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一個基本路徑:使職差遣制

2020-12-13 奧小捷讀歷史
圖片來自網絡

引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處於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中,不僅各個朝代之間有變化,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變化。促成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動力、路徑有很多,使職與差遣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種,尤其是在內輔制度、地方監察制度與行政區劃制度領域。

在很多情況下,使職與差遣制度是對正常政治體系運行中經常出現的效率不高、互相推諉等弊病的一種糾正、匡救措施,也是應付意外事件的一種應急性體制調整與適應,因而具有積極意義。但如果設計不當,它也容易造成對原有政治體系的衝擊,產生機構臃腫、重屋疊構、職責不清、互相牽制、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我們今天就來深度解析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一個基本路徑:使職差遣制。

圖片來自網絡

差遣使職制度

「差遣」在古代特指離開本來職官而從事其他崗位的工作。「使職」是「差遣」的 一種,特指帶有「使」之頭銜的差遣。「差遣」與「使職」與加官制度密不可分,加官是指在開始設置的正常官僚體制中所沒有的官職,屬於臨時頭銜,通常沒有定額,沒有品級,多數屬於差遣性質。在大部分的「差遣」中,其職責便以差遣所到官職的一種為主。

「其官人受授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治內外之事」。

說明了「使職」與「差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徵,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存在使職與差遣制度,到了宋代則普遍化。

圖片來自網絡

各朝代使職差遣的變遷

西漢開國後,中央施行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總百官。漢昭帝即位,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進行輔政,成為中朝首領。朝廷的重大決策中心由丞相移到中朝,這就出現了歷史上一個新型的政治制度,即內輔制度。以後各代政治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內輔機構的存在,其職責主要是統籌、協助皇帝決策。使職差遣官制度則基本貫穿於內輔制度、宰相制度變遷的整個過程。

兩漢時期的「使職差遣」制度內輔制度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建立,漢昭帝時期,為了限制丞相權力,由使職差遣制而產生的內輔制度開始成型。西漢內朝官成份複雜,一類是由本官直接成為內朝官,如尚書、大司馬、將軍等;另一類是經過特定的加官,經過差遣,加大司馬、領(平、視)尚書事、給事中、諸吏等。西漢大司馬是內輔領袖,又常兼領尚書事。

東漢尚書「出納王命,敷奏萬機,……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

到了東漢時期,光武帝、明帝猜忌三公,尚書臺成為中央最高輔助決策機關和日常行政管理機關,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等成為內輔官員。但事實上,與西漢相比,東漢錄尚書事多具有臨時性特徵,每次存在的時間都很短,且多不居尚書臺辦公,基本成為榮譽性虛銜。

圖片來自網絡

三國、隋唐時期的「使職差遣」制度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時期,國家行政機構出現了三省制。中書、門下兩省是負責決策的內輔機構;尚書省既是內輔又秉鈞執政,公卿幾近徒具形式。這一時期的內輔者,既有通過使職差遣而出現的領尚書事者,也有將軍以及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官員而徑為內輔者。

隋朝三省長官包括門下省侍中、中書省納言與尚書省尚書令、僕射,都稱為宰相。通過使職差遣制度,一些官員加「參掌機密」、「參預朝政」、「參掌朝政」、「委以機務」等頭銜也具備內輔職能,成為加銜宰相。

在唐代,侍中、中書令始終是宰相、內輔,尚書令基本不設,尚書僕射是尚書省長官。貞觀十七年以前,僕射即使不加「知政事」之類頭銜也是內輔、宰相;之後到開元十四年,大多數的僕射通過使職差遣加「 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多種頭銜而成為宰相。

「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徵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又以為天子私人。凡充其職者無定員,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與選」。

