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二戰之後的日本文化特徵

2020-12-11 青瞳視角

李長聲

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專家。一九四九年生於長春,曾任《日本文學》雜誌副主編。一九八八年自費東渡,一度專攻日本出版文化史。自勵「勤工觀社會,博覽著文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為北京、上海、廣東、臺灣等地的報刊寫隨筆專欄,結集《櫻下漫讀》《日知漫錄》《東遊西話》《四帖半閒話》《枕日閒談》《居酒屋閒話》《風來坊閒話》《東京灣閒話》《哈,日本》《日下散記》《日下書》《浮世物語》《東居閒話》等十餘種。近譯有藤澤周平著《隱劍孤影抄》《黃昏清兵衛》。

領導看著他,他就好好幹,領導的眼光不在了,他就不好好幹,這不就是恥感文化嗎?典型的兩面派。但好像日本的兩面派是文化的,而中國的兩面派更在於道德。

西方人研究日本時,往往看不清哪兒是日本的,哪兒是中國的,他們說的日本文化常常是東方文化,漢字文化圈文化,所謂日本的獨特性是對於西方文化而言,在我們看來就未必獨特。

最應該對此書做一番研究、批評,並藉以比較日本、中國、西方的,恰恰應該是中國學者。周作人說過:「西洋人看東洋總是有點浪漫的,他們的詆毀與讚嘆都不甚可靠,這仿佛是對於一種熱帶植物的失望與滿意,沒有什麼清白的理解,有名如小泉八雲也還不免有點如此。」又說:「中國與日本並不是什麼同種同文,但是因為文化、交通的緣故,思想到底容易了解些,文字也容易學些(雖然我又覺得日本文中夾著漢字是使中國人不能深徹地了解日本的一個障害),所以我們要研究日本便比西洋人便利得多。」

這話說得非常對。譬如魯迅說:「優良而非國貨的時候,中國禁用,日本仿造,這是兩國截然不同的地方。」又說:「我懷念日本。那些日本人有種打破砂鍋問(璺)到底的氣質。我是羨慕日本人這一點的。中國人沒有這種氣質。不管什麼,總是用怎麼都可以來對付過去。不改掉這『怎麼都可以』,是無論如何不能革新中國的。」這種東方之內的民族性差異不是西方人看得出來的。從清末黃遵憲到民國戴季陶、周作人,他們對日本的看法是非常高明的,遺憾的是我們自己不當回事。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在這一點上,我們跟日本人一樣。

周作人說到小泉八雲,他是一百多前的人物,生於希臘,作為美國出版社的通訊員來日本,毀約當了英語教師。娶日本女人為妻,在東京大學教過書,後來接替他的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夏目漱石。他認為神道是日本早已有之的,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底。但實際上,神道是明治政府炮製的東西,拿它來立國。

明治維新前開始設計建構神道,明治維新時那些志士尊王攘夷,神道被當作理論基礎,精神支柱。明治維新後,新政府把神道立為國教,尊崇天皇,這時候神道才在日本文化裡基本站住腳。政府反覆下令,毀寺滅佛,讓和尚還俗,尼姑嫁人,樹立神道的權威。但年頭也不是很多,終於戰敗了,戰敗之後寺廟開始恢復,佛教也恢復。所以,說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底,沒什麼道理。以往在日本佔統治地位的是佛教、儒教。日本人有神道之心,不過是一百來年的事,根底非常淺。所以,元旦參拜,家附近有神社就拜神,有寺廟就禮佛,聖誕節也過得熱熱鬧鬧。小泉八雲的日本論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文學創作,他的日本夢,對於認識真實的日本是一個障礙。他在晚年也有所反省,認為自己對日本把好話說過頭。

《菊與刀》寫的是戰前及戰爭期間的日本人。五十年後,一九九九年又有美國人寫了一本日本論,道爾的《擁抱失敗》,副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二〇〇一年巖波書店翻譯出版,二〇〇四年又出版增補版。時當泡沫經濟崩潰後,經濟長期不景氣,雖然是一本學術書,卻大暢其銷。此書主要寫日本戰敗之初的苦難歷程,從上到下如何接受民主主義。民主不是日本人自己爭取的,而是在美國佔領下被民主。如今日本人民主了,但實質是民主主義下的臣民。

