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戲:道不盡的黃河情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

2020-12-10 大河報網

楊志敏 文

打開中國地圖,北有黃河,南有長江,一江一水從世界屋脊出發,千百年來奔騰不息,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尤其是黃河,在中華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甲骨文卜辭中就有這樣的條目:「辛未,貞,求禾高祖河於辛巳,耐燎。」殷人將黃河稱之為「高祖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鄭州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習近平在座談會上指出,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史長,黃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國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實》2019年第20期)。黃河流域更是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戲曲,即為其一。

黃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人類活動最頻繁和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戲曲,作為詩樂舞一體的綜合藝術,更是較早萌生於黃河流域的廣袤土地。漢代張衡的《西京賦》所描繪的「總會仙倡」,從中就可以看到早期戲劇表演的因子。隋唐時期,強大的文化向心力以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為中心波及全國,戲曲藝術發展迅速,歌舞劇、參軍戲、傀儡戲都相當盛行。宋王朝的建立,開啟了傳統的雅文化與新興的都市俗文化交相爭勝的局面,《東京夢華錄》筆下的開封,展現了北雜劇的繁盛狀況。金元時期,以雜劇、說話、諸宮調為代表的通俗文化獲得了長足發展,進入了「真戲劇」(王國維語)階段,開封、東平等均為全國的戲劇中心。明清時期花雅爭勝,戲曲活動更為活躍,在黃河流域誕生了大量的地方小戲,他們活躍於鄉間裡巷、傳唱於村婦野叟,構成了黃河流域蔚為大觀的戲曲文化,道情戲即為其典型代表。

2020年4月,《道情戲與黃河文化》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所屬的「中國戲曲藝術與地方文化」系列叢書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該書的誕生基於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以黃河流域典型的戲曲劇種「道情戲」為切入,圍繞「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這一中心,從劇種分布、劇本劇目、文化地理、藝術特徵等角度,對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進行考察和探究。

道情戲作為戲曲劇種的一種,可以追溯到道教所唱的道歌、道曲、經韻,在敦煌文獻中至今存有大量相關「道情」作品,經過全真教及各「地方韻」發揚光大,以道情說唱形式廣為流波,在明清之際花雅之爭背景下,曲藝道情或皮影道情受當地戲曲、民歌等藝術形式影響搬上舞臺,在黃河流域傳唱至今。據統計,全國現有20種道情戲,如漁鼓戲、八仙戲、太康道情戲、晉北道情戲、關中道情戲、隴劇等,主要集中分布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涉及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九省區。是黃河沿岸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道情戲作為黃河文化與戲曲文化交融碰撞的產物,其滋生、萌芽、發展、轉型都與黃河文化息息相關。從源流上看,道情戲萌於道教、形於曲藝、成於戲曲,受黃河流域較為一致的地理環境、民風習俗、語言交通、宗教信仰等因子影響,在黃河各地滋生萌芽。從分布上,道情戲「整體呈帶狀,局部呈組團」的分布格局,具體表現為:一條分布帶、四個組團。一條分布帶即沿黃河流域呈帶狀,四個組團即魯東中心、豫東淮北中心、山陝中心和隴東中心。這四個組團也與黃河文化內部的齊魯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河湟文化等較為一致,是黃河文化對沿岸戲曲關係影響的投射。從音樂劇目上看,道情戲「板腔化」的音樂體制,富有鄉土特色的唱詞襯字,「忠孝勸善劇」「家庭生活劇」等代表性劇目,與黃河流域的農村農民的生活、語言、風俗等都有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繫,是表達黃河沿岸民眾思想情感、喜怒哀樂的重要藝術工具。

……

道情戲作為地方的典型代表,是黃河文化的活態名片,為我們考察黃河與戲曲兩者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維度。正如該叢書主編、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教授在序中所說,「本叢書以體現戲曲的地方性、民間性為宗旨,以頗具特色的地方戲為切入點,找到它與傳統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之間歷史聯繫的最佳透視角度,在突出戲曲藝術地方色彩的同時,挖掘、展示它與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精神內涵,讓人們真正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的歷史形態和現實生態面貌,從而更具體、直觀和深刻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

當前,20種道情戲已有6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河南省稀有劇種太康道情戲,多次榮獲「天下第一團」「群星獎」等榮譽,2019年唱響全國戲曲百戲盛典。但不得不承認,道情戲作為黃河流域稀有劇種,生存狀況依然岌岌可危。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列入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是其中最重要議題之一。對於道情戲與黃河文化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而且為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提供理論支撐。

道情戲,道不盡的黃河情……

連結

「中國戲曲藝術與地方文化」叢書由我國著名戲曲研究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教授擔任主編。

