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周刊|經濟特區成功經驗及啟示意義

2020-12-14 廣州日報

經濟特區成功經驗及其啟示意義

□ 陶一桃

蛇口開山炮的巨響仿佛還在耳畔迴響,鄧小平同志「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振聾發聵的判斷還在心中蕩漾,中國經濟特區已走過了40個艱辛曲折然而充滿奇蹟與輝煌的歷程。作為中國最典型、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成長的歷史,不只是一座城市的發展歲月,同時還是一個轉型國家社會制度變遷與發展道路的探索軌跡,以及一個民族尋求富裕的奮鬥歷程。

- 經濟特區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 -

如果說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擔當與使命,那麼創建經濟特區則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為實踐這一偉大探尋的偉大創造。從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歷史進程和中國道路形成的角度來看,給予經濟特區多麼高的評價都不為過。因為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經濟特區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特殊政策的產物,更不是一項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和中國道路的邏輯起點,它本身就構成了中國道路的重要內涵。甚至可以說,沒有經濟特區的創建,就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沒有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就沒有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沒有經濟特區實踐,就無所謂中國道路的探索;沒有經濟特區示範與引領,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積累;沒有經濟特區的拓展與創新,就沒有實現中國夢的堅實的制度與物質力量。

所以,對中國社會而言,經濟特區不是一座城市,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實施特殊政策的地方,而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經濟特區作為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同時開啟了中國社會制度變遷路徑的探索徵程。經濟特區作為一種強制性制度安排,打破了傳統體制下的一般均衡狀態,使非均衡發展成為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最佳路徑選擇。以深圳為代表的典型經濟特區的輝煌成就,使傳統區域經濟學理論中的「回流效應」「擴散效應」「涓滴效應」都以「中國式」的作用機制「非經典」地展現出來,並詮釋著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獨特路徑。從典型經驗特區到廣義經濟特區,再到經濟特區拓展形式的自貿區、大灣區的建立與形成,是「梯度發展」與「反梯度發展」有機結合的結果,更是制度變遷的收穫。這一制度變遷的軌跡既反映了經濟特區與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又構成了其中的理論機理。

- 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主要經驗 -

作為中國最典型、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不僅以其自身的成長、發展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道路的正確性,而且更以其「先行先試」的率先改革形成了自身率先發展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不僅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制度財富與資本,同時也構成了中國道路的重要內容。

第一,選擇並堅持改革的市場經濟方向,以優惠政策和立法形式鼓勵民營企業發展。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於1978年,最早的經濟特區建立於1980年8月26日。1992年深圳就已經是一個民營企業佔主導地位的城市。深圳鼓勵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和相關立法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其一稅收優惠,其二貸款優惠。目前,深圳的民營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9.3%,佔全市企業總數的84.7%,佔全市GDP和企業上繳稅的近60%以上,深圳民營企業中誕生了4個世界500強,20多個中國500強,主營收入超百億企業60餘家,產生了一大批如華為、騰訊、萬科、比亞迪、中興通訊等優秀民營企業,可謂名副其實的深圳經濟的生力軍。深圳經驗證明:只有市場經濟才能發展好中國。

第二,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加快提升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能力,從而降低改革的時間成本。

中國社會的改革是從「開放」開始的。首先是引進外資,改革開放前30年裡,來自香港的投資佔外資的80%以上。與引進外資同時的是生活日用品的進口,生活日用品的進口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打開了人們的眼界,同時也把市場經濟的文化帶入了中國。中國的改革開放從邏輯和現實來看,經歷了由政策開放走向制度開放,由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的過渡與演進。由政策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的轉變,關鍵在於契合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制度環境的構建。比如,從單純提供優惠政策,轉向提供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自由、便捷、可預期的制度——文化環境,從而降低中外投資者的交易成本。

第三,尊重與拓展對人的解放,給每一個公民選擇的權利與自由。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解放生產力開始的,而對生產力的解放的實質就是對人和人性的解放。社會經濟的主體不是國家、城市和單位,而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經濟人本身。如從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能夠自由流動的、從土地中解放岀來的農民工大軍,就是「中國奇蹟」的重要創造者。如深圳兩千萬人口,戶籍人口只有五百多萬,四分之三的外來人口構成了城市的建設者大軍。正是對人,這一重要生產要素的解放和選擇權利的給予,中國才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深圳連續28年以8%以上的增長率發展),並以自身的發展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

第四,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的同時,構建「大市場、小政府」的經濟社會格局。

中國經濟特區的成功,反映出「舉國體制」所具有的空前的動員力、號召力與集中稀缺資源幹大事的效率。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展示了「舉國體制」的魅力,更彰顯了市場經濟的制度力量和小政府的大力量。