可見,唐朝還通過差遣讓一些官員加翰林學士之銜,成為內輔。

宋、元時期的「使職差遣」制度宋朝是二府制,在很長的時間內,中書門下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是宰相,簡稱「同平章事」。副宰相是參知政事,簡稱「參政」,與樞密院正副長官合稱為「執政」,「執政」又與宰相合稱「宰執」。宋代的「同平章事制度」也是沿襲唐代通過差遣加銜而產生宰相的傳統,也屬於差遣官。

元朝長期實行一省制,中書省是既有內輔色彩、又秉鈞執政的中樞機關。《元史·宰相年表》中所列的官職,包括中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不過,元朝的上述官員都有了各自的品級、員額,不再是差遣官。

圖片來自網絡

明、清時期的「使職差遣」制度明成祖即位後,特簡翰林「講、讀、編、檢等官參預機務。簡用無定員,謂之內閣」。

明初中央官制基本沿襲元朝,設中書省與六部等;不久即廢掉中書省,政務遂由皇帝親攬、六部分理。由這些翰林官員通過加殿閣大學士之銜成為內輔,這也是差遣官。閣臣的「初官多為翰林」,但入閣時多為卿貳,並基本都是加上「參與機務」這樣的特定表述後才有資格參謀大政。

清朝重要的中央機構包括內閣、部院等。內閣成為正一品正式衙門,尊於部院,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不再屬於由使職差遣制度而產生。清初內輔機構是南書房,是康熙帝的機要秘書處。入值者稱入值南書房、入侍內廷,「同議機密」,不計本來的官職、官品,皆稱「南書房翰林」、「 南書房行走」、「南齋侍從」,也屬於內輔制度中常見的差遣官。

雍正以後,軍機處為「行政總匯」、「隱然政府」,即全國的行政中樞與隱形的大政決策中心,具備統籌、內輔職責,而內閣僅輔佐決策次要政務。軍機處無衙署,僅有值房,無專官、無編制、無品級,軍機大臣屬於臨時差遣,由大學士、尚書、侍郎、督撫、京堂等奉特旨應召入值。與明閣臣相比,清軍機大臣兼管部院事務的情況大大增多。

圖片來自網絡

使職差使制與內輔體制

使職差遣通常會逐步走向職官化,由此又會有新一輪的使職差遣出現。使職差遣制度在很多情況下是對政治體系、官僚體系運行中經常出現的效率不高、互相推諉等弊病的一種糾正、匡救措施,也是應付意外事件的一種應急性體制調整與適應。

以歷代內輔體制為例。內輔機構具有加官、差遣與團隊型組織特徵。一個朝代開國後,功臣多居高位,有志向、有才幹而非功臣或其後代的賢士如何順暢而迅速地施展才幹,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另外,品秩、官位高的官員未必是皇帝最信任者,也未必是最具輔佐能力者。外朝官僚體系遵循的多是資歷原則,皇帝對於外朝官員不便更換頻繁。而內輔團隊多為差遣型,無定額與編制,皇帝可靈活地從官僚體系中抽調一些他認為合適的精英組成內輔團隊,動態化地打造精英團隊,實現管理的扁平化,提高決策與管理水平。

內輔機構又多有統籌性的職能特徵。部門分割、協調配合機制不暢、遇事推諉、效率低下、是古今管理中的通常現象。管理的慣性需要一個統籌協調機構的存在,具備高於各職責部門之上的綜合協調、統籌乃至管理職能。在克服上述弊端方面,通過差遣制度而完善的內輔機構多有可圈可點之處。而使職差遣制度對古代內輔制度、宰相制度實在是功不可沒。

圖片來自網絡

使職差遣與其他政治制度

由地方監察制度變化帶來行政區劃制度的變遷與調適,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使職差遣又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行政區域劃分兩漢以前,行政區劃是郡縣二級制,然後到了兩漢後期和魏晉南北朝初期,地方行政區劃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兩漢時期刺史與司隸校尉具有明顯的使職特徵,刺史號稱「使君」。刺史每年八月起巡察部內郡國,年底回中央報告,起初只有監察權,沒有處置權;辦公上基本沒有固定處所,到了東漢才有,而且權力更加廣泛。

