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2020-12-26 中國日報網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

【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但實際上,我想成為一名一切從簡的手藝人,通過自媒體專心傳承麵塑。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一直都在和時間競速,讓傳統手藝的發展速度快於自我消亡的速度。以前,面人多塑造孫悟空、關羽等經典形象;現在,漫威、灌籃高手、球鞋、煙燻妝哪吒、「葛優躺」等更能引起共鳴。技藝就像印表機,列印技術始終沒變,但創作者想要輸出的東西變了。即使是相同的形象,每個時代想要表達的精神不同,在面人的展現上也有差別。疫情期間,我從鍾南山院士、醫護人員身上獲得靈感,創作了《百毒不侵·諸邪莫近》等作品。

有人評價我「把麵塑變成網紅、讓非遺『出圈』」。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做到了,但我一直在嘗試。我發現近些年大家回歸傳統文化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便以短視頻為傳播手段,想通過大眾普遍感興趣的話題,讓傳統麵塑一次次進入大家的視野。如果能讓一百個人知道它,十個人喜歡它,其中一個人擅長它,這份技藝就有希望流傳下去。

我國有眾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了傳統藝術的精華,但被大家熟知的少之又少。今天,許多做傳統文化的MCN機構(運營多頻道網絡產品形態的商業樞紐)面臨著變現難的困境。大眾文化消費還停留在電影、音樂層面,雖然文創產業有所發展,但對傳統藝術、美術工藝品等的消費習慣還有待培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需要一段很長的歷程,只有歷史才能驗證我們這代人是否成功。

我學習和製作麵塑已經20年了。我有時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被父親「套路」了才傳承麵塑。後來我發現,把它傳承下去有價值而且存在挑戰性,這才是我選擇這份事業的真正原因。我想創作、傳播更多大家喜歡的作品,也期待未來傳統文化「曲高不和寡」。

