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地坤: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學苑論衡)

  海納百川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應有胸襟。我們應學習一切世界優秀文化,從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中思考中國哲學發展問題。這有益於推動中國哲學發展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撐。

  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基本格局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可以說,現代哲學學科體系就是按西方哲學的模式發展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但直至100年前,才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哲學學科。然而,東西方文化和哲學發展畢竟各有特色與優勢,這就決定了當代世界哲學發展不會定於一尊,而是呈現求同存異、各展所長的態勢和格局。

  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構成哲學研究的主題。在東西方文明史上,在當代各國哲學中,雖然出現了不同的觀點、理論以及與之相應的不同流派,但不論哪一種哲學,均以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不同哲學觀點不僅相互影響、相互交叉,而且在其深層內涵上具有共同性。正是因為人類對本體論、認識論、人生觀等基本哲學命題的不斷探索,才使世界哲學發展呈現一以貫之的特性。我們討論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必須闡明這種獨特的性質,因為這正是世界哲學不斷前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在當今世界已變為「地球村」的大勢下,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哲學都不可能封閉發展,而是相互影響的。

  不同哲學流派之間交融互鑑增強。如果說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形成歐洲大陸的人本主義哲學與英美科學主義哲學或分析哲學的分野,那麼近幾十年來,這兩大哲學傳統之間的鴻溝已然縮小。一些英美哲學家提出,那種認為可用一種邏輯方式來揭示語言結構並能代替傳統哲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不符合當今世界哲學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一些歐洲大陸的哲學家也注意學習和吸收英美分析哲學的方法,其語言表述和論證都比西方近代哲學要嚴密審慎。這表明西方哲學家正在應用新方法、新理論。這方面的具體表現,在美國是新實用主義的回歸,在歐洲大陸是高度重視實踐哲學的研究。此外,政治哲學、經濟哲學、文化哲學、社會哲學、法哲學、生態哲學等應用哲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公正、合理性、現代性、生態倫理、男女平等問題成為當代世界哲學研究的熱門話題。

  當代世界哲學發展日益多元化。從總體上看,當代各國哲學發展各具特點、異彩紛呈。比如,20世紀末法國哲學關心的是西方社會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命運,當下法國哲學則更關心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況。當代德國哲學仍然秉承批判哲學的傳統,一些哲學家對當代西方國家的政治架構提出一系列批評,認為科學技術是能夠充分反映民意或公意的;但政客們為了自身利益捨棄這些新技術,仍然企圖用議會黨團來控制選舉。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最近的哲學研究有一個特點值得注意,就是注重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衝突問題,其原因在於不斷有北非移民前往那裡。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間,但由於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不同,就會帶來一些矛盾和思想衝突。它們又與哲學問題混雜在一起,促使這些國家的哲學家認真思考、分析、解決這些矛盾和衝突。

  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主要特點

  從學理上說,當代世界哲學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更加注重哲學理論與現實社會的關係。當代哲學家很少像近現代哲學家那樣去構造龐大的哲學體系,而是更加注重運用基本理論分析社會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當代哲學很少像過去那樣試圖以各種不同的理論範式和方法去尋求事物本質、闡釋絕對真理,而是以某個重大問題為研究焦點,賦予哲學理論以具體、規範的實踐內容,使得哲學理論不再那麼空洞無物,而是具有很強的現實相關性。在這個問題上,德國哲學家霍耐特建立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基礎上的「承認」理論、斯洛維尼亞哲學家齊澤克將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起來的學說,就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新理路,其核心做法是把原有的哲學原理與現實問題的探討結合在一起。

  更加注重科學技術對哲學的影響。當代物理學、生物學、網絡技術等,均對原先的哲學理論構成挑戰,同時為當代哲學發展創造條件。當代物理學家關於暗物質、反物質的實驗結果,就要求人們對「物質」這個最基本的哲學概念予以新的闡述。而電子晶片技術的發展,則推動了當代心智哲學研究:人們在實驗室裡將晶片置入人體,然後觀察晶片對人的心理、精神產生的影響。大數據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有的哲學家注意到大數據對哲學認識論、方法論、道義論帶來的衝擊,認為大數據不僅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舊的價值觀念,而且會帶來思維方式的變革;我們在承認大數據可以使人類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更快捷、更微觀,對事物運動規律的認知、預測能力大大增強的同時,還要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一些大數據分析只講事物的相關性,不講事物的因果性;只講事物的普遍性和當下性,不講事物的特殊性和永恆性;只講行為的有效性,不講行為的動機;等等。這表明人們應對大數據分析可能出現的負面問題保持警醒。

