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國——衰落變遷史

2021-01-12 領袖毅行

在人類文明瑰寶的敦煌莫高窟,無論是獨樹一幟的繪畫技法、佛造像的手法、還是藏經閣的文獻,都沉澱著絲路歷史和西域的獨特文化。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中,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尤其令人矚目。通過畫像旁邊的榜題「大朝大寶于闐國王大聖大明天子」,我們可以確定,人像上這位星眉劍目、氣宇軒昂的美男子,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由於身份特殊,于闐國王李聖天這身供養人畫像,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君王肖像畫。

這一篇,我們將講述西域興衰變遷史,順帶告訴大家西域國王為什麼會叫「李聖天」這個中原名字。

中國興盛之時,必經營西域。漢徵之,唐得之,元伐之,明失之,清有之。西域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緊密相關。

三十六國俱歸順

我們已經在西域第一篇文章中從西王母開始講述過西域最早的起源。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中華文化開始西傳。《史記》中,于闐、疏勒、莎車、樓蘭是位列西域三十六國之中規模比較大的國家。

漢時的西域各國,往往是漢朝和匈奴爭取的對象。但是所謂的數十個「國家」,大部分規模較小,有些國家甚至只有一個村的規模。樓蘭,這個相對較大的西域王國,在漢朝勢力未到之前,屬於匈奴的勢力範圍,該國充當匈奴耳目,派兵阻攔、劫持漢使,漢武帝派兵攻下樓蘭,極大地震懾了西域各國。

(西漢年間西域各國)

公元前60年,漢宣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各國彼此間的徵伐暫時止息。漢昭帝時,樓蘭叛變,於是被下令滅國,強制改名為鄯善。東漢末年,莎車被疏勒吞併。

(東漢年間西域主要大國)

于闐李氏王朝

唐朝年間,于闐、疏勒被吐蕃徵服。9世紀,吐蕃、回鶻、唐朝相繼走向衰亡。于闐再度崛起,吞併了疏勒,發展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907年,唐朝滅亡,中原出現割據狀態;西域也呈現喀喇汗王朝、于闐、高昌回鶻三足鼎立的局面。

912年,尉遲婆跋繼位為于闐國王,自號「唐之宗室」,並自賜以唐朝國姓李,稱漢名為李聖天,定國號「同慶」。人們將李聖天之後的于闐稱為于闐李氏王朝。

(唐時期的西域主要大國)

回鶻的崛起與西域紛爭

唐末,回鶻人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起初,回鶻人發源於漠北(即現今蒙古)地區,並逐步建立起回鶻汗國,曾幫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與唐朝修好。直到因為統治五道被下屬部族打敗,汗國正式滅亡。回鶻汗國滅亡後分裂為三部分:一部分遷徙到吐魯番盆地,被稱為高昌回鶻或者西州回鶻;一部分到達中亞地區與當時的突厥語民族組成喀喇汗王朝;一部分到達河西走廊,被稱為河西回鶻、甘州回鶻,主要地區為今天的敦煌、酒泉、張掖地區。

(回鶻分裂後與于闐的形勢對比)

五代十國年間,喀喇汗王朝漢王皈依伊斯蘭教,開始埋下禍根。公元955年,伊斯蘭教被正式定為喀喇汗王朝的國教。李氏王朝遭到了喀喇汗國的仇視,962年,喀喇汗王朝向于闐發動宗教戰爭。此時,河西地區大部分為回鶻人佔領。為了取得北宋和沙州回鶻(敦煌)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開封、敦煌和于闐之間。李聖天和其子李德太子都自奉為中國守臣,依靠對佛教的虔誠信仰和高昌回鶻、沙州回鶻的支援,多次擊敗喀喇汗王朝的進攻,並進行軍事報復。998年,于闐、高昌聯軍大破喀喇汗軍隊,擊斃阿里.阿爾斯蘭汗,乘勝追擊,佔領東部都城喀什噶爾。1006年,北宋時期,因寡不敵眾,于闐軍敗於來自河中、花拉子模、伽色尼的穆斯林聯軍,千年古國至此滅亡,聖戰以喀喇汗王朝徵服南疆告終。

察合臺汗國興衰

成吉思汗一統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以後,成吉思汗次子建立察合臺汗國,緊靠元朝,成為四大汗國之一,一統西域地區。

(綠色部分為察合臺汗國)

元末明初,察合臺汗國由於內亂迅速走向崩潰,汗國東部部族以阿克蘇地區為中心建立東察合臺汗國,並迅速統一天山南北。然而不到一百年時間就再度陷入分裂,先後分裂產生了吐魯番汗國和葉爾羌汗國。隨著北部地區的瓦剌部族——準噶爾部——介入到汗國內部爭鬥當中,東察合臺汗國疆域被迅速壓縮,西域被準噶爾部侵佔相當大的一部分。

