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古厝系列展演走進塔莊鎮蓮宅村。(閩清縣文化館供圖)
福州新聞網6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 實習生 張玲穎)昨日,閩清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活動正式啟動。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授牌儀式同時舉行,閩清牛拳、閩清龍窯柴燒技藝、閩清橄欖露手工製作技藝等10個非遺項目獲授牌。
「家家戶戶都吃的粉幹原來也和非遺有關。」「沒想到溪源老油坊的榨油手藝還有這麼多門道。」當天,閩清當地多個非遺項目以圖文並茂的展板亮相,將其歷史內涵、文化價值娓娓到來,讓當地的居民直呼「漲知識」。現場還通過閩清十番音樂展演,讓群眾實地感受了一把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處專為非遺打造的展示廳正成為街區的「熱門景點」。其中不僅有各項非遺項目的介紹,還有粉幹、線面、茶油等實物展示,生動呈現了閩清各類非遺特色。「經過兩年的保護、改造,我們不僅讓街區內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得到了保護提升和利用,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手工技藝的傳承和展示提供了平臺,這也為生在此長在此的閩清人留住了一份濃濃的鄉愁。」閩清縣梅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依託當地古厝眾多的特點,閩清縣積極推動非遺與古厝結合,充分挖掘古厝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古厝開展具有閩清文化內涵的非遺技藝表演、非遺作品展示、非遺項目互動體驗、非遺文創產品開發等活動。
去年以來,閩清當地還將歌唱、樂器獨奏表演,以及非遺文化展示等帶進典利厝、宏琳厝等閩清當地有代表性的古厝,通過5場「非遺進古厝」系列展演讓更多鄉鎮的村民在家門口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激勵公眾自覺參與非遺保護實踐。
此外,閩清縣還充分發揮當地非遺傳承人示範作用,抓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評審認定工作,做到縣級以上非遺項目都有傳承人,每年還定期舉辦非遺傳承人培訓班,鼓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宣傳培訓活動。
在促進「非遺+旅遊」融合發展上,閩清縣積極開發傳統表演、民俗體驗、手工藝活動等特色項目,實現非遺元素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精心打造非遺旅遊線路,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遺生產性保護和市場推廣開發。目前已打造了福建索佳藝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義窯青白瓷傳統手工製作」互動體驗、瓷天下陶瓷文創產品互動體驗及民俗節目展演等產品。
「閩清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存留至今。」閩清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閩清當地共收集到非遺項目30項877條,涵蓋傳統技藝、民俗、傳統體育、傳統醫藥等12類,其中省級非遺陶瓷製作技藝、張聖君信俗「遊田了」、茶口粉幹手工製作等已成為閩清的特色「非遺品牌」。「這離不開近年來閩清縣多措並舉,全力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