該叢書屬於國家「十三五」規劃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受到南方日報、新民晚報、交匯報等多家平臺重點推介。首批出版的第一輯共10冊,分別為:《滬劇與海派文化》《粵劇與廣府文化》《秦腔與絲路文化》《道情戲與黃河文化》《漢劇與漢派文化》《越調與三國文化》《評劇與鄉土市井文化》《秧歌戲與鄉村女性》《鑼戲與中原俗曲》《川劇與巴蜀民俗》。

作者簡介

楊志敏,女,河南周口人。藝術學博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師,河南大學教育科學院博士後。主要從事地方戲及戲曲教育研究。「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特聘專家。

來源: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編輯:秦園園

相關焦點

  •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出版:展現黃河文化遺產的鮮活名片
    據2017年文化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戲曲劇種348種,其中約半數分布於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是眾多地方戲濫觴、發展及勃興之地。道情戲即為其典型代表之一。△《道情戲與黃河文化》封面近日,研究道情戲的國內首部專著《道情戲與黃河文化》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 河南周口:太康道情戲唱響全國戲曲百戲盛典,王金豆到繡房借糧
    河南周口市,太康道情戲唱響全國戲曲百戲盛典,王金豆到繡房借糧,崑山戲迷紛紛點讚。(王建安 攝影)參加 2019 年全國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河南折子戲專場的太康縣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於 8 月12日、13日先後亮相江蘇省崑山市當代崑劇院劇場、周莊文化中心大劇院。
  • 非遺傳承人 龍遊道情守護者阿樂
    「情筒一響鬧洋洋,我心情激動把道情唱。勿唱三國劉、關、張,也不表乾隆下江南。唱一則,『三農』小故事,喜話『三農』新景唱一番……」這些年,阿樂走村串鄉、自編自唱,儼然一位民間記者,及時地把發生在國內外、村內外的重大新聞和黨的方針政策唱給鄉親們聽。
  • 藉以「道情」話「道情」:且看板橋道人的詩詞道韻
    [摘要]鄭板橋學通三教,與道有不解之緣。他往來多有羽士高道,如婁真人;詩文中多有道韻,如「難得糊塗」。其中,他曾以十四年時光打磨,以道教的藝術形式「道情」來述說自己對道的感悟,影響深遠。「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
  • 老子,修道之人,重道情,而輕俗情!
    你受道日淺,未能通神,安能以血肉之軀追隨左右呢?」 老子云:「修道人首戒情字」此情乃是世間俗情。諸君請注意:所謂「戒」字,並非要人完全無情,而是控制俗情,看開俗情。仍是不離「道在有無之間」的宗旨。 又云:「至於根本之學,還在明見心性,屏欲絕緣」。
  • 延川之黃河印記
    相傳,太昊伏羲氏曾在此「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裡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
  • 清澗:紅色精神浩氣長存書香墨韻文脈傳承 陝北道情韻味悠揚……
    此時的毛澤東,正苦苦思索著救國方略,站在塬上,目之所及,皚皚白雪覆蓋群山,奔騰的黃河在沉重冰凌的覆蓋下失去了平日的狂悍。面對風雲激蕩的中國社會形勢,一代偉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創作了豪情滿懷的《沁園春·雪》。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強渡黃河天險,踏上東徵徵途,奔赴抗日前線。
  • 板橋道情
    劉醒龍的《板橋道情》從興化民間吟唱藝人的一曲《道情》悠然寫起,探討地理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從興化垛田河渠的地方風貌和農耕文化中,尋覓鄭板橋藝術作品與為人處世中獨特氣質之端倪。鄒進的《黃海野鹿蕩》寄深情於南黃海野鹿蕩原始溼地,傾吐出大自然精靈的生命秘語。車延高的《底氣》從小處著手,揭示時代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塑造了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 展示山西黃河文化 實景演藝《如夢磧口》9月28日首演
    這臺實景秀約一小時,高科技舞臺技術與歌舞藝術結合,觀眾在露天360度旋轉觀演臺上,聆聽星空下的黃河奔流,追憶晉商的傳奇故事,品味磧口的特色民俗,夢回「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美好。實景地,沉浸式觀演《如夢磧口》是呂梁市依託磧口古鎮文化打造的實景旅遊演藝項目,以磧口獨有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底蘊,以音舞詩畫為藝術載體,以高科技手段進行了建構創作。
  • 溫嶺出了個道情界的網紅——「箬橫蘿蔔」
    台州蘿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在騰訊視頻上,《箬橫蘿蔔唱道情》的點擊量已達到59.9萬次。「箬橫蘿蔔」是地地道道的溫嶺人,家在箬橫鎮貫莊村。自己創作歌詞,自己演唱,自己拍攝視頻傳到網上,39歲的他可以說是道情界的「網紅」,擁有不少粉絲。「箬橫蘿蔔」原名江敏偉,但他說,如今記得他本名的很少,蘿蔔這個稱呼反而成了他的名字。
  • 國家級非遺項目太康道情亮相鄭州贏得滿堂彩
