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馬俑發掘現場:當初都是彩繪的陶俑,圖8是秦軍最強大武器

2020-12-12 解讀有趣的歷史

【發掘現場】1974年3月,陝西春旱嚴重,西安臨潼縣的幾個農民在挖井抗旱時,意外發現了一些陶俑殘片。不久,考古人員實地調查勘探後,一致認為這是秦皇陵的陪葬陶俑,兵馬俑被發現了。(這是一組兵馬俑發掘現場的老照片)

【清理兵馬俑】秦陵兵馬俑一經發現,便震驚的世界,至今發掘依舊在持續進行。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由於兵馬俑知名度太大了,迄今超過200多名國家領導人前來參觀。

【李光耀在發掘現場】1976年5月,李光耀訪華時聽說臨潼發現了真人大小的秦代兵馬俑的消息,他非常幸福,立即提出去現場參觀。當時現場非常簡陋,李光耀卻饒有興趣。參觀結束後,李光耀感嘆道:「這一偉大的歷史文物,寓意著偉大的未來。」

【彩繪俑】鮮為人知的是,兵馬俑最開始都是彩繪俑。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到了兵馬俑表面彩繪殘跡。由於年代久遠,彩繪基本都脫落了,如今能看到的彩繪俑寥寥無幾。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如今保護技術的提高,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彩繪俑(殘跡)。

【破碎的兵馬俑】據兵馬俑考古人員介紹,「每個兵馬俑其實都有顏色。經過兩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來的顏料出土後15秒就開始變化,4分鐘內就完全脫水、起翹、剝落,有的就遺留在泥層上。」很難想像,當年彩繪兵馬俑軍陣是何等的令人震撼。

【發掘現場】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就是說,秦朝崇尚黑色,可是兵馬俑卻是彩繪的,著實令人震驚。據統計,兵馬俑彩繪顏色有粉綠、朱紅、棗紅、粉紅、天藍、白色、赭石等十幾種顏色,尤以粉綠、朱紅、粉紫、天藍等四色數量最多。

【青銅馬車發掘現場】兵馬俑剛發現時,附近村民將其當作怪物打碎掉。袁仲一有著「兵馬俑之父」之稱,他回憶時說:「有的老太太,把它們供為『瓦神爺』燒香叩拜;又有人說,那是『十八羅漢』;還有人說,因為有了這些『瘟神』,村裡才這麼窮。」

【完整的弓弩】眾所周知,秦國在一統天下時,秦軍所到之處令六國軍隊聞風喪膽,秦軍一度有著「虎賁之師」之稱。除了士氣高昂外,秦軍武器裝備中有一項秘密武器,強大的弓弩。這把弓弩的出現,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檠」真實模樣。「檠」是一種矯正弓弩的零部件,有了這個部件,就可以讓弓弩在鬆弛的狀態下保持不變形,有利於長時間運輸。

【被焚燒後的立柱遺蹟】2012年,考古人員公布對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的發掘成果,證實了兵馬俑確實遭到人為焚燒破壞痕跡,嫌疑人就是項羽。在兵馬俑一號坑北側中段,考古人員發現了大火焚燒後的痕跡,「陶俑的碎片中,有的被燒成了白色,可見這一區域在當時的溫度最高。」

【俑坑中被大火燒過的鋪地磚】如今的兵馬俑早已成為著名風景區,更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作為兵馬俑發掘的領頭人,袁仲一對兵馬俑有著很深的感情,他曾寫道:「一把鏟,一條繩,探幽尋秘驪山陵,朝朝暮暮情。腰如弓,鏟聲聲,奇珍異寶一宗宗。誰知精血凝?石灘楊,荒漠漠,秦皇御軍八千多,寰宇俱驚愕。人似潮,車如梭,五湖四海秦俑熱。夜長人在何?」

