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爽:在德國尋找《格林童話》

2020-12-11 新京報

父親向他說:「坐在角落的人,你聽我說,你長得又高大又強壯,應當學習一點東西,自己好掙飯吃。」他回答說:「唉,父親,我很想養活自己;如果可以辦到的話,我願意學習發抖。關於發抖,我還一點都不懂呢。」哥哥聽見這話,笑了起來,心想:「天呀,我弟弟真是一個傻瓜,一輩子都沒有出息。」——德來莎鎮的費迪南瑟伯特親筆寫下寄給格林兄弟的一個故事(以上部分用引文格式排版)

《我願意學習發抖》是一本緣起於《格林童話》的非虛構故事集。2014年,郭爽向德國「無界行者」項目提交了她的申請。「無界行者」項目由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和德國柏林文學沙龍合作,旨在資助各國的文字寫作者、電影人和攝影師,通過他們的創作,打破成見,以全新的視角向世界展現德國文化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郭爽提交的方案是透過《格林童話》來觀察今日的德國,她獲得了項目的資助。

在探訪了無數的景點、採訪了許多人物、拿到了眾多資料後,郭爽對於自己寫出的東西卻並不滿意。在不斷的嘗試之中,她發現《格林童話》和現實是透過更為幽微而隱秘的關係聯結起來的,要想使用《格林童話》這把鑰匙開啟德國,需要特別的方法。一切重來之後,有了《我願意學習發抖》這本書。郭爽不僅用《格林童話》打開了通往德國普通人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大門,而且也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開啟了新的方向。

3月9日,在杭州單向空間的《我願意學習發抖》新書分享會上,小說家孔亞雷和郭爽就真實與虛構、他者與自我等問題展開了對話。

《我願意學習發抖》,郭爽 著,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通過虛構,抵達真實

「讀你的書讓我想起村上春樹早期的一個短篇小說《背帶短褲》。」孔亞雷說。

《背帶短褲》講的是一個60來歲的日本女人去德國旅行的故事。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家做背帶短褲很出名的裁縫鋪,這個女人想給自己的先生訂做一條短褲,但店主說,不行,我們一定要量體裁衣,要請您的先生親自來才行。日本女人不甘心,就到街上去等待,在來來往往的行人中,她終於等到一位和她的丈夫身材相仿的老人家,而且他甚至和她的丈夫一樣,都有點兒禿頭。她請他代她的丈夫去給裁縫量尺寸,他答應了。在量尺寸的時候,這位日本女人看著這個禿頭的德國男人,忽然幾十年婚姻生活中的不滿都湧上心頭,她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厭惡自己的丈夫,她回國後立刻和丈夫離了婚。

《背帶短褲》收於《旋轉木馬鏖戰記》,【日】村上春樹 著,林少華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孔亞雷覺得這篇小說捕捉到了真實生活中的某種微妙的東西,「有時候你需要通過好的小說,通過虛構來反映現實,揭示生活真正的意義。」他說。

如果說在村上春樹的這篇虛構作品裡,那位旅行的日本女人在他鄉發現了真實的自己,那麼郭爽則是在實際的旅行中,通過《格林童話》這部虛構作品,發現了德國人和自己的真實處境。郭爽用給整本書奠定了方向的第一個故事《漢斯,為了叫你歡喜》為例,和現場讀者分享了這一經驗。

特蕾莎是個結了婚的女人,有丈夫和孩子。她住在一個小鎮上,她的家族已經在這鎮上生活了500年。她和丈夫將祖傳的大屋改造成民宿,民宿的事務主要由丈夫負責打理,而她則在旅遊信息處上班。小鎮是個熟人社會,生活平靜而充實;特蕾莎創辦的「草藥節」更是鎮上僅次於聖誕市集的最盛大的活動。知道郭爽在尋找《格林童話》,她介紹了鎮上博學的書店老闆給她;而說起她的最愛,「我最喜歡《幸運的漢斯》」,她告訴郭爽。

《幸運的漢斯》講的是一個外出做工的叫漢斯的男人回家的故事。他拿著做工得來的報酬,一塊金子,往母親家走,路上不斷地有人和他交換。他先是用金子換了一匹馬,又用馬換了牛,牛換了豬,豬換了鵝,鵝換了剪刀,最後剪刀換了塊石頭。那石頭很重,很是拖累他。他扛著石頭,來到井邊喝水。結果一個不小心,石頭掉到井裡去了。漢斯很高興,他擺脫了石頭,「上帝解除了我的負擔,再沒有比我更幸運的人了!」他就這樣空著手,回到母親家裡去了。

