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的反思:德國與日本的不同態度

2020-12-24 人民網

原標題:對歷史的反思:德國與日本的不同態度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勝利者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明確方向的重要契機,也是失敗者從歷史中痛定思痛、轉向前行的大考之年。70年來,作為侵略戰爭的主要策源地德國和日本,在對這場戰爭的認知和態度上卻大相逕庭,前者以史為恥、切割了斷,後者遮遮蓋蓋、祭祀膜拜,由此導致了兩個國家不同的周邊關係、國際形象和發展走向。70年過去,歷史不能淡忘,罪行不能塵封,教訓不能略去。只有正確反思歷史,才能掀開新的一頁,人類才有美好明天。

一、擔起歷史責任,才能開創未來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曾經的光榮與輝煌是為之驕傲的歷史財富,需要繼承;過去的錯誤和罪責是必須面對的歷史事實,應該擔當。歷史上,德國和日本也有著自己不朽的文明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過重要貢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卻瘋狂發動侵略戰爭,將無辜民眾推入火海之中,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對世界造成巨大災難,留下了罄竹難書的罪惡史。戰爭結束後,廢墟之上重建的德國和日本,要不要以國家的名義,對納粹政權和軍國主義的歷史罪過,擔起必需的政治、道義和經濟責任,繼續追究和法辦戰犯,持續向戰爭受害國、受害者謝罪與賠償,堅定承諾維護世界和平,這是對是否真正與那段醜惡歷史訣別的根本檢驗,是對歷史良知是否重建的重大考驗。擔起這份歷史責任,也就意味著民族和國家的重新站立,開始新的歷史。

戰後德國歷屆政府都採取對本民族歷史負責任的態度,不因納粹集團的覆滅而放棄承擔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責後果,以各種形式向戰爭受害國、受害者表示真誠謝罪。1951年,戰後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統阿登納就明確表態:「納粹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了滔天罪行,對此我們有義務進行道德和物質的賠償。」1995年,德國總理科爾說:「凡是德國人,只要站在以色列大屠殺紀念碑或者聖彼得堡公墓前,他就不能說這與他無關。」2013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仍然不忘:「我們對納粹犯下的罪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對種族大屠殺受害人承擔一份永久責任。」在德國,從政府到民間,認同應當承擔二戰歷史責任的正義力量佔據主導地位。德國從未停止對逃匿納粹戰犯的緝拿,從未停止過向戰爭受害國,向遭受集中營關押和虐殺的猶太人及其家屬等戰爭受害者進行國家賠償。到21世紀30年代,預定支付的戰爭賠償額將達1200億馬克。對歷史負責就是對民族負責,擔起歷史責任正是為了開創未來。

大相逕庭的是,日本不承擔發動侵略戰爭對世界、亞洲特別是東亞人民造成極其慘重傷害的歷史責任,突出表現在否定侵略戰爭的性質。1994年,內閣法務大臣永野茂門竟然對記者說:「大東亞戰爭並非侵略戰爭,而是為日本求生存,解放殖民地區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認真考慮的產物。戰爭的目的在當時基本上是可以被允許與正當的。」更為猖獗的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首相、大量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每年8月15日這天參拜靖國神社。例如,2013年12月,安倍作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一方面尋找各種藉口拒絕對「慰安婦」、強掠的勞工、毒氣戰的受害者等進行任何戰爭賠償,另一方面卻對參加二戰的日本軍人及其家屬撫恤照顧有加。日本政府承擔的如此「歷史責任」昭然若揭。日本在認識二戰歷史問題上幾十年徘徊不前,主張徹底反省侵略歷史並承擔戰爭罪責的力量始終處於劣勢和少數地位。因此,日本一直走不出歷史陰影,卸不下歷史包袱,更不可能一廂情願從經濟大國變成「政治大國」。

