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與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馬克思一起為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爭取解放的鬥爭,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
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化時代更為複雜難解的困境和難題,我們更需要深切緬懷這位「當代社會主義最傑出的代表」,充分認識恩格斯為創立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傳承他的革命遺志、光大他的偉大思想,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四川在線思想頻道邀請到兩位知名恩格斯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秀琴、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忠從不同角度重溫恩格斯的歷史貢獻和其思想的時代價值。
①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張秀琴
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為紀念這一偉大導師,我們有必要以經典文獻為依據,重申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與發展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以期正面回應近年來國際學界對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思想貢獻地位等爭論問題。我們知道,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創立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即「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恩格斯還是經典作家中最早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一詞來概括他們所創立新理論體系的人。
恩格斯首次明確使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
如今,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一般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和馬克思本人所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論述,即以建築和照相機比喻所呈現的唯物史觀公式,來界定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新歷史觀」,也即馬克思所表述的「新唯物主義」或「實踐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新歷史觀」,馬克思本人雖然用過不少術語進行概括,但卻並沒有以專門的固定名稱來予以命名,直到19世紀90年代,才由恩格斯首先冠以「歷史唯物主義」之名(在1890年8月5日致施米特的一封信中,恩格斯首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一詞),他在信中說,許多年輕的德國人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來把自己的相當貧乏的歷史知識儘快構成體系。
恩格斯不僅首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而且還直接以「歷史唯物主義」為題公開發表文章,即1892年的《論歷史唯物主義》。儘管《論歷史唯物主義》表面上只是恩格斯自己翻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的德文譯本,但恩格斯在翻譯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補充,可以說從標題、概念表述、行文段落都有所不同,因而前者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文本,通過追蹤這一文本,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貢獻。此外,恩格斯所做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堅決反對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經濟唯物主義」或「技術經濟歷史觀」,批判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錯誤思潮對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肆意歪曲,澄清自己和馬克思所共同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初衷和核心要義,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
可見,恩格斯在給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提供命名之初,就已開啟他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的任務——以「歷史唯物主義」之名。為此,他自己明確指出了除《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外的貫徹「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代表性經典著作,恩格斯在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和《資本論》就是「運用這個理論的十分出色的例子」,他又指出自己的《反杜林論》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為詳盡的闡述」。在致施穆伊洛夫的信中,恩格斯還說:「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在我看來,您在我的《費爾巴哈》中就可以找到足夠的東西——馬克思的附錄其實就是它的起源!其次,在《宣言》(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產黨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這就對他自己和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代表性文獻進行了明確。
