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好,雖然您反覆提到日本有千年的禁肉史(當代日本人好像不是...

2020-12-24 澎湃新聞
X

徐老師好,雖然您反覆提到日本有千年的禁肉史(當代日本人好像不是很清楚),但他們好像不怎麼有素食文化。是不是由於地少只種米的原因。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

有2個回答

你說的沒有錯,當代日本人對於他們有千餘年肉是禁止的歷史也不大清楚,我是做過研究,讀了許多歷史文獻才知道。在近代以前,除了山嶽地區有狩獵打到野獸(野豬、鹿、甚至熊等)當作滋補品意外,一般日本人不吃肉(飛禽除外),食物很簡單,除了主食的穀物之外,就是魚(鮮魚、鹹魚、魚乾等)和蔬菜,後來豆腐自中國傳入,增加了蛋白質的來源。日本有蔬食文化,日語稱之為精進料理(但在做法上與中國的素齋差別很大),以前僧人都是食用精進料理,近代以後,僧人也可娶妻吃肉喝酒了。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信仰佛教,畜牧業不發達。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日本曾有禁肉令,人民千百年不得食肉,無山珍海味也別有風味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這是無數人在日常生活中尤為關注的一個方面。而說到健康的生活,大家首先是否會想到飲食方面呢?畢竟民以食為天,我們每一天都需要通過吃東西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在很多追求健康生活的人當中,可能絕大部分的人會是素食主義者或者素食愛好者吧。他們覺得,肉雖然有營養,但也可以在其他的食物上面找到跟肉類有相似或相同的營養成分。
  • 日本禁肉長達千年,明治天皇卻帶頭吃牛排,李鴻章:此乃大清之患
    19世紀60年代,日本天皇推行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彈丸小國,奇蹟般的成為了世界強國。見微知著,日本的「飲食維新」卻鮮為人知。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歷代天皇都曾頒布過「肉食禁令」,日本人已經「禁肉」1200多年了,觸犯者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 讀《日本文化史》有感:文化墮落,明治日本與當代中國
    讀前言,才知道本書在日本曾經是一再重印,很受讀者歡迎,可見我對這樣的好書是漏翻揀、漏閱讀。這本書我讀後的感覺是寫得實在是好。前幾天我還讀過一本《日本書法史》,也是一位日本人寫的,讀後感覺其寫法僵化,觀點庸俗,沒有可啟發人的東西,我對於這樣的書,合上書後也只能說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 一本千年古書雖被禁,書中書法堪稱一絕,日本人奉為經典學習至今
    (第237期)文/中弘有畫講一本千年古書雖被禁,書中書法堪稱一絕,日本人奉為經典學習至今本期導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更有非常經典的文化瑰寶今天我們也來看一本千年古書,雖然這本書被禁但是書中的書法還是堪稱一絕,讓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印刷體才是最好的印刷體書法,你肯定也想目睹這本書的內容,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從文學創作領域屬於短篇小說類型,在民間廣泛以手抄流傳民間,這點其實很像十多年前很多人抄寫歌詞本一樣,有寫字工整的同學就會寫上厚厚的一本歌詞本。
  • 吃肉與政治:日本人為何禁止肉食近千年
    《三國志》對「邪馬臺國」這樣描述道:「至邪馬壹(壹系臺之誤—筆者注)國……其地無牛馬虎豹羊鵲……始死停喪十餘日,當時不食肉,喪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飲酒……」  這透露了以下信息:首先,邪馬臺人有食肉習慣;其次,邪馬臺沒有牛馬(養殖技術)、沒有虎豹(大型肉食動物);最後,喪主服喪期間「禁肉」,這說明「食肉」已然與(喪葬)風俗乃至某種(本土)信仰有所聯繫。
  • 有趣有料的日本史
    兩千年的中日關係史,是一部互拆互補的歷史。日人拆補在前,善莫大焉。國人行於後,至今羞答不前。於己於人,何益之有?
  • 為什麼日本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日本人卻少有肥胖?
    然而,日料清淡又絕不是空穴來風,洞悉他的本質,源自於千年的禁肉史:從天武天皇675年頒布的《肉食禁止令》開始,到明治天皇帶頭重新吃牛肉、牛奶為止,中間1200年的時光,日本全國都是不吃肉的。天武天皇國內史學家常常認為,禁肉令的起源,是漢傳佛教進入日本後,茹素的教義被用力過猛的日本人發揚光大的結果。但事實上,早在佛教之前,日本本土神道教也提倡素食,認為食用動物屍體是有傷體面的事情。
  • 講座|雖然日本人用漢字越來越少,但「漢字力」仍在
    說到影響,史航提到,其實有一些影響是比較明顯的、顯性的,比如大家喜歡的日本偶像,比如日本有《深夜食堂》、東野圭吾,還有漢語中很多詞彙都來自日本,像早期的「派出所」、「幹部」等。「現在用的『萌』之類的。」李長聲說道。凌嵐則補充:「『革命』好像也是。」關於漢語外來詞,李長聲有些自己的想法。」
  • 《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作者分享會舉辦
    人民網8月16日電 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到歷史上眾多天皇的權力地位,以及天皇的各種日常事務等問題,近日,山東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家胡煒權帶著他的新著《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來到了正在舉行的2020年上海書展會場,和讀者朋友們一起交流關於「天皇」的方方面面。
  • 雅俗共賞的《日本足球史》對中國足球的發展有何啟示?
    以史為鑑以史為鏡!雅俗共賞的《日本足球史》對中國足球的發展有何啟示?到現場傾聽分享會的朋友相信都對日本足球乃至日本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通過符老師精彩的講座分享,大家都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乾貨十足的分享會,筆者在現場便產生了回到自己數年前讀研時認真傾聽體育史這門課的感覺……符老師從老師、學生、成人、職業四大關鍵詞入手,由淺到深,深入淺出地為大家介紹了《日本足球史》的主要內容,也引發了大家的深思。