二、承認歷史罪行,才能求得和解

法西斯主義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製造了一起起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極大傷害,給戰後國際關係造成了嚴重後遺症。這也為戰後這幾個國家重新融入世界,與戰爭受害國和平共處、和平發展,帶來很大障礙和困難。要求得他國以及世界的寬恕,達成民族和解,前提就是要承認本國在二戰期間犯下的歷史罪行,這是擔起歷史責任的基本要求。歷史罪行是國家的歷史恥辱,但只有公開認罪服罪,以謝罪換取冰釋,以懺悔換取信任,以真誠換取和諧,才能有和平光明的未來。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3月初訪日時所說:「二戰後德國能夠幸運地被國際社會再度接受,是因為德國徹底與過去訣別。」走不出這一步,必然作繭自縛,自困於世。

戰後70年來,德國歷屆政府不避諱歷史上的罪行,一再向曾遭受納粹侵略和殘害的各國人民謝罪。1970年,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雙膝跪下謝罪,世界為之動容。媒體評論道:「德國總理跪下去,德意志民族站起來。」1995年,科爾總理又跪在以色列一座紀念碑前,重申德國的悔罪,後來又倡議成立「贖罪委員會」。1996年,德國政府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納粹受害者哀悼日。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哀悼大屠殺中遇難猶太人的中心地。在德國,任何對德國在二戰中的罪行進行歪曲、掩蓋或淡化的企圖,都會立即遭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反擊,並且依法治罪。從重塑民族關係的大局出發,德國在處理二戰歷史問題時,尊重被害國家和被害民族的民族感情,注意國際輿論的監督,採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態度,爭取得到國際社會的信任。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德國重新塑造國際形象,重新融入歐洲和世界,國際關係逐漸修復,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逐步增強,逐步成為歐盟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德國還與其他國家一起舉辦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遞勿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歷史表明,悔罪才能和解,和解必須悔罪。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在對待戰爭罪行上始終是避重就輕、避實就虛,企圖將歷史罪行輕描淡寫、一筆抹過。作為日本「頭號戰犯」的裕仁天皇,一直到死也沒有對日本侵略過的受害國和人民表示謝罪之意。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可是日本右翼勢力卻極力狡辯,「南京事件的真相還不清楚」,「戰爭中殺人本來就不算殺人」,把南京大屠殺改為「南京事件」,「屠殺」改成「殺害」,屠殺的30萬人改成「許多」。1995年,日本國會通過的《戰後50周年決議》根本不提「謝罪」兩字。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日本政府愚弄民眾,掩蓋歷史真相,美化侵略戰爭和戰犯。首相安倍在美國的演講中稱慰安婦受害者是「人身買賣」,公然掩蓋與歪曲歷史。日本地方政府甚至著手為二戰時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公開宣傳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這些錯誤言論行徑都遭到了中韓等國的強烈駁斥。承認歷史罪行有助於化解歷史仇恨,改善中日關係,增進民族交往,這是日本政府應該秉持的基本常識。「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這是我國政府的誠摯勸告。在日本侵略戰爭失敗70周年之際,日本面臨重大抉擇,必須反省自責、改弦易轍。否則,一意孤行,將與亞洲與世界各國更加疏遠。

三、保存歷史記憶,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只有保存為歷史記憶,才能成其為教科書。對於在二戰中因發動侵略戰爭而給本國帶來滅頂之災、給世界造就空前悲劇的德國和日本來說,殷鑑不遠。時刻牢記歷史的慘痛教訓,將這種歷史記憶長期保存起來和傳遞下去,才可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年1月27日,國際社會隆重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暨「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重申,「當年的記憶要讓下一代銘記在心,好讓他們避免重蹈覆轍。」

