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永林
字號內容摘要:羅素《物的分析》的啟示和意義?筵餘永林1927年出版的《物的分析》是羅素成熟的科學哲學著作。在1897年完成《論幾何學基礎》後,羅素開始關注物理學的哲學基礎問題。理論物理學的先天部分可以通過純數學的演繹,展現為一條從假定的前提到延伸的推論的邏輯之鏈。羅素認為,就物理學而言,我們可以假定,一切實在的知識,要麼依賴知覺,要麼在與邏輯和純數學相同的意義上是分析的。儘管如此,在某種意義上,羅素《物的分析》以反駁康德的方式抵達康德,因為他察看物理學地基的工作是對物理學進行康德式追問,即先天物理學何以可能。回到當代視野,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當前的物理學已不同於羅素時期的物理學,但羅素《物的分析》對如何建構當前物理學的哲學基礎不無啟發意義。
關鍵詞:
作者簡介:
1927年出版的《物的分析》是羅素成熟的科學哲學著作。在1897年完成《論幾何學基礎》後,羅素開始關注物理學的哲學基礎問題。在他看來,除數學外,最可靠、最先進的科學是物理學。理論物理學的先天部分可以通過純數學的演繹,展現為一條從假定的前提到延伸的推論的邏輯之鏈。如果這一宏願能夠實現的話,它將會成為巨著《數學原理》(1910—1913)有價值的續書。
《物的分析》是《心的分析》(1921)的姊妹篇。在《心的分析》中,羅素提出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使得物越來越沒有了質料性,因而主張世界由事件構成,物則是一種邏輯構造。在《物的分析》中,羅素把物定義為:給定一個在某一時間t發生的事件x,那麼在鄰近的時間t+dt將有一個事件,即x+f1(x)dt+f2(x)dt2。這裡,f1(x)是一個關於時間的連續函數,而f2(x)是由物理學的二階微分方程決定的。以這種方式關聯在一起的一系列事件稱為物,在這個事件系列中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的變遷稱為運動。
回歸日常生活
無論是物理學的演變,還是物理學教育的階梯,都始於如槓桿、滑輪、落體、彈子碰撞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但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由於自身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學逐漸從日常世界中剝離出來。《物的分析》則從知覺、日常的看與聽來討論物理學。羅素善於用日常生活中切近的感知來舉例,比如,「我們醒了,並發現天亮了,或者還在夜裡;我們聽到鐘響了;我們看到了一顆流星;我們讀報紙;如此等等」。在這些情形中,我們獲得了關於事物的親知,而這一過程被稱為知覺。羅素認為,就物理學而言,我們可以假定,一切實在的知識,要麼依賴知覺,要麼在與邏輯和純數學相同的意義上是分析的。
羅素區分知覺與知覺判斷、印象與(依據印象進行的)推論,其中,知覺和印象是不可錯的,而知覺判斷與推論是可錯的。一個知覺對象是一個由相互關聯的事件所組成的系統中的一員,我們所能認識的物理世界,就由這樣的事件構成。因此,物理學與其說關涉變化著的事物,倒不如說關涉成組的事件。在羅素看來,世界是事件的集合,而不是事物的集合;大多數的事件都聚集在許多「中心」的周圍,從而構成個別的「事物」;每一個事件簇都輻射出事件「鏈」,與來自其他中心的事件鏈(其中包括知覺者)產生相互作用和反作用。我們從知覺推論出來的只是事物的屬性和關係的結構,而不是其屬性和關係本身;只有結構才是正確有效的,而結構正是能夠用數理邏輯表述的東西。羅素自稱支持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立場,我們不知道魚的屬性本身如何,但至少魚的遊姿排列這種結構性質還是清晰可辨的。
雖然物理學採取公正不偏的態度看待時空世界,物理學的知覺中不會出現溫暖、友善、明亮等物我相涉的概念,但是,像羅素這樣察看物理學地基的工作,並非不關心人類命運。一方面,他試圖構造一個純淨的與世無涉的邏輯空間。另一方面,他在對外間世界的細密分析中,拋棄了不著邊際的宏大敘事,讓我們重新感受到與生活世界的親密接觸,進而將複雜的物理學原理嵌入到日常生活體驗之中。
察看學科根基
比起任何特定的哲學理論或結論,羅素對自己的哲學方法更有自信和把握,由此提出了分析—綜合的方法:(1)向後回溯,察看地基的工作,即邏輯分析,由一門知識的主體部分回溯到它的諸前提;(2)向前演進,重構知識大廈的工作,即邏輯綜合,由諸前提出發重構原初的知識主體。
