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史:東北亞新羅日本諸國

2020-12-15 娜家食堂

從很早以來,朝鮮半島上的居民和中國人就在地理上、血統上以及經濟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係唐代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已是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家。唐朝曾與高麗發生過一些戰爭,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六六八年(總章元年),高麗滅亡,新羅統一半島。此後,唐朝同新羅關係步入正軌,經濟文化交流向前推進一步。新羅商人來唐貿易,次數頻繁,人數眾多,北起登州、萊州,南到楚州、泗州等地,都有新羅商人足跡。登州城有新羅館,文登縣東界有新羅所,楚、泗二州各有新羅坊,是他們住宿和交易的主要場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更加重視中國文化傳統,他們仰慕唐朝文化,改著唐式服裝,根據唐朝的法制改訂他們自己的禮儀和法律,並相繼設置醫官、律令以及算學、通文、刻漏等博士,廣泛學習研究中國的天文曆法、醫學、算學、文史等經典。

朝鮮半島人民尤其愛好唐代詩歌,大詩人白居易的詩集,常被新羅人高價收買,傳播到半島各地。七世紀末,新羅人薛聰創造的「吏讀」,借用漢字標註國音,把新羅語言和中國文字密切結合起來,對朝鮮人民的文化普及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唐代外國留學生中,也以新羅人為最多,據開成二年(837年)統計,有新羅「入朝宿衛王子」及「先住學生等」共二百十六人留居長安。其中有些人進入太學(如王子金義宗),學習中國儒家學說;有些人考取進士(如崔致遠),在唐朝得到高官勳位。中國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往,源遠流長,根深葉茂。隋朝以前,中國文化通過朝鮮半島曾大量傳入日本自大業三年(607年)日使小野妹子來隋以後,中、日兩國關係有了新的發展,經濟貿易逐漸興起。

中國商人不畏艱險,常常以遠航船隻載運著大量的絲織品、香料、家具、瓷器以及奢侈品前往日本貿易;而日本商人也不斷地來中國交易,向中國輸入大量的黃金和土特產品。這種正常的商業貿易,對兩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唐代在中日友好與文化關係史上,值得特別重視,兩國文化交流影響極其深遠。據說:「日本中古的制度,一向被認為是日本固有的,但一翻開唐史,卻發現有好多完全是模仿唐制的。」至今日本還有不少事物名稱仍冠以唐字,如唐織、唐錦、唐金、唐鍬等。在唐代,「遣唐使擔負著文化交流的重任。據記載,自貞觀四年(630年)第一次「遣唐使」開始,至乾寧元年(894年)日本正式停派「遣唐使」為止,中經二百六十年餘,日本共派「遣唐使」十九次,其中有三次雖已派遣,但實際未出發。另有一次雖已出發,但至朝鮮即回。

因此,實到中國的只有十五次。「遣唐使」規模很大,組織完整,儀容莊重,每次多者達五、六百人內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翻譯、醫師及陰陽師等,還有不少學問僧、留學生以及各種文化技術人員隨行。他們在中國廣泛接觸各方面人士,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回國時將中國文物典章制度、天文、曆法、音樂、美術、建築、雕刻以及一些生產技術輸入本國尤其日本天平時代是唐代文化輸入的極盛時月,據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講:「當時自都城制度以至服飾幾乎使人興起一種彼我如一歟的感想。」唐代文化輸入日本,對日本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有重大的影響。貞觀十九年(645年)在日本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就是由留學生高向玄理、南淵請安與學問僧最澄、空海等人直接主持或鼓吹下,依照唐制自上而下的一種社會改革運動。

「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在政治方面,仿效中國的三省、六部,設二官、八省百官。規定的五刑、六議、八虐也是唐代五刑、十惡、八議的蛻變,基本上根據唐律而制訂和頒行《大寶律令》;在經濟方面,破壞了古老的氏族制,仿照唐代「均田」和租庸調製,將土地收歸國有,六年或十年實行一次「班田收授法」,受田者應根據租庸調製向國家負擔義務。這些改革,大大地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此外,日本的文化生活、社會習俗以及飲食、服飾、建築等無不受唐朝的影響。當時日本的新都京都及其宮室、寺院等建築全仿唐式,京都市容街道幾乎完全和長安一樣,也有所謂「朱雀大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空海等人根據中國漢字特創日本現行的片假名和平假名文字。現在收藏在奈良正倉院中的唐代文物,如樂器、織物、銅器、祭器、面具以及生活用具等,已經成為日本國寶,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可貴紀念品,並且成為研究唐代物質文化史的重要資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與中國鑑真和尚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阿倍仲麻呂於開元五年(717年)來唐,漢文修養很高,改名晁衡,仕於唐,官至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為文化界著名人物,善詩文,與大詩人王維、李白友善,體現了中日兩國傳統的情誼。