(戰後的準噶爾與東察合臺分治西域)

清朝一統

乾隆年間,清朝發兵平定準噶爾部落,將收回的領土正式命名為「新疆」,意為「故土新歸」。從此,西域地區歸屬中原王朝。清朝時期對新疆的經略治理,其規模和深度皆遠勝於此前中原歷代中央王朝,新疆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步。

(清朝一統的新疆範圍囊括中亞)

直到經歷近代與俄國的鬥爭,籤訂《塔城條約》後,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片土地割讓給俄國,這些土地現在分別屬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西域從最初的三十六國,到一統歸屬中原統治,期間的更迭過程也反映著中原王朝的實力。中國自秦漢以後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國,統一的歷史悠久綿長,積極追求統一、竭力維護統一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光榮傳統。

相關焦點

  • 西域三十六國的前世今生:還有幾個在中國境內?大多成為中國一縣
    西域三十六國指的是今玉門關以外往西的亞洲地區的一個統稱,實際上在漢初時期西域大大小小共有五十幾個小國,到了張騫出使時期,通過弱肉強食規則,西域先後存在了36個國家,所以統稱「西域三十六國」。  在西域三十六國當中,比較出名的有鄯善(樓蘭)、龜茲、烏孫、于闐等。這些小國在中國歷史書籍上出現的次數比較頻繁。但時至今日,這些國家都早已不復存在,或消失成疑,或成為中國一縣市。  別看「西域三十六國」名聲打得響,不知道的還以為它們有多大,實際上這三十六國都小得可憐。
  • 歷史上的新疆——「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西域三十六國又是什麼?
    對西域這一地理概念 ,漢朝人有一個逐漸認識、了解的過程。漢初,人們把河西走廊地區也包括在西域的範圍之內。(史記,驃騎列傳》說:「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犇」。匈奴渾邪王當時駐牧於今張掖、武威一帶。可見這一地區也曾被稱為西域。
  • 西域三十六國
    二、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至於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現在地域分部。1、烏孫國名讀音:正常讀法:烏孫國地域分布:現新疆伊寧市附近及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
  • 它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曾讓波斯帝國蒙羞,也曾破壞大唐盛世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似乎可以理解為,盛唐的衰落,一為胡人外侵二為君民不睦。不過一個王朝的衰落,原因要遠比這些顯性原因更複雜,我們就不再討論,我們今天來聊聊胡旋舞的源頭——康居。 白居易的詩裡面,也提到了胡旋舞的源頭「胡旋女,出康居」,這裡的康居,指的就是曾經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康居國。康居國在西域諸國中,是存在比較久的,國祚近五百年。
  • 西域三十六國,你能讀對幾個?
    (敲黑板)今天選的的「課題」,就是小編們在研究新疆線路的時候,無數次被困擾甚至被嘲笑的——西域三十六國的有些國名到底怎麼讀!p.s.由於圖片資料不多,今天的配圖清晰度可能比較「糊」哈~來吧,開課!西漢時此國屬西域都護府轄制,至唐朝時被焉耆國吞併,成為焉耆國的屬地。《漢書·尉犁國傳》載:「尉犁國,王治尉犁城。去長安六千七百五十裡。戶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尉犁國國都尉犁城建在石崗上,地勢險要,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而石匠們則把石材壘砌在城門、城牆、宅府上,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
  •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龜茲國古城為何荒蕪廢棄之謎
    古代龜茲地區在樂舞,石窟藝術方面是西域的代表,龜茲在古代的西域盛產鐵器,也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之一。古城遺址龜茲國曾經在西域三十六國中創造過輝煌的歷史和文化,由於地處綠洲,物產豐富,地大物博,樂舞和石窟藝術也是他們的文化代表,這樣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度,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其遭受戰爭,災害,瘟疫,宗教等紛爭,卻在一段時期內消亡了
  • 金庸武俠小說中,為何正邪兩派都說來自西域,那麼西域到底在那!
    西域疆土的變遷在這簡單介紹一下西域疆土的變遷,歷史上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西方之書、西方智人的說法。楚辭遠遊中描述了一位西方天皇,少昊是鳳鳥的化身,我們熟知的西王母就住在西方的崑崙山。漢朝設西域都護府,西域有了明確的邊界劃分。
  • 喀什~絲路明珠《疏勒國》!神秘西域三十六國之五!
    ;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東漢的大將班超在這裡駐紮了18年;唐貞觀初,建疏勒鎮,與龜茲、于闐、碎葉同為「安西四鎮」。它位居西域絲綢之路北、中、南線的西端總交匯處,亦是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最大交流融匯之處。自古就是中西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貿易非常發達,擁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地緣優勢。喀什噶爾古城——位於喀什市中心,素有「喀什的靈魂」之美譽。
  • 向中國稱臣千年的三十六國,現在怎麼樣了?大部分都屬於中國
