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馬俑發掘現場:原來當初都是彩繪俑,圖9復原軍陣令人震撼

2020-12-18 解讀有趣的歷史

【清理兵馬俑】1974年3月關中地區春旱嚴重,陝西西安臨潼西楊村幾名社員在打井抗旱過程中,意外了挖到了很多陶俑,有的還比較完整。當時西楊村關於這些陶俑有很多說法,「有的老太太把它們供為『瓦神爺』燒香叩拜;有人說那是『十八羅漢』;還有人說這些東西是『瘟神』、『怪物』,是導致村裡貧窮的根源,於是將它們敲碎。」

【破碎的兵馬俑】兵馬俑最終被國家重視,要感謝幾個人。首先,臨潼縣晏寨公社幹部房樹民,恰巧經過此地,他回憶時說:「我看不像瓦神爺,可能是文物。」其次,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從在文化館工作的妻子那裡聽到了這則消息,立即前來調查。

【考古工作者正在鑽探】藺安穩實地調查後,寫了一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刊發在人民日報《情況彙編》2396期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報導很快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李先念副總理直接作出批示,「建議文物局與陝西省委一起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這一重點文物。」

【兵馬俑坑發掘前鳥瞰】兵馬俑發現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的結果,它位於地下5米處,而且規模很大。這意味著在兵馬俑坑上面動土,很容易就發現。在後來的發現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20多座古墓、3口古井等,這意味著人們至少有23次機會發現兵馬俑。

【清理兵馬俑】袁仲一被譽為「兵馬俑之父」,他在《長相思》表達發掘兵馬俑的特別感情,「一把鏟,一條繩,探幽尋秘驪山陵,朝朝暮暮情。腰如弓,鏟聲聲,奇珍異寶一宗宗。誰知精血凝?石灘楊,荒漠漠,秦皇御軍八千多,寰宇俱驚愕。人似潮,車如梭,五湖四海秦俑熱。夜長人在何?」

【兵馬俑彩繪殘留】1975年3月,考古隊正式開始發掘兵馬俑坑,在三個試掘方挖完後,一號坑的東端已全部暴露出來,當時出土了500多件陶俑、24匹陶馬。後來經過探測,發現一號坑東西約230米、南北約62.27米,深度4.5-6.5米。按密度估算,有陶俑、陶馬6000件左右。

【袁仲一在發掘現場】如今大家看到的兵馬俑,都灰色,其實兵馬俑當初都是表面都是彩繪的。兵馬俑在燒制之前就在身上刷了一層生漆,然而在生漆上進行彩繪顯得更加亮麗。兵馬俑的彩繪都是最原始的礦石顏料,由於埋入地下兩千多年,很多彩繪都脫落了。

【發掘現場】「色彩斑斕,接觸空氣15秒左右就消失了」,這是彩繪兵馬俑最初發掘時出現的場景。由於當時保護技術實在有限,考古人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彩繪消失。如今大家看到的彩繪兵馬俑,都是殘留的彩繪。試想一下,當年兵馬俑剛放入俑坑時,是多麼壯觀的一幕。

【復原的軍陣】這是專家用電腦復原的兵馬俑軍陣最初的樣子,無比壯觀。袁仲一表示,「兵馬俑的大小和真人、真馬相似,一列列、一行行排列有序,氣勢恢宏,令人驚嘆,猶如千軍萬馬撲面而來,使人感受到一種極具震撼的藝術魅力。」

【三號坑發掘現場】鮮為人知的是,項羽曾刻意破壞的兵馬俑。2012年考古人員向社會公布了兵馬俑一號坑的三次發掘成果,其中項羽破壞兵馬俑的痕跡被發現。專家表示,「在被打碎的兵馬俑的頭部,呈現明顯火燒過後的顏色,而衣領部分保持原先的青色,胸部肩膀呈現火燒顏色,棉袍下擺又是陶土原色。」

