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 龍遊道情守護者阿樂

2021-02-22 微龍遊


非遺傳承人

  在龍遊的村落間,行走著這樣一位道情藝人——阿樂。他臂挽漁鼓,手持簡板走家串戶的身影,一度是一道鄉野間的明媚風景,也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敏銳的洞察力,豐贍的表現力,阿樂的道情無疑是龍遊當代鄉土社會變化發展的一面鏡子。作為省級非遺「龍遊道情」的傳承人,幾十年阡陌間的吟遊行唱,阿樂用堅定的心,將夢想之路推向更遠方;用歡快的聲聲漁鼓,敲擊出一個時代的脈搏。

一曲道情把耳朵喚醒

  一根空竹筒、一副竹板、一句句簡單的曲調,、一連串「嘭嘭嘭」的漁鼓清音……沒有特定的服飾,不需要華麗的舞臺,阿樂一個人自拍自唱,便可讓百姓聽得如痴如醉。

  龍遊道情,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一度風靡,而阿樂,也成了龍遊鄉間家喻戶曉的明星。阿樂原名袁耀明,笑眯眯的眉眼、樂呵呵的形象,加之詼諧的唱詞和滑稽的表演常常逗樂大家,久而久之,「阿樂」幾乎取代了他的本名。
  「情筒一響鬧洋洋,我心情激動把道情唱。勿唱三國劉、關、張,也不表乾隆下江南。唱一則,『三農』小故事,喜話『三農』新景唱一番……」這些年,阿樂走村串鄉、自編自唱,儼然一位民間記者,及時地把發生在國內外、村內外的重大新聞和黨的方針政策唱給鄉親們聽。

  阿樂出生於農村,童年時的他是個故事迷。

  1961年,阿樂初中畢業,第一次與道情擦出火花:「那時有個叫做許彩根的老人,拿著漁鼓挨家挨戶說唱。這個老人長得精幹巴瘦,留著一撮山羊鬍,腰上掛一個酒葫蘆,唱到高興時喝一口酒,手上的漁鼓被他彈得更加響,砰砰砰地發出有節奏的聲音……」這一幕給阿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就拜許彩根為師,正式踏上了學習道情的路。
  勤奮好學加之興趣使然,一年後,阿樂出師了。這年三月,龍遊縣要舉行一場群眾藝術演唱大會,阿樂報了名,第一次登上縣裡的大禮堂,為近千名觀眾唱了一臺道情。「那天的場景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大禮堂裡的每一張椅子上都坐著人,椅子背上還坐著一個人,窗外、圍牆上,挨挨擠劑全都擠滿了人。我一夜唱了數十曲道情。」即使隔著五十多年的光陰,一說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阿樂的眼裡依然泛著自豪的光彩。

  沒想到這一唱,就是50多年的時光。阿樂從鄉村唱到城市,從學校唱到廠礦,從縣裡唱到省裡,一直唱到了中央電視臺。人們讚許阿樂,說他的道情是飽經滄桑的音符,是可以放進口袋裡的歌謠,能把人的耳朵喚醒。


老百姓的戲唱不完

  阿樂始終堅持著一名道情藝人的守則——「站如青松滴翠,坐似玉樹臨風。胸如心花開放,情在眼底傳神。不論生旦淨末,刻畫栩栩如生。道破炎涼冷暖,說透書裡人情。」在他的表演中,他用聲音塑造出各色人物——時而是文弱書生,時而是刻薄師爺;時而是耄耋老太,時而是嬌俏少女……一個個充滿傳奇的故事在他繪聲繪色的的演繹下變幻為眾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在一環接一環的懸念中發展,引人入勝。

  「老百姓的戲唱不完,不能丟!」在阿樂看來,日子雖然越過越好,但他心裡依然有著一個心願、一份眷戀,「這幾年政策好,國家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重視,趁著這個好機會,我可以多做些搶救和傳承的工作。有請我去唱道情的,我能去的一定要去。」阿樂說,在今天電視電腦熱的年代裡,雖然道情市場沒有過去興旺,但依然有一部分觀眾存在,「一場演出,3000個人我唱,30個人我也唱。我是越唱越有勁,而且還要繼續唱下去。」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文字│徐麗

策劃│餘柏成 林晨

鄭重聲明:

其他公號或媒體未經微龍遊授權不得擅自轉載,如您發現盜圖盜文公號,請點擊「舉報」,小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手機通知。歡迎朋友圈轉發、點讚,合掌謝過。

====關注我們====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微龍遊,添加關注或長按以下二維碼

