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2020-12-14 圳論

文 | 袁易明 袁竑源

提要:中國經濟特區的改革過程是在市場制度信息、知識與原有計劃體制的衝突、矛盾之間發生的。原有制度和規則對新制度高度不相容是改革過程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自上而下的力量將市場制度信息內部化為新的經濟制度,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就在深圳未來如何發展的關鍵時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出臺,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那麼,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走過一條怎樣的成功之路,未來的路又該如何走,這也許是包括專家學者在內所有關心特區發展的人們所關切的問題。

經濟特區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制度轉變過程中的制度試驗區域,其根本的獨特性在於發展過程中擁有領先於內地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的佔先優勢,其存在的依據在於制度轉換能夠產生制度替代效應,這是深圳等經濟特區獲得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特區的制度性。40年前的中國發展面臨的情形複雜,資本不足、市場制約和經濟制度落後是三個經濟起飛的阻礙因素。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對解決資本和市場問題產生強大的掣肘作用,成為克服資本、市場問題的制度障礙。因此中國需要首先打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藩籬。

經濟特區通過開放策略同時解決了資本要素和有效經濟制度供給不足兩個問題,從長期落後的困境中走了出來。中國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範式開啟經濟起飛的基本邏輯是:第一,創造經濟起飛的重要前提:制度條件;第二,開放創造市場制度運行的基本條件:市場企業;第三,經濟特區功能與使命具有時代演進性。

一、創造經濟起飛的重要前提:制度條件

庫茲涅茨將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定義為生產經濟產品的能力獲得長期提升和制度、思想意識的調整。庫茲涅茨定義有三層含義: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技術作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形成、具備制度(包括政治與法律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等)和思想意識條件。中國的起飛內涵不完全如此,根本內容在於制度變革和經濟規模的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的改變不僅僅是指改革計劃經濟制度下的不合理部分,更是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即市場制度的建立。

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普遍計劃體制背景下的深圳等經濟特區向外開放,成為對外開放「窗口」。信息的內外交流是先於物質流動的。這裡的信息包括兩種信息:關於改革的信息流向海外、首先是香港和澳門地區,向外流動的改革訊息,使海外資本、特別是華人資本具有了想像空間,在觀望、吸收、加工、風險評估後,收益預期日漸形成,成為後來資本進入經濟特區的巨大推力。

從境外尤其是香港、澳門地區同時也有重要的信息流向經濟特區,這就是市場知識、市場理念、財富水平與財富分配,等等。「經濟特區的作用就在於在率先開放過程中,率先獲得了較為完全的制度信息。」新鮮制度信息(與原來的截然不同)和有效性(香港和澳門如此繁榮),使這些信息逐漸成為了關鍵發展動力。

海外關於經濟制度信息的高強度進入,創造了經濟特區經濟起飛的「庫茲涅茨條件」。

由於觀念、知識並不是制度,它至多是制度的必要條件,來自海外的市場制度信息經過另外一個重要而艱難的過程即改革演變成具有市場性質的「遊戲規則」。顯然,經濟特區市場制度的創建過程是一個海外市場制度信息、知識、理論的「內部化過程」,這即改革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新古典主義發展經濟學家提出的「刺激——反應機制」的建立過程。通過建立個人作為決策者的刺激——反應機制,在利益的驅使和成本約束下,人們在不同的選擇間進行抉擇以獲最大福利,逐步地形成市場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

中國經濟特區的改革過程是在市場制度信息、知識與原有計劃體制的衝突、矛盾之間發生的。原有制度和規則對新制度高度不相容是改革過程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自上而下的力量將市場制度信息內部化為新的經濟制度,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前海從一片灘涂到如今高樓林立,形成了從零起步「畫最美最好圖畫」的新城建設「前海模式」。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二、開放創造市場制度運行的基本條件:市場企業

市場制度具有財富效率的本質原因是市場制度的競爭屬性,所以競爭才是經濟發展能力的根本原由。而自由企業是競爭的主體因素。這包括兩重含義:企業必須是自主的且有足夠多的企業數量。企業性質即公有與私有是計劃與計劃經濟的重要差別,大比例的計劃企業會「擠出」競爭機制,缺乏財富效率。另一種情形是,因為壟斷或者因為資源稟賦條件嚴重不足引起企業數量不足時,市場制度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經濟發展水平同樣低下,這是出現在世界上一些國家,雖然是市場體制但其經濟發展依然落後的原因。