一個民族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是面向青年一代的歷史教科書。德國教育法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時期歷史的內容,學校教師必須對有關納粹專制的歷史進行深入講解,特別是要講解關於集中營和大屠殺的內容。今天在德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沒有為希特勒侵略罪行翻案的內容,中學生都知道希特勒對世界人民犯有侵略罪行。在直觀的歷史記憶方面,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在原集中營或俘虜營舊址建立了60多個紀念納粹受害者的場館,成為教育國民的重要場所。為了讓世人永遠不忘納粹罪行,真誠地向被納粹無辜屠殺的600萬猶太人謝罪,德國在柏林市中心為被害猶太人建立了一個醒目的永久性紀念物——「大屠殺紀念碑林」,2005年落成。德國還通過藝術形式來保存歷史記憶,如在全球引起轟動的《希特勒的最後十二夜》等。這樣的民族歷史記憶是沉痛的,但卻是迷途知返的清醒劑,是循規蹈矩的警鐘鳴。歷史記憶在時時警醒著這個民族,誰要是還想回到過去,既是喪失智力,也是丟掉良知。

在同樣的問題上,日本則是通過不斷修改歷史教科書,來達到篡改歷史事實、製造虛假歷史記憶的目的。日本文部省多次大肆篡改歷史教科書,招致亞洲各國政府及人民的強烈抗議。2001年,日本政府宣布審查通過了2002年開始使用的中學生歷史教科書,書中把侵略我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說成是「日本想在中國大陸建立第一個現代的法治國家,由此滿洲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南京大屠殺已經進入世界多個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中,成為法西斯主義罪證的有力證明,然而日本歷史教科書中卻對此遮遮掩掩,反覆糾纏於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對戰爭罪責絕口不提。相反,大量粉飾戰爭罪行的內容充斥日本歷史教育之中,日本歷史教科書中反覆強調日本侵略為周邊國家帶來的所謂「積極地改變」,將盟軍對日本法西斯的反攻渲染成日本人民遭受的戰爭苦難,又先後推出《軍閥》《尊嚴》《山本五十六》和《啊,海軍》等許多歌頌戰犯和侵略戰爭的電影和電視片。這樣改頭換面、偷天換日的歷史教育,使許多日本青少年對當年日本給中國和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甚至同情雙手沾滿中國和亞洲人民鮮血的日本戰犯。日本政府要想取信於國民、取信於世界,就必須還70年前的歷史以本來面目,不然的話,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後患無窮。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於德國和日本而言,與「沉舟」和「病樹」永別,是走出一條遠行的路、走向光明的未來的戰略抉擇。世界都看得很清楚,德國在脫胎換骨、向新向好,而日本卻仍在踟躕不前,甚至執迷不悟。奉勸日本當局,70年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不能不對歷史、對世界、對自己有個交代了。

