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2020-12-12 西部網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新華社貴陽5月7日電 題:「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新華社記者段羨菊、齊健、崔曉強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所居住的瑤山,是貴州歷史上最窮的「三山」地區之一。這個有著苦難遷徙傳統的直過民族,歷史上,為躲避戰亂,不斷遷往深山;如今,向著美好生活,他們不斷遷離深山。

群山環抱的貴州省荔波縣瑤山瑤族鄉菇類村懂蒙瑤寨及旅遊公路(2019年11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39歲的何國強個頭不高,2018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來到荔波縣城的興旺社區。他家牆上相框貼著兩張照片,一張是黑油氈布覆頂的小破木房;一張是嶄新、綠化的電梯小區。他說:「現在房子比過去好1000倍,生活是過去不敢想像的。」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易地扶貧搬遷戶何國強現在居住的荔波縣興旺社區(2019年11月7日攝);左下圖為何國強搬遷前居住的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拉朝組舊居(翻拍照片);右上圖為何國強與孩子們在新居裡看電視(2019年11月6日攝);右下圖為何國強在荔波縣城的建築工地務工(2019年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易地搬遷到荔波縣城興旺社區的羅教金,在城郊蜜柚地裡發展林下養雞(2020年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何國強家所經歷的,是1949年以來瑤山有組織的第七次搬遷、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六次搬遷。跨越時空的「七遷」,濃縮了極貧地區脫貧攻堅的卓絕與成就。2020年3月,瑤山瑤族鄉退出貧困鄉,追上了全國的步伐。

「七遷」,走出貧困籠罩的大山

瑤山瑤族屬白褲瑤支系,遷徙並棲居於荔波縣南部的高寒山區。大山裡缺田、缺水、缺糧,長期以來,他們生存方式原始,以刀耕火種兼狩獵為生,一地種上兩三年,剝盡地力後又搬家開荒,又稱「過山瑤」。

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山下的拉片村。

出生於1981年的何國強,因家貧小學輟學。入住小破木房之前,還在低矮茅草房裡住了十幾年。「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床,一家人擠在草窩和木板上睡。」

他的經歷,印證了荔波縣誌記載新華社記者1980年到瑤山公社調研時反映的情況:公社連續三年人均收入在40元以下,由於糧食不足,不少人長期吃芭蕉芋;全公社304戶,只有14戶是瓦房,其餘都是茅草房;87%的人是文盲,沒有一個大中專生……

改革開放後瑤山鄉第一任鄉長謝家寶回憶,上級重視這裡的貧困情況,鄉裡的公糧和電費被免了五年,瑤山小學學生「免教育費、免學雜費」。

然而,土地稀缺、交通困難等問題,還是扼住了村民命運的咽喉。1996年,瑤山第二次搬遷,30戶村民搬到玉屏街道水甫瑤寨。「搬下去,有房住,分土地。」

1998年,在「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啟動之後,70戶村民從瑤山搬到土地較為豐富的水堯鄉水瑤新村,經歷第三次搬遷。

此後,貴州在瑤山先後實施開發式扶貧和兩次生態移民工程,第四批30戶、第五批150戶、第六批315戶,從深山遷入拉片,住進了兩層樓房。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9年11月5日拍攝的貴州省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拉懂吉生態移民新村(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下圖為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上世紀的茅草房民居(資料圖片,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人民政府供圖)。新華社發

進入精準扶貧期後,為了徹底改變貧困村民的生存環境,斬斷「窮根」,2017年至2019年,瑤山迎來史上力度最大的搬遷。政府總投入6000餘萬元,安排居住在深山裡的最後246戶1045名瑤族同胞當中的206戶住進縣城的興旺社區,40戶安置在小七孔景區門口的夢柳小鎮。

拼版照片:上圖為荔波縣水堯鄉水瑤新村;下圖為1998年從瑤山搬遷至水瑤新村時,移民最初的舊房遺址(2020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與過去相比,第七次搬遷具備鮮明特點:方式由部分搬遷變為整體搬遷;搬遷主要目的地,由山下的鄉村變為縣城,246戶移民和其他鄉鎮移民,搬進了縣城基礎設施配套最完善的社區。

出山,歷經艱苦卓絕的探索

酒壺,獵槍,鳥籠,是瑤族男人酷愛的「三件寶」。搬到縣城快兩年,何國強雖沒有碰過「三件寶」,每天卻精神煥發。當記者到訪他家時,孩子們正安靜認真地上網課。牆上貼著很多孩子獲得的獎狀。「我吃盡沒文化的苦,現在夢想就是讓孩子們讀好書。」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9年11月5日拍攝的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新貌(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下圖為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舊貌(資料圖片,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人民政府供圖)。新華社發

