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會議合影
2020年12月12日,由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學術研究》雜誌社以及人民出版社的3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存在語境」「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傳承的實踐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創新的思想智慧」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蔣達勇教授致辭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教授主持開幕式
在研討會開幕式中,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蔣達勇教授向與會專家學者簡要介紹了華南師範大學的深厚底蘊與優良傳統,系統回溯了華南師範大學「艱苦奮鬥、嚴謹治學」的理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他指出,此次研討會時逢恩格斯誕辰200周年,這既表達了對革命導師恩格斯的紀念,更是在新時代立足中國、立足改革的背景下,討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教授主持開幕式。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學位辦公室主任、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發言
研討會的第一環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存在語境」為主線,深入探討了不同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與發展。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學位辦公室主任、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以「恩格斯的另一條道路」為題,從恩格斯所作出的獨特的理論貢獻出發,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他指出當代要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直面社會現實問題,建立剖析當前發達資本主義的理論。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解麗霞教授,以「中國共產黨與傳統文化關係」為題,從革命實踐的維度、政治建構、文化建構的維度,回應了當下應如何建構一個新的文化、新的文明的問題。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關鋒教授以「反思性歷史社會學: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關係」為題,追問了歷史唯物主義究竟是什麼。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林青副教授以「唯物史觀的再證明與複雜性思維」為題,用恩格斯「四個經典命題」回應了將唯物史觀作標籤式理解、被分工帶來的社會複雜性的遮蔽、經濟決定論解等誤解,強調要將唯物史觀落實到對於社會條件、社會現實等內容的研究中。四位主論人聚焦於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討論了在社會發展中唯物史觀的所起到的作用,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時代性的特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副研究員
研討會的第二環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傳承的實踐原則」為主題。這時段重點探討如何回應對恩格斯的誤讀,如何闡釋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理解恩格斯的思想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副研究員以《反杜林論》為例,指出理解恩格斯的思想,需要在通曉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思想發展歷程,在弄清文本邏輯框架後要做到知行合一。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塗良川教授,以時代的問題激活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以民族的文化內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力,以人類的文明新形態表徵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領力,闡釋了新時代應該如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問題。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方珏副教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起源入手,回應關於馬克思恩格斯對立學說。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董彪老師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傳承的實踐原則這一個主題,回答了哲學要怎麼去接觸現實的問題。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進平教授發言
研討會第三環節,探討重心集中於「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內在邏輯」。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進平教授圍繞「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究竟應該有什麼樣的一個理論特質」這條主線,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特質。廈門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唐瑭副教授從政治哲學學術爭論入手,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該如何建構起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其本身的歷史批判性關係。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祁濤副教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傳承當中的言說方式問題入手,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作出新的闡釋。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千陌老師以「從塔克—伍德命題出發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作為一種描述性倫理學的可能性」,對馬克主義倫理學作為一種描述性倫理學的可能性進行解讀。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卓紅教授發言
延續上述三個環節,研討會最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創新的思想智慧」進行探討。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卓紅教授以時代作為歷史基礎和歷史尺度的維度,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實踐的維度,以開放交流路徑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的維度,回答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應如何發展的時代問題。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天俊教授通過回溯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歷程,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特性——革命性。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黃志軍副教授以「未來社會何以合乎人的尊嚴——對《反杜林論》唯物史觀的規範性闡釋」為題,回答了現代社會的「所有」和「佔有」的問題。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阮玉春老師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維創新」為題,從共同體思維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聚焦點出發,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守正創新,積極為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作出原創性的貢獻。
此外,研討會上還進行了《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思想剝離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確立》贈書環節。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思想剝離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確立》,楊洪源、塗良川、董彪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改變世界的思想武器,本次研討會通過對四個分論題的研討,系統性回答了如何在時代問題、實踐問題、思想問題中傳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新時代中國思想創新、理論創新與觀念創新的前提性問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通過探討經典作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構與發展的思想方式、理論貢獻和歷史影響,是我們承繼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豐富馬克思主義時代內涵的重要方式。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