(作者顏曉峰 單位: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什麼日本和德國,反思戰爭的態度不同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什麼日本和德國,反思戰爭的態度不同 二戰後,日本和德國的區別,我說一點自己的淺見。1,兩個國家的政治力量不一樣,德國我不是很清楚。
  • 歷史反思與德國國會大廈的記憶傳承功能
    原標題:歷史反思與德國國會大廈的記憶傳承功能 20世紀末以來,西方學者不斷拓展歷史研究視野。將記憶傳承與文化媒介相結合,大大推動了德國反思歷史「記憶文化」建構及歐洲乃至全球「記憶熱」的掀起。 承上啟下的歷史記憶場所 1990年兩德和平統一後,隨著柏林重新成為國家首都,始建於19世紀末第二帝國鼎盛時期的國會大廈再度成為德國乃至歐洲的政治活動中心。這座集古典主義、巴洛克、文藝復興等風格於一體的建築,是德國飽經戰爭風雨的重要見證者。
  • 馮驥才:面對歷史 誠實是最合適的態度
    「面對歷史,誠實是最合適的態度」「只有記住教訓,我們才不會重蹈覆轍」北青報:去年,您的《一百人的十年》再版,這本書寫了沒經過文革「十年」的人對那段歷史的態度。馮驥才:我覺得,歷史更需要的是反思,但我們做得不夠。當然,這也跟我們時代的突然轉變有關係。現實充滿了新的問題,也充滿了新的魅力。所以,文學開始被這個東西吸引。當時,國家也希望文學能推動改革。慢慢地,文學就轉向了。北青報:可否說,在那一特殊的歷史機遇下,對歷史的反思,實際上,沒有真正開始就結束了?
  • 《格林童話》的修改,折射出德國的反思教育
    小到對民間童話故事、個人思想行為的批判,大到對二戰歷史、政府政策的反思,德國人一直沒有停下自省的腳步,並且把這種反思滲透到教育之中。德國的小孩們自出生時起就在接受這種思想的塑造。反思是一種教育理念在德國公民的反思教育中,學生是最重要的群體之一。
  • 從昭和到令和:三位日本天皇對二戰的反思與態度
    日本作為戰爭的發動者,雖然對於某些戰爭罪行始終不予回應,但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二戰以來的三位日本天皇,都在私下或公開的場合談論到對戰爭的反思,而且從明仁天皇開始,「反省」和「反對」戰爭成了日本皇室明確表達的一種態度,這或許意味著,在日本皇室內部,早就形成了關於反戰 的共識。
  • 德國為何比日本偉大
    據央視國際報導,德國政府政要、社會各界人士及納粹集中營倖存者10日在德國歷史名城魏瑪及其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遺址舉行盛大集會,紀念納粹集中營解放60周年。這是德國戰後首次舉行全國性的集中紀念納粹集中營獲得解放的儀式。德國總理施洛德等德國政要出席了在魏瑪德意志民族劇院舉行的紀念大會。
  • 對待二戰歷史德國懺悔日本美化
    對待二戰歷史德國懺悔日本美化  兩塊牌子迥然不同的歷史記憶  在德國柏林市中心繁華區的一塊草坪上,豎立著一塊牌子,漆黑的底板上書寫著幾行黃色的大字「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恐怖之地」,下面是包括奧斯威辛集中營在內的一系列第三帝國時期集中營的名字。它提醒著人們永遠不要忘記德國納粹的罪行。
  • 對納粹暴政與德意志歷史最早的反思
    只不過,它不是由當時生活在德國境內的德意志人,而是由一批逃出德國、流亡國外的德意志人開始的。美國高校接納的德國流亡哲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們最早開始了反思。這場反思不僅影響了西方政治理論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影響了戰後美國對德國的佔領政策和"民主化"的改造行動、聯邦德國的經濟重建以及德意志社會對自身歷史的深刻反思。
  • 德國改變主意,將永久立慰安婦雕像?日本網友氣急狂撕韓國
    日本和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法西斯國家,他們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但是在戰後,這兩個國家卻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立場。德國在二戰以後積極承認自身的錯誤,並且努力向受害者提供補償。德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從根本上杜絕了法西斯再次出現的可能,所以德國也憑藉著良好的認錯態度,很快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原諒,並且再一次成為了一個政治和經濟上的大國。但是日本,卻在認錯態度上十分消極,甚至有不少日本人都否認是他們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也不承認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累累戰爭罪行。
  • 德國國防軍訪問記之三:參觀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有感
    「驚天一跪」與歷史的反思   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隸屬德聯邦國防軍,位於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市郊區,佔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館藏展品上萬件。它是德國最大的博物館,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軍事博物館。   武器裝備發展的血火史  武器裝備展廳,是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討班的全體成員在羅格館長帶領下,認真觀看了武器裝備展廳中收藏的800多種陸、海、空各型裝備,以及超過1000種不同歷史時期的槍枝、火箭和火焰噴射器。
