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敏 文
打開中國地圖,北有黃河,南有長江,一江一水從世界屋脊出發,千百年來奔騰不息,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尤其是黃河,在中華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甲骨文卜辭中就有這樣的條目:「辛未,貞,求禾高祖河於辛巳,耐燎。」殷人將黃河稱之為「高祖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鄭州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習近平在座談會上指出,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史長,黃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國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實》2019年第20期)。黃河流域更是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戲曲,即為其一。
黃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人類活動最頻繁和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戲曲,作為詩樂舞一體的綜合藝術,更是較早萌生於黃河流域的廣袤土地。漢代張衡的《西京賦》所描繪的「總會仙倡」,從中就可以看到早期戲劇表演的因子。隋唐時期,強大的文化向心力以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為中心波及全國,戲曲藝術發展迅速,歌舞劇、參軍戲、傀儡戲都相當盛行。宋王朝的建立,開啟了傳統的雅文化與新興的都市俗文化交相爭勝的局面,《東京夢華錄》筆下的開封,展現了北雜劇的繁盛狀況。金元時期,以雜劇、說話、諸宮調為代表的通俗文化獲得了長足發展,進入了「真戲劇」(王國維語)階段,開封、東平等均為全國的戲劇中心。明清時期花雅爭勝,戲曲活動更為活躍,在黃河流域誕生了大量的地方小戲,他們活躍於鄉間裡巷、傳唱於村婦野叟,構成了黃河流域蔚為大觀的戲曲文化,道情戲即為其典型代表。
2020年4月,《道情戲與黃河文化》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所屬的「中國戲曲藝術與地方文化」系列叢書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該書的誕生基於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以黃河流域典型的戲曲劇種「道情戲」為切入,圍繞「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這一中心,從劇種分布、劇本劇目、文化地理、藝術特徵等角度,對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進行考察和探究。
道情戲作為戲曲劇種的一種,可以追溯到道教所唱的道歌、道曲、經韻,在敦煌文獻中至今存有大量相關「道情」作品,經過全真教及各「地方韻」發揚光大,以道情說唱形式廣為流波,在明清之際花雅之爭背景下,曲藝道情或皮影道情受當地戲曲、民歌等藝術形式影響搬上舞臺,在黃河流域傳唱至今。據統計,全國現有20種道情戲,如漁鼓戲、八仙戲、太康道情戲、晉北道情戲、關中道情戲、隴劇等,主要集中分布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涉及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九省區。是黃河沿岸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道情戲作為黃河文化與戲曲文化交融碰撞的產物,其滋生、萌芽、發展、轉型都與黃河文化息息相關。從源流上看,道情戲萌於道教、形於曲藝、成於戲曲,受黃河流域較為一致的地理環境、民風習俗、語言交通、宗教信仰等因子影響,在黃河各地滋生萌芽。從分布上,道情戲「整體呈帶狀,局部呈組團」的分布格局,具體表現為:一條分布帶、四個組團。一條分布帶即沿黃河流域呈帶狀,四個組團即魯東中心、豫東淮北中心、山陝中心和隴東中心。這四個組團也與黃河文化內部的齊魯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河湟文化等較為一致,是黃河文化對沿岸戲曲關係影響的投射。從音樂劇目上看,道情戲「板腔化」的音樂體制,富有鄉土特色的唱詞襯字,「忠孝勸善劇」「家庭生活劇」等代表性劇目,與黃河流域的農村農民的生活、語言、風俗等都有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繫,是表達黃河沿岸民眾思想情感、喜怒哀樂的重要藝術工具。
……
道情戲作為地方的典型代表,是黃河文化的活態名片,為我們考察黃河與戲曲兩者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維度。正如該叢書主編、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教授在序中所說,「本叢書以體現戲曲的地方性、民間性為宗旨,以頗具特色的地方戲為切入點,找到它與傳統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之間歷史聯繫的最佳透視角度,在突出戲曲藝術地方色彩的同時,挖掘、展示它與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精神內涵,讓人們真正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的歷史形態和現實生態面貌,從而更具體、直觀和深刻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
當前,20種道情戲已有6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河南省稀有劇種太康道情戲,多次榮獲「天下第一團」「群星獎」等榮譽,2019年唱響全國戲曲百戲盛典。但不得不承認,道情戲作為黃河流域稀有劇種,生存狀況依然岌岌可危。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列入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是其中最重要議題之一。對於道情戲與黃河文化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而且為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提供理論支撐。
道情戲,道不盡的黃河情……
連結
「中國戲曲藝術與地方文化」叢書由我國著名戲曲研究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教授擔任主編。
該叢書屬於國家「十三五」規劃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受到南方日報、新民晚報、交匯報等多家平臺重點推介。首批出版的第一輯共10冊,分別為:《滬劇與海派文化》《粵劇與廣府文化》《秦腔與絲路文化》《道情戲與黃河文化》《漢劇與漢派文化》《越調與三國文化》《評劇與鄉土市井文化》《秧歌戲與鄉村女性》《鑼戲與中原俗曲》《川劇與巴蜀民俗》。
作者簡介
楊志敏,女,河南周口人。藝術學博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師,河南大學教育科學院博士後。主要從事地方戲及戲曲教育研究。「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特聘專家。
來源: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編輯:秦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