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瓷之路」的開拓與變遷

2021-02-13 中國學派

「絲瓷之路」是自古以來連接東西方的海陸兩路交通要道。其中的「絲」指絲綢,「瓷」指瓷器;絲路指代陸路,瓷路指代海路。「絲瓷之路」基本涵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絲瓷之路」經歷了萌芽、開闢、鞏固、興盛、衰落等時期,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

絲綢之路存在已久

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連接東西方貿易的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中國的絲綢已輸入南亞次大陸和歐洲的地中海世界。草原絲綢之路是由遊牧部族的遷徙、徵服和貿易活動產生的,從蒙古高原出發,沿阿爾泰山南北麓,穿越南西伯利亞,往西到達黑海北岸斯基泰人地區,應該是最早開闢的橫貫歐亞大陸的東西交通路線。希羅多德《歷史》一書將從極北地區的居民到黑海以北的斯基泰諸族所處位置串聯起來,構成了「斯基泰貿易之路」。至遲公元前7世紀末,歐亞草原之路就已經存在。

中國古籍《穆天子傳》前四卷敘述了穆天子沿阿爾泰山往返的行程,在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巴澤雷克地區(Pazyryk)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來自中國的絲織品、漆器和銅鏡,為《穆天子傳》所記交通路線提供了實證。公元前334年的亞歷山大東徵,擴展了東西交通路線,建立了地中海世界和中亞腹地的直接聯繫。託勒密(約90—168)《地理志》記載的自幼發拉底河流域至Serica(絲國)的路線,與亞歷山大進軍的路線基本相符。

全面開通絲綢之路

匈奴的興盛和月氏的遷徙,促成了絲綢之路的最終形成。月氏人的遷徙連接了草原和綠洲絲綢之路。張騫肩負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使命,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西使。由於匈奴阻塞等因素的作用,張騫不能取道當時陸上東西交通常道。但張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包括烏孫(楚河、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北岸)、安息(帕提亞朝波斯)、條枝(塞琉古朝敘利亞)、黎軒(託勒密朝埃及)和身毒(印度河流域)。張騫第一次踏入西域腹地,開拓了長期被匈奴阻塞的東西交通,開啟了漢與西域的交通聯繫,意義深遠。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西使,「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罙及諸旁國……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張騫西使有「鑿空」之功,為漢與西域諸國建立了互通使節的關係,開啟了西北國與漢朝官方的、雙向的交往,一般意義上的陸上絲綢之路正式全面開通。

可見,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各族人民為便於商貿交通而共同努力開拓的。以中亞、西域為樞紐,地中海世界自西向東逐步深入,遊牧民族南北東西縱橫馳騁,中原王朝自東向西探索前進,共同搭建了這條溝通東西的大動脈。

自魏及晉,西域朝貢漸稀,但絲路上商旅、僧人往來仍未斷絕。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南方的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對峙。隴右以西地區相繼出現了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北涼、南涼)和前秦、後秦、西秦、高昌等地方政權。它們互相徵戰、彼此封鎖,使得由河西走廊進入絲綢之路的主幹道陷於癱瘓。這種割據動蕩局面推動了成形於秦以前的絲綢之路——河南道(即吐谷渾道,又稱青海道)的繁盛。隋代絲綢之路有自敦煌至西海的「三道」。至此,絲綢之路形成了涵蓋草原、綠洲(南道和北道)的三條完整路線。

唐代絲路空前繁榮

唐代傾全力開拓陸上絲綢之路,是「絲瓷之路」發展史上的重要時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貞觀四年,唐朝打敗頡利可汗,滅東突厥,為經略西域提供了新的機遇。貞觀十三年,唐平定高昌,在高昌和可汗浮圖城正式設立了州縣,並成立安西都護府,將中原地區的州縣制度推進至西域。州縣之下,還在伊、西、庭三州推行了與內地相同的鄉裡制度。貞觀末年,唐太宗經略西域達到頂峰,成為四夷尊奉的「天可汗」。「參天可汗道」的貫通,使草原絲綢之路更加繁榮。其後即位的唐高宗利用平阿史那賀魯叛亂之機,在西域各地設立羈縻府州,迎來了西域歷史發展的新時代。隨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和西亞的大食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角逐,大食向中亞的擴張和其與吐蕃的聯兵,對唐代的西域形勢產生重大影響。但唐朝以安西都護管轄天山以南,以北庭都護控制天山以北,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達到鼎盛。