當我們看日本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時候,就可以試用這個判斷來解析。也可以說,這種臣民是麥克阿瑟的佔領政策造成的。讀書也要與時俱進,對於我們來說,《擁抱失敗》更具有現實意義,比《菊與刀》更值得一讀。

前幾年日本又出版一本《日本邊境論》,賣得不錯。此書是一本普及讀物。中國如今也有了這種現象,有些人專門賣嘴皮子,賣通俗,把別人的學問拿來通俗化,講給大眾聽。當然有普及的意義在裡面,功不可沒。邊境之類的說法並不是作者的發明,是從丸山真男、梅棹忠夫那裡販來的,活學活用,舉一些生動活潑的事例加以闡釋,使這個觀點普及化,乃至常識化。

這本書用「邊境」兩個字作為關鍵詞,講說日本人常抱有某種文化劣等感。中國文化是中心,是一種文明的中心,日本遠離中國,處於中華文明的邊緣,覺得自己離得遠,不免有一種文化的劣等感。有這種劣等感,一開始就比文明的中心,以及和文明的中心比較近的民族晚起步。起步晚了,參加遊戲晚了,遊戲規則都已經定好了,自己不得不遵守、依從遊戲規則。其實,這個邏輯就是日本搞侵略的一個藉口。

日本人過去處於中華文明的邊緣,可以說,現在處於美國文化的邊緣。邊境這個說法能表現日本文化的特徵,但不具有獨特性,別的地方也存在帶有這種特徵的文化。處於某一文明邊境的文化,「既有自尊心,但其反面,也帶有某種文化劣等感」,在世界上到處可見,甚而是一些地方糾紛的根源,算不上日本文化獨具的特徵。

一個民族的文化論,首先要找出本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點、特色,但人性是普遍的,所以找出衣帽的不同很容易,辨認國民性的不同就不容易了。日本人最愛說日本獨特,因為獨特,所以外國人無法理解。與人不同,他們為此而沾沾自喜。若是理解了,就好像不獨特了,很叫他們有失落感。日本人強調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往往是東方的獨特性,漢字文化圈的獨特性,是跟西方文化對比而顯現的,所以當他強調自己獨特性的時候,中國人或者朝鮮人往往不以為然。

有一個歐美人寫了一本《日本獨特性的神話》,說日本人自以為獨特的,外國也有。獨特論也就是特殊論,失敗時是一種辯解,勝利時是一種得意與傲視。

我剛才說我在日本生活三十年,這裡就有一個陷阱,好像去一趟日本就了解日本,住得越久越了解,那倒也未必。在海外的某些中國人其實很封閉,封閉在所謂中華文化中,中國人到了哪裡,哪裡就會出現中華街、中國城,他們在其中繼續過中國日子。他們看當地的外國未必真切,想法未必正確,而且中國人向來好議論,順口胡說,說來說去,說得他自己都信了。如今有網絡之便,誰都可以上來說。

關於日本民族性,或者國民性,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察、分析與判斷,雖然大多數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例如有人說,「因為出海時間漫長,日本男性文化常顯露出壓抑的欲望;由於船體的狹小,又表現出無可迴避的暴力性」。這就牽扯到日本是農耕民族還是海洋民族的問題。

日本人的祖先是大陸渡來人和彌生人的後裔,大陸人基本是農耕民族,而彌生人也延續了繩紋時代的稻作文化。雖然日本史學者網野善彥主張日本的「百姓」不只是農民,還有海民。就好比我國說重農輕商,這個農不只是種地的農民,還含有沿海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也就是海民。更有人把衝繩加進日本古代歷史中說事,以增重海民之說。

但是從思想、制度以及經濟來說,日本是農耕社會,海民及其經濟不佔主導地位。到了遣唐使時代,日本的航海技術也不算發達,海民只能在近海活動。所以,江戶時代他們也不是到遠海捕鯨。而且,像美國小說《白鯨》(赫爾曼·麥爾維爾著)所描寫的(這本小說寫出了美國人的國民性,足以借鑑今天的美國人),鯨魚把歐美人引到了日本近海(沿岸與遠海之間),以至於美國開來炮艦,敲開了日本國門。所以,說出海時間長,船艙小,養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不過是一個想當然。

(節選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書《日本人的畫像》,2019年8月出版)

(完)