搬遷前,深山村民對外面世界心懷恐懼。「一開始做搬遷動員,有的寨子的人全躲起來關門不見。」派駐到興旺社區做移民工作的瑤山鄉幹部何春柳回憶,工作隊反覆上門,耐心說明,爭取他們理解。

在興旺社區,每個鄉鎮都要派一個幹部跟蹤服務移民,瑤山鄉派了三個。對一些不識字的瑤山移民,教他們記樓棟房號的辦法,「7像鐮刀,11像筷子」;帶他們「縣城一日遊」,熟悉超市、菜場、醫院、學校、廣場的位置。

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懂蒙瑤寨的村民搬遷後,寨子作為傳統村落保護下來發展旅遊,這是一位製作售賣瑤鄉特色手工藝品的村民(2020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進城不久,何國強打消了顧慮。何春柳東奔西跑,不僅幫他聯繫去工地做工,還給他妻子黎美麗介紹了養老院的工作。「第一次帶黎美麗去找工作,跟著我身後的她,緊緊抓著我的衣角不放。」何春柳說,她後來做護工跟人打交道多了,大方、自信了。

目光明亮、風風火火的何春柳,是一位布依族青年女性。在移民眼中,她就像隨時排憂解難的「110」。她打開微信裡的「瑤山移民就業服務群」,告訴記者:「這個群有357人,從2月底以來一直發布招工信息,對受疫情影響的困難戶,我們採取一戶一個就業幫扶辦法。」

一代一代的基層幹部接力,為「七遷」付出了汗水、辛苦乃至生命。搬到水瑤新村,一開始移民和周邊的布依族村民有一些矛盾,縣裡抽調布依族幹部覃紅建任新村支書。開荒之初食物不夠,覃紅建開車拉自家的糧食發給村民;奉獻19年,直到2018年8月因胃癌去世。

就在覃紅建去世那年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545元,順利脫貧摘帽。移民們以瑤族最高禮節為他敲響銅鼓,鼓聲經久,迴蕩不息。

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搬遷到玉屏街道水甫瑤寨,後來又二次搬遷到縣城興旺社區的何明芳,準備駕駛拖拉機運載農產品(2020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多次搬遷過程中的瑤山人,還接收到全國各地的真情愛心。王陸保是瑤山瑤族鄉現任鄉長,也是全鄉第一個大學生。到今天瑤山已經有30多個大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高中階段資助我的是一位深圳的老師,叫陳朝萌,我永遠忘不了他的名字。」他說。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的孩子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在大課間活動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記者輾轉聯繫找到了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工作的陳老師。他至今保留著十多年前王陸保寄來的12封信。「物質上的幫扶解決了少年時的困難,精神上的鼓勵溫暖我一生。」王陸保心懷感激。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在大課間活動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奮鬥,向著自力更生的方向

滄桑「七遷」,書就了一部瑤鄉人與貧困戰鬥的史詩。每一次遷徙的章節,都留下了他們艱辛奮鬥的故事。

水瑤新村的稻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卻無法滿足對增收的嚮往。「有一天,覃書記對我說,光有糧食吃還是不夠,必須外出打工,金山,你年輕,你帶個頭吧。」2004年,時任村委會副主任、32歲的謝金山踏上旅途。

從廣東到浙江,謝金山由搬運工、泥水工幹起,四年後,在浙江義烏一家工廠上班,勤勞、正直的他獲得了老闆信任。「他說要是你們老家有像你這樣肯幹的人,都可以帶過來。」謝金山欣喜若狂,一夜無眠。2008年,他帶領40多個村民進廠。

喝醉酒晚上在外躺一覺,這是過去在瑤山經常可見、當地名為「滾地龍」的陋習。如今,這種現象在搬遷進城後的興旺社區幾乎看不到了。「融入新社區,他們的生活習慣、精神風貌都在變。」何春柳說。進城的移民除了進廠、入店、到工地務工,有的還轉包了城郊附近的農地開展種養。

移民羅教金在承包的15畝蜜柚地裡發展林下養雞。「未來要靠自己奮鬥,對城裡生活,我的信心不斷增強。」17歲的羅小心在荔波職中讀酒店管理,搬遷進城的父母身體不好,他到縣城酒店兼職,利用業餘時間打工補貼家用。

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由搬遷村民組成的文藝表演隊為來賓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開枝散葉、走出去的瑤鄉人在外面打拼,生生不息;而留在瑤鄉、歷次搬遷聚集移民最多的拉片村,發展方興未艾。懂蒙瑤寨的村民集體搬遷後,寨子作為傳統村落保護下來發展旅遊,創造了不少就業、增收機會。