綜上可見,除了命名並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名下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歷史觀方面,恩格斯還為新歷史觀提供了經典文獻出處和依據。而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重塑「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辯證法原則,反對當時十分流行的將「歷史唯物主義」教條化、公式化、套路化的機械主義做法(其中典型的、也是影響最持久的做法就是將「歷史唯物主義」下降為「經濟唯物主義」)。為做到這一點,恩格斯特別強調要將辯證法引入「歷史唯物主義」,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缺少「辯證法」、缺少在「相互作用」中把握世界,才會導致將「歷史唯物主義」機械化的錯誤。
恩格斯明確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惟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在他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在強調經濟的最終決定作用的同時,還要給予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整個社會上層建築、特別是其能動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的話,就會導致把原因和結果非辯證地看作僵硬對立的兩極,完全忘記了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1893年寫給梅林的信中,承認梅林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時所犯的錯誤,自己和馬克思過去也同樣犯過,即一直對這種「相互作用」強調得不夠並因此被我們大家過分地忽略了。在1894年寫給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恩格斯對「相互作用」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重要性再次進行強調。他說:「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這樣,恩格斯就以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系列通信,為「歷史唯物主義」內在所包含的辯證法原則提供了「相互作用論」的闡述範式。
恩格斯晚年引起的學術論爭
當然,恩格斯晚年在書信和著述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命名和相關理論闡釋,也引起了20世紀以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傳播和理解上的諸多學術論爭。由此所延伸出來的話題包括:體系或命名問題——是否可以把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命名為「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創始人的身份問題——廣泛存在於第二國際的機械唯物主義傾向是否應歸咎於恩格斯,以及延伸出來的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共同創始人的合法性身份問題,也即馬克思—恩格斯學術思想關係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應用問題,特別是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形態過渡)問題和與這一社會發展理論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問題。
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而言,以上話題構成了整個20世紀乃至21世紀前二十年的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界持續的共同話題,它們在國內外相關學界的過去和今天,幾乎都是難以迴避的熱點話題和學術難題。固然,這些話題之間並不孤立,舉例來說,由盧卡奇等人所開創的「傳統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的人本主義一派,大多喜歡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理解為「歷史唯物主義」,並擅長追溯馬克思思想的黑格爾之源,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解為「歷史的」,即辯證生成的,而非「經濟的」或「機械的」,這就與第二國際理論家對「歷史唯物主義」之名的理解不同,一些第二國際理論家將「歷史唯物主義」篡改成為「經濟唯物主義」「經濟決定論」,這些都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原來的方向和意圖。
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正是在這樣的體系框架下的爭論,才有了進一步關於社會形態過渡和意識形態能動性等社會發展問題的當代關注,從而引起了學術界著名的「布倫納之爭」及二戰後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興盛,以及21世紀以來德語世界的「新馬克思閱讀派」和法語世界生命政治議題的展開。而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陸續出版所提供的相關背景資料愈發全面,會進一步推動和加深我們對相關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構話語的理解和研究,並因此推動國際學界達成進一步共識,從而為科學評價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貢獻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乃至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原則提供更加有力的辯護和捍衛,也因此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更豐富的經典文獻依據和更廣闊的國際對話視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創新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②
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時代價值
馬忠 謝院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要注重實踐探索,也要注重理論溯源。從唯物主義視角出發,恩格斯為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深入研究恩格斯法治思想,探索其本質和時代價值,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民權利: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力量源泉
