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分南北兩岸,南岸以新建園林景觀為主,北岸名勝古蹟眾多。
在北岸西側,有一個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內有鐵公祠堂、小滄浪亭、湖山一覽樓、得月亭及遊廊等建築組成,統稱為鐵公祠,是大明湖的園中園,2006年被評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對濟南人來說,鐵公祠裡面有「一人一花」最為大家熟悉,「人」指的是「鐵鉉」,「花」指的是「海棠花」。可是,相比花的耀眼奪目,人們對「人」的關注反而並不多。
鐵鉉,明代河南鄧州人,太祖皇帝曾賜字「鼎石」,惠帝時負責鎮守濟南府。
濟南人為什麼會在大明湖畔為鐵鉉建造這座祠堂呢?說起來,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從北京起兵南下,意與明惠帝爭奪皇位,史稱「靖難之役」。當朱棣的大軍打到齊魯大地後,把濟南府團團圍住,城內的鐵鉉及其他將領孤軍奮戰,誓死不降。後來鐵鉉詐降,騙朱棣入城,事先在城門上安置鐵板,擊傷他的坐騎。最終,燕王無奈,只好退兵。三年後,燕王再次舉兵南下,這次沒有硬攻濟南,而是繞城而過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鐵鉉聽說後,幾次欲自殺被勸阻,遂帶領殘兵駐守濟南,但是最後仍然寡不敵眾,兵敗被俘。
朱棣親自審問鐵鉉,鐵鉉大罵他叛逆無道,始終不回頭朝拜他。朱棣大怒,殘忍殺害鐵鉉,年僅37歲。
濟南人感念鐵鉉的忠烈,先後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分別在華不注山下和大明湖畔修祠祭奠。
清代鹿松林有詩云,「一日忠魂萬古祠,明湖煙雨柳絲絲。傷心爭作閒遊地,誰憶孤忠泣血時?」鐵公祠不僅成為大明湖畔著名的人文景觀,也是濟南百姓對於忠烈義勇之士鐵鉉表達崇敬紀念之情的場所。
鐵公祠是一所典型的北方民族式院落,三面圍起,一面臨湖,院內除了各種建築外,還種植有各種花草樹木,尤以海棠居多。
海棠樹大多在臨湖一面,圍繞鐵公祠堂前面的得月亭蜿蜒延伸。每到陽春三月,海棠花開時節,是鐵公祠最美的時候。
院內的海棠以「西府海棠」為主,花瓣背面略帶淡粉色,與正品海棠花的單純色相比多了一些嫵媚。
我一直以為,在鐵公祠院子裡種海棠與紀念祠的氣氛是不搭調的。在古代,海棠花多被比喻為美女。美女與忠烈之士似乎並不相容。
陸遊在他的詠海棠詩中曾言到,「定知夜宴飲,酒如妖骨醉;低鬟羞不語,困頓嬌欲閉。」陸放翁的本意其實是指楊貴妃的典故。唐明皇召見楊玉環時,貴妃醉酒,需被人攙扶,「醉顏殘妝,不能再拜」,唐明皇於是點評到,「豈妃子醉,海棠睡未足耳!」這段「海棠醉春」的故事被陸遊拿來作詩,更為海棠花平添了幾分柔美的意境。
你說說,這樣的典故和花朵與鐵鉉是否不搭調?是不是應該種植一些臘梅,「迎寒獨自開」呢?
轉念一想,也罷!
建紀念祠是古人的事,種海棠花則是今人的選擇。當初在選擇花灌喬木的時候,未必考慮那麼多。但從園林景觀設計上來說,種了海棠樹的鐵公祠,更加美化了環境,吸引了遊客。
海棠花期在四月份左右,每到海棠花開的時候,很多本地市民和攝影師爭相前來賞花。粉色的花朵連成片,把鐵公祠的輪廓線裝飾得分外迷人。
海棠盛開,也預示著春天的流逝。古人常把敗落的海棠花與春光苦短相關聯。楊萬裡有詩云,「落日爭明那肯暮,豔狀一出更無春。」待海棠花落,春季就要結束了。
如果你還沒來過大明湖,那就趁春天尚未結束,海棠盛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