相關焦點

  • 秦陵兵馬俑發掘現場:原來當初都是彩繪俑,圖9復原軍陣令人震撼
    【清理兵馬俑】1974年3月關中地區春旱嚴重,陝西西安臨潼西楊村幾名社員在打井抗旱過程中,意外了挖到了很多陶俑,有的還比較完整。【兵馬俑彩繪殘留】1975年3月,考古隊正式開始發掘兵馬俑坑,在三個試掘方挖完後,一號坑的東端已全部暴露出來,當時出土了500多件陶俑、24匹陶馬。後來經過探測,發現一號坑東西約230米、南北約62.27米,深度4.5-6.5米。按密度估算,有陶俑、陶馬6000件左右。
  • 1999年,兵馬俑二號坑發現一個陶俑,其神秘面孔讓考古界為之震動
    1999年9月10日,考古人員正在秦陵兵馬俑二號坑進行著發掘,像平時一樣,考古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突然,一個兵馬俑的面孔讓現場考古人員震驚不已,清除這個兵馬俑面部的浮土後,它呈現綠色,白色眼白,頭髮、髮髻為赭石色,髮帶為朱紅色,眉毛、鬍鬚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黑,雙眼給人感覺炯炯有神。將這個兵馬俑身體其餘部分清理出來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跪射俑。該兵馬俑一經面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綠臉兵馬俑」是當時已經出土的1500多個兵馬俑中,唯一一個。
  • 10年發掘 秦始皇陵兵馬俑類型獲更新 首次出土秦軍盾牌遺蹟
    經過10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員發掘出了220餘件陶俑,考古人員根據陶俑的冠式和鎧甲、服飾的不同,發現原有的下級軍吏俑可以繼續細分為兩個類型。此外,考古人員還首次在秦陵考古中發現了秦盾的遺蹟。在另一項針對秦陵外城西側的一號墓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等級很高的墓葬,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與秦始皇關係親密的秦國貴族。墓中出土的一件金駱駝證明,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西文化就開始了溝通交流。
  • 兵馬俑故事:30多年前秦軍兵團「復活」(圖)
    「雖然這些人俑中有當官的、有普通兵士,但他們都是兵,因此考古隊就稱之為兵馬俑。」  1976年,國家決定在原址建立大型博物館,當年9月大廳基建工程破土動工,1978年4月主體竣工,同年5月一號大坑第一次正式發掘。  1978年到1984年間,考古工作者在一號坑內發掘1426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
  • 秦兵馬俑一號坑最新發掘陶俑220餘件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最新成果:在原有兵馬俑基礎上,新發現下下級軍吏俑,為俑坑軍陣的排列提供新的依據和方法。同時,在秦陵考古中首次發現秦盾遺蹟。  秦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圍的一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計,全部發掘後可出土陶俑、陶馬約6000餘件。
  • 探訪秦陵,了解兵馬俑的歷史:兵馬俑
    《兵馬俑》復活了秦陵外城俑坑中的兵馬俑,圍繞主人公小明隨將軍俑參觀秦陵展開,幫助孩子們了解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知識:從秦始皇陵墓布局,到兵俑、跪射俑、騎兵俑、舞樂俑、文官俑和銅車馬的介紹,精準還原兵馬俑背後的歷史。這些知識將豐富孩子的認知,讓他們更加熱愛這個古老而又輝煌的國度——中國。
  • 1974年兵馬俑發掘現場:考古工具簡陋,李光耀曾親臨現場~
    很快,這些陶俑碎片被考古專家認為是秦皇陵的陪葬品兵馬俑。這是一組反映兵馬俑被發現不久後的考古現場,也就是30年前考古人員發掘兵馬俑的場景。圖:考古人員正在清理出土的兵馬俑碎片。
  • 袁仲一:三張照片見證秦陵考古珍貴瞬間
    「這裡面的陶俑全是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上面還有篷木的遺蹟,篷木倒塌後很多俑都碎了。還有被燒過的痕跡,是誰放了火?」袁仲一說。雖然學界一直傾向火是秦末農民起義時項羽所放,但袁仲一認為三個俑坑中1號坑燒得最厲害,3號坑沒有被燒,究竟是不是項羽所為,還有很多謎團需要研究。
  • 小學美術《秦陵兵馬俑》試講答辯【語音示範】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了解秦陵兵馬俑的產生時間及相關背景,理解秦陵兵馬俑的藝術特色,能用語言分析品評兵馬俑的雕塑風格及藝術特色。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3分鐘《古今大戰秦俑情》片段,激發學生興趣,放映結束提出問題:秦陵兵馬俑給大家什麼樣的視覺感受?學生踴躍回答,教師總結髮言:兵馬俑體現出威嚴的、英勇的武士形象。順勢引出課題——《秦陵兵馬俑》。
  • 彩色秦兵馬俑展出 跪射俑臉臉上有淡淡的綠色(圖)
    彩色秦兵馬俑展出 跪射俑臉臉上有淡淡的綠色(圖) 2014-09-29 11:09:11為慶祝秦始皇兵馬俑發掘40周年,「真彩秦俑」展覽昨日在秦陵博物院開展,展出了包括綠面跪射俑、彩色腰帶的軍吏俑等37件(組)彩繪陶俑、俑頭、陶片、遺蹟等,其中絕大部分是首度向公眾展示。  秦俑原本個個五彩亮麗  「灰頭土臉」一直是世人對兵馬俑的印象。其實每個秦俑都有彩繪,但出土前就因為地下環境等因素,導致大部分秦俑色彩已經脫落,僅存殘跡。