(項目團隊:本報見習記者 王美瑩 本報記者 王斯敏、周夢爽、蔣新軍、康薇薇)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港澳又添「非遺」傳承人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 中餐烹飪技藝非遺傳承人展示非遺菜品
    本報訊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2019中餐烹飪技藝非遺項目傳承人研修班結業典禮和作品展示會在江蘇省揚州大學舉行。傳承人一邊展示自家的非遺美食,一邊觀摩學員們的傳統技藝,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非遺美食盛宴。
  • 我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擴軍」
    日前,在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外公布的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我市共有16人光榮上榜,涵蓋了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曲藝、傳統醫藥、民俗六大類別。此次評選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經逐級推薦申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定等程序,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最終研究確定的,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十個類別,全省共有288位代表性傳承人入圍。其中,我市有董志廣、許晴、馬同祥、韓立祥等16人入選。
  • 三水非遺項目增至32個 非遺傳承人VR帶貨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粵曲星腔、龍舟製作技藝、俠家拳……三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日前,三水新增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6位市級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三水共有非遺項目32個,非遺傳承人22人,非遺項目傳承基地6個,非遺項目傳習所1個。
  • 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今年遺產日的活動主題是「非遺保護與城鎮化通行」,口號為「非遺傳承,人人參與」。作為一個非遺項目眾多的文化大市,為了更好地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濟寧市決定評選濟寧市2013年度十大模範傳承人和濟寧市優秀非遺博物館、傳習所。
  • 智商高的他還是一位非遺傳承人
    姓名:郎佳子彧微博暱稱:郎佳子彧出生日期:1995年4月6日出生地:四川星座:白羊座所在地:北京 東城區簡介:面人郎第三代傳人這位今年才24歲的小夥子,看著就很穩重,其實拋開這些智商高外,其實他還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從小就是在家庭的薰陶下接觸了捏麵人。
  • 貴州苗族非遺傳承人走進臺東新香蘭部落
    貴州苗族非遺傳承人走進臺東新香蘭部落4) "← →"翻頁 9月12日,來自貴州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到臺灣臺東新香蘭部落
  • 李滄區又添一名市級非遺傳承人
    4月21日,青島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李滄區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古彩戲法——二十四孝的第五代傳人牟衍銘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古彩戲法的「二十四孝」即為24種表現(演)形式,道具小,可隨身攜帶,任何小物件都可以當做道具來用。其觀賞效果是四面觀看,八面觀瞧,觀眾從任何角度都可以觀看戲法表演不漏痕跡,看不出破綻,可以說是聽起來神出鬼沒,演起來偷梁換柱,看起來捧腹大笑,點破了恍然大悟。它是一門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視覺藝術。
  • 千陽非遺及傳承人給您拜年
    以上為廣告,廣告業務請加小編微信:qianyangshui「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根據《
  • 「非遺」為何對相聲如此嚴苛?三千非遺傳承人相聲演員僅有三位
    但現實卻是令人遺憾的,甚至讓熱愛相聲的觀眾感到唏噓……2007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外公布,名單中共有226人,曲藝類無人入選;2008年,第二批非遺傳承人共551人,曲藝類66人入選,而相聲依舊榜上無名;2009年,第三批非遺傳承人共711人,相聲界終於誕生了值得驕傲的首位非遺傳承人,他就是「三蘑菇」常寶霆先生!
  • 多位古琴流派非遺傳承人福建永春以琴會友話傳承
    多位古琴流派非遺傳承人福建永春以琴會友話傳承
  • 棗莊市非遺項目傳承人2016年度績效考核會議召開
    局社會文化科科長賀飛蛟,棗莊市文化館館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徐隆,市文化館支部書記孫輝,市文化館副館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棟,以及市及五區一市文化館和非遺中心負責人,全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出席會議。會議由徐隆館長主持。
  • 非遺傳承人:城市記憶的守護者
    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個、省級項目21個、市級項目31個、縣區級項目107個,省、市、縣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98人。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萍鄉許多非遺項目傳承環境越來越脆弱,傳承人無疑成為非遺陣地上最堅強的守護者。他們刻苦鑽研,以令人驚嘆的技能和才藝,傳承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 非遺傳承人短視頻平臺挖掘商業價值
    信息時報訊(記者 盧雲龍)6月12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抖音發布數據報告稱:一年來,平臺已有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40多位非遺創作者贏得百萬粉絲。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抖音相關視頻涵蓋了96%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共涉及1318項。共計超過4800萬個非遺視頻被播放了2000億次,獲得點讚數近65億。
  • 抗擊疫情 江蘇非遺傳承人傳遞戰「疫」力量
    在這個特別的春天裡,當逆行者們爭分奪秒地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時,江蘇各地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積極響應省文化和旅遊廳號召,自覺行動,用歌聲、用詩句、用琴聲、用畫筆、用雙手為一線的「戰士」們打氣、加油,展現非遺力量。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重要活動「八閩非遺美食展」突出八閩的非遺美食味道,每一道非遺美食背後都藏著不一樣的傳承故事讓我們一起通過鏡頭重新認識身邊的非遺美食!本次展會上特別邀請了幾十位八閩非遺美食傳承人親臨現場。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解說】1月17日,在河北石家莊郭氏鐵板浮雕藝術館裡,來自孟加拉國的非瑞、臺敏、阿路和阿圖4位留學生兩兩一組,正忙得熱火朝天:一人扶好鐵板,一人拿著鏨在鐵板上反覆錘打。他們是河北一所高校的大三留學生。臨近春節,他們穿上了傳統服飾,與師傅郭海博一起,「敲敲打打」地準備迎接新年。
  • 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城牆共話傳承
    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記者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吸引了來往民眾的目光。
  • 一針一線講述非遺傳承人的故事
    在山丹縣非遺研究中心,有兩名「繡娘」正坐在桌子前繡著鞋。在一旁的展架上,陳列著刺繡系列的其他產品,有鞋墊,有婚鞋,還有給小孩子穿的鞋子。刺繡非遺扶貧工坊的非遺傳承人杜曉麗向我們介紹了她的刺繡經歷。1996年杜曉麗高中畢業,待業在家,一個偶然機會讓她接觸到編織和刺繡。剛開始,杜曉麗繡鞋墊、拖鞋,做了兩年不景氣,就換了個思路,做起了串珠和立體刺繡,產品銷售得很好,同時也帶動了愛好手工的姐妹。「是熱愛讓我堅持了10年的刺繡事業。」杜曉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