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
在龍遊的村落間,行走著這樣一位道情藝人——阿樂。他臂挽漁鼓,手持簡板走家串戶的身影,一度是一道鄉野間的明媚風景,也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敏銳的洞察力,豐贍的表現力,阿樂的道情無疑是龍遊當代鄉土社會變化發展的一面鏡子。作為省級非遺「龍遊道情」的傳承人,幾十年阡陌間的吟遊行唱,阿樂用堅定的心,將夢想之路推向更遠方;用歡快的聲聲漁鼓,敲擊出一個時代的脈搏。
一曲道情把耳朵喚醒
一根空竹筒、一副竹板、一句句簡單的曲調,、一連串「嘭嘭嘭」的漁鼓清音……沒有特定的服飾,不需要華麗的舞臺,阿樂一個人自拍自唱,便可讓百姓聽得如痴如醉。
龍遊道情,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一度風靡,而阿樂,也成了龍遊鄉間家喻戶曉的明星。阿樂原名袁耀明,笑眯眯的眉眼、樂呵呵的形象,加之詼諧的唱詞和滑稽的表演常常逗樂大家,久而久之,「阿樂」幾乎取代了他的本名。
「情筒一響鬧洋洋,我心情激動把道情唱。勿唱三國劉、關、張,也不表乾隆下江南。唱一則,『三農』小故事,喜話『三農』新景唱一番……」這些年,阿樂走村串鄉、自編自唱,儼然一位民間記者,及時地把發生在國內外、村內外的重大新聞和黨的方針政策唱給鄉親們聽。
阿樂出生於農村,童年時的他是個故事迷。
1961年,阿樂初中畢業,第一次與道情擦出火花:「那時有個叫做許彩根的老人,拿著漁鼓挨家挨戶說唱。這個老人長得精幹巴瘦,留著一撮山羊鬍,腰上掛一個酒葫蘆,唱到高興時喝一口酒,手上的漁鼓被他彈得更加響,砰砰砰地發出有節奏的聲音……」這一幕給阿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就拜許彩根為師,正式踏上了學習道情的路。
勤奮好學加之興趣使然,一年後,阿樂出師了。這年三月,龍遊縣要舉行一場群眾藝術演唱大會,阿樂報了名,第一次登上縣裡的大禮堂,為近千名觀眾唱了一臺道情。「那天的場景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大禮堂裡的每一張椅子上都坐著人,椅子背上還坐著一個人,窗外、圍牆上,挨挨擠劑全都擠滿了人。我一夜唱了數十曲道情。」即使隔著五十多年的光陰,一說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阿樂的眼裡依然泛著自豪的光彩。
沒想到這一唱,就是50多年的時光。阿樂從鄉村唱到城市,從學校唱到廠礦,從縣裡唱到省裡,一直唱到了中央電視臺。人們讚許阿樂,說他的道情是飽經滄桑的音符,是可以放進口袋裡的歌謠,能把人的耳朵喚醒。
老百姓的戲唱不完
阿樂始終堅持著一名道情藝人的守則——「站如青松滴翠,坐似玉樹臨風。胸如心花開放,情在眼底傳神。不論生旦淨末,刻畫栩栩如生。道破炎涼冷暖,說透書裡人情。」在他的表演中,他用聲音塑造出各色人物——時而是文弱書生,時而是刻薄師爺;時而是耄耋老太,時而是嬌俏少女……一個個充滿傳奇的故事在他繪聲繪色的的演繹下變幻為眾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在一環接一環的懸念中發展,引人入勝。
「老百姓的戲唱不完,不能丟!」在阿樂看來,日子雖然越過越好,但他心裡依然有著一個心願、一份眷戀,「這幾年政策好,國家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重視,趁著這個好機會,我可以多做些搶救和傳承的工作。有請我去唱道情的,我能去的一定要去。」阿樂說,在今天電視電腦熱的年代裡,雖然道情市場沒有過去興旺,但依然有一部分觀眾存在,「一場演出,3000個人我唱,30個人我也唱。我是越唱越有勁,而且還要繼續唱下去。」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文字│徐麗
策劃│餘柏成 林晨
鄭重聲明:
其他公號或媒體未經微龍遊授權不得擅自轉載,如您發現盜圖盜文公號,請點擊「舉報」,小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手機通知。歡迎朋友圈轉發、點讚,合掌謝過。====關注我們====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微龍遊,添加關注或長按以下二維碼
====聯繫我們====
關注後直接回復,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圖文投稿====
郵箱:jrly118@sina.com 212822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