人民權利是無產階級進行國家治理的最高原則。恩格斯認為人民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體,一切國家治理活動都應該以人民的意志為基礎,保障人民對國家治理的發言權,發揚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他批判地揭示了資產階級法制的本質,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文中指出,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人權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代表著資本主義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背後充滿著對窮人和被壓迫者的哄騙和陷阱。其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本質及特徵,指出了英國法律偏向資產階級的事實,人民的權利受到了很多限制。就比如,所提倡的人身保護權利,窮人因交不起「保證金」,無法實現自我保護,只能被關進監獄,這個權利依舊是富人的專屬特權;普通民眾出版受到種種限制;集會的權利形同虛設等。恩格斯怒斥「對資產者來說,法律當然是神聖的,因為法律是資產者本身的創造物,是經過他的同意並且是為了保護他和他的利益而頒布的。資產者懂得,即使個別的法律對他特別不利,但是整個立法畢竟是保護他的利益的,而最重要的是,法律的神聖性,由社會上一部分人積極地按自己的意志規定下來並由另一部分人消極地接受下來的秩序的不可侵犯性,是資產者的社會地位的最強有力的支柱。」恩格斯極力主張工人階級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爭取屬於自己的無產階級的法律,爭取民主的法律制度。
恩格斯強調人民權利的法治思想,啟示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要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最高的原則,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的自由、權利、幸福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未來我國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著力解決法治領域中的突出問題,維護人民主權,推動良法善治邁向更高境界。
公平正義: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崇高理念
在闡釋法治問題時,恩格斯特別重視公平正義,並對這一法治理念進行了多次論述。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裡指出,所謂公平「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係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神聖化的表現。」這說明公平正義來源於人們的客觀實踐活動,是具體的、相對的,沒有永恆不變的標準,因此需要從人類社會發展運動規律中去把握。他論述法與公正時強調,「衡量什麼算自然法和什麼不算自然法的尺度,則是法本身的最抽象的表現,即公平。」恩格斯在肯定公平正義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同時,還批判了鮑威爾派的唯心主義公平正義觀,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在公平正義方面的虛假性。恩格斯在《神聖家族,或對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一書中,批判了以布·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認定「自我意識」是創造世界與歷史的動因,認為法律是對公平事物的「規定」,將「自我意識」視為法律基礎的主觀唯心主義公平正義觀。最後指出,只有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才是實現公平正義的現實道路,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法治觀最為重要的價值原則,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作為歷史範疇,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是我們黨追求的崇高價值。恩格斯公平正義法治理念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重要理念遵循。新時代我國法治建設要基於當前社會發展情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權利,維護公平正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要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遵守法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科學思維
法律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恩格斯十分敬畏法律的存在,要求人們必須遵守法律,對法律心存敬畏。他在《給「社會民主黨人報」讀者的告別信》中指出「人民遵守法律的首要條件是其他國家權力機關不越出法律的範圍」,認為法律是社會中的一切人員和機構都不能逾越的底線,遵守法律是一切法治活動的前提條件。恩格斯在《給奧·倍倍爾的信》中指出「一切公務人員在自己的一切職務活動方面都應當在普通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個公民負責」。在這裡恩格斯強調了作為國家公務人員在行使公權力時必須要遵守法律法規,根據法律規定合理運用權力。但是,恩格斯認為在資產階級法治中守法是矛盾的,資產階級所制定的法律只是為了保障自身利益,若要求人民的行為都符合法律的規定和相關要求,這就迫使人民不得不尊重那些不公平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恩格斯又鼓勵人民去推翻法律的效力,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無產階級起初也從敵人那裡學會了法學的思維方式,並從中尋找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當資產階級提出封建特權的平等要求時,無產階級也必然提出消滅資產階級本身的平等要求。因而,恩格斯認為在資產階級法治中的守法基礎並不穩定,民眾守法的意識也很薄弱,在社會主義法治中需要明確守法是公民的義務。