相關焦點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什麼日本和德國,反思戰爭的態度不同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什麼日本和德國,反思戰爭的態度不同 二戰後,日本和德國的區別,我說一點自己的淺見。1,兩個國家的政治力量不一樣,德國我不是很清楚。
  • 從昭和到令和:三位日本天皇對二戰的反思與態度
    日本作為戰爭的發動者,雖然對於某些戰爭罪行始終不予回應,但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二戰以來的三位日本天皇,都在私下或公開的場合談論到對戰爭的反思,而且從明仁天皇開始,「反省」和「反對」戰爭成了日本皇室明確表達的一種態度,這或許意味著,在日本皇室內部,早就形成了關於反戰 的共識。
  • 如果所有二戰名將都在同一個群裡:德國人的反思
    德國的學校教育非常注重對二戰對納粹的歷史批判,希望以此促使培養出來的人有能力堅決抵制納粹意識形態和對暴力統治的追求。正因為德國全民懺悔與反思,德國人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日本人的腦迴路,特指對戰爭很狂熱還毫無愧疚之心的那些,真的很emmmmmm(擦汗)知識點:1、《菊與刀》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創作的文化人類學著作。
  • 90年代初,日本長崎市長因表示「天皇」應為二戰負責,招致槍殺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發動的法西斯戰爭,給世界人民尤其是東亞和中國等地區帶來了訴說不盡的災難。但是無奈的是,蘇聯和美國在戰後陷入冷戰,爭相拉攏日本加入自己陣營。緊張的冷戰態勢,讓日本僥倖得以沒有像其戰時盟友德國一樣,在戰後經歷的公開而嚴厲的審訊。
  • 王新生:集團主義是日本文化最大特徵
    王新生:集團主義是日本文化最大特徵 新京報5月13日文章(記者 劉晉鋒)   ●日本企業觀 日本人是企業戰士,個人的命運和企業一體化了,他從這個一體化中獲得安全意識,就像盧梭的
  • 對歷史的反思:德國與日本的不同態度
    原標題:對歷史的反思:德國與日本的不同態度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勝利者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明確方向的重要契機,也是失敗者從歷史中痛定思痛、轉向前行的大考之年。
  • 美著名導演廣島演講批日無視歷史 沒對二戰反思
    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在出席廣島遭原子彈轟炸68周年紀念時,向日本民眾發表演講,他批評日本政府無視歷史,沒有對二戰的反思,因此不值得信任。奧利弗·斯通還指責日本教科書被沒有寫入本國負面的歷史事件。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13日晚播放了他演講的視頻片斷。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每當提起日本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中國人總是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和侵略戰爭聯繫到一起,沒錯,這個國家確實在二戰時期對我們犯下過一些無法被原諒的罪行,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並不是他們第一次侵略我們,再更早一些的清朝時,中日也有過一戰,這一戰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其實這次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大。
  • 二戰之後,日本五年之內竟然多了二十萬混血兒!
    二戰之後,日本軍隊投降,為了避免美國軍隊會侵害到日本的良家婦女,日本國家政府部門居然制定了一個慰安婦的計劃,這個計劃是專門給美軍人服務的。這個計劃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良家婦女能夠安全的活下來,但是會犧牲一定數量的婦女。
  • 日本的秘密與恥辱--華人眼中的日本文化
    北京大學教授王新生這樣概括日本新生代政治家:「這些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成長起來的政治家,其歷史觀、價值觀、政治觀、國際觀等,都與日本老一輩政治家有很大不同。他們較少將戰爭負罪意識或感情因素帶入對外關係。他們有個特徵,就是不顧忌國內外輿論的強烈批判,我行我素。例如在教科書問題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小泉純一郎就採取強硬的態度,以爭取部分選民的支持。儘管他們也主張與鄰國友好,但帶有更多的個人色彩。
  • 二戰中日本特有的軍隊文化,源於天皇、政府、軍部的妥協式鬥爭
    如果說,二戰時期最讓人詬病的軍隊,日本軍隊一定會上榜首,一個非常的特點就是,很難見到日本的軍醫和護士。原因非常的簡單,日本的軍隊文化是這樣的,傷兵會拖累軍隊,浪費不必要的物資和人力是可恥的,於是日本傷兵的結局有兩個,一個上被自己人處理了,二是被當成試驗品繼續為天皇效忠。無論那種方式都是其他軍隊無法接受的,可是這已經成為日本軍隊的一種文化。