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範式解決了市場企業的問題,比如,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第一年間,營業的外商協議投資數量增長91%,協議投資金額年度增長218%,而實際利用的外商投資額度則增長了242%。企業數量大量增加,由517家增加到16136家。另外,在全部16136企業中,大型企業僅71個,99%的企業數為中小規模,其競爭性可見一斑。不同性質企業開始大量出現,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者群體,競爭機制由此建立。

對於以制度試驗為重要使命的經濟特區而言,企業性質與企業數量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也是經濟制度試驗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檢驗尺度。開放路徑帶來的市場主體變化,是經濟特區成為中國經濟制度現代化中的先行者的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與世界上的經濟特區形成區別,經濟特區現象在中國不斷表現出其動態演化特徵。這個動態演化特徵可以表述為:中國經濟特區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演化過程是由制度試驗導向到區域發展導向再到發展問題導向;在期望功能的設定上由全局性——戰略區域性——特定局部性變化;從本質內涵上則由制度試驗——綜合實踐——路徑探索。但總體看中國經濟特區的歷史實踐是圍繞目標體制、發展路徑、制度變遷方式尋找答案。

(2019年2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深圳七分鐘」精彩綻放。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三、經濟特區功能與使命具有時代演進性

中國經濟特區的演進性在於:其一,從制度型特區到路徑型特區。中國經濟特區現象由不同時期的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新區、自由貿易區等共同構成,根據設立的邏輯依據、功能與內涵,中國經濟特區經歷了快速的演化過程,出現了三代經濟特區:

以深圳為代表的第一代經濟特區:在80年代同時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在空間特徵上具有共同性,即幾乎每一個經濟特區都有明確的合作針對性:香港旁邊的深圳、毗鄰澳門的珠海、臺灣對岸的廈門,只有汕頭在地理空間上的針對性廣闊而模糊,汕頭的合作對象是具有廣大潮汕移民的海外地區。

不難看出,第一代經濟特區具有嚴格一致的地理區位選擇邏輯,這樣的地位空間位置選擇的精準,是第一代經濟特區的發展得以順利展開,並創造出歷史奇蹟的重要關鍵性條件,是特區創立決策者智慧的體現。

經濟特區的空間區域選擇思路一致性是第一代經濟特區的重要特徵,而非本質特徵。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具有相似或相同理念的決策者們在充分認知中國社會的問題與矛盾,尤其是對引起問題與矛盾的根本原因有了清楚把握後,改革舊體制建立新的經濟制度成為中國發展的大戰略抉擇,怎樣開展體制變革即走什麼樣的制度變革路徑是下一個關鍵的改革技術問題。決策者遵從中國文化,選擇了試驗——推廣——創新的改革路徑,這是一條穩妥的道路即著名的「漸進式改革」。第一代經濟特區就是這一條路徑上的具體戰略安排,特區「特事特辦、新事新辦、立場不變、方法全新」是國家最對發展特區的要求也是總體思路,其中「特」和「新」即是制度探索的形象而生動表述。顯然,第一代經濟特區的首要任務與使命是制度試驗,體制機制探索,而不是所在的局部區域的發展。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這個中國制度大試驗的四個樣本。今天經濟特區外延已經發展為包括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區、先行示範區等形式,均在力圖為全國發展改革提供經驗和示範的歷史使命,因此,其首要任務是基於自身發展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具有普遍適用性或借鑑意義的一般性體制機制和發展方法,旨在新發展時代發揮經濟特區在全國發展中的更高價值。

其二,由全局性——戰略區域性——特定局部性變化。在期望功能的設定上由全局性——戰略區域性——特定局部性變化。第一代經濟特區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全局性。這裡的全局性是指第一代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是為整個中國的經濟制度建設服務的,即具有空間上的全局性,除此外,其試驗的內容不僅僅是某一個單一領域,具有綜合性與複雜性。「特區是中國的特區」不是某一省的行為,是中央行為。顯然,率先性決定了第一代經濟特區的全局性。

(2018年,「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開展。資料圖片)

以浦東開發開放新區為代表的第二代經濟特區,包括天津濱海開發開放區,二者具有相似的特徵,在新區設立的邏輯依據、基本功能、空間選擇策略上與第一代經濟特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

九十年代後設立的第二代特區,在發展階段上,具有第一代特區不同的背景,最大的不同在於在計劃與市場制度間的取向已成共識,爭議不再,更重要的還在於,經過10多年的制度試驗探索,第一代特區開始向外輸出經驗,擔當市場體制的供給者角色,雖然經濟制度的基本框架剛開始建立,市場制度探索仍然十分必要,但制度試驗顯然不是第二代特區的首要使命,至少不是唯一的使命,區域發展在第二代特區的功能、任務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份量,通過發展培育舉足輕重的全國戰略增長極數,又通過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帶動區域發展,形成新的空間發展結構是第二代特區的本質要意。容易看出,建設全國性戰略增長區域是創立第二代特區的基本依據,其地理區位的選擇邏輯依然是一致的,上海浦東是這樣,天津濱海也如此。相同的創建邏輯和一致性的地理區域選擇依據使第二代經濟特區與第一代之間出現了由制度功能到發展功能的演變。

