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講一下新羅的文學和藝術。自從新羅統一以來,新羅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文學和藝術。
統一新羅的文學,繼承和發展了三國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進入他的全盛時期。
新羅的歌謠,是採用鄉札式標記法的朝鮮語抒情詩,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相當發展,到八世紀達到高峰。新羅歌謠,由於它固有的特點,為人們普遍喜愛。新羅人認為他們的歌謠不僅能以崇高的感情教育人,而且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但這些作品幾乎全部失傳,保存至今的只有《三國遺事》中收錄的十一首。元曉、得烏谷、永才、邀元郎、譽昕郎、桂元、叔宗郎、純義等都是此時期產生的著名新羅歌謠作家。他們為發展新羅歌謠做出了重要貢獻。
漢學也同儒學一起得到很大發展。七世紀末的強首、薛聰等人既是大儒學家又是有名的漢文作家。八至九世紀又出現了金大問、崔致遠等著名文學家。金大問有《高僧傳》、《花郎世紀》、《樂本》、《漢山記》等。崔致遠著有《四六集》、《桂苑筆耕》、《文集》等許多著作。
音樂、舞蹈也很發展。伽椰琴、玄琴和琵琶作為新覺樂器中的三弦得到很大發展。新羅獨特的大琴、中琴和小琴也有顯著的發展。音樂發展中又一重要成果是彈奏這些三弦的名手輩出。新羅的玉寶高,在智異山雲上院經過五十年的修煉,創造了《上院曲》等三十首樂曲。後來,克宗又創造了七首樂曲。歌舞樂的發展也很明顯,內容更為豐富,並因地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新羅的音樂和舞蹈所取得的成就,為高麗以後朝鮮音樂和舞蹈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它又給我國唐朝和日本的奈良、平安時代音樂、舞蹈以一定的影響。
朝鮮三國及統一新羅時期(前57一901)影響了後世文學思想的走向。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朝鮮三國及統一新羅時斯鄉歌、鄉曲、漢詩、漢文、口傳文學在少數且中國的文學理論典籍已經流傳到朝鮮。然而,建立或者創造出一套文學理論不是一蹴而就的,依靠的是前人長期探索和自身對文學理論的選擇。而外並召雖勢文學思想的傳入對自身固有的、傳統的文學意識必然會造成巨大衝擊。一方正麗雖勢文學思想作為一種催化劑,促進文學思想的產生、發展;另一方面卻往往會陷入一種極端也就是未靜寺自身的文學自律性與主體檔功口以保留,對強勢文學思想亦步亦趨、盲目模仿。
統一新羅的美術,同大興佛教寺院的建築結合在一起,進人黃金時代,創建了體現民族特點的優秀作品。佛國寺的建築物、石窟庵的雕刻、奉德寺的銅鐘、皇龍寺的銅鐘、芬皇寺的銅像和萬佛山等等,都是反映在建築、雕刻、工藝等美術創作的各個部門中的高水平新羅美術作品。這時期出現的著名藝術大家,有雕刻家良志、工藝家樸韓味、書法家金生、畫家率居和靖和等。當時,新羅的這些美術創作深受鄰國的稱讚,唐朝的代宗嘆曰:「新羅之巧,天造非〔人〕巧也」。
統一新羅時期,科學技術方面有不少進步。 天文歷算。公元717年,在國學設算學博士講綴經三開九章六章,翌年在漏刻典置博士六名和史一名,其後到公元749年又增設天文博士一名。這是政府為適應當時天文歷算事業的迅速發展而採取的措施。新羅的天文觀測是比較發達的。《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中有不少天文氣象觀測記錄,這些記錄一般較詳細,記載了日期與時表,氣象天文變化的規模、過程與特點等。這兩種文獻反映的有關慧星的觀測記錄(大約二百七十年期間)有十九條,說明了新羅時期在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發展。
地理學也有顯著成果,尤其在地理志、地圖的編篡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八世紀的著名佛僧、古代大陸旅行家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三卷就是其中的一例,為研究南亞和中東各國歷史地理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此外,醫藥、土木建築、冶金鑄造等各方面,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
好了,新羅的文學和藝術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