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2020-12-16 人民網

  政治哲學致力於從哲學層面把握社會政治問題,是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部門哲學。馬克思主義作為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本原理,發掘我國傳統政治治理思想的哲學精華,吸收借鑑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有益成果。在此基礎上,積極回應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社會深刻轉型的實際情況與現實需求,突出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為建構21世紀馬克思主義提供智力支持,為促進我國宏觀政治理論研究與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深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問題。社會治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自由人的聯合體」的重要論述,是他們為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尤其是共產主義社會治理提出的科學構想。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轉型,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組織形式、利益關係等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日益凸顯,人們的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協調社會利益關係、發揮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面臨的重大課題。如果說傳統政治哲學研究主要圍繞國家政權問題展開,致力於為統治者鞏固政權提供理論依據,那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則要關注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問題,為促進「協同共治」出謀劃策。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社會管理」提升為「社會治理」以來,我國政治哲學界展開了一系列相關研究,內容涉及社會治理的內涵與本質,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的異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如何發揮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的邊界在哪裡,社會組織可以承擔哪些社會治理職能、如何提高履行相關職能的有效性和規範性,公民個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和渠道有哪些、如何保障這些路徑和渠道暢通有序,等等。這些問題的破題及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將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社會治理思想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中國特色。

  深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公正問題。社會公正是政治哲學研究中一個古老而長青的命題。記載我國先秦儒家思想的古代典籍《禮記》,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主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所以主張由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來代替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不公正局面。社會公正是一個歷史範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公正的水平也將不斷提高。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剝削階級,為促進社會公正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同時,我國目前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研究和促進社會公正,不能脫離這一最大的現實國情,應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社會深刻轉型過程中,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出現拉大的趨勢,社會公正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這些重要論斷不但明確了現階段促進我國社會公正的目標和路徑,而且明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大研究課題。近年來,我國政治哲學研究者圍繞這些重要論斷,從我國實際出發,深入探討效率與公平、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辯證關係。如何在再分配中更加體現公平,如何把握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內涵、特質與實現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社會公正理論。