以喀什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國經濟特區,建立於2000年以後,包括喀什、舟山等特殊經濟區和較早前建立的武漢、長沙—株洲—湘潭兩型發展試驗區、以及成渝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第三代經濟特區的地位區位選擇與前兩代相比,呈多樣性特徵,已經不再按照嚴格一致的選擇依據,無論最西端的喀什特區與東部的舟山特區之間,還是武漢、成渝、長沙之間,其地位區位的特徵大相逕庭,與深圳等第一代特區比較,顯然已不再具有合作對象的明確指向性。問題導向是第三代經濟特區建立的一致原因。比如,以城鄉協同發展為主題的成渝、以資源環境協同發展為題的武漢、長—株—潭,以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協同發展為主題的新疆喀什特殊經濟區。

第三代經濟特區建立與發展的原由是,對於具體問題設立的經濟特區,根本任務是尋找具體問題的答案,比如資源環境問題,比如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等等,包括具有全局性意義的特定問題的路徑和具有區域局部意義的特定問題的解決路徑。

不難看出,針對性與特定性是第三代經濟特區的一致特徵,喀什特殊經濟區就是針對性和特定性的典型代表,通過特殊的制度安排,以推進喀什這樣一個具有特定文化、特定地理區域經濟的起飛與發展,發揮在全新疆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實現長治久安。

以上分析得出,雖然經濟特區現象在中國僅有40年歷史,但已經出現了階段明顯的發展演化過程,在空間區域選擇上,由制度試驗導向到區域發展導向再到發展問題導向;在期望功能的設定上產生了由全局性——戰略區域性——特定局部性變化;從本質內涵上,則由制度試驗——綜合實踐——路徑探索。中國經濟特區現象出現了一個動態的演化過程,雖然40年前創立的深圳、珠海等第一代經濟特區仍然存在,並仍然在諸多領域發揮著第一代特區的特質,即制度與若干實踐上繼續地被賦予改革先鋒的使命,但是新興的第三代經濟特區與它們的前輩之間,已經發生了「與時俱進」的變遷。如果不認識到特區現象的動態演變,忽略新興特區的時代特徵,那麼極可能會出現特區發展策略的失當。(袁易明:深圳大學中國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袁竑源:深圳大學中國特區研究中心博士生)

