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第五屆中哲、西哲、馬哲專家論壇述要

作者:莫斌,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

  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的第五屆中哲、西哲、馬哲專家論壇日前在武漢舉行。本屆論壇以「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性發展」為主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餘位學者圍繞「現當代哲學視野與『中國問題』」「中國傳統在現代性視域中的創新與發展」「哲學在當代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中國道路與全球現代性」等議題展開了深度對話。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而新時代哲學則擔負了新的歷史使命。有學者提出,這個時代是中國的哲學從「照著講」到「接著講」的重要契機,哲學始終面對人類的共同問題,而全球各地又以其歷史文化背景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多元的哲學形態。與會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人類解放的正確方向和指導,我們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就必須有廣闊的世界觀和深邃的歷史視野。沒有對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更談不上發展馬克思主義,進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我們要客觀科學地對待中外哲學文化,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研究,充分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與會學者自覺地意識到中西馬哲學對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們因相同的問題意識而聚,因不同思想資源的交鋒互鑑而展開研討。總體而言,與會學者聚焦了以下5個重大問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西方哲學史研究與西方哲學中國化」「世界哲學圖景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哲學」「文化自信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科學與人文:科技時代中道德與心靈」。

  與會學者提出,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以及其他融合物理、數字和生物的新興技術為手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深度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和交往方式。對於這些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單一學科的研究顯然無法真正有效面對人類現實生存處境與世界圖景的變化。在當代中國構建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哲學樣態,要處理好理論創新與學術積累的關係,重視現實維度與歷史維度相結合,以一種跨學科的視野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機遇與挑戰。新時代哲學理論的創新,離不開哲學史的研究,更離不開文化自信的提升,即學者對自己哲學史研究與創新性觀點的自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哲學界對哲學史研究較之哲學理論創新更為重視,近年來,學界對哲學理論創新的呼聲不絕於耳,且聲浪日隆。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不斷為中國學者所發展;對於西方哲學的很多古老論題及前沿動態,中國學者已不滿足於跟隨當代西方學者的腳步挖掘哲學史料,而是逐漸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於當代中國哲學而言,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表現為中國哲學史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轉化的推動。與會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哲學的生命力和發展機遇仍然在於正確認識和解答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哲學的反思與批判只有在融合與對話中才能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哲學的問題也是世界哲學的問題,只有馬哲、中哲、西哲的學者都能自覺地從世界角度思考中國問題,從中國角度探究世界問題,才能彰顯作為中國學人所應具有的時代視野。