相關焦點

  • 秦陵兵馬俑發掘現場:當初都是彩繪的陶俑,圖8是秦軍最強大武器
    【發掘現場】1974年3月,陝西春旱嚴重,西安臨潼縣的幾個農民在挖井抗旱時,意外發現了一些陶俑殘片。不久,考古人員實地調查勘探後,一致認為這是秦皇陵的陪葬陶俑,兵馬俑被發現了。(這是一組兵馬俑發掘現場的老照片)【清理兵馬俑】秦陵兵馬俑一經發現,便震驚的世界,至今發掘依舊在持續進行。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由於兵馬俑知名度太大了,迄今超過200多名國家領導人前來參觀。
  • 1999年,兵馬俑二號坑發現一個陶俑,其神秘面孔讓考古界為之震動
    1999年9月10日,考古人員正在秦陵兵馬俑二號坑進行著發掘,像平時一樣,考古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突然,一個兵馬俑的面孔讓現場考古人員震驚不已,清除這個兵馬俑面部的浮土後,它呈現綠色,白色眼白,頭髮、髮髻為赭石色,髮帶為朱紅色,眉毛、鬍鬚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黑,雙眼給人感覺炯炯有神。將這個兵馬俑身體其餘部分清理出來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跪射俑。該兵馬俑一經面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綠臉兵馬俑」是當時已經出土的1500多個兵馬俑中,唯一一個。
  • 彩色秦兵馬俑展出 跪射俑臉臉上有淡淡的綠色(圖)
    為慶祝秦始皇兵馬俑發掘40周年,「真彩秦俑」展覽昨日在秦陵博物院開展,展出了包括綠面跪射俑、彩色腰帶的軍吏俑等37件(組)彩繪陶俑、俑頭、陶片、遺蹟等,其中絕大部分是首度向公眾展示。  秦俑原本個個五彩亮麗  「灰頭土臉」一直是世人對兵馬俑的印象。其實每個秦俑都有彩繪,但出土前就因為地下環境等因素,導致大部分秦俑色彩已經脫落,僅存殘跡。
  • 袁仲一:三張照片見證秦陵考古珍貴瞬間
    袁仲一在研究發掘出的秦俑 翻拍兵馬俑的第一個探方7月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大早就遊人如織,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秦兵馬俑一號坑的遺址大廳裡拍照留念,每一張彩色照片都記錄著他們在這裡感受到的震撼。「那個時候的發掘條件和現在沒法比,秋天俑坑裡就已經很冷了,我們穿兩件棉大衣有時候手還凍得直哆嗦。因為地下環境溼度大,又長期蹲著工作,考古隊的很多人關節都出現了問題。」即使條件如此艱苦,袁仲一也從沒有過離開發掘工地的想法,開始是希望除了陶俑外還能挖出一匹陶馬,到最後挖出了一個軍陣,袁仲一在這裡經歷了很多難忘的歲月。
  • 秦兵馬俑一號坑最新發掘陶俑220餘件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最新成果:在原有兵馬俑基礎上,新發現下下級軍吏俑,為俑坑軍陣的排列提供新的依據和方法。同時,在秦陵考古中首次發現秦盾遺蹟。  秦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圍的一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計,全部發掘後可出土陶俑、陶馬約6000餘件。
  • 探訪秦陵,了解兵馬俑的歷史:兵馬俑
    《兵馬俑》復活了秦陵外城俑坑中的兵馬俑,圍繞主人公小明隨將軍俑參觀秦陵展開,幫助孩子們了解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知識:從秦始皇陵墓布局,到兵俑、跪射俑、騎兵俑、舞樂俑、文官俑和銅車馬的介紹,精準還原兵馬俑背後的歷史。這些知識將豐富孩子的認知,讓他們更加熱愛這個古老而又輝煌的國度——中國。
  •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為何是赤手空拳來守護陵墓?
    這些兵馬俑中有一些人俑的姿勢,明顯應該配有兵器的,但是1號坑中出土的2000件兵馬俑中,軍陣威武宏偉,卻個個都沒有兵器,他們手中的武器去了哪裡?為何偏偏只有武器丟失了呢? 仔細觀察陳列在兵馬俑一號坑中的兩千多個秦俑會發現,他們手型主要呈兩種姿態:一種是半握拳式,另外一種則是手臂下垂,呈鉤狀。
  • 走進秦陵兵馬俑,去了解那些我們知道不知道的「往事」
    3)、綠臉俑的出現僅僅是一個惡作劇,還是代表儺(nuó)人?在已經發掘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中有一個絕無僅有的綠臉俑,它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至今仍是困擾考古界的一大謎題。有人認為它是某個工匠的惡作劇,有人猜測它的真實身份應該是儺(nuó)人,絲語認為兩種說法或臆測都不靠譜,也不合理。
  • 10年發掘 秦始皇陵兵馬俑類型獲更新 首次出土秦軍盾牌遺蹟
    經過10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員發掘出了220餘件陶俑,考古人員根據陶俑的冠式和鎧甲、服飾的不同,發現原有的下級軍吏俑可以繼續細分為兩個類型。此外,考古人員還首次在秦陵考古中發現了秦盾的遺蹟。在另一項針對秦陵外城西側的一號墓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等級很高的墓葬,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與秦始皇關係親密的秦國貴族。墓中出土的一件金駱駝證明,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西文化就開始了溝通交流。
  • 兵馬俑2號坑或出土藍臉俑 外國兵面世機率小(圖)
    可能出土人們從未見過的「藍臉俑」  這次發掘才剛開始,但對於可能會出土的文物,媒體已經開始了大膽猜測,比如有人開出了「5大期待」的清單:更多綠臉俑、更多彩繪兵馬俑、神秘戰車、新的秦國兵器和更多「外國士兵遺骸」。