都督州軍事制度魏晉南北朝的都督州軍事制度也是源於使職差遣制度。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為西域的最高長官,也屬於使職差遣。西漢常以諸大夫、郎吏、謁者、博士等充任使者,出行郡國、外域。

董卓之亂後,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有以將軍都督某州或兼督數州的稱號。曹丕即魏王位,將沿邊諸州分為五個都督區,吳、蜀也各在其邊境建立都督區。這樣,都督區(鎮)就逐漸成為在州之上的類似一級行政區劃的設置,都督成為該區域的軍政長官。

晉惠帝後,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都督在很長時間內屬於加官、差遣性質,直到北魏才成為職官。在北魏太和年間頒布的第一次「職令」中,才明確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品秩是正一品下,都督若干州諸軍事者也有了相應的品秩。

圖片來自網絡

巡察使唐武德元年罷郡置州,地方行政區劃由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變回州(府)縣兩級制。唐貞觀時,遣使以六條巡察天下,黜陟官吏,名為巡察使。武后時,多以左右御史臺官充之。神龍初年分天下為十道,每道設巡察使二人,以左右臺五品以上官二十人分為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開元年間分為隴右道、河北道、河南道、山南東道等一共十五個道。

此後又設按察使、採訪處置使,有戍卒之處則稱為節度使。至德年間又分天下為40餘道,改採訪處置使為觀察使,每道皆置觀察使,雄藩重鎮則帶節度使之銜,不帶節度使者則帶都團練使或都防禦使。採訪處置使或觀察使一般以所治州的刺史或所治府的府尹、長史為本官。

玄宗時期,北方逐漸形成平盧、範陽、河東、朔方等8 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 10 鎮。

「安史之亂」爆發時,安祿山既任平盧、範陽、河東 3 鎮節度使,又兼任河北採訪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將軍。道(藩鎮、節鎮)逐漸由監察而兼管軍事、行政、司法等,所統州縣的長吏實際聽命於節鎮,所謂「 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

但上述諸使始終是使職差遣。

圖片來自網絡

路制宋朝出現了路制,通過使職差遣,路制官職也得到不斷地完善補充。宋朝的地方基本上是兩級制,即州(府、軍、監)縣制。宋代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出任,兼有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這兩類的職務、品級,這是一大特色,也是宋代差遣制度的重要內容。因此,宋代地方官多稱「知某某事」,高級官吏出任則稱「 判某某事」,知州多稱「權知某某軍州事」,因為他們例兼廂軍正印職。

宋太宗時開始把全國共分為15路,後析為18路,後又析為20路。開始時一路只設置1個轉運司即「漕司」,專司徵收和運輸轄區的稅賦。後來,「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皆委於轉運使」。後又加設提點刑獄公事司即「憲司」,掌管刑獄訴訟和吏治;以及加設提舉常平司即「倉司」,管理通貨、倉儲、水利等。於是一路同時存在上述3個平級的管理機構,統稱「監司」。同時還有統管一路軍事的安撫司即「帥司」,安撫使例兼禁軍軍區的馬步軍都總管等軍職,又例兼駐地州(府)的知州(府)。一路軍、政、財、監四權分散,四司互不統屬,互為監察。

圖片來自網絡

一省三司制明、清省制、道制、總督與巡撫制的變遷完善中,使職與差遣也是一條基本路徑。明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全國除南、北直隸外,分為十三布政司,號稱十三省。三司為一省之常設機構:布政使為行政長官,左右各一人;按察使司設按察使一人;都指揮使是軍事長官。三司互不統屬,互相監督,類似於宋代的路。因此,嚴格說來,明代的省也不算一級正式的行政區劃。