中國進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既是社會改革的直接倡導者與發起者,又是社會改革的實施者。分析來看,這種社會改革能以舉國之力高效實現發展目標,且漸進式改革以經濟改革為切入點,使人民很快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實惠從而支持改革。此外,漸進式改革為舊體制在一定時期內保留了存在的空間,從而避免了改革的過大風險與社會根本性動蕩,保證了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而改革的過程實質是用政府的權力來制約政府權力的過程,所以政府的自我革命勇氣和學習型政府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走向成功的保障。改革要求政府的職能要逐步從傳統體制下的強權政府走向服務型政府,再走向授權型政府。政府的職能是提供包括制度、法律在內的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政府所營造的法制、寬鬆、自由的社會制度文化環境,是能創造價值的制度性資本。強大的國家與發達的市場作為結果,無疑是令人嚮往的,但它的實現過程一定是由服務型政府走向授權型政府的轉變過程。

第五,以要素稟賦的變化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方式的轉型,讓創新成為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深圳經濟特區的起步是從「三來一補」開始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最廉價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而最稀缺的生產要素則是資本與技術。然而,當深圳經濟踏上高速增長的軌道時,一方面,勞動力價格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一同提高;另一方面,自然資源先天不足的約束很快顯現出來,並引起決策者們的切實關注。從以「三來一補」起家到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深圳不失時機地選擇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999年深圳就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主體的生產結構,其代表就是一年一度的「高新技術產品交易會」,目前已舉辦了20年。據《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地區以4.1萬項國際專利數排名全球第二,而深圳新興戰略性產業收入已佔全市GDP的近60%。

創新不僅可以讓一個社會擁有更多的財富與資本,不僅可以通過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來改善一國的貿易結構,不僅可以用減少資源消耗的方式創造價值,不僅可以為人類自身創造難以置信的美好生活和神奇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它將改變人們的觀念,並以觀念的力量改變社會。從長遠來看,創新給人類帶來的文化和觀念的收穫甚至高於創新所創造的財富與產值。

第六,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寬容失敗,營造寬鬆、包容、自由、分享的改革開放的文化環境。

40多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解放思想開始的。如果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制度變遷的路徑,那麼解放思想則是實現這一路徑的前提與保障。沒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實踐,而改革開放又把解放思想從理念變成了現實;沒有敢於創新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而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現實又為敢於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而包容的制度空間;沒有寬鬆、包容、自由、分享的社會環境,就不可能有社會經濟的主體——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展與展現又為寬鬆、包容、自由、分享的社會環境注入新鮮的活力與創造力。從深圳湧現出許多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極具影響力的口號與理念,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

觀念不能直接改變社會,但能改變人,而人則能改變社會。實踐證明,真正創造財富與價值的不是資本與技術本身,而是能夠使資本與技術創造價值的人,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資本與技術才能成為創造財富的財富。就此而言,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並不是簡單的資本與技術的勝利,甚至也不是資源的勝利,而是觀念與制度的成功。正如深圳經濟特區不僅僅屬於深圳,而是中國社會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試驗田、中國奇蹟的典型代表、中國道路成功的縮影一樣,深圳經濟特區成功的經驗也不僅僅屬於深圳。它不僅印證了中國道路的正確性,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解決發展中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鑑的中國方案。