  哲學研究顯現出專業化、經驗化的傾向。哲學已經不再堅持原有的追求形上學的元理論模式,而在很多方面越來越專業化、經驗化,其研究常常展開於一些具體的案例中。年輕一代哲學家認為,哲學只有與各門具體學科結合在一起,才能為某一學科、某一領域質疑現狀、分析問題、描繪視界;哲學不能再固守自身獨特的價值而置具體事實於不顧,而應追求它在其他學科或科目中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哲學不再是「純粹的」,而要與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當前熱門的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生命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等,皆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因此,很多哲學家認為,哲學工作者要積極參加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的討論,不能由於缺乏專門知識而被排斥在外。如今,「純粹的」哲學家在一些國家已被視為例外,甚至被視為落伍者。

  對中國哲學發展的啟示

  當代世界哲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中國哲學發展帶來諸多啟示。舉其要者,有以下幾點。

  培養世界性視域,不能局限於單純的民族視域。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完全局限於國家或地區的狹隘民族主義,對中國哲學發展來說是不合時宜的。只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虛心學習一切先進文化,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自己的哲學。

  從以知識體系意識為主導轉向以問題意識為主導。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主流啟示我們,不能把哲學做成「象牙塔」內的學問,不去研究國家、社會的現實發展問題。從中國哲學的整體發展來看,要以現實問題為導向。這不僅能使哲學研究有助於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而且能帶來新的學術建構觀念,促進哲學學科本身的發展。

  打破學科分野,促進哲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在弄懂哲學各二級學科基本知識的同時,還需主動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特別是對當代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有所涉獵,努力促進哲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哲學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問,沒有廣闊視野和深厚積澱,對重大問題的回答就不會周全。在這方面應以先賢為榜樣:在哲學史上留名的大哲學家們,大都是學富五車、深諳多門知識的大學問家。我們一定要見賢思齊、奮起直追,以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製圖:張芳曼