吉備真備的造詣很深,留唐達十八年,全面考察了解唐朝社會情況,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回國時帶回許多重要文物典籍,其中有《唐禮》一百三十卷、《大衍曆》一卷、《大衍曆立成》十二卷、《樂書要錄》十卷、測影鐵尺一枚以及弓箭樂器等,對中日的文化交流貢獻很大。鑑真和尚,揚州江陰人,唐代著名高僧,為「一方宗首」。他於天寶元年(742年)受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的請求,毅然發願東渡日本由於當時交通的困難,以及社會上各種阻力,六次起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天寶十二年(753年)和其隨行弟子到達日本。他在日本留居十年,除弘傳佛教外,還在漢文學醫藥、雕塑、繪畫、建築等方面都作了傑出的貢獻。在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歷史上,是一位值得紀念的光輝人物。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統一新羅在東亞世界中的地位——八至九世紀唐朝與新羅關係論
    問道巡禮十餘年後,取道中亞,跨越蔥嶺,從絲綢之路還至長安。他的旅行記《往五天竺國傳》三卷殘本在敦煌被發現,記錄了南亞次大陸、西亞、中亞的五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對該地區的歷史地理、當時的中亞國際關係史、民族史、民俗史、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研究均有重要價值。慧超還唐後,經過幾年休整,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從印度來華密教高僧金剛智研習瑜伽密教,並從事佛經的翻譯,最後卒於中國。
  • 中秋節居然與朝鮮半島的新羅有關?
    一位來中國求學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石島山的法花院進修學習。這座寺院裡的僧人都是從朝鮮半島的新羅來的。這一年,他恰好趕上了八月十五這天。這位日本僧人看到新羅人過八月十五和唐朝本土人有些不一樣,感到非常新奇,於是他在日記裡寫下「諸國未有,唯新羅國獨有此節」。
  • 探秘唐朝:一座殘缺唐代石像,證實新羅是唐朝藩屬國?
    歷史上,新羅和唐朝來往密切,新羅作為唐朝在東北亞的藩屬國,直至唐朝滅亡,且在唐代帝陵的蕃酋石像中存在新羅人的石像,這在現今中、韓兩國的歷史資料中均有記載;但是,由於石像年代久遠和風化,在現存的唐代帝陵(如昭陵、乾陵等)蕃酋石像中,卻很難確認有新羅人石像,沒有實物證據,這讓後世之人對歷史資料真實性產生懷疑,難道蕃酋石像中根本沒有新羅人?
  • 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或許對這場戰爭始末的梳理,有助於我們理解隋唐時代東北亞的政治格局,這一切都要從高句麗的出現說起。隋朝建立後,東北亞由原來多極間的勢力均衡轉變成以隋朝為主導的一元化國際格局,必然影響周圍國家和政權外交政策的調整。在隋朝沒有統一全國時,高句麗聯合陳國,拉攏突厥,形成一個不穩固的反隋聯盟。而在朝鮮三國中,高句麗不斷向半島南部擴張,給百濟和新羅很大的壓力,百濟和新羅向隋稱臣納貢,故而高句麗的南下相當程度上挑戰了隋朝建立的朝貢體系。
  • 堂堂安東都護府,敵不過小小的一個新羅?不,是唐朝「打」不過
    大唐之強大,是四方諸國有目共睹,小小新羅自然也不敢輕視。沒有永遠強盛的王朝,大唐亦是如此。正因為這樣,新羅在等待一個機會,等待大唐放鬆警惕、安東都護府變弱小的機會。最終新羅等到了,戰爭的號角吹響。新羅與高句麗聯軍(高句麗的亡國之民組成的軍隊)北上與安東都護府麾下的胡人兵——靺鞨兵交戰,有備敵無備,人多戰人少。
  • 唐朝期間,身為新羅人的他,其名字的由來頗有深意
    而在日本的《續日本後記》卷「大宰府言,藩外新羅臣張寶高遣使獻方物。」這裡的張寶高當為張保皋,應是同音異字之誤。關於張保皋的出身,在《三國史記》中記載「欲娶清海鎮大使弓福女為次妃。朝臣諫曰「一今弓福海島人也,其女豈可以配王室乎王從之」。
  •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當然,還因為朝鮮史及其關聯的東北亞史是比較敏感的學術領域,發表和出版相關成果一度頗費躊躇,加之不通朝鮮語者開展研究難度較大,所以今日中古東亞史領域,自韓昇、拜根興、李宗勳等先生以東亞世界形成史、唐與新羅關係、東亞文化比較研究三種研究範式之外,能夠專攻古代朝鮮半島史(特別是10世紀以前的朝鮮半島)而又兼顧東亞的內在交流者,少之又少。
  • 唐朝炫富新花樣,炫人?
    作為唐朝人,那會沒有遊輪、豪車可炫,但是照樣會有一些稀奇,不多見的東西,崑崙奴、新羅婢、菩薩蠻憑藉稀有的價值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炫富「三寶」。崑崙奴皮膚黝黑忠誠耿直的男性奴隸,唐朝顯貴之家的奴僕或者保鏢。新羅婢來自東北亞(朝鮮韓國日本等地區)的女性婢女,相比較其他地區的女性,唐朝時期的人們就發現了東北亞地區的女性溫婉耐勞的特點,並且與中國南方女性相比,那時候東北亞的女性身高體質更佳,承擔中等體力勞動不成問題,是奴僕中比較合適的人選。
  •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會輸給小國新羅?
    然而,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唐朝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卻在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中輸給了一個叫新羅的小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說到唐朝和新羅關於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之爭,還得追溯到中國的隋朝時期開始說起。當時朝鮮半島主要由三個政權所統治,他們是:高句麗、百濟、新羅。