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由搬遷村民組成的文藝表演隊為來賓敬酒(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30歲的青年謝金成外出打工幾年後,2018年回鄉牽頭開辦了「瑤繡坊」農民專業合作社。雖遇到資金、銷路、產品設計等問題,但倔強的他並不氣餒。「創業的信心來源於我們的民族特色,穿著白褲瑤服裝走在外面的街上,總有很高的回頭率。」他覺得創業的價值還在於,「雖然我們走出深山,但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何春柳告訴記者,遷入縣城過春節時,有的人仍然按照敬奉自然神力的傳統在家門口放雞毛、野草。「何國強對他們說,不是掛幾棵草、幾根雞毛,生活就能發生改變。鬼神靠不住,靠得住的是我們的國家、是自己的雙手。」

圖集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新華社貴陽5月7日電題:「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新華社記者段羨菊、齊健、崔曉強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所居住的瑤山,是貴州歷史上最窮的「三山」地區之一。
  • 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新華社貴陽5月7日電題:「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新華社記者段羨菊、齊健、崔曉強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所居住的瑤山,是貴州歷史上最窮的「三山」地區之一。這個有著苦難遷徙傳統的直過民族,歷史上,為躲避戰亂,不斷遷往深山;如今,向著美好生活,他們不斷遷離深山。
  • 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新華社貴陽5月7日電題:「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新華社記者段羨菊、齊健、崔曉強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所居住的瑤山,是貴州歷史上最窮的「三山」地區之一。這個有著苦難遷徙傳統的直過民族,歷史上,為躲避戰亂,不斷遷往深山;如今,向著美好生活,他們不斷遷離深山。
  • 湘水集團調研瑤鄉貝江村脫貧攻堅工作
    湘水集團調研瑤鄉貝江村脫貧攻堅工作。紅網時刻11月18日訊(通訊員 解民)11月16日至17日,湘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易放輝前往對口扶貧點江華瑤族自治縣貝江村,實地調研駐村幫扶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三回三看三落實」工作。
  • 「小康夢·千年夢」湖南文藝家看千年瑤鄉採風創作活動在我縣啟動
    日至9月3日,省文聯、省作協開展「小康夢·千年夢」湖南文藝家看千年瑤鄉採風創作活動,組織全省文學、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戲劇、舞蹈、曲藝、民間文藝等門類中38名藝術家深入我縣千年瑤寨湘江鄉桐衝口村,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鎮、有「中國愛情小鎮」之稱的水口鎮,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大圩鎮寶鏡村,涔天河庫區、縣規劃展示館、江華高新區等地採風,全方位,多層面的了解我縣風俗民情、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和旅遊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貴州思南脫貧攻堅富山鄉
    入春以來,貴州銅仁市思南縣搶抓大好春光,堅持「兩手抓」「兩不誤」,深入推進結構調整、主攻壩區農業、走好特色新路,奮力奪取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全面勝利。產業調整走進深山最近,懸在思南縣甕溪鎮勝利村村委會主任劉呈榮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 脫貧攻堅,同頻共振②|紅色瑤鄉的奔康路,走進清遠市秤架瑤鄉
    近年來,廣東省出臺《關於推動我省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條例》,加大幫扶民族地區發展的工作力度,推動廣東省各民族鄉走出各具特色的脫貧奔康之路。由於村內自然資源豐富,且毗鄰廣東第一峰,秤架村也被當地村民稱為「藏在深山中的寶庫」。在當地村幹部與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秤架村下轄的幹坑村古樹公園。村落裡公園,不存在公園大門的概念,順著潺潺流水聲往村內的山中走,目光所及之處,就是成片的古樹群。
  • 通則致富 富則加勉丨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貴州橋梁建設集團...
    2016年,貴州橋梁建設集團積極響應脫貧攻堅戰號召,第一時間組建脫貧攻堅工作隊,奔赴脫貧攻堅一線。並很快形成了「集團黨委統籌、下屬黨組織包幹到戶、脫貧攻堅隊駐村對接」的工作格局。作為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加勉鄉交通閉塞、土地貧瘠、產業基礎薄弱。
  • 書寫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奮鬥之歌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中心《人物·故事》欄目推出24集組合式系列片《脫貧攻堅三部曲》,該系列由《脫貧路上的「第一書記」》、《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小康路上的奮鬥者》組成,將鏡頭對準脫貧攻堅路上的奮鬥者、引領者和建設者,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現了我國脫貧攻堅事業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熱情謳歌了他們以