  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民主政治的實現方式在政治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所有政治哲學理論都不可缺少的內容。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與民主政治發展以精英主義為理論基礎,以選舉民主為主流研究範式和主要實現途徑。同時,在反思其選舉民主弊端的過程中,西方政治哲學界也提出了協商民主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是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主人,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實現形式是人民民主。結合我國現實國情,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根據這些重要論述精神,我國政治哲學界重點探討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內涵、特徵與實踐價值,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西方協商民主的共性與本質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制度建構與實現路徑等重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的建構,將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5日 16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
    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是哲學界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這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核心在於詮釋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文化根基   過去100多年的中國歷史,可以歸結為梁漱溟說過的一句話: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從「老」到「新」意味著改變,「中國」意味著連續。
  • 趙劍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已具備很好的條件
    面對當代中國實踐經驗和當代中國哲學觀念的變革,西方的理論是缺乏解釋能力的,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立足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原創性的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和話語體系成為時代之必需,中華民族復興之必需。這一問題在世紀之交就已提出,如德高望重的高清海先生在2004年就提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蘊含著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充滿著政治智慧,閃耀著真理光芒,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強軍勝戰之道,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哲學升華  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軍事哲學是時代精神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
  • 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讀《大眾哲學》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參觀艾思奇紀念館時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艾思奇《大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精品力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重讀《大眾哲學》,感悟經典魅力,傳承經典精神,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意義。
  • 訪談|國際哲學院院士陳波:中國哲學家要參與哲學的當代建構
    此前代表中國有正式院士杜維明、楊國榮以及榮譽院士邱仁宗。近期,陳波教授接受了我們的專訪,暢談中國的哲學乃至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如何走向世界這樣一個受到廣為關注的話題。在採訪中,他對時下學界的一些弊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一再強調,至少一部分中國哲學家必須面向哲學問題,參與到哲學的當代建構中去,參與到國際學術共同體中去。
  • 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有學者提出,這個時代是中國的哲學從「照著講」到「接著講」的重要契機,哲學始終面對人類的共同問題,而全球各地又以其歷史文化背景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多元的哲學形態。與會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人類解放的正確方向和指導,我們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就必須有廣闊的世界觀和深邃的歷史視野。
  • 中國道路催生當代中國哲學形態——首屆中國哲學家論壇暨當代中國...
    處於大變革、大建設、大發展中的蕭山亟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有力指導,更需要各位專家為蕭山出謀劃策、獻智獻力。與會專家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認為,當前,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是中國哲學研究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 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史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我國思想界發生了大規模、深層次的學術變革,70年間中國學術已經形成了嶄新格局。《叢書》緊扣「當代中國」這一主題,突破「當代人不寫當代史」的思想束縛,獨闢蹊徑、勇於探索,聚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學術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繼承和外來學術思想借鑑、民族復興在學術思想史上的反映等問題,形成一系列的觀點創新。二是研究範式創新。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和歷史敘事,是由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的一系列概念和邏輯構成的。
  •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學位辦公室主任、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以「恩格斯的另一條道路」為題,從恩格斯所作出的獨特的理論貢獻出發,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他指出當代要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直面社會現實問題,建立剖析當前發達資本主義的理論。
  • 陳理: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對於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摘要】受政治格局變化、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資本主義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西方左翼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新特徵: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和經典理論的再關注與再解釋;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中融入新自由主義批判和帝國主義批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注與研究不斷加強。
  • 趙敦華:哲學在當代中國
    「中國哲學」指的是中國所特有的哲學,既包括中國傳統哲學,也包括在中國或用中文所研究的一切哲學,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哲學。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中國哲學」區別為「中國底哲學」(Chinese Philosophy)和「中國的哲學」(China's Philosophy)。前者指以中國傳統為底子或本位的哲學,後者指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哲學形態。在西方文明和馬克思主義已經全面而又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客觀條件下,當代已不可能有完全徹底的「中國底哲學」,有的只是「中國的哲學」。
  • 南哲思享|劉懷玉、王賽:改革開放新時期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從最初作為西方社會思潮引入國內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一部分再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部分,到最後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融合,成為城市馬克思主義,消費資本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以及生命政治哲學,空間哲學轉向等重要思想來源。
  • 中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陶德麟先生逝世
    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最前沿最有影響的前輩學人   陶德麟先生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研究,是中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從1953年起,他兼任李達同志的科研助手達13年之久。  20世紀80年代以後,陶德麟先生在繼續深化對真理和真理標準問題的探索的同時,就「雙百」方針的理論基礎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和方法問題、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於」及其與實踐標準的關係問題、人道主義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原則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係問題、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問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係問題、社會穩定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論域問題
  • 美國漢學家安靖如《當代儒家政治哲學》:進步儒學發凡
    他精通中文與日語,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尤其是現代中國思想和儒學傳統,以及當代西方道德心理學、元倫理學、語言哲學。現任美國威斯裡安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曾任該大學東亞研究項目主席、弗裡德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2006—2007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富布萊特訪問學者等。曾出版著作《人權與中國思想:一種跨文化的探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 謝地坤: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
    海納百川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應有胸襟。我們應學習一切世界優秀文化,從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中思考中國哲學發展問題。這有益於推動中國哲學發展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撐。此外,政治哲學、經濟哲學、文化哲學、社會哲學、法哲學、生態哲學等應用哲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公正、合理性、現代性、生態倫理、男女平等問題成為當代世界哲學研究的熱門話題。   當代世界哲學發展日益多元化。從總體上看,當代各國哲學發展各具特點、異彩紛呈。比如,20世紀末法國哲學關心的是西方社會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命運,當下法國哲學則更關心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況。
  • 馬克思主義當代傳播需要平民化轉向--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社科文庫 >> 理論 馬克思主義當代傳播需要平民化轉向 翟傑全  2011年04月25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任何一種實踐活動形式,包括生產實踐、政治實踐、科學實驗,都有對象。而對象必須是不依存於自我的客觀存在物。中國人把談戀愛叫找對象,沒有對象不可能談戀愛。這是常識。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曾揶揄唯心主義者,說即使他們不願意相信客觀世界的存在,那麼「愛情」也會迫使他們相信自己身外的「對象」的真實存在。哲學基本問題是不能否定的。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論壇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年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室主辦的學術論壇在哲學所930會議室舉行,本次論壇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蘇俄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安啟念教授作了題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