  • 唐朝富二代的炫富神器:崑崙奴、新羅婢與菩薩蠻
    所以,從這個更替的過程看,唐朝的富二代(或者是富N代)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和最具代表性的二代群體。 OK,說完選擇時代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看唐朝頂級富二代的炫富神器,崑崙奴、新羅婢與菩薩蠻。但無論怎樣,當時擁有幾個黑皮膚的奴隸,對於唐朝富二代來說,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畢竟,以當時的交通狀況,這些都是稀有品種。新羅婢:新羅婢相比崑崙奴就好理解多了,新羅其實就是現在的朝鮮一部,其母體為三韓之中的辰韓。
  • 中秋節來源於新羅?別激動,兩個不同的節日而已
    《舊唐書卷二百一十一東夷》由此,我們就容易理解新羅的「中秋節」了。847年,日本僧人圓仁在六月十五日參加了新羅人舉行的「中秋節」,其地點就在登州文登縣清寧鄉赤山村,也就是今天的榮成市石島鎮石島山。圓仁是這麼介紹該節日的:(八月)十五日,寺家設餺飥餅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節。
  • 唐朝的時候,新羅國王請求李世民賜給漢服,並讓本國國民做一件事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受到更多人們的重視。前不久,「漢服仙服」也被刷上熱搜榜。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新羅的國王曾對李世民,提出一個「特殊」的請求,他想讓李世民賜漢服,並讓本國民眾的穿戴都要向大唐看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只是因為漢服好看嗎?(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崑崙奴、新羅婢,唐朝的奴隸貿易
    但千年之前的盛唐也曾大量使用奴隸,唐朝作為古代中國文明的鼎盛時期,以包容開放的天朝心態,通過絲綢之路連接起了當時的世界文明。然而,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有各種異域商品、宗教、音樂、美術和建築甚至雜耍,也有奴隸。唐朝時期的奴隸,經常被稱為「口」「生口」或「奴婢」。
  • 讓皇帝開心,讓鄰國獲益,唐朝是怎麼做的?
    王貞平認為,唐朝時代的四鄰國家,大多是沒有文字、社會組織鬆散的遊牧民族,隨著與唐朝的接觸密切,這些國家不斷學習吸收唐文化,發展出自身文化,取得長足進步。書中提及的日本、新羅、南詔等都是例證。唐朝具備的獨特軟實力,在亞洲受眾很廣。
  • 唐王朝為數不多的軍事失敗,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會輸給小國新羅?
    下面讓我們來回味一下巨唐是如何被新羅背後捅刀子的。朝鮮的三國時代唐朝初年,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這個巴掌一樣大的半島中,神奇的擠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這三個國家。其中以高句麗的實力最強,國土佔據了朝鮮半島的北方,而百濟、新羅則龜縮在半島南方,平分秋色。
  • 新羅:文學和藝術
    我們今天來講一下新羅的文學和藝術。自從新羅統一以來,新羅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文學和藝術。統一新羅的文學,繼承和發展了三國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進入他的全盛時期。新羅的歌謠,是採用鄉札式標記法的朝鮮語抒情詩,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相當發展,到八世紀達到高峰。新羅歌謠,由於它固有的特點,為人們普遍喜愛。新羅人認為他們的歌謠不僅能以崇高的感情教育人,而且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但這些作品幾乎全部失傳,保存至今的只有《三國遺事》中收錄的十一首。
  • 日本:沒錯……新羅:正是在下
    比如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德國、法國等等,中國都是這些國家的主要留學生生源國。留學這事吧,往往是跟著經濟文化水平走的。經濟文化處於比較強勢地位的國家容易吸引經濟文化處於弱勢地位的國家的留學生來學習。這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咱們古代那會經濟文化水平高的時候,也有不少外國人來咱們這留學。
  • 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唐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盛唐的繁華總是讓很多人魂牽夢繞,連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叫做唐人街。大唐開國以來,不少邦國久慕華夏昌盛,經常派遣使者互通有無。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 唐高宗時期世界國力排行榜,日本第8,新羅第7,吐蕃第4!
    東方戰線,公元663年,唐軍於白江口以少勝多,大敗百濟與日本聯軍,打得日本一千年不敢入侵中國,其後滅掉百濟,以其地設置熊津都督府,668年,滅亡高句麗,以其地設安東都護府。唐朝極盛時期疆域面積為124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到約4500萬,是世界上領土面積第一個破千萬的國家,這一記錄直到元朝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