「我最喜歡這個故事。」特蕾莎告訴郭爽。

在郭爽離開小鎮半年後,有一次,她們通電話。郭爽問起特蕾莎丈夫和孩子的近況,特蕾莎說,「你走後一個月,我和丈夫就離婚了,現在我自己帶孩子,半天上班,半天照看民宿。」郭爽不知說什麼好,話語斷裂成碎片,特蕾莎卻在電話裡安慰她說:「你知道,再沒有比我更幸運的人了!」

郭爽這時才明白:「她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它蘊含了她生命的秘密。」

「文學是能夠直達核心的東西。」孔亞雷說。

在他鄉發現自我

特蕾莎的故事除了和《幸運的漢斯》一實一虛兩相呼應,也和郭爽彼時的處境構成映照關係。

郭爽是貴州人,在廈門上大學,廈大中文系畢業後,去了廣州,供職於《南方都市報》,一做就是7年。2013年,郭爽感到媒體行業遭受著巨大的衝擊,讓一路順遂的她一時不知前路在何方。她給大家念了《我願意學習發抖》腰封上的一句話——出自但丁的《神曲》—— 「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我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一座幽暗的森林」。對於郭爽在離家千裡的地方上學和就業,特蕾莎感到不可思議;而特蕾莎的小鎮人生則仿佛為郭爽展示了一種理想的生活。

「她沒有要去掙脫她與生俱來的身份」,郭爽說,她住在自己家族的老房子裡,而且有三個孩子——郭爽本人是丁克。特蕾莎似乎像是過著童話一樣的生活,直到郭爽得知她離婚的消息。而也就是在特蕾莎安慰郭爽說自己像漢斯一樣,是最幸運的人的那一刻,郭爽獲得了力量和方向,她開始寫《我願意學習發抖》。

「在我採訪到的這麼多故事裡,我為什麼要去選擇最後寫下的這些?因為這些故事裡有我自己的關照,這種關照是能引起共鳴的,這裡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郭爽說,「他們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

而在這本書寫作趨近完成的時刻,郭爽辭去了《南方都市報》的工作。

「你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還沒有下定決心辭職嗎?」孔亞雷問。

「沒有。」郭爽說。

重要的是如何講述一個故事,而不是故事本身

《我願意學習發抖》中的每個故事之前,都有一則《格林童話》的選段,比如《漢斯,為了叫你歡喜》前是《幸運的漢斯》;一則旅行日記,記下郭爽抵達某地時的心緒或感受;一則地圖,展示她所達地點在德國的位置;一則指路人的話,鋪敘一番這個地點的種種歷史和現實。而所有這些,都和之後的故事有或隱或現的呼應和聯繫。

「小說家對語言、對文體,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和苛刻」,孔亞雷說,當他讀到《我願意學習發抖》這部非虛構作品時,第一感覺是它用了小說的結構。「果然,我跟郭爽聯繫上以後,她跟我說,我送你一本小說。」

孔亞雷本人也是小說家,《火山旅館》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火山旅館》,孔亞雷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6月版。

活動當天,三八婦女節剛過,但兩位嘉賓還是談到了女性寫作問題。孔亞雷表示,自己向來對於各種分類不很認同,無論是按年代分70後、80後,按性別分男女,還是按虛構或非虛構來分,在他看來,都遠不如直接分為好作家和壞作家,有趣的作家和無趣的作家。按性別去區分作家,在孔亞雷看來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對一個小說家來說,最重要的永遠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講述一個故事,孔亞雷說,他認為這其實也是文學的定義。

郭爽對此表示認同。因為所寫的故事並不複雜,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情,郭爽說,如果平鋪直敘來寫,可能沒什麼意思。