  • 秦陵文物:秦始皇兵馬俑,你知道分為幾種嗎?
    秦陵文物:秦始皇兵馬俑,你知道分為幾種嗎?1、將軍俑:將軍俑也叫高級軍吏俑。目前在一、二號兵馬俑坑中共出土將軍俑九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頭戴鵬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2、軍吏俑: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
  • 秦陵博物院攜手百度 用人工智慧技術「喚醒」秦兵馬俑軍團
    利用AR技術復彩兵馬俑據介紹,此次「復原」計劃利用AR技術、主要對兵馬俑二號坑、跪射俑、銅車馬三處進行「復原」。遊客通過手機百度AR功能掃描兵馬俑二號坑「平面布局圖」、「跪射俑燈箱」、「銅車馬結構圖」三個觸發物,即可親眼看到「活起來」的兵馬俑等文物。
  • 10年發掘!考古學家發現新型兵馬俑,你期待秦始皇陵的全貌嗎?
    文丨半生說俗世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就震驚了整個世界,請始皇兵馬俑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如今出土的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這其中還蘊藏著諸多的神秘。第三次正式發掘是從2009年開始的,截止到2019年。這一次發掘的總面積為400平方米,發掘陶俑220餘件,陶馬12匹,車跡2乘以及大量的兵器、建築遺蹟。此次發掘共出陶俑220餘件,根據陶俑的冠式和鎧甲、服飾的不同,將陶俑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下級軍吏俑、一般武士俑等。
  • 秦兵馬俑二號坑還會挖出什麼?
    新華社 圖據新華網報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進一步了解秦兵馬俑二號坑的埋藏內涵,從4月30日起,啟動秦兵馬俑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計劃發掘面積200平方米。據了解,秦俑考古隊於1976年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北側發現二號坑,隨後組織了局部試掘,發現二號坑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的建築,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
  • 1974年兵馬俑發掘現場:考古工具簡陋,李光耀曾親臨現場~
    很快,這些陶俑碎片被考古專家認為是秦皇陵的陪葬品兵馬俑。這是一組反映兵馬俑被發現不久後的考古現場,也就是30年前考古人員發掘兵馬俑的場景。圖:考古人員正在清理出土的兵馬俑碎片。
  • 兵馬俑其實是彩色的!
    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個來自秦朝的泱泱軍團「勢若彍弩,節如發機」,似乎只待一聲令下,就將「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豁」,洶湧澎湃,觸之者摧。深埋地下兩千多年,突然重現世界,兵馬俑那些令人窒息的「穿越」畫面,那些承載了豐富歷史的色彩以及它們的曇花一現,給參與發掘的考古工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每個兵馬俑其實都有顏色。
  • 秦陵真有「活人俑」?出土一尊無頭兵馬俑後,揭開了千古謎題
    不少人可能就會疑問了「秦陵中到底有沒有人殉,秦始皇為何要用陶俑殉葬,而這陶俑可不可能是活人俑」。其實關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都直接否決了,事實上,這些問題學者們曾經也討論過。畢竟關於秦陵最原始記載的《史記》中尤其相關的不過數百字。世人熟知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等句子都是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 走進西安之兵馬俑、秦始皇陵
    每個到過西安的人,都要去看看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盡情賞閱浩蕩雄渾、鐵骨錚錚的兵馬俑和沉睡在驪山之側、渭水之濱的秦始皇陵。一到臨潼,遙遠的大秦帝國便張開博大的胸懷,讓我在歷史的時空裡穿梭,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鑄就著大秦的顯赫和威嚴,每一株草木都煥發著秦風遺韻。
  • 這座博物館,文物2萬件,有西漢彩繪兵馬俑,秦鹹陽一號宮殿模型
    圖中是鹹陽博物館牌樓。鹹陽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景區,第一展室是秦鹹陽歷史文物陳列。圖中是一件石鼓,上面有銘文。銘文刻於秦襄公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第一展室還有大良造商鞅量,雍工敃銅壺,鳳鳥銘文銅鼎,安邑下官鍾,陳爰金幣,齊國刀幣,銅權等。圖中是秦詔銘銅權。上面有皇帝兩個字,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見證。
  • 秦兵馬俑二號坑時隔18年再發掘 或會出土彩俑
    本次發掘位置在二號坑東北角,面積為200㎡。    昨日,本次考古發掘領隊朱思紅接過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證照」,這標誌著經過國家批准,塵封多年的二號兵馬俑坑將迎來第二次正式發掘。據了解,此次發掘工作預計持續到今年11月。    此前完成的第一次發掘表明,二號坑是土木結構建築,呈曲尺形,總面積約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