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日本文化史》有感:文化墮落,明治日本與當代中國

2020-12-24 鳳凰網讀書

《日本文化史》 [日]家永三郎著 商務印書館 1992年出版

圖片來源:資料圖

這兩天在家翻閱《日本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作者是家永三郎。讀前言,才知道本書在日本曾經是一再重印,很受讀者歡迎,可見我對這樣的好書是漏翻揀、漏閱讀。

這本書我讀後的感覺是寫得實在是好。前幾天我還讀過一本《日本書法史》,也是一位日本人寫的,讀後感覺其寫法僵化,觀點庸俗,沒有可啟發人的東西,我對於這樣的書,合上書後也只能說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說《日本文化史》好,其依據,一是文字好;二是讀起來輕鬆,雖是學術類書,但沒有學術的架子;三是給人啟發,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有啟發才會有收穫,才會產生想法。

日本在1868年發生了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明治維新,其主要就是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破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那麼對這段歷史變革家永三郎是怎麼樣看的呢?家永三郎認為:「日本之所以開始走上資本主義化的道路,是因為國內生產力的發展已告成熟,接近到了必須突破封建社會框框的階段,而不是僅僅取決於幕僚或明治政府的政治口號。」我為什麼非常關心這句話,因為它透露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明治維新並不像從歷史教科書看到的那樣,上層號召、下層革命就改革成功,而是生產力的發展已達到改革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做基礎,社會的變革就達不到變革的效果。我們有些改革的鼓吹者總想人為地去改造社會,歷史告訴我們,人為改造社會結果是主觀意識的改造,其社會本質是換湯不換藥,中外都是如此。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以為的資本主義的標誌之一,是理性主義在民眾中的普及,日本人認為這是科學文明,但是他們也在檢討他們實際上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家永三郎就說:「理性的思想方法遠遠沒有支配多數國民的生活,倒是迷信和非科學的想法佔了優勢,看病找方士,搬家講究方位,舉行儀式要預卜日子的吉兇,這些習慣始終沒有絕跡。即使說科學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這一點,是江戶時代對洋學知識的應用等等所無法比擬的,但在科學精神的國民化這一點上,可以說仍然極不充分。」家永三郎的這一見解在我看來真是說到了日本文化的痛處,一場變革好像國變民變,但也只是表面的現象變了,骨子裡面的東西並未完全變,可見要想徹底改變國民性是難上加難。日本有記載的歷史比中國短多了,它的文化根基也比中國差得很遠,我們看當時的日本變化都如此難,龐大的一個中國現在要是去變那就更是難事。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周易》算命、算風水的這些東西不是又捲土重來了嗎?當然這重來並不能簡單說是復闢,是人們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人生價值觀的諸多反映。

在這本書裡家永三郎還談到日本當時的資產結構問題,他寫道:「毫不奇怪,在強調『國體』權威和鼓吹軍國主義的刺激下推行的近代化,產生了與先進近代社會迥異的結果。在日本,並不是依靠本該是近代文化代表的近代資產階級的自發壯大來積累民間資本,而是由政府的保護、扶持下他律性地培植起來的特權資產階級充當了資本主義的代表,因而又使得資產階級民主和個人主義未能充分發展。」看了這些不禁讓我們想起當今中國的一些大企業,也是在政府的保護和扶持下壯大起來的,這跟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有相近之處。國家資本的壯大,私人資本的縮小,它不利於社會發展的一面就是個人自由的空間在縮小。我很佩服家永三郎論述文化時,觸角涉及到政治和經濟,這說明他的眼界開闊,學識廣博,看問題很全面、很辯證。僅就文化而談文化,往往有一定的狹隘性和局限性。