作者 寇淮禹

編輯 安也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跟著格林兄弟遊德國童話之路
    每個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會讀著格林兄弟的童話故事成長,德國就有這麼一條「童話之路」 ,一條沿著格林兄弟的足跡尋找童年記憶的美妙旅行,其全長600公裡
  • 德國童話之路—真實版格林童話
    德國童話之路—真實版格林童話《格林童話》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早已是家喻戶曉,從哈瑙到不萊梅,一條長約600公裡的童話之路是德國最古老的度假線路之一它將70多個與格林兄弟的童話故事息息相關的城市、鄉鎮和州縣串接起來,沿途穿越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風景區、眾多的藝術和文化瑰寶、點綴著精巧浪漫的木結構房屋的村落和城鎮,如同一本多彩的畫冊,帶我們進童年時代栩栩如生的童話夢境中去。童話之路景點介紹
  • ...獎提名獎作品《我願意學習發抖》竟來自作家郭爽對《格林童話...
    一種溫柔的觸感……」這是第五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獎提名獎作品《我願意學習發抖》中的一段文字,作家郭爽以格林童話為線索,記述她對異域的觀察,文字中流淌著童話的天真、純粹和溫暖。同時,書中從頭到尾貫穿了對自我身份的確認。並在與異域世界的碰撞和陌生人類的接觸中,反觀自我,對於文化、現實等議題,有細緻入微的觀察。
  • 德國的精神涅槃:以《格林童話》為代表的童話故事
    童話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這些都是陪伴了很多人童年的經典讀物。那麼童話是怎麼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呢?今天主要講的是來自德國的《格林童話》,它的出現豐富了德國民間故事,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德國:格林兄弟的童話大道
    伴著童話墜入夢鄉的童年也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時刻。兒時那些熟記於心的童話故事即使長大後再回味起來也能讓人一瞬間怦然心動。在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卻極端缺乏浪漫的年代,不妨讓我們忙裡偷閒放鬆心情,讓精神小憩一下,超越世俗去探訪童話的源頭……>>布魯塞爾 穿越藍精靈的故鄉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1785年,這一年在德國緬因河邊的小鎮哈瑙(Hanau)出生了一個男孩。
  • 悅行 | 去德國,尋路格林童話(上)
    如今,當我自駕德國600公裡的童話之路,猶如縱覽格林兄弟為童話事業奉獻一生的軸線:從格林兄弟的出生地哈腦,到小紅帽的故鄉阿爾斯菲爾德;從格林兄弟就讀的馬爾堡大學,到《狼和七隻小山羊》的取材地沃爾夫哈根;從「格林童話世界之都」卡塞爾,到哥廷根的《牧鵝姑娘》……這些格林童話故事裡的一幕幕,讓我穿越回到童年。
  • 德國哈瑙: 格林童話孕育之地
    德國哈瑙 (Hanau)是童話大師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的出生地。1785年,雅各·格林(Jakob Grimm, 1785-1863) 誕生於哈瑙,一年之後,威廉·格林 (Wilhelm Grimm,1786-1859) 也在此鎮呱呱墜地。他們在這裡生活至1791年。年幼歲月相信哈瑙對他們日後的生活影響並不是十分顯著。
  • 德國童話之路,追尋格林兄弟的足跡
    德國童話之路(Deutsche M rchenstra e),是聯邦德國政府為紀念童話大師格林兄弟誕辰200周年,於1975年規劃而成的一條旅行線路。 在此童話之旅中,哈瑙、施泰瑙、馬爾堡、卡塞爾都是必去的景點。與童話故事息息相關的城市還包括小紅帽的家鄉艾爾斯菲爾德,白雪公主的故鄉巴特維爾東根,賴恩哈茨森林裡睡美人的宮殿沙巴堡,《彩衣吹笛者》的發生地哈美恩, 漢明登的鐵鬍子博士,明希豪森男爵在博登韋爾德爾的故事 ,德國童話和威悉地區民間傳說故事博物館的所在地巴特奧尹豪森,以及《不萊梅音樂家》的發生地不萊梅。
  • 踏上德國童話之旅走進現實版格林童話
    成都商報記者 王榮青蛙王子、睡美人、長髮公主、穿靴子的貓、小紅帽……一部《格林童話》,可以說滋養了整個世界的想像力。從德國哈瑙到不萊梅,這條長約600公裡的格林童話之路是德國最古老的度假線路之一。
  • 青年作家郭爽攜新書《我願意學習發抖》做客蘇州誠品書店
    《我願意學習發抖》是青年作家郭爽由外及內探索心靈和童年的旅程之作。在2019年誠品閱讀職人大賞中,郭爽憑藉此書獲得大陸「年度最期待作家」。全書以《格林童話》為主題,帶領讀者踏上一個有關於童話的旅途。1984年出生的郭爽從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前往廣州工作近10年,行業的衰退曾讓她對未來感到迷惘。
  • 德國童話之路 追尋格林兄弟的足跡
    這段旅程就是德國童話之路。1975年,德國政府為紀念童話大師格林兄弟誕辰200周年,規劃了一條旅行線路。它南起格林兄弟的故鄉哈瑙,蜿蜒向北600多公裡,抵達著名的「不萊梅的音樂師」故事的發生地不萊梅。70多個與《格林童話》息息相關的城市、鄉鎮如珍珠般被串接起來,沿途穿越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風景區、眾多的藝術和文化瑰寶、點綴著精巧浪漫的木桁架房屋的村落和城鎮,帶我們走進童年時代栩栩如生的童話夢境中。