    張騫西行,帶回來了西域的初步情況,使漢武帝下定決心經營西域,將漢家威儀傳播到西方之域。一開始,張騫只是為了尋找大月氏,沒想到,一下子發現五十多個小國家。經過相互吞併後,西域還剩下三十多個小國,被統稱為西域三十六國。具體包含哪些國家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只能用來泛指西域諸國,而非正好三十六個。
  • 什麼是西域?在張騫之前,人們叫它「西北國」,中國的「西北國」
    西域並非只有36國,曾有1國貴族來到今帕米爾高原,建立了4個小國提示:可能是因為小說《西遊記》的原因,中國的老百姓對西域一直有種神秘感。但人們所說的西域三十六國實際上隨著歷史的發展,並不一直是三十六國。根據史籍記載,所謂的三十六國曾一度裂變為四五十國,甚至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七十多國。
  • 「西域」是一個享譽國內外的地名,他到底具體指的是哪裡?
    「西域」這一歷史區域性地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若就歷史上對這一.地名的使用而言,大體可分兩個時段,即從西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至清乾隆置伊犁將軍府,「西域」為歷朝歷代的現存地名或現實使用地名;從清乾隆置伊犁將軍府至今,「西域」變成了一個歷史地名,從此將其主要用於古代邊疆史地的研究。
  • 西域有三十六國,為什麼偏偏是「不破樓蘭終不還」?
    而到了漢朝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為漢朝帶回了西域諸國的情報,而此時的西域和河西走廊都控制在匈奴的王庭之下。張騫出使西域壁畫後來,漢武帝為了打通絲綢之路,向匈奴發動了大規模戰爭,衛青、霍去病攻佔了河西走廊,從此,漢朝的勢力經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36國,同時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
  • 西域史: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塔克拉瑪幹,世界第二大漠
    西域史: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塔克拉瑪幹,世界第二大漠歡迎來到百家號寒色孤幕,西域史: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塔克拉瑪幹,世界第二大漠。在班固《漢書》卷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裡。
  • 《水經注》裡的西域及河西走廊(下篇)
    楊鐮在《絲綢之路的地標——疏勒城》一文中指出:「西域以「疏勒」命名的地方共三處,一處是疏勒河,一處是疏勒國,一處是疏勒城。疏勒河是羅布泊(蒲昌海)水源。疏勒國在天山以南,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今地臨近喀什噶爾。疏勒城則位於天山北坡,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1]。」
  • 西域奇幻歷史《樓蘭幻》小說構思
    當初來新疆的期望之一便是能夠了解一些新疆歷史文化,然後通過這些薰陶完成一部西域大漠風格小說。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異域風情的大漠風沙裡,見證了新疆千年歷史文化的偉岸,西域的一個個名詞——樓蘭美女、精絕古城、羅布泊、塔裡木河、西域三十六國、乾屍、維吾爾族諸等;遙遠的異域故事在漫漫黃沙中搖曳地愈加迷人...
  • 探尋西域,新疆10大神秘古城,尋找失落的西域王國!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西域三十六國在這裡留下了悠長的歷史回音,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和中原文化在這裡交匯,創造出了謎一般的西域文明。攝影/唐宋元明清在新疆,有許多散落在荒原和綠洲上的古城廢墟,其數量之多,歷史之深厚,讓人印象深刻。
  • 西域襟喉、新疆門戶—西行漫記(哈密 上)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15年後,漢朝軍隊在西域大敗匈奴,控制了張掖、酒泉等關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線。之後,漢朝派商隊前往安息,從此中國與西域間的物產大交流正式展開。大部分人認為:新疆古稱西域。這不完全對。實際上,西域的概念分為民間和官方兩種。官方的概念即狹義的西域概念,指的是匈奴以西、烏孫以南,由西域都護府所掌控的區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域三十六國。
  • 古代「絲瓷之路」的開拓與變遷
    張騫第一次踏入西域腹地,開拓了長期被匈奴阻塞的東西交通,開啟了漢與西域的交通聯繫,意義深遠。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西使,「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罙及諸旁國……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 第三節 匈奴瓦解 西域歸漢
    南匈奴一部在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重佔北匈奴故地和西域,勢力稍漲,部分貴族反漢之心又起。東漢建立後,公元45年,鄯善、車師、焉耆等西域十八國派使節到洛陽,向光武帝劉秀獻貢、奉子入侍,要求恢復西域都護府。劉秀因王朝甫立,實力不濟,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回絕了他們的要求。
  • 被歲月遺忘的古國,如今卻成了西域的樂土 沙漠的天堂
    樓蘭是中國古代西部的一個小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漢代偉大的探險者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線。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樓蘭古城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樓蘭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