相關焦點

  • 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本屆論壇以「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性發展」為主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餘位學者圍繞「現當代哲學視野與『中國問題』」「中國傳統在現代性視域中的創新與發展」「哲學在當代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中國道路與全球現代性」等議題展開了深度對話。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而新時代哲學則擔負了新的歷史使命。
  • 人民日報: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
    建構集中表達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當代中國哲學,已成為當今中國的迫切需要。   學科意義上的中國哲學。這種意義上的中國哲學更多體現的是改變,是指突破經史子集的傳統分類,建構現代意義上的哲學學科。1912年北京大學哲學門建立,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哲學學科在中國建立。經過百餘年的發展,中國哲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百年歷史的縮影。
  • 論維根斯坦後期思想在當代哲學發展中的位置
    然而,自20世紀晚期至今,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卻少見維根斯坦的身影,分析哲學家們很少直接從他的後期思想中獲得思想資源。然而,自20世紀晚期至今,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卻少見維根斯坦的身影,分析哲學家們很少直接從他的後期思想中獲得思想資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維根斯坦後期思想中表現出獨特維度,即理解哲學的獨特方式、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和描述問題的獨特方式。這些造就了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在當代哲學發展中的獨特位置,即思想清道夫的地位。
  •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這一時代背景決定了當代哲學承擔的使命和聚焦的問題同以前(包括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包括現代早期的)都有很大的不同,當代實踐哲學需要對這些社會特徵的變化作出最一般的分析,研究它們的基礎問題,提出相應的價值評價標準,這些都是當代哲學新出現的一些問題。所以,在涉及哲學是什麼以及如何看待哲學的問題上,我們不能以傳統的形上學和思辨哲學作為判斷哲學發展或不發展、繁榮不繁榮的標準。
  • 《想透徹:當代哲學導論》我們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通往哲學的道路有很多。曾發展出不少現代量子理論核心概念的物理學家薛丁格發現,當他以原子的尺度考量事物時,便深深為世界之本質感到困惑不解,由此進入了哲學。我的一個朋友是在開始成熟的友誼與愛情時進入哲學的,那時他還只有十幾歲。他感到很迷惘:你以為自己很容易就能理解某個人,到頭來卻發現你對她一無所知。這一點引領著他去探索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在其他人的心靈裡發生了什麼。
  • 趙敦華:哲學在當代中國
    「中國哲學」指的是中國所特有的哲學,既包括中國傳統哲學,也包括在中國或用中文所研究的一切哲學,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哲學。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中國哲學」區別為「中國底哲學」(Chinese Philosophy)和「中國的哲學」(China's Philosophy)。前者指以中國傳統為底子或本位的哲學,後者指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哲學形態。在西方文明和馬克思主義已經全面而又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客觀條件下,當代已不可能有完全徹底的「中國底哲學」,有的只是「中國的哲學」。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12名長江學者齊聚湖大,縱論中國當代哲學發展
    楚天都市報10月15日訊(記者賀俊 通訊員吳珊 魏旭平 李逸 邵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哲學發展非常迅猛,因此,探討中國哲學40年以來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在當前有著重要意義。」10月14日,在湖北大學舉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當代哲學發展」高端論壇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江暢教授說。據悉,此次論壇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主辦,匯聚國內1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縱論中國當代哲學發展,助力湖北大學雙一流建設。
  • 從智能、信息倫理學、數字方法……看信息文明與當代哲學發展
    其中,實在與虛在、主體與客體、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自由與權力、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個人隱私與網絡公開、人體信息化與社會公平、異質器官與人的身份認同、電子人與自然人等新舊觀念的種種對峙和衝突,正在激發當代的哲學思想。
  • 講座預告|陳凡:當代技術哲學發展特點與趨勢
    講座題目當代技術哲學發展特點與趨勢主講人陳凡東北大學哲學系教授騰訊會議會議ID:797 861 168密碼:200610(請實名進入會議)主講人簡介陳凡,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大學哲學系主任,國家重點學科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 紀念「太原會議」四十周年暨當代西方哲學發展新趨勢全國學術研討...
    由山西大學、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承辦的「紀念『太原會議』四十周年暨當代西方哲學發展新趨勢全國學術研討會」12月7至8日在山西太原舉行。
  •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致力於從哲學層面把握社會政治問題,是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部門哲學。馬克思主義作為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本原理,發掘我國傳統政治治理思想的哲學精華,吸收借鑑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有益成果。
  • 中國道路催生當代中國哲學形態——首屆中國哲學家論壇暨當代中國...
    與會專家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認為,當前,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是中國哲學研究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走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即成功之「道」,揭示中國道路成功的哲學之道,提煉並豐富中國道路的哲學形態成為時代之必需,中華民族復興之必需。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是一個需要建構我們自己的哲學理論並能夠建構我們自己的哲學理論的時代。
  • 趙劍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已具備很好的條件
    在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等時代特點和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在奔向民族復興的徵程上,我們哲學家的一個重要使命與任務就是要提煉並豐富中國道路的哲學形態,為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哲學智慧和精神支撐與引領。
  • 當代西方哲學的規範性轉向
    當代西方哲學在基礎性理論層面深刻關注規範性問題以規範性為中心的哲學思考,與西方哲學主流傳統中關於物的實體性知識、關於事的實證性知識、關於共相的思辨性知識相比,體現出旨趣上、目標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同時也預示著哲學重心和基點的轉向:從關於奧秘和原理的探究轉向關於遵守規則的思考;從理性知識的建構轉向理由空間的辯護;從以形上學為己任的思辨主體轉向以判斷和行動為中心的責任主體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對此,學界內外不少人很詫異,這麼樸實的一句話如何能夠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
  • 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史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新中國成立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更加凸顯,在研究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但是,我國當代學術思想史研究沒有跟上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步伐,呈現「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公認的學術思想史大家屈指可數。
  • 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發展
    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發展 ——後現代化與後全球化 2015年06月30日 08:35 來源:原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2期 作者:成中英 字號 內容摘要
  • 當代哲學是否死亡?哲學的使命又是否完成?
    有記載的過去兩千多年間,哲學家把諾大一個世界抽象成什麼模樣了呢?實際上,哲學家僅完成整個世界抽象的部分內容,即一般性結論,而許多論證,需要專門的學科來證實。人世間和自然界任何類似人性論一樣的哲學問題,只要你肯讀書,至少八九不離十,基本上已經被幾千年來的哲學家詮釋過,而且詮釋的很到位。哲學家幾乎已完成其使命,最終答案在科學家手裡。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
    這些重要論述貫通古今,融通內外,思想深邃,氣勢磅礴,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描繪了壯麗圖景。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質和內涵,懷揣偉大志向,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壯麗圖景轉化為現實。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主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