  中西馬哲學專家論壇每3年一屆,從2003年首屆論壇主題「全球化語境中的文明衝突與哲學對話」發軔,第二屆到第四屆的主題分別為「對話、融通與當代中國的哲學新開展」「西學東漸與馬克思哲學的傳入」「現代性與中國精神」。中國的哲學學者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哲學對話,融會中哲、西哲、馬哲三大學科資源,真實面對當下現代化轉型中的中國問題,建構哲學在當代中國的新話語形態。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25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
    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是哲學界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這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核心在於詮釋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文化根基   過去100多年的中國歷史,可以歸結為梁漱溟說過的一句話: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從「老」到「新」意味著改變,「中國」意味著連續。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法哲學思想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體系中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闡發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在此基礎上,積極回應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社會深刻轉型的實際情況與現實需求,突出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為建構21世紀馬克思主義提供智力支持,為促進我國宏觀政治理論研究與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深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問題。社會治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公丕祥: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法哲學思想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體系中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闡發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 提升科學哲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科學哲學要討論的就是科學的內涵、科學是否準確描述世界以及科學存在的意義。 加強科學哲學體系建設「三大體系」建設對於科學哲學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表示,在哲學的二級學科中,科學哲學具有普遍性與一般性。這就要求科學哲學研究者必須對科學所研究的問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組織形式、科學研究與應用的社會後果、價值影響和倫理衝擊等科學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真問題展開認真研究,使之能夠更好地解決科學實踐中亟待哲學辨析的難題。
  • 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史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學術思想史研究和出版工作,系統梳理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總結各學科積累的優秀成果,既是對學術研究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彌補當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不足,也將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 展現中華文化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歐陽雪梅認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誌。文化自信的實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經過長期努力,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2015年03月24日 09: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龐學銓 字號 內容摘要:這是西方哲學發展中繼語言哲學轉向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轉向。
  • 謝地坤: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
    海納百川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應有胸襟。我們應學習一切世界優秀文化,從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中思考中國哲學發展問題。這有益於推動中國哲學發展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撐。我們討論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必須闡明這種獨特的性質,因為這正是世界哲學不斷前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在當今世界已變為「地球村」的大勢下,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哲學都不可能封閉發展,而是相互影響的。   不同哲學流派之間交融互鑑增強。如果說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形成歐洲大陸的人本主義哲學與英美科學主義哲學或分析哲學的分野,那麼近幾十年來,這兩大哲學傳統之間的鴻溝已然縮小。
  • 趙劍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已具備很好的條件
    面對當代中國實踐經驗和當代中國哲學觀念的變革,西方的理論是缺乏解釋能力的,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立足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原創性的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和話語體系成為時代之必需,中華民族復興之必需。這一問題在世紀之交就已提出,如德高望重的高清海先生在2004年就提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
  • 中國道路催生當代中國哲學形態——首屆中國哲學家論壇暨當代中國...
    同時,在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奔向民族復興的徵程上,中國哲學家們的一個重要使命與任務就是要提煉並豐富中國道路的哲學形態,為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哲學智慧的支撐與引領。處於大變革、大建設、大發展中的蕭山亟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有力指導,更需要各位專家為蕭山出謀劃策、獻智獻力。與會專家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認為,當前,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是中國哲學研究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 論維根斯坦後期思想在當代哲學發展中的位置
    然而,自20世紀晚期至今,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卻少見維根斯坦的身影,分析哲學家們很少直接從他的後期思想中獲得思想資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維根斯坦後期思想中表現出獨特維度,即理解哲學的獨特方式、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和描述問題的獨特方式。這些造就了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在當代哲學發展中的獨特位置,即思想清道夫的地位。
  • 12名長江學者齊聚湖大,縱論中國當代哲學發展
    楚天都市報10月15日訊(記者賀俊 通訊員吳珊 魏旭平 李逸 邵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哲學發展非常迅猛,因此,探討中國哲學40年以來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在當前有著重要意義。」10月14日,在湖北大學舉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當代哲學發展」高端論壇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江暢教授說。據悉,此次論壇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主辦,匯聚國內1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縱論中國當代哲學發展,助力湖北大學雙一流建設。
  •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優秀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做了科學的總結:「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 趙敦華:哲學在當代中國
    「中國哲學」指的是中國所特有的哲學,既包括中國傳統哲學,也包括在中國或用中文所研究的一切哲學,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哲學。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中國哲學」區別為「中國底哲學」(Chinese Philosophy)和「中國的哲學」(China's Philosophy)。前者指以中國傳統為底子或本位的哲學,後者指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哲學形態。在西方文明和馬克思主義已經全面而又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客觀條件下,當代已不可能有完全徹底的「中國底哲學」,有的只是「中國的哲學」。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蘊含著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充滿著政治智慧,閃耀著真理光芒,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強軍勝戰之道,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哲學升華  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軍事哲學是時代精神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
  • 當代西方哲學的規範性轉向
    這些轉向明確地肇始於康德哲學,但一直是西方哲學傳統中的潛流。對規範性的深入研究,則是當代哲學的關切,尤其體現在元倫理學、法哲學和社會哲學領域中。具體而言,對於規範性的本質、規範性事實與一般價值的研究,對於語言、意義、認知、信念和因果關係的規範性的思考,對於道德、法律、市場等制度事實和抽象規則的規範性探討,成為當代規範性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 哲學的自覺及其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人們在哲學思考中究古今之變,窮天人之理,尋精神家園。在哲學園地,一代又一代學子和哲人默默耕耘、無怨無悔、上下求索。哲學也有自我放逐或被邊緣的時候,也有魅力消減或深陷尷尬的時候。然而,哲學只要與時代同行,與生活為伍,與思想同伴,它的價值和魅力就會永駐。    哲學的自覺是通過哲學家來實現和表達的。哲學家是社會中獨特的思者和智者,他們為社會奉獻的是思想和智慧。
  • 培育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名家大師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三大體系」,人才是基礎和關鍵。缺少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名家大師,已成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我們要抓緊培育造就一批支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名家大師,加快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 「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和合論既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存哲學。作為生存哲學,講究天人感應、陰陽調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