    道情《紅塵》劇照 王博 攝人民網鄭州11月6日電 (霍亞平)11月4日晚,河南省兒童影劇院掌聲陣陣、氣氛熱烈,道情大戲《紅塵》《王鈍》在這裡陸續上演,讓在場觀眾領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康道情的魅力太康道情源於遠古道教的經文說唱,始於明末清初,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漁鼓,古稱漁鼓道情,明清時即在皖北地區流傳,清代後期從沈丘一帶傳入太康,形成了道情劇種。豫東一帶的道情藝人吸收借鑑了曲藝、豫劇、越調的元素,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和改進,太康道情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 板橋道情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劉醒龍的《板橋道情》從興化民間吟唱藝人的一曲《道情》悠然寫起,探討地理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從興化垛田河渠的地方風貌和農耕文化中,尋覓鄭板橋藝術作品與為人處世中獨特氣質之端倪。鄒進的《黃海野鹿蕩》寄深情於南黃海野鹿蕩原始溼地,傾吐出大自然精靈的生命秘語。車延高的《底氣》從小處著手,揭示時代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塑造了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 【媒體看呂梁·文旅中國】山西呂梁《如夢磧口》實景旅遊演藝首演 展示黃河文化
    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演出以磧口說唱老人拉開序幕,回顧了毛澤東主席東渡黃河、晉商的繁榮、黃河兒女的奮鬥、生活和愛情、乃至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等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經典瞬間。演出中既有《走西口》《想親親》等山西民歌,也從臨縣傘頭秧歌、磧口說唱、道情戲、嗩吶等地方元素,讓觀者重新領略黃河文化。主辦方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母親黃河猶如一條絢麗的黃絲帶串聯起山西的一顆顆明珠,它把靈魂留在了三晉大地、俊美留在了呂梁、商賈傳奇留在了磧口。
  • 福安——高臺道情
    這種既炫彩又賣萌的文化創意,到底是誰的主意?陪我一路兜風的村支書,不經意向我披露了些許「路透社消息」:「國家好政策,儕人都勤勞,身兜有錢吶。」聽其言,我倏然想起「有錢就是任性」這句網絡用語,不是在這裡得到應驗麼?
  • 聖城之約 曲阜有戲|「黃河岸邊的梆子聲」第五站:山東曲阜
    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讓這裡擁有了世界上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這裡孕育了儒家文化、泰山文化。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被譽為「東方聖城」。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戲曲藝術在曲阜這片沃土上散發著獨特的芬芳。
  •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新華網河南頻道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2020-09-17 11:47:06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9月17日電(倪莎)9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信息傳播局主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焦作市武陟縣,走進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
  • 五湖四海浦江人33丨周子清:戲裡人生 道不盡的鄉情
    從學戲、唱戲到如今的品戲、導戲、畫戲,從小戲迷變成老戲骨,他的一生和戲劇緊緊連在一起,並為之努力奮鬥,不斷求索。小小少年就愛看戲「我的老家是浦江縣花橋鄉下宅大頭灣村,在一般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他看過的戲還有村俱樂部演的婺劇《十五貫》,他姐姐參演的《大刀舞》,還有金塢村演的婺劇《太白醉寫》《穆柯寨》《大破洪洲》等。當時常演的戲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半籃花生》等,少年時代的周子清非常喜歡模仿戲中的李玉和、郭建光、楊子榮等英雄人物。
  • 【公告】2019年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擬補助名單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省級綜合性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3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省級綜合性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4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省級綜合性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遠方行 山西——古代文化聖地,華夏文明搖籃
    一路走來:風景不同、文化迥異。一路走去:時光流去、江山不老。總是嚮往遠方,因為遠方有我們的夢想。比遠方更遠的是風,在風中,我們遠行……受宗教文化影響,山西有晉北道情、洪洞道情、臨縣道情戲、永濟道情戲等道情戲;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有16種;
  • 九曲無定匯黃河 地企合作譜華章—榆林旅投與清澗縣正式籤約啦
    數不完的美景佳畫道不盡的繾綣舒意又珍藏多少魅力華篇黃河,於歷史中沸沸湯湯地走過黃河,在時空裡坦坦蕩蕩地穿梭黃河,也打清澗而過奔騰千載,從未停息......做好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作為「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文化旅遊縣」「全國生態特色旅遊縣」「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名縣」被稱「石板之鄉、粉條之鄉、紅棗之鄉、道情之鄉」清澗,如一壇亟待開啟的「百年老窖」待你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