下面我們再談一談家永三郎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文化的論述。他認為在明治維新時代,「文藝作者也是自甘稱為『戲作者』,不以迎合讀者的興趣為恥,所以像古代的物語作者和元祿時代的文豪們一樣,也缺少直面人生、傾注內心熱情從事創作的認真嚴肅態度。他們雖然在不受儒教的偽善道德束縛、肯定戀愛和性慾、正視活生生的人情方面,表現了儒學家所沒有的現實精神;但是,也不可忽視:他們並不是在與封建的正統道德決裂的基礎上採取這種態度的,而是具有如下傾向:表面上迎合封建道德,就像以竹接木似打著『勸善懲惡』的幌子以避免受到壓制。如果說既無高深的思想,又缺乏正視現實的勇氣,那麼,墮落到獵奇的趨向,自然就是難以避免的結果。在讀本、草雙紙、歌舞伎等中,之所以不能不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即:它們都竭力羅列出殘暴的殺人、毒辣的陰謀詭計、奇形怪狀的妖魔鬼怪、露骨的男女做愛場面等,以此刺激讀者或觀眾的末梢神經,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這就是在經濟大潮下的藝術家們的追求,回頭看看日本的當初,再看看眼下的中國,恐怕又和我們有許多近似之處,這並不奇怪,都是在錢的誘惑下生存,在錢的指使下改變生活條件,所以錢指向哪裡,那些「天才」「偉大」的藝術家們就去向哪裡,觀眾喜歡什麼我就演什麼,就不足為怪了。至於藝術家們留下的作品稱得上稱不上偉大,要另當別論。家永三郎在書中還對《浮世澡堂》、《浮世理髮店》加以了肯定。這兩本書周作人譯過,在《知堂回想錄》中,他認為這兩本書譯得比較滿意。家永三郎認為這兩本書「生動地寫出了聚集在澡堂或理髮店的市井男女老少的對話,令人感到就像親眼看到了當時庶民社會的氣氛」。可見,那些好的作品,在有思想的人眼裡,強調的還是「真實」二字。

明治維新並不意味著學術自由化,家永三郎寫道:「凡是對天皇制、國家主義、軍國主義持批判態度的學問,研究和發表的自由都受到了限制。1920年(大正九年),森戶辰男發表文章介紹克魯泡特金的著作,法院毫不猶豫地給了森戶以刑事處分。」明治維新倡導的「文明開化」政策如此看來也並非文明開化,這種非文明恐怕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所不可缺少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做到徹底的文明看來是很難的事情,政權、財富、文明這三者的博弈實際上是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

家永三郎的眼光在我看來是深邃加敏銳,看問題入木三分。所以閉門讀這樣的作者寫的書,才會開卷有益。我們不僅能夠準確地把握明治維新時日本的文化動態,同時我們還可以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用日本明治維新時的這面鏡子,照一照當代我們的變革,也可以照一照明治維新對後來日本政治、經濟的影響,包括它為什麼會走向軍國主義,為什麼經濟從繁榮又走向衰敗,我們細心地體會、體味、體察,肯定會有不少的收穫。