  • 脫貧攻堅,同頻共振②|紅色瑤鄉的奔康路,走進清遠市秤架瑤鄉
    近年來,廣東省出臺《關於推動我省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條例》,加大幫扶民族地區發展的工作力度,推動廣東省各民族鄉走出各具特色的脫貧奔康之路。由於村內自然資源豐富,且毗鄰廣東第一峰,秤架村也被當地村民稱為「藏在深山中的寶庫」。在當地村幹部與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秤架村下轄的幹坑村古樹公園。村落裡公園,不存在公園大門的概念,順著潺潺流水聲往村內的山中走,目光所及之處,就是成片的古樹群。
  • 2019「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400人名單公布
    2019年12月31日,2019「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發布儀式在貴陽舉行,集中發布400名2019「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先進事跡,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作出批示,省領導慕德貴、劉遠坤、郭瑞民、左定超出席發布儀式,慕德貴在會上宣讀2019「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總發布詞,郭瑞民宣讀批示。
  • 壓茬推進 連戰連勝丨脫貧攻堅「貴州戰法」之八·「四季輪戰」
    貴州壓茬推進「攻堅行動」,2018年發起「春風行動」「夏秋攻勢」「秋後喜算豐收帳」「冬季充電」系列行動,2019年又接續發起「春季攻勢」「夏秋決戰」「冬季充電」,推動脫貧攻堅連戰連勝、再戰再捷!  2019年,「夏秋決戰」乘勢而上、持續攻堅:  「決戰」戰出新高度。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各地農村產業革命縱深推進,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6.8%以上。
  • 歌曲《決勝》發布 歌唱決勝脫貧攻堅
    中新網貴州新聞12月3日電  以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歌唱決勝脫貧攻堅和新時代各個行業湧現出來的英雄為主題的歌曲《決勝》日前全網發布。歌曲在鏗鏘有力、雄壯豪邁的樂音中,傳唱著決勝的喜悅和對英雄的讚美。
  • 南粵熱土上的脫貧攻堅故事
    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廣東採訪團,向英德市橫石塘鎮龍華村、江口鎮連樟村捐贈了一大批圖書。2020年,按照省委宣傳部的部署,廣東作協組織張培忠、陳啟文、王十月、曾平標、王威廉、黎衡、何龍、喻季欣、姚中才、劉鑑、盛慧、李焱鑫、陳楓等13名作家歷時7個月精心創作百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史》(一至四卷),選題定位為通俗歷史、百姓故事、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以老百姓生活變化為立足點,呈現經濟建設、民主法治、文化建設、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等重要側面,全景式展現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曆程
  • 《科技日報》頭版聚焦貴州脫貧攻堅丨貴州減貧,用足精準「繡花功夫」
    7月22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貴州減貧,用足精準「繡花功夫」》,聚焦貴州結合省情,用足「繡花功夫」,著力發展12大特色優勢產業等,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助推脫貧攻堅。全文如下: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貴州省著力發展12大特色優勢產業,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省農業增加值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前列,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撐。
  • 脫貧攻堅丨窮在深山有「遠親」
    脫貧攻堅丨窮在深山有「遠親」 2020-10-11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奮鬥的幸福·幸福的奮鬥|「脫貧攻堅甘孜故事」主題活動在康定啟動
    臺上講述者們踐行初心使命傳遞著脫貧攻堅的好聲音臺下幹部群眾們戴目傾耳感受著催人奮進的磅礴力量12月30日,一場接地氣的脫貧攻堅故事會,在深冬時節照亮了甘孜兒女的溫暖夢想,拉開了書寫脫貧攻堅「千年之變」裡程碑文章的序幕。
  • 脫貧攻堅丨窮在深山有「遠親」
    脫貧攻堅丨窮在深山有「遠親」 2020-10-11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黨建凝聚起脫貧攻堅磅礴力量——寫在貴州省脫貧攻堅「七一...
    貴州以黨建凝聚起脫貧攻堅磅礴力量,勇擔攻堅之責。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們面臨雙重嚴峻考驗,我們既要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又要打好總攻貧困的攻堅戰、殲滅戰、收官戰,兩場戰役都要打贏,兩個勝利都要必得。
  • 「千年瑤鄉」採風札記
    我入住的這戶主人是一位70後的瑤族阿妹,她邊幫著我們將隨行的行李箱送入房間,邊滿心歡喜地給我說著自家房子的興建情況——建民宿是幫扶脫貧的措施之一,寨民自家出三萬元,就可以得到一棟兩層的小樓作為開辦民宿的用房。願意開民宿的村民便不必再背井離鄉出去打工,可以邊開民宿邊幹一點農活,生活有了著落,且家庭和孩子能同時照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