唐代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是漢代以來開拓發展絲綢之路的結果。自漢通西域以來,西域與中原王朝的聯繫日漸緊密,漢文化及漢族移民逐漸進入西域,促進了西域對漢文化和中原王朝的文化認同。如高昌「(魏)孝明帝正光中,(麴)嘉遣使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燮以為博士」,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其長期漢化的結果顯著,「都城周回千八百四十步,於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有《毛詩》《論語》《孝經》,歷代子、史、集,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其刑法、風俗、婚姻、喪葬與華夏大同」。同樣,于闐也對中原王朝心嚮往之。《通典·邊防八·西戎四》記載,于闐「自漢孝武帝至今,中國詔令、書冊、符節,悉得傳以相付,敬而存焉」。《新唐書·西域傳》也記載:「(于闐)自漢武帝以來,中國詔書、符節,其王傳以相授。」這是漢武帝以來經略西域作用顯著的例證。這些「詔書、符節」,不但是中原王朝與于闐聯繫的真實記錄,而且體現了于闐對中原王朝的文化認同。這表明,漢以來中原王朝長期的西域經營,奠定西域的中原認同。這是唐順利在西域建立州縣、貫徹中央決策、實施各種制度的基礎。

唐太宗自述其治國理念,其中之一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種華夷一家的思想成為唐在西域開拓進取的理論基礎。正因為唐太宗視華夷如一,才能在距長安萬裡之遙、蕃族人口眾多的沙磧之地,建立唐朝州縣、實行唐朝制度。以德撫之,可以變夷為夏,這是唐代經略西域的理論基礎。也正因為唐代具有這種不限華夷的開放思想,唐治理下的西域才空前繁榮,真正成為唐之土宇、國之藩屏,達到了唐代傾全國之力艱苦卓絕經略西域的目的,唐代的絲綢之路也因之達到鼎盛。唐太宗華夷一家的思想,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交融、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發展更為密切的結果。漢以來絲綢之路的開闢發展,奠定了唐代絲綢之路興盛的基礎。唐代發揚光大漢以來西域經略成果,並以開放的胸襟、更加積極進取的力度和氣魄,使之達到頂峰,開拓了絲綢之路的新局面。這是唐代在「絲瓷之路」承上啟下地位中「承上」的一面。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唐代在「絲瓷之路」中「啟下」的地位,體現在促進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作用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貿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經三國至唐朝時期的發展,在宋元時代進入空前繁榮時期。安史之亂後,由於吐蕃佔據河隴地區,唐與西域聯繫逐漸斷絕,陸上絲綢之路衰落,至宋代依然萎靡不振。陸上絲綢之路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東移和經濟中心南移。

「秦中自古帝王都。」漢唐定都長安,政治中心在關隴地區。正如陳寅恪指出的:「李唐承襲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全國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強延及二百年之久。故當唐代中國極盛之時,已不能不於東北方面採維持現狀之消極政略,而竭全國之武力財力積極進取,以開拓西方邊境,統治中央亞細亞,藉保關隴之安全為國策也。」「關中本位政策」使唐重心在西北,保有西域,是唐之國策。對唐而言,西域是防護國家安全重中之重,為腹心、根本,因而唐勢必將西域納入版圖,開拓進取,將疆域推向更西,以確保唐的長治久安。漢雖沒有「關中本位政策」,但漢政治中心也在西北的關隴地區。為確保政治中心地區的安全,漢唐兩朝在軍事上、經濟上都積極開拓絲綢之路,保證絲路貿易暢通。

五代、宋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移至開封、杭州、南京、北京,西北地區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地位下降,從腹心之地變為周邊地區。由於多民族政權的建立,北宋以來,西北地區的開發並未構成國家戰略重點。因此,政治中心的改變,直接導致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