相關焦點

  • 日本皇室百代史事《大日本史》首次引進出版
    本報訊(記者 方文國)被譽為「水戶學的基石,明治維新的源頭」的日本皇室百代史事《大日本史》,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首次引進出版其簡體標點本。    史學名著、水戶德川光圀《大日本史》,是17—19世紀日本諸侯水戶藩編纂的漢文紀傳體日本史。
  • 世界文化史:日本五山時代,中國儒學,對日本的影響
    五山時代的僧侶,對事涉外典的中國儒學,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態度。他們認為儒學「於道不為無助,雖讀外書亦可也」。所以,當有人問及五山著名僧侶義堂周信,如何看待「佛名而儒行者」時,他認為「若夫先告以儒行,令彼知有人倫綱常,然後教以佛法,悟有天真自性,不亦善乎」。
  • 徐老師好,雖然您反覆提到日本有千年的禁肉史(當代日本人好像不是...
    X 徐老師好,雖然您反覆提到日本有千年的禁肉史(當代日本人好像不是很清楚),但他們好像不怎麼有素食文化。
  • 日本戰國時代——窺視當代日本文化的歷史窗口
    日本戰國時代——研究當代日本文明的窗口實際上,日本戰國時代的影響,遠不止停留在這一層面。日本著名史學家內藤湖南,在對日本戰國時代的描述時,曾說出過這樣一段話:如想了解今天的日本,只需了解1467年應仁元年發生的「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
  •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日本早期的史書比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均系漢字書寫。《古事記》成書於和銅五年(712年),由太安萬侶編撰。《日本書紀》在八年後的養老四年(720年)由舍人親王等人撰寫完畢。這兩部書均系日本最早的史書,後者被稱為「日本正史之首」,怎麼比較呢?相當於中國司馬遷的《史記》。
  • 當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怪象,糅合了極端病態的美學
    很少有事物像流行文化那樣日新月異,也很少有某種文化像日本文化那樣對新浪潮、新時尚、新俚語或任何新興事物持如此開放的態度。鑑於當代大眾傳媒的特點——電視、網際網路、手機蔚然成風——這一新舊迭代的進程正愈發加快。
  • 世界文化史:日本平安時代,北宋刊本東傳,儒學文化的傳播
    平安時代後期,北宋刊本開始東傳日本。公元983年,日本僧人奮然赴中國,如前已述,贈中國已鐵失之鄭玄注《孝經》,宋太宗以國內新刊的《大藏經》回贈。這部宋版《大藏經》,便是中國宋刻本傳入日本列島之濫觴。可以這樣說,平安時代近400年間,由於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以日本貴族知識分子為主要橋梁,中國文獻典籍以同時代在世界上罕見的規模東傳日本,從而對日本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對日本漢學的形成,做了有力的奠基。
  • 火影忍者日本史 | 拉麵:美食裡的文化與修煉
    雖然方便麵自發明伊始便被許多食客視為「垃圾食品」,但蘊含於其中的文化追求,卻還真與忍者有著種種的不謀而合。那麼,被漩渦鳴人所鍾愛的日式拉麵與方便麵之間有什麼聯繫,在歷史上又是如何登場的呢?故事的開端,依然在與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國。
  • 日本飲食文化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特點
    日本作為島國,東臨太平洋、北臨西伯利亞、西隔東海與中國大陸相望,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日本更容易吸收他國的文化。由此可見,日本的飲食文化也體現出較強的借鑑性與包容性。日本飲食文化中的包容性如今,日本人的餐譜種類繁多,除了地地道道的本國料理外,還包括中式菜系和西餐。隨著國家之間的交際日益頻繁,各國家或地區間的飲食習慣也逐漸受到外來飲食文化的薰陶。
  • 讀《陰翳禮讚》,了解日本文化
    01日本文化在早期受中國唐代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影響,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崛起,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同時也在文化上向西方看齊,到了現代,日本在動漫、文學、電影、電視和音樂等方面更加全面地影響世界。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外務省還斥巨資用於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等文化活動,使得日本的柔道、花道、茶道聞名世界。當東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後,中國人在奮力反抗的同時,也在深深地思考和學習他們的科學和文明,像孫中山、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陳寅恪等人都受到過日本文化的影響,為他們後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 反思二戰之後的日本文化特徵
    領導看著他,他就好好幹,領導的眼光不在了,他就不好好幹,這不就是恥感文化嗎?典型的兩面派。但好像日本的兩面派是文化的,而中國的兩面派更在於道德。西方人研究日本時,往往看不清哪兒是日本的,哪兒是中國的,他們說的日本文化常常是東方文化,漢字文化圈文化,所謂日本的獨特性是對於西方文化而言,在我們看來就未必獨特。
  • 陳波 日本明治時代的中國本部概念(1/2)
    他如前野良澤(1723—1803)、大槻玄澤(1757—1827)皆持類似見地。隨著17世紀中晚期日本「國學」的興起,這一稱呼結構呈現出歷時的變化,即中國崇拜論者不斷受到挑戰,而「支那」越來越多地成為挑戰者稱呼中國時的選項。