羅素在穩固數學根基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開啟數學基礎研究的邏輯主義方向,而《物的分析》希望可以延續這一努力。《物的分析》啟發我們從物理學到形上學的亞里斯多德式再思考。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與《形上學》相互關聯,行文中有相互引用之處,如《物理學》前兩卷與《形上學》第一卷內容上有重合,都討論「四因說」;兩本著作的最後一卷都討論不動的推動者。而羅素《物的分析》中察看物理學地基的工作,可以說是另一種《形上學》。羅素與同時代物理學家的交往,也會在物理學與形上學間產生影響。
按照笛卡爾哲學之樹的比喻,形上學是根,物理學或自然哲學是幹,其他科學則是枝葉和果實。樹木要朝兩個方向生長:一個是向上向外不斷擴展,枝繁葉茂;一個是向下向深不斷延伸,穩固根基。羅素認為,《物的分析》要做的正是穩固根基的工作,從邏輯分析、認識論和本體論三個方面來闡述他的基本立場。羅素認為,物理現象有三種:事件、律動和交換。律動是指一個反覆發生的事件系列,或者是一種周期性的過程。交換是指一種量子變化,能量從一個系統傳遞到另一個系統。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呼吸及心跳的律動伴隨下度過的,這種律動為我們提供估算時間的生理時鐘。羅素用音樂來作比,按照和聲法則與對位法則,有一些穩定的事件與周期性律動相互關聯;世界或者單獨由律動構成,或者像鋼琴演奏琶音時小提琴奏出的一個長音,是由律動所伴隨的穩定事件構成;由諸多「交換」構成的量子變化則是一種律動替代了另一種律動。
進行哲學追問
《物的分析》啟發我們對自然科學進行康德式的追問。羅素認為,每門科學都有先天的部分,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部分,而哲學家的任務就是研究先天的部分,並使其系統化、公理化。儘管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學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我們還是可以對物理學進行哲學追問——先天物理學何以可能?被視作一個演繹系統的先天物理學的邏輯結構是什麼?如何界定物理學的實體?如何從原初的實體出發來演繹物理學的諸命題?
羅素認為,物理學的實體乃是事件,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不再是持久之物,而是以某種方式相互關聯的一系列事件,如電子、質子乃是由事件組成的一種複雜的邏輯結構。按照羅素的事件存在論,經驗世界乃是感覺材料的邏輯構造,為了在自在的物理世界和物我相涉的感覺世界之間建立聯繫,所以將外間世界解釋為感覺材料的邏輯構造。
康德認為,雖然我們不承認作為科學的形上學是實有的,但是確信先天綜合判斷是實有的,比如在純粹數學和純粹自然科學中。然而,羅素否認幾何學既是先天的又是綜合的。幾何學可以區分為數學幾何與物理幾何,羅素只承認前者是先天的,而後者是綜合的。數學幾何是純數學,是建立在一定公理基礎上的演繹系統,這些公理無需藉助現存世界加以解釋,因而是先天的、分析的;物理幾何則與幾何在世界中的運用有關,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其真理性是被經驗所規定的。儘管如此,在某種意義上,羅素《物的分析》以反駁康德的方式抵達康德,因為他察看物理學地基的工作是對物理學進行康德式追問,即先天物理學何以可能。
具有比較意義
如果說,亞里斯多德在總結希臘自然哲學成就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體系哲學,康德在拒斥獨斷論與懷疑論的基礎上開闢批判哲學的新路徑,那麼,羅素則在現代自然科學新進展的基礎上推動了科學哲學的繁榮。
回到漢語語境,漢代鄭玄《禮記·大學》注「致知在格物」:「格,來也;物,猶事也。」物理學一詞,近代曾經被翻譯為「格致學」,這種翻譯在時代巨變之際不無獨特的意涵。在經學傳統中,「格致」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一整全學問的起點,這一整全學問意味著由自然秩序、心靈秩序指向政治秩序的達成,莊子《天下篇》將其凝練為「內聖外王之道」。儘管歷代大儒對「格致」一途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是從倫理政治的實踐維度出發。只有到了近代,中西文明全面交流碰撞後,格致學才擺脫經學傳統,而關乎認識論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而《物的分析》則為「格致學」提供一種「反向格義」的可能性。
回到當代視野,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當前的物理學已不同於羅素時期的物理學,但羅素《物的分析》對如何建構當前物理學的哲學基礎不無啟發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