  • 從漫長又重要的古代中日交往史中,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日本
    我當時作為一個日本史研究的從業者,無論從日本史自身的發展演變來看,還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當然無法認同這種看法。但是我就在想,為什麼這麼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後來我就開始考慮這些問題。我發現這個不是80年代的事,也不是70年代,也不是90年代,而是在漫長的中日接觸交往史或者是在中國歷史上,國人一直對日本十分漠視,而且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一些偏見及認識誤區。
  • 他給日本帶去文明與信仰,卻也將日本人淪為千年笑柄!
    佛教於1400年前由中國傳入日本,他給日本民族帶去了文明與信仰,日本民族受佛教素食影響,此後千餘年不吃肉,造成整個民族因營養不良而變的身材矮小,淪為千年笑柄,時至今日還被我國人民蔑稱為「倭」。當時的日本平民學習文化知識的途徑只有在寺廟裡,生病了也是全靠僧侶來醫治,當時的平民將僧侶看做是「無所不能」的人,對僧侶極其崇拜,自己崇拜的對象、自己的老師都不吃肉,自己這麼能吃肉那?漸漸的日本平民也就不吃肉了,當時的人們不但自己不吃肉,而且極其歧視屠夫,甚至不允許屠夫跟他們住在一個村裡,從此之後日本人普遍過著沒有肉的飲食生活。
  • 日本的一座千年古都,讓人如此沉醉,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樣
    京都是日本千年歷史的首都,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時代,也就是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平安京就是今天的京都。當時的平安京,格局是按照中國唐代的長安建造的,是一座市坊制都市。現在走在古城京都,當年平安京的城市風貌、平安時代的風情等依然猶存。
  • 從漫長又重要的古代中日交往史中,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日本
    我當時作為一個日本史研究的從業者,無論從日本史自身的發展演變來看,還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當然無法認同這種看法。但是我就在想,為什麼這麼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後來我就開始考慮這些問題。我發現這個不是80年代的事,也不是70年代,也不是90年代,而是在漫長的中日接觸交往史或者是在中國歷史上,國人一直對日本十分漠視,而且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一些偏見及認識誤區。
  • 古代日本為何全民「棄肉食草」、千年不知肉味?這要問問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講求「渡人」,不僅要自己修得正果還要幫助芸芸眾生一起獲得菩提正道,在他們看來,世間的動物都是無數個輪迴之前自己的父母親朋,自己不能幫助他們修得正道就罷了,再去吃他們的肉豈不是斷了慈悲種,心裡無慈悲又怎能去渡人。
  • 揭秘日本人的起源?並不是徐福後代,很多日本人都難以接受
    日本的歷史不如中國厚重,傳聞他們是徐福的後裔。徐福是何人?他為什麼能抵達日本呢?提到秦始皇的求仙問道之旅,就不得不提到徐福。徐福曾經是秦始皇的御醫,但後期他在秦始皇身邊更多的是以術士的身份活躍,徐福非常得秦始皇的信賴,他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 奇妙飲食文化:大米是食物,為何日本人當作「神聖」之物
    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提到過「鹽」在日本有著特殊的地位,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食物,陪伴著日本人度過了千年歲月,如今在日本依舊有著十分「神聖」的地位,那就是「大米」!2019年日本新天皇登基,我們依舊還記得吧?伴隨著天皇登基大典,日本需要在皇宮之內舉辦各種祭祀,而宮中祭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米」。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亂,真的只是日本人造成的嗎?當然不是,倭寇的主角其實是明朝人,日本人在裡面只算是打下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海禁和倭亂之間的關係了。因為大量浙閩地區的沿海商人,無法合法地與外國貿易往來賺錢,所以不少當地商人走上了倭寇之路。
  • 講座︱辻本雅史:江戶時期的日本人如何學習中國經典
    9月14日,日本中部大學副校長辻本雅史(Tsujimoto Masashi)應邀在上海大學人文學院做了一場演講,辻本雅史教授專治日本教育史、思想史,此次講座題為「日本江戶時期的儒學與教育——關於知識傳播媒體的構想」,本文系講座的整理稿,限於篇幅,內容有刪節。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 提到天婦羅和木屐,你想到了哪裡?其實,它們都不是源於日本的!
    天婦羅和木屐,提起這兩樣東西,你的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想到了日本。因為日料裡,天婦羅是一種代表性食物;而木屐也是日本人在傳統節日裡,配合和服的穿著。其實,這兩樣東西都不是源於日本的!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豆腐,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只是口感類似豆腐,取材與傳統的清水豆腐完全不相關。就連天婦羅這種炸物,也是葡萄牙人帶來的吃法。多田鐵之助的《滋味的日本史》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天婦羅的來歷。16世紀中葉葡萄牙的傳教士弗朗西斯科來到日本以後,帶來了這種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