====聯繫我們====

關注後直接回復,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圖文投稿====

郵箱:jrly118@sina.com 21282206@qq.com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城市記憶的守護者
    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個、省級項目21個、市級項目31個、縣區級項目107個,省、市、縣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98人。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萍鄉許多非遺項目傳承環境越來越脆弱,傳承人無疑成為非遺陣地上最堅強的守護者。他們刻苦鑽研,以令人驚嘆的技能和才藝,傳承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 中餐烹飪技藝非遺傳承人展示非遺菜品
    本報訊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2019中餐烹飪技藝非遺項目傳承人研修班結業典禮和作品展示會在江蘇省揚州大學舉行。傳承人一邊展示自家的非遺美食,一邊觀摩學員們的傳統技藝,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非遺美食盛宴。
  • 【非遺拜大年 文化進萬家】非遺傳承人2021新年祝福
    青海省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七項,其中,國家級項目兩項:青海下弦和藏族婚宴十八說,省級項目五項:河湟刺繡、青海民間小戲、青海官弦、青海道情、青海弦索音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6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必將成為我們永遠銘記的難忘之年。
  • 洪建華:做竹雕技藝的傳承人和徽文化的守護者
    一無學歷、二無家傳、三無師承的「三無大師」洪建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徽派竹雕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山村少年到徽文化守護者
  • 港澳又添「非遺」傳承人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陝西兩人入選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來自陝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陝北道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白明理,以及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清潮入選。
  • 「邂逅詩與遠方」,「隴上記憶——非遺展演走進崆峒山景區」獲遊客點讚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嗩吶、通渭小曲、崆峒派武術、兩當號子、武山秧歌......近日,因省文旅廳舉辦的「隴上記憶——非遺展演走進崆峒山景區」,隴東南地區最富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期而遇」,齊聚
  • 細說寧夏非遺這些年-銀川晚報·輕鬆閱讀
    古渠傳說、中衛民間故事、麻黃山道情等30個項目及7個擴展項目入選。 從2003年寧夏正式啟動非遺保護項目至今,已過去整整16年。這16年間,寧夏的「非遺」傳承保護之路雖走得艱辛,卻也一路繁花,未來可期。 從「小眾」到「大眾」 徐曉飛是此次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的「自然門徐氏武術」傳承人,說起這一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他頗為感慨。
  • 我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擴軍」
    日前,在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外公布的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我市共有16人光榮上榜,涵蓋了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曲藝、傳統醫藥、民俗六大類別。此次評選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經逐級推薦申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定等程序,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最終研究確定的,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十個類別,全省共有288位代表性傳承人入圍。其中,我市有董志廣、許晴、馬同祥、韓立祥等16人入選。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三水非遺項目增至32個 非遺傳承人VR帶貨
    日前,三水新增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6位市級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三水共有非遺項目32個,非遺傳承人22人,非遺項目傳承基地6個,非遺項目傳習所1個。非遺是一冊活態的民間歷史書,不僅記錄著城市千百年來的文化發展,還凝聚了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精神瑰寶。
  • 壽陽油柿子入選山西省第四批非遺保護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各市文化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和《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省文化廳組織開展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和評審工作。
  • 國家級非遺項目太康道情亮相鄭州贏得滿堂彩
    道情《紅塵》劇照 王博 攝人民網鄭州11月6日電 (霍亞平)11月4日晚,河南省兒童影劇院掌聲陣陣、氣氛熱烈,道情大戲《紅塵》《王鈍》在這裡陸續上演,讓在場觀眾領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康道情的魅力太康道情源於遠古道教的經文說唱,始於明末清初,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漁鼓,古稱漁鼓道情,明清時即在皖北地區流傳,清代後期從沈丘一帶傳入太康,形成了道情劇種。豫東一帶的道情藝人吸收借鑑了曲藝、豫劇、越調的元素,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和改進,太康道情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 道情戲:道不盡的黃河情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
    該書的誕生基於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以黃河流域典型的戲曲劇種「道情戲」為切入,圍繞「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這一中心,從劇種分布、劇本劇目、文化地理、藝術特徵等角度,對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進行考察和探究。
  • 「隴上記憶——非遺展演走進崆峒山景區」活動獲遊客點讚
    「隴上記憶——非遺展演走進崆峒山景區」活動獲遊客點讚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嗩吶、通渭小曲、崆峒派武術、兩當號子、武山秧歌……近日,因省文旅廳舉辦的「隴上記憶——非遺展演走進崆峒山景區」,隴東南地區最富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期而遇」,齊聚崆峒古鎮,各自綻放精彩;來自各地的遊客,也「巧遇」一場文化盛宴,「邂逅」美麗的「詩與遠方」,領略了我省獨特又魅力十足的「非遺文化」
  • 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原標題: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14日,濟寧市群眾文化藝術館,40多位非遺傳承人向市民們展示傳統手工技藝。當日,濟寧市文廣新局還表彰多年來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的傳承人,授予他們為「模範傳承人」稱號。  當日上午9點,2014年「文化遺產日」頒獎授牌活動正式開始。
  • 千陽非遺及傳承人給您拜年
    以上為廣告,廣告業務請加小編微信:qianyangshui「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根據《
  • 非遺傳承人短視頻平臺挖掘商業價值
    信息時報訊(記者 盧雲龍)6月12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抖音發布數據報告稱:一年來,平臺已有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40多位非遺創作者贏得百萬粉絲。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抖音相關視頻涵蓋了96%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共涉及1318項。共計超過4800萬個非遺視頻被播放了2000億次,獲得點讚數近65億。
  • 李滄區又添一名市級非遺傳承人
    4月21日,青島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李滄區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古彩戲法——二十四孝的第五代傳人牟衍銘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近些年,牟衍銘奔走各地傳承古彩戲法,收徒二十餘人,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並多次參加省市及國家級非遺展示展演活動。2017年1月曾參加CCTV4《非常傳奇》欄目,與徒弟田學明一起教授著名歌手付笛生、任靜一家演繹古彩戲法。2018年曾參加CCTV4《中華情》欄目,曾接受《華人頻道》專訪,從藝66年,德藝雙馨,年過古稀,仍為傳承古彩戲法默默的貢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