  • 關東大地震給日本帶來了哪些教訓和反思?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而在1923年9月發生的日本關東地區8.1級大地震,則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這場關東大地震又給日本帶來了哪些教訓和反思呢?這次地震大約造成了10萬人的傷亡,上百萬人流離失所,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地震還引發了次生災害,瘟疫開始流行起來,更可怕的是地震還在日本各地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海嘯。首先,經過這場慘痛的經歷,日本為了應對今後可能發生的大地震,頒布了相應的法律。
  • 二戰期間,日本「奈良鹿」差點被吃滅絕
    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現在日本的奈良公園裡,生活著一群「網紅鹿」,人們都知道它們的可愛事跡,但很少有人知道關於它們的一段「黑歷史」。作為日本文化中的神鹿,這群傲嬌的生物養尊處優地生活了上千年,周圍人對它們恭恭敬敬,但是在二戰期間,由於糧食短缺,一向虔誠的日本人,竟然把奈良鹿吃掉了90%,差點滅絕……飢餓有多可怕?奈良鹿很清楚。
  • 那些經歷過二戰的世界文化遺產
    東方IC  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今年新當選的世界文化遺產;8月,日本戰敗投降70周年;9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場勝利70周年。  最近以來這幾個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其實有著天然的聯繫——不僅聯合國本身就是二戰的產物,而且在歷年評選出來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其中一些深深地烙上了二戰的印記:有的在戰爭中嚴重受損或被徹底摧毀,經歷了浴火重生;有的因為種種原因得以在二戰炮火中倖免於難;有的更是直接記錄了法西斯的暴行和戰爭的殘酷……這些都告訴我們,和平來之不易。
  • 從「受害者」到「受害共同體」:後真相時代的日本二戰電影
    日本著名電影理論家、評論家巖崎昶曾說:「日本電影史有一半是戰爭電影史。」按照戰爭類型與發展階段,日本戰爭電影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葉以報導日俄戰爭戰地實況的新聞紀錄片為主,《旅順大海戰》《九連城大激戰》等紀錄片作為戰時精神動員的文化手段,旨在向民眾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 日本各大電視臺推「抗日劇」反思戰爭(圖)
    朝日電視臺出品的以戰爭為背景的「純愛故事」《與妻共飛的特攻兵》,根據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一起乘坐特攻戰鬥機的特攻兵少尉和妻子的真實故事改編。這部劇由當紅女星堀北真希出演,與此前許多日本的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一樣,強調日本作為「戰爭受害者」的一面。  與之相比,日本TBS電視臺製作的《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也講述了一個「不幸」的戰爭故事。
  • 二戰日本昭和男兒是什麼樣體驗:少年狂熱招核,戰後窮困潦倒
    令和時代日本,【偽娘】文化愈演愈烈的,現如今日本男兒已經成為很多人鄙夷的對象,而在日本的人的自我調侃中經常流傳著「昭和男兒,平成宅男,令和偽娘」的說法。可見現在的日本人是是多麼想回到昭和年間。正如在近期日本一個民調的結果中,除了國歌之外,哪首歌最能代表日本精神?受訪者中的80%的人都選擇了「昭和維新」之歌。
  • 二戰時期德國人怎麼知道誰是猶太人?他們是有什麼特徵嗎?
    另外,在二戰中德國人制定了詳細的猶太人特徵,做成猶太人說明書小本本,再通過戶籍審查,通過宗教信仰、姓氏很容易區分哪些是猶太人和具有猶太血統,德軍每佔領一個地區都會有黨衛軍建立的秘密警察部隊,類似於明朝的東西廠的組織,使用各種手段將猶太人搜查出來,所以二戰中對猶太人的抓捕,只有漏抓的,沒有錯抓的。
  • 又到春祭日本政客為二戰「招魂」忙
    (原標題:又到春祭日本政客為二戰「招魂」忙)
  • 二戰後各國為快速恢復人口,都用了哪些辦法?日本的簡直不忍直視
    俗話說「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雖然二戰最後以同盟國宣告勝利,但其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對參戰國而言,最大的損失自然是人員這塊了。據統計,二戰共造成全世界7000餘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如此龐大的數字,在歷史上是空前的。二戰結束後,全球進入和平發展時代。而人作為國家發展的最基本要素,各國自然要想方設法補齊這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