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0年,西遷維吾爾人的一支來到喀什噶爾一帶,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即喀喇汗王朝。喀什作為西域重鎮,自古以來便是絲綢之路要衝,各種古老文化的交匯之處。受惠於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條件,維吾爾人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又得以從古老的波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漢文化和古希臘文化中汲取營養。維吾爾文化發展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
喀喇汗王朝,正是維吾爾文化達到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近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民族的形成、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作為維吾爾文明的傑出的成果。他們幾乎同時向世界推出兩部孿生驚世巨著—即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於1069-1074年間在喀什噶爾完成的哲理性詩劇《福樂智慧》和著名維吾爾語言大師馬赫木德·喀什噶爾於1072-1074年間在巴格達完成的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式的《突厥語大詞典》。「這兩巨著的誕生,曾強烈地展撼東方文壇。猶如巨人般拔地而起的維吾爾文學引起世人的關注」。九—十三世紀的維吾爾文學藝術是維吾爾文學藝術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這三百年間,維吾爾詩歌藝術發展迅速,詩人學者輩出,達到了很高的發展水平。
在喀喇汗王朝後期的文學作品中,以《真理的入門》和阿赫買德·牙薩微的《篇言詩集》為代表,主要是講述知識的重要、慎言、慷慨與吝嗇、謙遜與驕傲、寬容與忍耐等勸喻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喀喇汗王朝社會生活和宗教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也反映出了該王朝日趨沒落的發展趨勢。
喀喇汗王朝時期,是維吾爾民族進一步發展,從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從草原遊牧改變為農業定居的最重要的變革時期。維吾爾文學也正是以反映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和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為己任,出現了繁榮、發展的景象。另一方面,由於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佛教而在維吾爾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據統治地位,對前世的佛教文學藝術進行了大肆毀壞和消滅。
葉爾羌汗國時期的維吾爾文學可以分為前、後兩個發展時期。
前期是察合臺汗國時期。 察合臺汗國時期的維吾爾文學在維吾爾文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世紀的維吾爾人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喀尼亞文(朝廷語文)創製了察合臺文,察合臺文廣泛流行於塔裡木盆地的中部、西部和蒙古後裔所統治的其它地方,用這種書面語書寫的哲學、文學、自然科學著作浩如煙海。歷史上將這種書面語寫成的文學著作稱「察合臺文學」。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聖賢傳》,作者是14世紀人拉布烏孜。《聖賢傳》是一部包括72個回目的散文和詩歌集。文字優美流暢,在維吾爾散文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
以察合臺語創作文學作品的另一位大師是洛特菲。洛特菲的作品對維吾爾文學也生產過很大影響。他的作品,現存有280餘首詩歌、贊肚和一部敘事長詩《古麗與努如孜》。
另外,尼扎木丁·艾利希爾·納瓦依、賽卡克等作家的作品流傳至今,對後世影響較大。納瓦依的主要作品有《深邃的寶庫》和《五部詩集》。另外還有《兩種語言的研究》、《韻律的標準》及《藝壇薈萃》等。
察合臺汗國時期,維吾爾民間文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民間文學的形式有故事、笑話、幽默、諺語等。《阿凡提的故事》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內容日趨豐富多彩,成了城鄉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
葉爾羌汗國後期包括公元十六世紀開始到十七世紀末的一百五十多年。這一時期,維吾爾文化藝術均有巨大發展,對以後維吾爾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文字著述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其中,葉爾羌汗國時期產生的歷史著作,尤其令人注目。
葉爾羌汗國文學藝術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詩歌、音樂舞蹈藝術非常發達。賽依德汗和拉施德汗都深諳音律,精於樂器。這對於葉爾羌汗國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無疑將起很大作用。據十九世紀寫成的《樂師傳》記載,拉施德的妻子阿曼尼莎王妃是一位音樂大師。她不但親自演奏《十二木卡姆》,而且還編寫優美的歌詞。作為這一時期維吾爾音樂最高成就的大型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正是經過拉施德汗等汗王、王妃們的整理、加工定型,才流傳下來的。
維吾爾文學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在維吾爾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人在社會生產、生活中還創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文體嚴謹的民間傳說、故事、詩歌、歌謠、諺語、神話、寓言、笑話、童話、謎語等,組成了維吾爾文學藝術史的豐富多彩的內容。維吾爾文學藝術誕生的土坡是聞名於世的古絲綢之路的要衝、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世界古老文明交匯之處-塔裡木盆地各綠洲。因此,維吾爾文學藝術更具有「中西結合」、「取長補短」的特點。在世界各民族文學藝術史上也因「獨具特色」、「豐富多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