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伴隨著每個孩子的成長。有多少個夜晚,孩子們是在媽媽的陪讀中入眠的?
《白雪公主》《小紅帽》《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貓》《糖果屋》《青蛙王子》《漁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隻小羊》……
這些膾炙人口的童話就出自德國格林兄弟之手。
很多孩子是看著《格林童話》長大的,至今家裡還保存小時候的格林童話集或者繪本。
現在距離格林童話第一版已有二百多年的時間,德國國家旅遊局已將2013年定為格林兄弟紀念年,可見其影響力之深。
格林兄弟最初收集的童話來自不同地區,有的相當粗鄙,充滿了不道德的或者殘酷的情節,現今孩子們讀到的《格林童話》,已經過適當的改編,以符合兒童的閱讀心理和積極價值觀的引導。
但即便如此,德國學者仍然認為,《格林童話》裡反猶太人、性別歧視、美化暴力的言論,非常不適宜兒童閱讀。尤其是反猶主義,為德國社會所不能容忍。
歐洲歷史上曾有反猶太人的傳統。就連大文豪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也把猶太人作為抨擊對象。猶太人聰明博學,精於經商。他們沒有固定的家園,喜歡四處流動。很多歐洲人認為是猶太人帶來了疾病,掠走了他們的財富。
《格林童話》裡的反面人物多為猶太人形象,他們吝嗇刻薄,為金錢不擇手段,殘酷剝削窮人。這些描寫反映出當時德國民間反猶主義之盛行。
有的德國作家認為,在《格林童話》中,人們可以找到德國人建造奧斯維新集中營的答案,可以發現納粹主義的起源線索。因此,德國專家們對《格林童話》進行了不厭其煩的修改。
其實,善於反省是德國人的民族性格之一。小到對民間童話故事、個人思想行為的批判,大到對二戰歷史、政府政策的反思,德國人一直沒有停下自省的腳步,並且把這種反思滲透到教育之中。德國的小孩們自出生時起就在接受這種思想的塑造。
反思是一種教育理念
在德國公民的反思教育中,學生是最重要的群體之一。
與某些國家粉飾戰爭歷史、修改教科書不同,二戰歷史始終是學生歷史課堂和政治課堂的重要內容。政府意在通過課程的設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客觀的眼光引導學生關注與參與現實和未來政治。
以柏林為例,德國學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二戰歷史,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有涉及二戰內容的課程。當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講授和思考的著眼點不同,基本上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通過系統的學習,學生要具備分析特定時代歷史問題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過程和結構的現實意義加以辨析。同時,學生還要掌握關於人權、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的知識並深入理解這些內容。
除了由教師講解課本裡的知識,他們還組織各種各樣的討論。在課堂分組活動中,學生可以了解到同齡人的不同視角。這些討論話題可能有:「我們是否要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容忍罪惡?」、「假如一個政府建立在非法的基礎上,個人該如何對待?」等等。
每年的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很多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參觀集中營或者博物館,讓學生們近距離「觸碰」歷史。
對很多德國人而言,背負罪惡感前行並非易事,但同樣,他們也頗為自豪,因為他們勇於面對歷史,面對現實。
即便離開了校園,在媒體宣傳和社會輿論的推動下,大部分德國人依然會保持反思歷史的習慣。我曾經帶Maier老夫妻倆和他們的外孫參觀過圓明園。在展廳裡有播放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燒毀古建築、掠奪財寶的紀錄片。儘管聽不懂漢語,但畫面的內容讓他們直說「罪過、罪過」。
反思是一種學習方式
從學習的整個流程來看,除了輸入、輸出,還有反饋反思。沒有反思的學習是不完整的。
德國人特別崇尚批判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在德國的課堂上,演講、發言、討論、辯論是常見的內容。人云亦云行不通,沉默不語更是不合時宜,因為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質量進行計分。
老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獨家觀點和認識。與眾不同的思想是受到關注的,向老師發起挑戰和質疑也是被認可的。老師不希望學生複製或照搬思想,
只有反思才能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無論語言類、社科類,還是自然科學類課程,這裡的作業形式以主觀題為主,很少有選擇、填空、判斷之類的客觀題型。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寫作,諸如「莎士比亞戲劇與當代青年」、「美國的神話與現實」等題材,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在掌握現有材料和評論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再反思,才能加深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並形成自己的思想。
反思是一種行為習慣
德國學生的口才普遍很好,他們喜歡辯論,喜歡發言,說起事情頭頭是道,滔滔不絕。Frau Maier 的外孫Tom 就是這種能言善辯的典型。他的座右銘是:其實我認同你的觀點,但我還是要習慣性地反駁你。
Tom和學校裡的同學們組織義賣活動。一位老奶奶指出他們自製的鬆餅顏色深,可能味道不會好。Tom立馬反駁說:這裡面添加了香蕉和亞麻籽,儘管顏色不好看,但沒有添加劑,營養很不錯。
老奶奶笑著說:小朋友很真誠。但她想買兩大盤送給教堂,如果顏色漂亮,大家的心情會更好。
Tom恍然大悟,說自己怎麼沒想到這一層。他和同學們後來專門為老奶奶烤制了兩盤色香味俱全的鬆餅。他還把這件事寫進當天的反思日記裡。
原來,這是Tom媽媽教育孩子的一個絕招。每個人從小都要寫反思日記。大意是今天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對教訓的反思,必須深刻到位,才能長在記性裡。這樣的生活細節形成習慣以後,孩子們做事就會特別謹慎,考慮也比較周全。所謂「正確的犯錯」,回顧與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善於反思才能超越自我。
德謨克裡特說,和自己的心度進行鬥爭是很難堪的,但這種勝利則標誌著這是深思熟慮的人。再回到《格林童話》上來,個人覺得,反思已經刻入了許多德國人的靈魂深處。正是德國人的這種斤斤計較、善於反省,德國才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