守法是公民的義務,也是樹立科學法治思維的首要條件。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立法、司法、執法和監督,沒有守法作為落腳點,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應該嚴格遵守法律,確保法律的權威必須做到堅持法律至上、堅持依法行政、堅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堅持法律程序正當、堅持黨依法執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中央明確要求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將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實際行動,關鍵是樹立基本法治觀念,依據法定職權、規則和程序作決策,用法治方式凝聚共識、規範改革和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維護社會穩定。其中,領導幹部是作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少數」,必須善用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作者分別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延伸閱讀——
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現刊登中央編譯局編譯的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紀念這位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
1820年
11月28日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出生於德國巴門市。
1829年
恩格斯進入巴門市立學校學習。
1834年
10月 恩格斯進入埃爾伯費爾德文科中學學習。
1837年
9月 恩格斯輟學,到他父親在巴門的公司當辦事員。
1838年
1838年7月中—1841年3月下半月 恩格斯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見習。
1839年
約1月—3月初 恩格斯撰寫《伍珀河谷來信》。
1841年
1841年9月底—1842年10月8日 恩格斯作為志願兵在柏林服役;利用公餘時間在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程並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撰寫一系列著作對謝林作了尖銳的批判。
1842年
11月下半月 恩格斯動身前往英國,到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實習經商。赴英途中,恩格斯訪問了科隆的《萊茵報》編輯部,在那裡和馬克思初次見面。
1843年
恩格斯結識愛爾蘭女工瑪麗·白恩士,後來同她結為夫婦。
約5—6月 恩格斯在倫敦和正義者同盟建立聯繫,結識了同盟領導人卡·沙佩爾、約·莫爾和亨·鮑威爾。
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3月中 恩格斯為馬克思和阿·盧格創辦的《德法年鑑》撰稿,寫了《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狀況。評託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等文章。
1844年
8月底—9月初 恩格斯從英國回德國時,繞道巴黎會見馬克思。這次會見為他們終生不渝的偉大合作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著手合著《神聖家族》,該著1845年2月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出版。
1844年9月—1845年3月 恩格斯在巴門撰寫《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在萊茵省積極參加民主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1845年
4月 恩格斯遷往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共同從事革命活動。
7—8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到倫敦和曼徹斯特作為期六周的考察旅行。
1845年秋—1846年5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德意志意識形態》。
1846年
年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創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
8月15日 恩格斯來到巴黎,向正義者同盟巴黎各支部宣傳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組織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並同魏特林主義、蒲魯東主義和「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鬥爭。
1847年
1月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確信正義者同盟領導人願意改組同盟並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後,同意加入同盟。
6月初 恩格斯出席在倫敦召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
9月27日以前和10月3日 恩格斯撰寫《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
10月底—11月 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綱領草案《共產主義原理》。
11月29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倫敦出席民主派兄弟協會為紀念1830年波蘭起義而舉行的國際大會。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會上發表了關于波蘭問題的演說。
11月29日—12月8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委託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一個準備公布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
1847年12月9日—1848年1月底 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共產黨宣言》。
1848年
1月底 恩格斯被法國當局驅逐,遷居布魯塞爾。
2月底 《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3月11日 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在巴黎成立。馬克思當選中央委員會主席。在布魯塞爾的恩格斯缺席當選中央委員會委員。