  • 德國的贖罪與日本的參拜
    11月9日,和平萬裡行採訪團抵達德國首都柏林。在一路聽著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英勇故事,厲數著德國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後,進入德國的心情格外不同,非常想知道這個已經得到波蘭人民原諒的戰犯國家是怎樣看待自己犯下的罪行,如何進行贖罪的呢?
  • 日本又要求中國反思?90%日民對華反感,中國人卻對日好感度提升
    說到日本,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彈丸之地」、「地狹人稠」之類,對於日本的主要描述中,也大多都是資源匱乏、地震頻發之類。這個國家經常別人成為「彈丸小國」,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首先,日本面積超過37萬平方公裡,將近38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1.27億。這個面積還沒有雲南省的面積大,在咱們看來的確不是很大。
  • 面對中國桌球隊的低迷狀態,德國和日本的態度高下立判
    記者採訪到德國主教練羅斯科夫,他表示出很謙遜的態度:「雖然在過去一些比賽中我們戰勝過中國人,這次比賽我們還是要全力以赴,我們時刻充滿信心。」主帥尚且如此,37歲的老將波爾就更加低調了,他說目前德國隊首先要爭取的目標是小組出線。
  • 美著名導演廣島演講批日無視歷史 沒對二戰反思
    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在出席廣島遭原子彈轟炸68周年紀念時,向日本民眾發表演講,他批評日本政府無視歷史,沒有對二戰的反思,因此不值得信任。奧利弗·斯通還指責日本教科書被沒有寫入本國負面的歷史事件。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13日晚播放了他演講的視頻片斷。
  •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寫在廣島核爆75年前夕
    日本在選擇歷史記憶的時候,有選擇地將自己視為「受害者」,也因為選擇了這一記憶,他們消除了自己作為對亞洲其他國家人民「加害者」的記憶。他們總是對自己遭受了核打擊而忿忿不平,但從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遭受核打擊。 而同樣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其對悔罪的念念不忘也恰恰與日本的「歷史失憶」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
  • 相同與不同! 德國紐倫堡行 (1)
    啟示 | 水族經營與管理作者親身探訪世界各地水族館,對水族業進行一個借鑑與反思,獨特視角,新穎觀點,值得水族業者與所有熱愛水族人一讀的啟示語。【1】相同與不同—— 德國紐倫堡行 >這是一家在德國紐倫堡的寵物店,同時也是一家朝著多元發展,兼具銷售、專業、服務與信息供應屬性的連鎖店;在這次的差旅行程中,我幾乎花上了大半天的時間泡在這家店裡,一方面觀察德國水族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比較其與其他國家間的不同;另一方面,則回到自己也是愛魚者與養魚人的身份,與管理者聊聊在不同生物及其管理照護上的經驗與心得!
  • 柏林圍牆倒下30年,該對反思進行反思了
    亞歷山大廣場夜景置身西柏林商圈的東德一家人(圖源Berlin.de)與五年前相比,今年紀念活動的政治色彩更為強烈,慶祝和娛樂倒放在了其次——此處還姑且不論與上述開放式體驗同時進行的各種研討、讀書、朗誦和音樂會,主題幾乎無一例外是反思回顧歷史、捍衛核心價值、聲援眼下世界各地的民主抗爭和民族自決
  • 值得反思的是對「最糟一年」的不同應對
    按照封面主題文章中的表達,「美國歷史上有過更糟糕的年頭,世界歷史上當然也有過更糟糕的年頭,但現在活著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像今年這樣的場景」。  這種表達背後的情緒,或許能反映出當前一些人的直觀感覺。但這樣的話音從一個長期標榜西方價值觀的美國媒體口中說出來,總令人感覺有些弦外之音。
  • 《地雷區》:強迫德國兒童戰俘徒手拆地雷,這部電影揭開二戰一段...
    最終,有大約一半德國戰俘因排雷而被炸死炸傷,其中大部分都是德國少年士兵。 與其他二戰題材影片不同,這部《地雷區》以一位名叫卡爾的丹麥軍人為視角,從他對德軍俘虜由恨到憐的態度轉變,來重新回顧那段慘痛的戰爭經歷。
  •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勿忘國難:日本靖國神社中的那些惡魔屠夫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說過,「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不應背負謝罪的宿命」,而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的受難方,華夏民族的每一個人都應該銘記那段被鮮血浸透的歷史,勿忘國難,決不讓歷史重演,這樣才對得起為那些為抗戰勝利而流血犧牲的英雄先烈們,對得起被日本帝國主義殘殺的無數同胞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