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
【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但實際上,我想成為一名一切從簡的手藝人,通過自媒體專心傳承麵塑。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一直都在和時間競速,讓傳統手藝的發展速度快於自我消亡的速度。以前,面人多塑造孫悟空、關羽等經典形象;現在,漫威、灌籃高手、球鞋、煙燻妝哪吒、「葛優躺」等更能引起共鳴。技藝就像印表機,列印技術始終沒變,但創作者想要輸出的東西變了。即使是相同的形象,每個時代想要表達的精神不同,在面人的展現上也有差別。疫情期間,我從鍾南山院士、醫護人員身上獲得靈感,創作了《百毒不侵·諸邪莫近》等作品。
有人評價我「把麵塑變成網紅、讓非遺『出圈』」。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做到了,但我一直在嘗試。我發現近些年大家回歸傳統文化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便以短視頻為傳播手段,想通過大眾普遍感興趣的話題,讓傳統麵塑一次次進入大家的視野。如果能讓一百個人知道它,十個人喜歡它,其中一個人擅長它,這份技藝就有希望流傳下去。
我國有眾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了傳統藝術的精華,但被大家熟知的少之又少。今天,許多做傳統文化的MCN機構(運營多頻道網絡產品形態的商業樞紐)面臨著變現難的困境。大眾文化消費還停留在電影、音樂層面,雖然文創產業有所發展,但對傳統藝術、美術工藝品等的消費習慣還有待培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需要一段很長的歷程,只有歷史才能驗證我們這代人是否成功。
我學習和製作麵塑已經20年了。我有時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被父親「套路」了才傳承麵塑。後來我發現,把它傳承下去有價值而且存在挑戰性,這才是我選擇這份事業的真正原因。我想創作、傳播更多大家喜歡的作品,也期待未來傳統文化「曲高不和寡」。
(項目團隊:本報見習記者 王美瑩 本報記者 王斯敏、周夢爽、蔣新軍、康薇薇)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