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馮驥才就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兩會上,馮驥才又提出這一建議,並提交了《關於建議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提案》。2005年7月,鄭孝燮等 11名專家學者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倡議中國設立「文化遺產日」。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有助於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以,今年為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17年也是我國開展世界自然遺產事業30周年和風景名勝區事業35周年。30多年來,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和風景名勝區事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成就顯著,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組織和同行的高度讚譽。
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項,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遺產30項,文化景觀5項。國務院共批准設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44處、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風景名勝區807處,兩者總面積達到21.4萬平方公裡,佔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23%。
節日主題: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標誌
5月25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的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7年文化遺產日的主場城市定為洛陽,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口號為:「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一帶一路新舞臺,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文化遺產,擦亮中國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遺產」「相約古都洛陽,感受華夏文明」。
而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作為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場活動將於6月10-18日在成都舉辦,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
各地活動:讓非遺概念深入人心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各地紛紛安排計劃、推出活動,迎接遺產日的到來,推動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全國將有1700多項活動同步開展,各地民眾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感受感受非遺魅力,讓非遺概念深入人心。
洛陽:感受非遺魅力
●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6月10日全天)
該展出共涉及我市68個非遺項目,其中包括唐三彩、洛寧剪紙、大裡王獅舞等實物展項目18個,展板展示項目50個。
●洛陽宮燈展示活動(6月10日全天)
洛陽宮燈是我市的一種特色傳統工藝品,共分為四大類,四大類中又各有若干小類,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洛陽宮燈世界。2008年,洛陽宮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此次展示活動共展出洛陽宮燈40餘盞,全部由王建水、王建明兩位市級非遺傳承人親手製作,工藝精美,值得一看。
●非遺南無拳表演(6月10日8時至9時)
南無拳發源於洛陽上清宮,是道家全真教掌門譚處端所創,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市文化館將組織該館南無拳武術隊為市民表演,並在現場與大家互動。
●非遺海神樂演出(6月10日9時至10時)
洛陽海神樂是一種古代音樂,節奏平緩,韻味頗似宮廷音樂,是當今罕見的隋唐宮廷宴樂「活化石」。活動當天,洛陽海神樂社不僅將帶來《蘇武牧羊》《大桃紅》等經典曲目,還將為您詳細介紹海神樂的「前世今生」。
成都: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於6月10-18日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辦。
●「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
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展覽將邀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泰國、日本、尼泊爾、伊朗、印度、緬甸、喀麥隆、馬裡、烏幹達、紐西蘭、斐濟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手工藝項目在非遺節上進行展示展銷。該展覽主要分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和工業的結合兩大類。
●非遺項目競技展
主要包括「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與作品展」「傳統武術展示展演」「首屆中國民歌節暨第34屆望叢賽歌會」和「龍舟競技展」四項子活動。
●集中展示中國「二十四節氣」
本屆非遺節首次將「二十四節氣」作為獨立內容,集中展示展演。此外,從6月10日至18日,在非遺博覽園將開展39場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活態展演,如表現「春節」內容的旱船、舞龍、舞獅表演;表現「清明」的都江堰放水節情景表演;表現「端午」的郫都區老山歌演唱等。
●巴蜀工匠非遺精品展
巴蜀工匠非遺精品展作為本屆非遺節最具特色的展覽活動之一,展覽以「讓非遺融入當代,讓藝術回歸生活」為主題,集結了省內頂尖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挑選出以蜀繡、蜀錦、成都漆藝、成都銀絲花製作技藝、渠縣劉氏竹編工藝、綿竹木版年畫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為代表的數十件工藝美術精品。
第三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
北將聯合北京、天津於6月9日至12日在廊坊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聯展主題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精選京津冀三地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共217項,其中京津兩地各25項,河北省167項,包含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音樂、傳統體育與雜技、傳統舞蹈六大類,分13個板塊進行現場演出和技藝展示,現場設有精品區、生活區、傳習區、美食區等,還專門設計了「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文化展板塊,以文字、展板、實物等形式介紹雄縣、安新、容城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如安新傳統造船技藝、雄縣剪紙等。
上海:「文化薪傳承非遺嘉年華」——百年大世界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為了迎接6月10日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海市100處文物建築將集中向公眾免費開放。未來幾天,200餘項文化遺產展演、展覽和體驗活動將遍布申城,讓市民走近文化和自然遺產。
河北: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兩大景區免票參觀
承德外八廟廟群(資料圖)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大眾可通過登陸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網站預約河北省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山海關景區、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獲得這兩處遺產地的免費體驗資格,500個名額約滿為止。
節「報」大觀:「中國世界遺產人氣榜」前十名你去過哪幾個?
世界遺產承載了厚重的人文歷史,對全人類的現在和未來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價值就獲得了「全球認證」,相關的旅遊區將「自帶IP」成為世界級的名勝。數據顯示,國人對於我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非常強烈的認同感和熱情,2016年中國世界遺產遊總人次同比2015年增長了4.6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故宮、蘇州古典園林、頤和園、明清皇家陵寢、九寨溝、黃山、龍門石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長城成為人氣最高的中國世界遺產景區前十名。你去過哪幾個?
從關注文化到關注文化與自然的互動;從關注物質遺產到關注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共生;從關注文化遺產到關注文化遺產與社會和人的關係;從關注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到關注全民參與保護、保護惠及民生的實踐……這種認識上的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也體現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共進。
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顯然是著眼於當前和未來的遺產保護實踐,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通過長期舉辦各類活動,讓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概念深入人心,是設立節日的目的,也是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最終要求。(丁玉冰)
[責任編輯:叢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