由於一省三司事務繁劇、轄區廣大,遂由布政使、按察使的分司管理部分專務或一至數府州事務,即形成了「道」,逐漸成為府州之上的類似一級行政區劃的設置。道分為布政分司道、按察分司道。一些府的同知、通判被派駐至府城以外的縣城或鄉鎮,管理一定區域的某項事務。到了清代,一些同知、通判的轄區逐漸向行政區劃演化,稱為「撫民廳」、「理事廳」,一些直隸廳開始領縣。可見,道與廳機構都帶有差遣的性質。

清代也通過使職差遣來變更地方監察制度、行政區劃制度,許多方面與明代相似。不過清代的督撫、道員都有了自己的品級,總督、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在總督巡撫制與省制的統一方面, 清代比明代更加完備。但嚴格說來,清朝的省仍不算是一級正式的行政區劃,如對其稱謂依然是「等處」而非「省」,總督、巡撫的使職差遣的性質依然很明顯。

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

使職差遣制度可謂貫穿於歷代,除上述以外,還有一些沒有細述,如明朝以都督府、指揮使司官員充任總兵官的制度,歷代遇到較大規模戰事時以朝廷重臣出任臨時指揮官乃至欽差大臣的制度等。使職差遣制度的普遍存在,充分說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必然性。它對當代管理如各類決策議事協調機構、領導小組、工作組等也有深刻影響。深化對這一制度的研究,對完善政治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制度與人情: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一部政治史和一個洋蔥頭
    制度是定死的,人情可以活用,一硬一軟,若同時施為就會使政治這潭水深不可測。本書以制度和人情為切入點來講中國古代政治。其實,兩點又可以合成一點——皇權至上。皇帝並不具體指某個人,而是指一個機關。本書共十二講,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主要制度做了一次梳理。前三講從宏觀角度闡釋一些規則概念,接下三講講中央政治制度,相較同類書籍亦無甚特別,全書精彩之處在於後半本,特別是第七講「天下衙門:地方變遷和州縣官制」,細緻地講解了「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和「地方官制度」,還有「基層官府與社會」——影響基礎社會的三股潛在力量:鄉紳、宗族、宗教。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第一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課程標準與考綱解讀  【課程標準】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延伸閱讀丨中國古代糧倉變遷
    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中國古代,糧食問題在歷朝歷代都是國家頭等大事。在古代,農業生產主要「看天吃飯」,為了防止因天災導致的饑荒,國家逐漸建立起糧食倉儲制度。據史料記載,大規模建倉儲糧始於漢代初期。秦朝滅亡以後,漢王朝為了鞏固和發展封建制度,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加之鐵製農具的大量使用,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
  • 中國古代土司制度淺析
    土司政治文化是中國民族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成臻銘所著《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是從土司區域內部情形研究我國土司制度的。通觀全書,有四點新意:第一,理論上有新意:該書系統總結了前人土司制度研究理論,提出要從「三個層面」、「四個視角」觀察土司,並且提出了鑑別土司的二十八字理論和土司類型理論。第二,內容上有新意:提出土司研究應該從土司區域的變動與土司城的變遷進行研究。第三,資料使用上有新意:該書除使用大量官方文獻外,還使用了民間文獻。這是以前沒有做的。 第四:方法上有新意。
  • 任人評說的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進入20世紀,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受到越來越多的注意,邦納、瓊斯、芬利、漢森、奧伯和羅賓遜等都從不同側面對雅典和雅典之外的民主政治做了深入探討,顯示了社會和學界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持久不衰的熱情。自世界史學科在中國建立,中國社會和學術界就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 三省六部製作為一種古代官制,它給中國古代政治帶來了什麼
    君權與相權的分配問題是中國古代政治無法避開的問題,這對矛盾貫穿中國古代歷史的始終。對於這個問題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但都遵循一個規則:君權一定要大於相權。縱觀中國古代史,君權大於相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 弘書架:《走出王權主義藩籬》 宦官、寵臣與古代制度
    」,「劉門弟子各有專攻,各有自己的學術風格,但是都認同王權主義學派的基本理論立場,有共同的問題意識和學術取向,互相支持,相依互補,以導師劉澤華教授為中心,形成為當今中國學術界實力相當雄厚的一個學術群體,而且隊伍和影響都在不斷擴大。
  • 人民政協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定型的歷史邏輯與現實路徑
    作為一項源於本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人民政協既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既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形式,又是專門協商機構;既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協制度涉及政協組織運行的基本準則和自身建設的規範體系等方面,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由政協性質定位決定的。
  •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致力於從哲學層面把握社會政治問題,是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部門哲學。馬克思主義作為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本原理,發掘我國傳統政治治理思想的哲學精華,吸收借鑑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有益成果。
