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瑰寶的敦煌莫高窟,無論是獨樹一幟的繪畫技法、佛造像的手法、還是藏經閣的文獻,都沉澱著絲路歷史和西域的獨特文化。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中,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尤其令人矚目。通過畫像旁邊的榜題「大朝大寶于闐國王大聖大明天子」,我們可以確定,人像上這位星眉劍目、氣宇軒昂的美男子,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由於身份特殊,于闐國王李聖天這身供養人畫像,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君王肖像畫。
這一篇,我們將講述西域興衰變遷史,順帶告訴大家西域國王為什麼會叫「李聖天」這個中原名字。
中國興盛之時,必經營西域。漢徵之,唐得之,元伐之,明失之,清有之。西域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緊密相關。
三十六國俱歸順
我們已經在西域第一篇文章中從西王母開始講述過西域最早的起源。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中華文化開始西傳。《史記》中,于闐、疏勒、莎車、樓蘭是位列西域三十六國之中規模比較大的國家。
漢時的西域各國,往往是漢朝和匈奴爭取的對象。但是所謂的數十個「國家」,大部分規模較小,有些國家甚至只有一個村的規模。樓蘭,這個相對較大的西域王國,在漢朝勢力未到之前,屬於匈奴的勢力範圍,該國充當匈奴耳目,派兵阻攔、劫持漢使,漢武帝派兵攻下樓蘭,極大地震懾了西域各國。
(西漢年間西域各國)
公元前60年,漢宣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各國彼此間的徵伐暫時止息。漢昭帝時,樓蘭叛變,於是被下令滅國,強制改名為鄯善。東漢末年,莎車被疏勒吞併。
(東漢年間西域主要大國)
于闐李氏王朝
唐朝年間,于闐、疏勒被吐蕃徵服。9世紀,吐蕃、回鶻、唐朝相繼走向衰亡。于闐再度崛起,吞併了疏勒,發展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907年,唐朝滅亡,中原出現割據狀態;西域也呈現喀喇汗王朝、于闐、高昌回鶻三足鼎立的局面。
912年,尉遲婆跋繼位為于闐國王,自號「唐之宗室」,並自賜以唐朝國姓李,稱漢名為李聖天,定國號「同慶」。人們將李聖天之後的于闐稱為于闐李氏王朝。
(唐時期的西域主要大國)
回鶻的崛起與西域紛爭
唐末,回鶻人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起初,回鶻人發源於漠北(即現今蒙古)地區,並逐步建立起回鶻汗國,曾幫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與唐朝修好。直到因為統治五道被下屬部族打敗,汗國正式滅亡。回鶻汗國滅亡後分裂為三部分:一部分遷徙到吐魯番盆地,被稱為高昌回鶻或者西州回鶻;一部分到達中亞地區與當時的突厥語民族組成喀喇汗王朝;一部分到達河西走廊,被稱為河西回鶻、甘州回鶻,主要地區為今天的敦煌、酒泉、張掖地區。
(回鶻分裂後與于闐的形勢對比)
五代十國年間,喀喇汗王朝漢王皈依伊斯蘭教,開始埋下禍根。公元955年,伊斯蘭教被正式定為喀喇汗王朝的國教。李氏王朝遭到了喀喇汗國的仇視,962年,喀喇汗王朝向于闐發動宗教戰爭。此時,河西地區大部分為回鶻人佔領。為了取得北宋和沙州回鶻(敦煌)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開封、敦煌和于闐之間。李聖天和其子李德太子都自奉為中國守臣,依靠對佛教的虔誠信仰和高昌回鶻、沙州回鶻的支援,多次擊敗喀喇汗王朝的進攻,並進行軍事報復。998年,于闐、高昌聯軍大破喀喇汗軍隊,擊斃阿里.阿爾斯蘭汗,乘勝追擊,佔領東部都城喀什噶爾。1006年,北宋時期,因寡不敵眾,于闐軍敗於來自河中、花拉子模、伽色尼的穆斯林聯軍,千年古國至此滅亡,聖戰以喀喇汗王朝徵服南疆告終。
察合臺汗國興衰
成吉思汗一統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以後,成吉思汗次子建立察合臺汗國,緊靠元朝,成為四大汗國之一,一統西域地區。
(綠色部分為察合臺汗國)
元末明初,察合臺汗國由於內亂迅速走向崩潰,汗國東部部族以阿克蘇地區為中心建立東察合臺汗國,並迅速統一天山南北。然而不到一百年時間就再度陷入分裂,先後分裂產生了吐魯番汗國和葉爾羌汗國。隨著北部地區的瓦剌部族——準噶爾部——介入到汗國內部爭鬥當中,東察合臺汗國疆域被迅速壓縮,西域被準噶爾部侵佔相當大的一部分。
(戰後的準噶爾與東察合臺分治西域)
清朝一統
乾隆年間,清朝發兵平定準噶爾部落,將收回的領土正式命名為「新疆」,意為「故土新歸」。從此,西域地區歸屬中原王朝。清朝時期對新疆的經略治理,其規模和深度皆遠勝於此前中原歷代中央王朝,新疆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步。
(清朝一統的新疆範圍囊括中亞)
直到經歷近代與俄國的鬥爭,籤訂《塔城條約》後,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片土地割讓給俄國,這些土地現在分別屬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西域從最初的三十六國,到一統歸屬中原統治,期間的更迭過程也反映著中原王朝的實力。中國自秦漢以後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國,統一的歷史悠久綿長,積極追求統一、竭力維護統一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