  • 10年發掘!考古學家發現新型兵馬俑,你期待秦始皇陵的全貌嗎?
    第三次正式發掘是從2009年開始的,截止到2019年。這一次發掘的總面積為400平方米,發掘陶俑220餘件,陶馬12匹,車跡2乘以及大量的兵器、建築遺蹟。此次發掘共出陶俑220餘件,根據陶俑的冠式和鎧甲、服飾的不同,將陶俑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下級軍吏俑、一般武士俑等。
  •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為何是赤手空拳來守護陵墓?
    秦始皇陵兵馬俑舉世聞名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 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
  • 走進秦陵兵馬俑,去了解那些我們知道不知道的「往事」
    但是,秦始皇似乎又是個前後矛盾的君主,他做的許多事都讓人難以理解,他13歲繼承王位,隱忍8年之後,平定了國內嫪毐和趙姬的叛亂、清理了「君」側專權的呂不韋,從「幕後」走到前臺,開始獨攬朝政大權,然後用10年時間吞併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專制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大秦帝國。
  • 秦始皇兵馬俑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 好聽|這群最懂兵馬俑的人,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堂歷史大課
    它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歷史類遺址性專題博物館。秦兵馬俑的出土是「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秦陵彩繪銅車馬更是被譽為「青銅之冠」。喜歡它、嚮往它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也讓這裡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熱門旅遊目的地。
  • 秦陵兵馬俑隱藏著一個神秘特徵,老農一句話道破,專家:說的好
    秦陵兵馬俑隱藏著一個神秘特徵,老農一句話道破,專家:說的好秦陵兵馬俑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它坐落在秦始皇陵東邊,據皇陵還有1.5千米。歷年來都是中國人旅遊聖地。其實兵馬俑是前秦時期墓葬的一個典型。
  •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始皇事死如事生的壯闊!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件事震動了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陵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以兵馬俑為基礎,在原址上建立的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
  • 秦陵考古的新認知
    隨著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標誌著秦陵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標誌著改革開放後中國文物保護事業開始更上層樓,兵馬俑、銅車馬等秦文明、秦始皇帝的物化符號從此馳名中外。 秦俑一號坑全景40多年來秦陵考古從未停止過,通過持續的考古勘探和發掘研究,我們對秦始皇陵園、秦帝國乃至於對秦始皇帝、秦文明都有了新的認知。這些新知與此前從《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文獻中看到的秦文明的形象有所不同,豐富了我們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認識。
  • 1974年的今天,陝西臨潼發現秦陵兵馬俑,解開千年之謎
    1974年的今天也就是3月29日(農曆三月初六),在陝西的臨潼埋藏在地底2000多年的兵馬俑被人挖出,千年秦陵也得以重見千日。兵馬俑也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千年來一直藏在秦皇陵墓中。在兵馬俑發現之前我們對這位秦皇的了解都僅限於歷代史書記載,我們也知道歷代史官都是人,是人總會有主觀先入意識,而史書自然而然也因個人主觀而撰寫,不可全信。我們知道兵馬俑是秦皇陵墓,也是因為古代墓葬有殉葬一說。古代貴族與貧民有別,對人命的輕視造成古代尤其是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在死後都要手下大量奴隸作為殉葬品陪葬。
  • 秦陵博物院攜手百度 用人工智慧技術「喚醒」秦兵馬俑軍團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溫琳 記者 趙爭耀)5月1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百度在秦兵馬俑二號坑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啟動並發布「200億像素360度全景兵馬俑坑展示」「百度AI秦始皇兵馬俑復原工程」等。遊客通過手機百度AR功能掃描相關觸發物就可以「喚醒」秦始皇帝陵下沉睡的秦兵馬俑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