  • 何為制度
    「活」的制度史聚焦政治社會中實際發揮作用的制度,提出應從過程、關係、行為視角關注制度運作的路徑和流程;制度史觀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於挖掘政治體制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巨大意義,以及中國歷史發展的延續性;日常統治研究矚目作為國家統治基調的日常活動,強調從文化人類學視角進入觀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視的制度現象。
  •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知識積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很多考生在行測備考中總被包羅萬象的常識所困擾,為了幫助大家學習和積累常識,做到聚沙成塔,接下來中公教育將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
  • 梁言順:中國夢的思想資源、制度保障和路徑選擇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際有機結合的產物,是當代中國的主導性話語族群。,這就能夠大大豐富和集納更多的思想資源,在融合的基礎上豐富和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成了中國夢的主導性制度保障,但實現中國夢所要求的體制機制創新,又使得我們能夠構築和建立更多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從而進一步在制度層面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成了中國夢的主導性路徑選擇,但面向未來實現中國夢的宏偉願景,又使得我們能夠在道路探索上保持開放性和包容性
  • 周林生:經濟特區與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之際,我們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梳理深圳經濟特區與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建立經濟特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究竟做對了什麼?
  • 湘江理論|深度|將制度理論研究做實做深做透
    如何堅持和鞏固、完善和發展、遵守和執行制度,如何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制度理論研究面臨的重大課題。  把握制度理論研究的歷史機遇  研究中國的制度理論,需要從中國制度發展的歷史邏輯出發。中國古代產生了豐富的關於國家制度和治理的思想。
  • 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中國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範式開啟經濟起飛的基本邏輯是:第一,創造經濟起飛的重要前提:制度條件;第二,開放創造市場制度運行的基本條件:市場企業;第三,經濟特區功能與使命具有時代演進性。一、創造經濟起飛的重要前提:制度條件庫茲涅茨將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定義為生產經濟產品的能力獲得長期提升和制度、思想意識的調整。庫茲涅茨定義有三層含義: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技術作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形成、具備制度(包括政治與法律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等)和思想意識條件。
  • 【專題精講】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 中國古代政府績效考核的啟示
    在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實踐與理論成果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政府績效管理方面的歷史經驗,建立基於中國自身現實需要、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績效管理制度。  縱觀中國古代政府績效管理體系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歷史鏡鑑:察吏是治國之本
    察吏是治國之本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歷史鏡鑑  巡視制度是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君主都採用的一種監督行政官員的監察形式  張晉藩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並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進行了全面部署
  • 顏色: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史——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通
    前者強調量化的歷史研究,後者強調製度在經濟史當中獨特的作用,通過研究制度來研究經濟的變遷。他們因為這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目前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僅有的兩位經濟史學家。而現在,經濟史一個特別引人關注的問題,就是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富有,有些國家貧窮。為什麼要關注經濟史?過去,中國沒有專門的經濟史,歷史主要是研究帝王將相、政治制度、政治人物等,一些主要的歷史著作裡也有對經濟交易的記述,比如《史記》《貨殖列傳》《食貨志》等。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相信一提起聚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大家同時圍坐在一張桌子前共同用餐。這種用餐方法其實就是「合餐制」。而在我國古代由於人們特別注重用餐禮儀,所以根本不會出現一幫人同時聚集在一張桌上吃飯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