  • 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多大
    它對日本語言、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日語已成為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  從地緣上看,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從歷史上看,中日兩國文化的交往源遠流長。但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思維方式、價值觀、文化觀、哲學觀等方面又大相逕庭。這究竟源自何處?筆者認為,它們與文字、語言、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字又是語言的載體。
  • 日本古琴碑_文化_騰訊網
    墓園闊大,若按日本史、學術史、醫學史、藝術史、軍事史等幾個題目尋覓線索,鉤沉歸類,應該很有趣。每番過去,總有所得。1922年,山本文華堂曾出版鄉土史學家寺田貞次著《京都名家墳墓錄》上下二冊,附略傳並碑文集覽。1976年由村田書店再版。此書以區域為大別,分列各寺廟名人墓所,註明位置、略傳、碑文。不過成書較早,昭和以來人物皆不在其列。
  • 西日本地區留學人員舉辦學術文化沙龍探討中日文化交流
    神州學人網訊 12月12日,以「絲綢之路的開拓往來與中國牽牛織女傳說的日本當代敘事」為主題的西日本留學人員線上學術文化沙龍活動舉行。活動由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主辦,立命館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協辦。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出席,教育領事、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人員、日本大學生等參加。
  • 日本文化中的四大中國元素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一衣帶水,同屬儒家文化圈。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其發展又獨具特色,並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經過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日本文化是外來文化的選擇性與本民族優秀文化繼承的集合體,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始終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  中國儒家思想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 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經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在全球頻繁互動的今天,中日之間的器物和文化交流始終非常密切。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在後來的明治時代初期,相撲也成為日本人尋求民族自豪感的儀式性運動。偶爾摔倒幾個西洋門外漢的做法,非常有利於提振民心士氣。相撲運動也隨著日本國力的提升,成為該國的符號性文化遺產。以至於還有出生蒙古的選手加入,在當代的日本相撲界摔出名氣。
  • 唐朝文化史:東北亞新羅日本諸國
    七世紀末,新羅人薛聰創造的「吏讀」,借用漢字標註國音,把新羅語言和中國文字密切結合起來,對朝鮮人民的文化普及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唐代外國留學生中,也以新羅人為最多,據開成二年(837年)統計,有新羅「入朝宿衛王子」及「先住學生等」共二百十六人留居長安。其中有些人進入太學(如王子金義宗),學習中國儒家學說;有些人考取進士(如崔致遠),在唐朝得到高官勳位。
  •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自三世紀起,中國文化通過大陸移民經朝鮮傳入日本。大約在五六世紀,佛教也從大陸傳入日本。佛教主張忍耐、順從,並且兼容懦家的忠孝思想,很適合日本統治階級的需要。佛教又是外來宗教,不受氏族界限的影響,特別是佛教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因此,佛教一傳到日本就得到貴族的積極文持,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廣泛流行,對於吸取和傳播中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七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通過大陸移民的傳播。
  • 《家徽裡的日本史》出版 了解日本典型文化符號
    看日本古裝劇的時候,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留意到演員的服飾或者旗幟上都印有一個圓形的標記。圓內的圖案不盡相同,有植物,有動物,也有器物或者幾何花紋。這個圓形標記就是家徽,顧名思義就是家族世代相傳的徽記。對於日本人而言,看到家徽就等於找到了「根」。在某種意義上,家徽既是歷史文物,也是一種圖形藝術,非常具有研究價值。近期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就翻譯出版了日本INDEX編輯部所著的《家徽裡的日本史》。家徽是日本典型的文化符號,每種圖案都代表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傳承。有時僅僅只是看到某個圖案,就能對其家族有個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