一個民族能向後看多遠,就能向前走多遠。對經濟特區40年發展歷程的回顧與總結,正是為了行穩而致遠的思考與探尋。

(作者系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冬梅

相關焦點

  • 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的豐富內容和時代意義
    中國經濟特區的崛起,是同一個偉人緊密相連的。這個偉人就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他不僅是創辦經濟特區的主要倡導者、決策者和支持者,而且以洞察風雲的世界眼光和辯證思維推動著經濟特區的發展。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認真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香港文匯報:澳門經驗對香港有重要啟示意義
    中新網12月21日電 香港《文匯報》21日刊文《澳門經驗對香港有重要啟示意義》說,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澳門回歸以來的發展歷程提綱挈領歸納出五條經驗,不僅對澳門新一屆特區政府有重要啟示意義,對香港同樣有借鑑作用。港澳兩地雖然歷史背景、情況各有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單蘭勇: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成功經驗及啟示
    通過幾個月來對新加坡的了解及親歷了新加坡的國慶日,從每個新加坡人穿著具有「愛國色」的衣服(新加坡國旗上的白色和紅色),特別是在校的新加坡孩子的熱情與參與程度可以感受到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因而新加坡的成功應該與新加坡成功的學校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  本文通過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成功經驗分析,深感其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故以期對我國學校德育模式的構建有所啟示。
  • 綜合改革試點有何意義?先行示範區如何建設?2020世界經濟特區(深圳...
    「2020世界經濟特區(深圳)論壇」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聚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探討新時代、新格局背景下,高起點改革的演進邏輯,高層次改革的制度約束與制度創新,高目標改革的理論基礎與實施路徑。論壇為期一天,與會代表圍繞著「綜合改革試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議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與探討。
  • 黔東南日報《理論周刊》創刊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實踐看到新變化理論洞見新未來——寫在本報《理論周刊》創辦推出之際我們致力於共同打造一個高端化為此,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從2020年1月1日,在《黔東南日報》5版正式創辦推出一份屬於黔東南470萬幹部群眾的《理論周刊》。理論二字,大家都不陌生,顧名思義即為說理論證,泛指人們對自然、社會現象,按照已知的知識或者認知,經由過濾、歸納、信息一般化處理、推理等方法,進行合乎邏輯的可靠的總結。
  • 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新華社深圳10月13日電題: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新華社記者王建華、周強、王豐40年前,中國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它們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了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發展奇蹟的嬗變。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健康發展蹚出了新路,也為世界後發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發展方案。
  • 「2018世界經濟特區(深圳)發展論壇」舉行
    陳文 攝中新網深圳6月16日電 (記者 陳文)6月16日,由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前海創新研究院、中國建設報主辦的「2018世界經濟特區(深圳)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主題為「改革開放再出發」。
  • 「2020世界經濟特區(深圳)論壇」在深大召開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深圳)研究院院長陶一桃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吳以環表示,今年的特區論壇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參加並出席了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的慶祝大會。四十年春潮澎湃、四十年砥礪前行,深圳已經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 周林生:經濟特區與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系統總結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啟示,不斷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新的經驗借鑑和理論支持,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深圳特區報聯合深圳發布從
  • 世界經濟特區(深圳)論壇召開,關注先行示範區建設
    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在致辭中表示,今年的特區論壇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深圳已經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深圳作為創辦最早、影響力最大、建設最高的經濟特區,我們更要提著精氣神、展現新作為、率先涉入深水區、步入無人區,不斷探索經驗,以局部地區帶動全國層面前進,始終站在全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 弗洛姆「愛」的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弗洛姆「愛」的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摘要]弗洛姆關於愛的理論,對我國當前的兒童教育仍然富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 總結經濟特區40年發展經驗
    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和2019年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是我國改革開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經濟特區的設立,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以「發展是硬道理」之「劍」,突破計劃經濟舊體制的層層障礙,「殺出一條血路」,開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代。
  • 羅素《物的分析》的啟示和意義
    羅素《物的分析》的啟示和意義 2019年03月12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永林 字號 內容摘要:羅素《物的分析》的啟示和意義?
  • 世界一流海軍建設海軍的經驗與啟示
    世界一流海軍建設海軍的經驗與啟示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莊從勇責任編輯:喬楠楠2017-11-28 02:10 世界一流海軍發展的理論軌跡——美俄等主要海軍強國建設海軍的經驗與啟示
  • 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那麼,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走過一條怎樣的成功之路,未來的路又該如何走,這也許是包括專家學者在內所有關心特區發展的人們所關切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的改變不僅僅是指改革計劃經濟制度下的不合理部分,更是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即市場制度的建立。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普遍計劃體制背景下的深圳等經濟特區向外開放,成為對外開放「窗口」。信息的內外交流是先於物質流動的。
  • 鶴山市檢察院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為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有力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鶴山檢察落地生根,11月26日,鶴山市檢察院邀請市委宣講團成員、鶴山市委黨校副校長呂永樂作專題授課。會議由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潘靈燕主持,全體人員參加了本次宣講報告會。
  • 《中國經濟特區四十年工業化道路》
    全書從工業化的視角解讀中國經濟特區持續高增長之謎,結合開放型經濟下中國經濟特區的工業化實踐,提出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工業化深化理論;同時,從對外貿易、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金融支撐、城市群建設、海洋空間拓展等角度,對經濟特區工業化深化的階段特徵、動力機制和發展路徑進行全方位的闡述。
  • 書寫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回顧了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實現的五大歷史性跨越,總結了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十條寶貴經驗,對新時代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提出六項明確要求,作出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引發學術界強烈反響,受訪學者紛紛表示將總結深圳特區發展經驗,勇擔使命,不斷創新,努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 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
    經濟特區的輝煌成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生動縮影。  ●經濟特區以舉世矚目的「中國神話」,走出了一條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之路。經濟特區率先將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大膽地進行體制與機制的創新,為全國推進改革開放探索了道路。
  • 從試驗田到先行示範區——新時代如何理解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
    中央明確提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已經不是中央第一次提出要深圳牢記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早在2018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深圳,以及對深圳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確提出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