3月下半月—4月初 鑑於德國爆發三月革命,以馬克思為首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組織了三四百名德國工人(大多數是同盟盟員)分散回國參加革命。
3月21日前後 恩格斯來到巴黎,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工作。
3月下旬 馬克思和恩格斯擬訂了共產主義者同盟在這次革命中的行動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
4月6日前後 馬克思和恩格斯離開巴黎,回德國參加革命。
4月11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到達科隆,籌辦《新萊茵報》。
6月1日 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創刊號在科隆出版。
6月25日—7月1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有關巴黎六月起義的一系列文章。
8月13—14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萊茵省第一屆民主主義者代表大會。
9月13日 《新萊茵報》編輯部、科隆工人聯合會和民主協會在科隆弗蘭肯廣場召開民眾大會。馬克思和恩格斯被選入由 30 人組成的安全委員會。
9月17日 恩格斯參加由科隆各民主團體發起的在科隆附近沃林根召開的民眾大會。恩格斯被選為大會書記。
9月26日以後 恩格斯面臨被捕的危險,不得不離開科隆,先後前往比利時、法國和瑞士。
1849年
1月中 恩格斯回到科隆,重新全力投入《新萊茵報》的編輯工作。
2月7日 科隆陪審法庭開庭審理《新萊茵報》因發表《逮捕》一文被控侮辱檢察官和誹謗憲兵一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庭上當眾揭露普魯士反動當局的誣陷和迫害。陪審法庭宣告馬克思、恩格斯無罪。
5月中 恩格斯參加埃爾伯費爾德的起義。
5月19日 《新萊茵報》被迫停刊,用紅色油墨印出終刊號第301 號。
6月6日 普魯士政府下令通緝恩格斯。
6月13日—7月12日 恩格斯作為奧·維利希的副官參加巴登- 普法爾茨起義軍的多次戰鬥。起義失敗後,恩格斯於 7月12日隨同最後一批起義軍越過邊界退入瑞士境內。
11月10日前後 恩格斯到達倫敦,立即投入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工作,與馬克思一起改組同盟和籌辦《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後來又參加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的工作。
1850年
3—11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辦的《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了六期(其中第5—6 期是合刊)。該雜誌發表了馬克思的《1848年至1849年》(即《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和恩格斯的《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德國農民戰爭》等著作。
3月和6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兩篇《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
9月15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會議上尖銳地批判了維利希和沙佩爾的宗派冒險主義策略。會議決定把中央委員會遷往科隆,委託科隆區部組建新的中央委員會。
11月中 恩格斯遷居曼徹斯特,重新回到歐門—恩格斯公司工作。
11月底 恩格斯在曼徹斯特開始系統地研究軍事問題。
1851年
8月8日 馬克思寫信告訴恩格斯,《紐約每日論壇報》編輯查·德納約他為該報撰稿,他已接受建議。為了讓馬克思專心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恩格斯大力協助馬克思為該報撰稿。馬克思和恩格斯為該報撰稿持續十年以上。
1851年8月17日—1852年9月23日 恩格斯撰寫《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一組文章,發表時署名馬克思。
1852年
10—11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關注科隆共產黨人案件的審訊進程,想方設法把揭露普魯士警察當局陰謀的文件和材料寄往科隆,幫助被告辯護人在法庭上證明起訴的虛假性。
1853年
9月28—29日 恩格斯鑑於克裡木戰爭即將爆發,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分析俄土兩軍兵力對比的文章。此後直到 1856年戰爭結束,恩格斯就克裡木戰爭寫了一系列軍事評論。
1855年
6月15日 馬克思致信恩格斯,約請恩格斯為紐約《普特南氏月刊》撰寫論述歐洲軍隊的文章。
1856年
5月 恩格斯和瑪麗·白恩士到愛爾蘭旅行,了解愛爾蘭人民的生活和受英國殖民壓迫的情況。
1857年
5月20日前後 恩格斯撰寫《波斯和中國》。
6月30日 馬克思撰寫關於印度軍隊起義的文章。此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了一系列論述印度1857—1859年民族解放起義的文章。
1857年7月—1860年11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美國新百科全書》撰寫條目,許多條目是兩人合作的成果。
1858年
7月14日 恩格斯寫信告訴馬克思自己研究比較生理學、物理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情況。
1859年
2月底—3月9日 恩格斯撰寫《波河與萊茵河》。
8月3—15日 恩格斯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撰寫書評。
1860年
1月11—26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關注美國爭取消滅奴隸制的運動和俄國爭取廢除農奴制的運動。
2月4—20日 恩格斯撰寫《薩瓦、尼斯與萊茵》。
3月23日—4月6日 恩格斯因父親逝世,暫住巴門。
1861年
1861年6月—1862年11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鑑於美國爆發內戰,特別注意研究美國內戰發生的原因和戰爭進程。
1863年
1月6日 恩格斯夫人瑪麗·白恩士在曼徹斯特逝世。
2月中—5月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用革命方法解決波蘭問題的意義,決定以倫敦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的名義就波蘭起義發表呼籲書,並撰寫論述波蘭人民鬥爭的小冊子。
1864年
6月30日 恩格斯和歐門兄弟籤訂為期五年的協議,成為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股東。
7月7日 恩格斯被選為曼徹斯特德國政治流亡者席勒協會理事會理事,同月又被選為協會主席。