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唐中期以前,中國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南方,國家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朝以來,南方經濟有了長足進步,經過隋代和唐代前期百餘年的發展,江南經濟繁榮,超過北方,導致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經濟發展與海外貿易互為因果,唐以後海路交通的便捷、海外貿易的繁盛、新航道的開闢和航海技術的提高,都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而經濟重心南移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大量商品和市場,發展海外貿易成為國家經濟要務。因此,隨著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東移和經濟重心南移,海路成為溝通中西的主要交流通道,中西交通進入了揚帆遠航的新時代。

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的瓷器生產和貿易也進入繁榮發展期,已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推進了陶瓷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真正成為一條瓷器之路。這條瓷器之路從隋唐以前陸上絲綢之路的補充形式,演變為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其光芒蓋過了陸上絲綢之路。至此,「絲瓷之路」才發展完善。

相關焦點

  • 名氣大的_熟食店加盟_開拓財富之路
    名氣大的_熟食店加盟_開拓財富之路東海臭豆腐、奶味煮仔薯、紅燒豬耳朵、牛肉串……同樣都是滷味,不同的檔次,也有不同的口味和不同的味道,口味講究,味道鮮美,而各種不同口味的滷味,你要好好體驗一下。東海:在東海裡,你是鮮為人知的:大量家鄉原料,精湛的手藝,卻個個沒食慾。麻辣香鍋滷鴨由於烹製方法和滷製工藝不同所以價格不一樣。
  • 交通便利與開拓王權的取捨——古埃及都城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人類歷史無論就橫縱方向而言都可以輕鬆觀察到,都城變遷絕對不是某處特有產物,但古埃及都城變遷所映射出的有關歷史,不僅有利於探索其基本發展規律及其歷史特色,而且對觀察古埃及文明興衰變化有著極大的益處。影響都城變遷的因素古埃及都城變遷絕非古埃及歷史之孤立或偶然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表現。其一是取決於都城的地理區位之優勢與重要性,如底比斯、阿瓦裡斯或培爾拉美蘇、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賽斯、亞歷山大城等城市均憑藉便利的交通環境而成為古埃及一朝或數朝都城。
  • 滷小仙滷味小吃:四大優勢助你開拓財富之路
    原標題:滷小仙滷味小吃:四大優勢助你開拓財富之路滷小仙熟食是一個很有實力的美食品牌,它的美食健康美味,有著很強的市場優勢,在市場上十分的熱銷。滷小仙熟食實力品牌,擁有良好的口碑,讓您經營起來也更加省心。
  • 從古代地圖看 飛雲江流域的文化變遷
    作為浙江省第四大河,飛雲江在許多古代地圖上留下了記錄。從這些地圖上,可以管窺飛雲江流域的文化變遷。  《七省沿海全圖》最初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出版,其中與飛雲江相關的情況更為詳盡,記錄了沿海商貿往來的水上之路。  有學者認為,《七省沿海全圖》是以《海國聞見錄》為藍本繪製的,所以,可將它們放在一起來看當時的瑞安。  《海國聞見錄》上卷共八篇,其第一篇《天下沿海形勢錄》中講到了瑞安。  文章指出東海一帶海盜出沒。
  • 專訪:願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開拓創新之路——訪芬蘭諾基亞公司董事...
    新華社赫爾辛基4月12日電 專訪:願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開拓創新之路——訪芬蘭諾基亞公司董事長裡斯託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張璇  「我們決心努力工作,與中方合作夥伴共同尋找創新之道,實現共同目標。」芬蘭諾基亞公司董事長裡斯託·西拉斯馬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大航海時代OL》南蠻貿易之路
    《大航海時代OL》通過遊戲向玩家展示了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整個世界的歷史變遷。遊戲內容包羅萬象,如一本厚重的百科全書,讓你在遊戲之餘能夠在歷史、地理、人文等學科中自由穿梭。在遊戲中,玩家們通過航海之路的不斷開拓,促進大航海的經濟發展,而南蠻貿易的開拓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 盤點古代各個朝代女子的服飾變遷,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華夏五千年文明,從古至今的風俗文化,生活習慣,衣著服飾都在不斷的變遷。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盤點古代各個朝代女子的服飾變遷,沒有最美只有更美!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的建立。根據有關數據記載,在先秦時期就相繼建立了服制,並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變遷史,日本女子原來仿的這個朝代?
    溫庭筠的這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鮮明的描寫了古代女子精心化妝的過程。在中國古代,人們十分看重毛髮,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除非極特殊的情況,一般人是不會去剪自己的頭髮的。而女子對於頭髮更為看重,髮型以及髮飾對她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妝容。
  • 【論文分享】田成方 周立剛: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