  • 格林兄弟與《格林童話全集》
    《格林童話全集》原版封面《格林童話全集》,原名《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共收錄200多個德國民間童話故事,搜集整理者是德國的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1785.1.4—1863.9.20)和威廉·格林(1786.2.24
  • 《格林童話》的修改,折射出德國的反思教育
    《白雪公主》《小紅帽》《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貓》《糖果屋》《青蛙王子》《漁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隻小羊》……這些膾炙人口的童話就出自德國格林兄弟之手很多孩子是看著《格林童話》長大的,至今家裡還保存小時候的格林童話集或者繪本。現在距離格林童話第一版已有二百多年的時間,德國國家旅遊局已將2013年定為格林兄弟紀念年,可見其影響力之深。
  • 德國發行《格林童話》系列——《小紅帽》紀念銀幣(圖)
    今日美股與1929大崩盤的相似之處 短期恐有不祥之事發生李稻葵:黃金是央行後盾之後盾黃金供給全方位走弱 全行業面臨供給側改革白銀註定會大漲  《格林童話》產生於十九世紀初,是由德國著名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
  • 格林童話的故鄉——德國不萊梅
    不萊梅是一座集歷史傳統與高新技術於一體的城市,也是格林童話的故鄉。小編相信你們的童年都會有曾將格林童話作為睡前故事,哪裡面的小紅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等熟悉的卡通人物,也是陪著我們一路長大。那麼你還記得「不萊梅的音樂家」們嗎?
  • 跟著《格林童話》遊德國
    200年前,在歐洲大陸的中部,誕生了偉大的《格林童話》。這些童話故事裡,有我們熟悉的青蛙王子、小紅帽、萵苣姑娘、白雪公主、聰明的漢斯,還有漁夫和他的妻子、會自己開飯的小桌子,以及有三根金髮的魔鬼……這些神奇的故事,一直在德國的國土上流傳,直到格林兄弟將它們整理出來,變成了全世界的人都喜愛閱讀的睡前故事。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格林兄弟與《格林童話全集》
    《格林童話全集》原版封面《格林童話全集》,原名《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共收錄200多個德國民間童話故事,搜集整理者是德國的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1785.1.4—1863.9.20)和威廉·格林(1786.2.24—1859.12.16),他們是德國19世紀著名的民間文學搜集家和語言文化研究者
  • 《格林童話》,200年的經典
    19世紀初,著名語言學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結集成書的德國民間童話集,分別在1812年和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德語《兒童與家庭童話集》,也即俗稱的《格林童話》。格林兄弟曾在上大學期間結識了海德堡浪漫派詩人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他們搜集整理的德國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給了兄弟二人啟發,兩人於是在黑森、美因河等地訪問善於說故事的人,記述流傳於民間的童話故事。席勒曾言:「更深的意義不在生活所教的真實,而在我童年所聽的童話。」民間童話作為根植於德國民間、活躍於日常生活的敘事文學傳統,其豐厚底蘊,為德國的童話收集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格林童話》竟然不是給孩子們看的?是時代選擇了孩子和格林童話
    說到童話故事不得不提世界三大童話故事《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其中《格力童話》更是歐洲童話的象徵《格林童話》開始不是為了孩子們而寫在18世紀,德國不是一個統一個國家1806年拿破崙打破了羅馬帝國的外殼,後法國軍隊入侵了德國,很多民眾開始反抗。以赫爾德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主張從返現民間文化入手。格林兄弟響應了這個號召,開始收集民間童話。
  • 「原版格林童話」是騙局
    [我要留言]   德國的格林童話誕生至今已快兩百年偏偏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上述宣布的前後,繼2000年那次惡炒歪書、黃書《成人格林童話》的邪風,海內外的各大中文網站又兇猛地颳起陣陣所謂「原版格林童話」的惡風,什麼「集兇殺欺騙之大成的原版格林童話」呀,什麼「還原血淋淋的原版格林童話」呀,什麼「原版格林童話鮮血淋淋充滿兇殺欺騙和性暗示」呀,等等等等,一篇一篇,舉不勝舉,單單在「谷歌」上能搜索到的有關「格林童話原版」或「原版格林童話」的帖子就達7萬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