭聚焦於身邊的母親河,用影像的方式表現中華兒女對黃河流域壯麗山川的熱愛,對兩岸風土民俗的鐘情,對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讚美,體現出黃河文化的宏大厚重和源遠流長,表達出黃河流域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諧共生的崇高生活理念,為促進黃河流域文化的傳承、傳播和交流,繁榮新時代文化藝術創作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