    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 ——基於人骨穩定同位素分析的視角 田成方 周立剛 ◇ 基本信息 摘要:古代中國北方主糧經歷了從粟到小麥的歷史性變遷
  • 古代尊師重道風氣濃,學生開啟求學之路,行拜師禮還得準備六樣
    文/小解 標題:古代尊師重道風氣濃,學生開啟求學之路,行拜師禮還得準備六樣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開學季,轉眼間六月的畢業季早已成過去式,這一眨眼的功夫又迎來了新一批求學之子。
  • 深度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一個基本路徑:使職差遣制
    圖片來自網絡引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處於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中,不僅各個朝代之間有變化,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變化。促成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動力、路徑有很多,使職與差遣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種,尤其是在內輔制度、地方監察制度與行政區劃制度領域。在很多情況下,使職與差遣制度是對正常政治體系運行中經常出現的效率不高、互相推諉等弊病的一種糾正、匡救措施,也是應付意外事件的一種應急性體制調整與適應,因而具有積極意義。
  • 世界五大古道排行榜,「印加古道」排名第三「朝覲之路」排名第五
    這種珍貴的線性文化遺產,鐫刻著祖先文明發展的印記,承載著人類生活的艱辛,商賈的興衰,文化的底蘊,以及歷史的變遷。以下是五大古道排名: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 【專題精講】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中唐以後氣候的變遷,黃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黃河三門峽一帶漕運十分困難,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糧而居」,就食東都洛陽。關中已失去了容納國都城市的經濟基礎。國都城址向經濟文化發展更有前途的東部轉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元10-13世紀間,國都處於一種游離狀態。
  • 《海南開發之路》歷史文化叢書發布 全新記錄海南島開發歷程
    《海南開發之路》歷史文化叢書發布 高凱 攝中新網三亞11月16日電 (記者 高凱)以紀實文學方式全面記錄和謳歌世代海南人民探索、開拓、創新,一步步開發建設海南島歷史的《海南開發之路》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16日亮相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
  • 國博「阿拉伯之路」展:從六千年前的人形碑到麥加朝聖之路
    近年來,很少有考古發現能夠像「阿拉伯之路」展覽展示的文物一樣,顛覆人們對於一個地區古代歷史的認識。從100多萬年前的史前時期開始,早已有古人類繁衍於此。神秘的石刻銘文、紀念性的人形石碑以及製作精美的青銅塑像,堪稱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乳香、沒藥種植地和貿易區。
  •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茶館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聚集地、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茶館歷史變遷茶館的前身——茶攤,在晉代就已經出現。《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小商販們最早發現社會痛點,嗅到了商機,擺起路邊茶攤,為路人解渴之用。
  • 浙東「唐詩之路」的來龍去脈
    大詩人李白、杜甫也都曾經乘舟溯剡溪而上,飽覽了「山色四時碧,溪光十裡清」的美景,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千古絕唱,在浙東一帶形成了一條飄逸著翰墨清香的「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的概念由新昌縣一位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竺嶽兵先生首先提出。上世紀90年代初他撰寫的關於「唐詩之路」的論文一經刊發,立即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 張騫為何要開拓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又有哪些重要意義?
    河西走廊是中華大地的瑰寶,大陸之上的所以地形都在河西走廊中呈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看,河西走廊關乎各個朝代政治經略、文化交流、經濟往來的宏圖大夢,也是與外交流通向西亞、中亞的唯一道路,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開河西走廊就相當於完成了大半絲綢之路的開拓。
  • 古代戲曲藝人的稱謂:形形色色的名稱,隨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
    古代的戲曲藝人,並不像現在這樣被稱為「演員」或「戲曲表演藝術家」,他們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稱呼,這些稱謂又隨普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最早,人們稱藝人為「優」,這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了。當然,那時戲曲還沒有形成,但已經有類似於話劇、歌舞的一些簡單節目,這些節目主要是滑稽表演,包含著對話、歌唱、舞蹈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