相關焦點

  • 周林生:經濟特區與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之際,我們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梳理深圳經濟特區與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建立經濟特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究竟做對了什麼?
  • 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新華社深圳10月13日電題: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新華社記者王建華、周強、王豐40年前,中國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它們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了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發展奇蹟的嬗變。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健康發展蹚出了新路,也為世界後發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發展方案。
  • 書寫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新篇章
    看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  深圳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實踐,創造了偉大奇蹟,積累了寶貴經驗,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規律的認識。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十條寶貴經驗,受訪學者紛紛表示贊同。  深圳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處理了發展與制度創新之間的關係。
  • 從經濟特區到自貿港 海南島熱浪奔騰再出發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盤和林認為,要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上下功夫,以高度自由、高度便利、高度法治為主要目標創新經濟治理,著力破除行政區劃壁壘和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弊端,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推進改革開放,為海南經濟特區發展不斷注入強勁的新活力。  設立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大創舉。
  • 號稱「西部深圳」中國第六大經濟特區、中國內陸第一個經濟特區
    一提到經濟特區大部分都知道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百廢待興,深圳作為最早提出來的特區,四十年間經濟確定了巨大飛躍,從一個只有幾百人落後的小漁村一躍而成為擁有千萬人口特大城市,深圳經濟僅次於上海、北京位居全國第三,深圳人均GDP排名全國第一。
  • 中國五大經濟特區經濟實力對比
    中國五大經濟特區經濟實力對比!二、2019年人均GDP深圳市,200350元廈門市,139743元海南省,56507元珠海市,170099元汕頭市,47597元這是中國改革開放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近40年過去了,深圳市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人均上毫無疑問都位居第一。
  • 柬埔寨的中國拓荒者
    這裡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這個東南亞國家比照中國此前走過的道路,建立起特區以期實現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8年前,中國江蘇企業紅豆集團在此落地生根,從荒草灌木中蹚出一片園區,成為西哈努克港名副其實的「大東家」,也為這個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帶來了商機。當然,這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
  • 「2020世界經濟特區(深圳)論壇」在深大召開
    「2020世界經濟特區(深圳)論壇」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聚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探討新時代、新格局背景下,高起點改革的演進邏輯,高層次改革的制度約束與制度創新,高目標改革的理論基礎與實施路徑。在為期一天的交流中,與會代表圍繞著「綜合改革試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議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討,取得豐碩成果。
  • 理論周刊|經濟特區成功經驗及啟示意義
    - 經濟特區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 -如果說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擔當與使命,那麼創建經濟特區則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為實踐這一偉大探尋的偉大創造。從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歷史進程和中國道路形成的角度來看,給予經濟特區多麼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 中國最悠閒的經濟特區,經濟不高,但適合居住,現在成了旅遊勝地
    現在的深圳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居民整天處於相對高壓的狀態,迫於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不得不步行,聽到這些別驚訝,這在大城市是很普遍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有壓力,除深圳外,中國還根據各地區的發展情況,設立了一批經濟特區,不是每個經濟特區都能像深圳那麼強大,一些經濟實力可能更糟,我們只能依靠其他國家來取勝,就像這個經濟特區一樣
  • 世界經濟特區(深圳)論壇召開,關注先行示範區建設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深圳已經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深圳作為創辦最早、影響力最大、建設最高的經濟特區,我們更要提著精氣神、展現新作為、率先涉入深水區、步入無人區,不斷探索經驗,以局部地區帶動全國層面前進,始終站在全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 「40歲」的深圳經濟特區,這些年的大事記丨時間線
    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發揚敢闖敢試、開拓創新的精神,率先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上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發展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深圳經濟特區40年之大事記
  • 走過40年,經濟特區如何「特」?
    40年裡,經濟特區發揮「特」性,壯大「特」質,用「闖」和「創」字書寫發展奇蹟。  40年來,經濟特區從一到多,由弱到強,成為中國經濟王冠上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  在首個經濟特區40歲生日之際,驀然回首,「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從試驗田到先行示範區——新時代如何理解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
    &nbsp&nbsp&nbsp&nbsp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這是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新使命,也是對深圳提出的更高要求。
  • 我國「最悠閒」的經濟特區,經濟不高卻適合旅遊
    現在,在深圳,快速的經濟發展帶來的絕對是快節奏的生活,當地居民整天處於高壓狀態,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迫使他們離開,聽到它不要驚訝,在大城市是很常見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有壓力,除了深圳,中國還根據各地區的發展情況設立了幾個經濟特區,不是每個經濟特區都能像深圳一樣強大,有的經濟實力可能差很多,有的只能贏,就像這個經濟特區一樣,當地居民生活輕鬆,沒有深圳的快節奏,所以這個城市被稱為中國最悠閒的經濟特區
  • 珠海再出發 經濟特區如何「特」下去
    在知名經濟特區問題研究專家、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看來,當國門打開的時候,這一切作為巨大的「鄰裡效應」和「擴散效應」,不僅迅速為深圳注入市場經濟的活力,更使深圳迅速融入國際貿易體系,成為中國最初與世界互動的橋梁。
  • 中國最西的邊陲小鎮,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如今成為經濟特區
    說到經濟特區,很多人都會想到深圳、珠海、汕頭、海南等沿海地區,但很多讀者卻不知道,我國西北也有經濟特區,經濟特區面臨的是開放的經濟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經濟特區都在沿海城市,它位於我國大西北新疆,坐貿易城的榮譽,位於三國邊境,還有美麗的異國風情風景,它是新疆的喀什。
  • 中國「新興」經濟特區:大小相當81個深圳,有望成為國際大都市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收益最大的城市,非深圳莫屬,短短四十餘年,深圳就從一個貧窮落後不起眼的小漁村,變成了現在炙手可熱的國內一線城市,經濟特區深圳的名號在國內絕對是響噹噹的存在。但是如今,風水輪流轉,中國又一新興經濟特區橫空出世,面積足足有81個深圳那麼大,深圳的風頭可是被搶去了不少。
  • 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在中國蘇州、揚州舉辦專場推介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5日訊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蔓延,使前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現場考察的投資商大幅減少,對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的招商引資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 「2018世界經濟特區(深圳)發展論壇」舉行
    陳文 攝中新網深圳6月16日電 (記者 陳文)6月16日,由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前海創新研究院、中國建設報主辦的「2018世界經濟特區(深圳)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主題為「改革開放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