9月10日前後—10月中 恩格斯到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旅行。
11月4日 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詳盡地敘述了成立國際工人協會、起草成立宣言和臨時章程的經過。
1865年
1月27日—2月11日 恩格斯撰寫《普魯士軍事問題和德國工人政黨》。
1866年
1月底—2月中 馬克思由於緊張寫作《資本論》而患病。恩格斯建議馬克思將第一卷先送去付印。馬克思按照恩格斯的意見,決定首先發表《資本論》第一卷。
1867年
6月3—16日 馬克思把《資本論》第一卷前五個印張的清樣寄給恩格斯校閱。恩格斯讀完《資本論》第一卷第一批校樣後,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談了自己的意見。
8月16日 馬克思看完《資本論》第一卷最後一個印張的校樣。他在深夜兩點寫信給恩格斯,衷心感謝恩格斯在他寫作這部著作期間所給予的無私幫助。
1867年10月—1868年6月 恩格斯為了宣傳《資本論》的理論觀點,打破資產階級報刊和學術界對《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蓄意保持的沉默,發表了一系列書評。
1868年
3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德國歷史學家格·毛勒的著作,並給予很高的評價。
3月2—13日 恩格斯為德國工人報紙《民主周報》撰寫《資本論》第一卷書評。
1869年
6月30日 恩格斯結束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工作,從此全力以赴地投身於無產階級解放事業。
9月6—23日 恩格斯和他的第二個夫人莉迪婭(莉希)·白恩士以及馬克思女兒愛琳娜到愛爾蘭旅行。
10—12月 恩格斯著手撰寫《愛爾蘭史》。
1870年
1870年7月27日前後—1871年2月中 恩格斯撰寫了59 篇關於普法戰爭的文章。
9月20日 恩格斯和莉希·白恩士遷居倫敦,住在馬克思家附近。此後,恩格斯在倫敦一直居住到逝世。
10月4日 經馬克思提名,恩格斯當選為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委員,並先後擔任總委員會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的通訊書記。
1871年
3月19日—5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仔細研究3月18日巴黎爆發革命後的局勢和3月28日宣布成立的巴黎公社的材料,同公社社員建立聯繫,並在有關內外政策的各種問題上向公社提供建議。馬克思和恩格斯組織各國工人舉行群眾集會聲援巴黎公社,致信國際工人協會各支部,呼籲對公社給予支持。
6—12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組織對巴黎公社流亡者的救濟和援助,領導了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成立的流亡者委員會的工作,設法為流亡的公社社員尋找工作。
6月中—約7月26日 恩格斯把馬克思的著作《法蘭西內戰》譯成德文。
9月17—23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國際工人協會倫敦代表會議的工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會上作了關於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的發言。
1872年
1月中—3月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內部通告《所謂國際內部的分裂》。
1872年5月—1873年1月 恩格斯撰寫《論住宅問題》。
6月24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撰寫序言。
9月2—7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國際工人協會海牙代表大會的工作,挫敗了巴枯寧派的分裂陰謀。
10月 恩格斯撰寫《論權威》。
1873年
約2月 恩格斯撰寫批判德國庸俗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路·畢希納的提綱。恩格斯對畢希納的批判性研究超出了計劃的範圍,由此轉入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和寫作。
4—7月 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社會主義民主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
5月30日 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介紹《自然辯證法》一書的構思和自然辯證法的要點。他在1873—1882年間寫了大量論文、札記和片斷,後因忙於整理馬克思遺稿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這部著作沒有最終完成。
約1873年10月—1874年2月 恩格斯研究德國史相關資料和著作並作詳細摘要,撰寫關於德國史著作的草稿。
約10月28日—11月20日 恩格斯因母親生病和逝世,暫住恩格斯基興。
1874年
約1874年5月中—1875年4月中 恩格斯撰寫以《流亡者文獻》為題的一組文章。
1875年
3月18—28日 恩格斯寫信給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奧·倍倍爾,批判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同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為準備合併而起草的綱領草案。
1875年底或1876年上半年 恩格斯撰寫《自然辯證法》中第一篇較完整的長篇論文《導言》。
1876年
5—6月 恩格斯撰寫《自然辯證法》中的《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
5月24—26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鑑於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歐·杜林的思想對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危害日益嚴重,商討開展對杜林思想的批判。
1876年9月—1878年4月 恩格斯撰寫《歐根 ·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即《反杜林論》)。
1878年
約1—4月之間 恩格斯撰寫《自然辯證法》中的《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研究》。
1878年中—1882年8月之間 恩格斯研究德國史,收集資料並撰寫《論德意志人的古代歷史》和《法蘭克時代》。
8月或9月初 恩格斯寫完《反杜林論》以後,打算著手系統地整理《自然辯證法》的材料,為此他擬訂了這一著作的總計劃草案。
9月12日 恩格斯的第二個夫人莉希·白恩士在倫敦逝世。
1879年
不早於9月 恩格斯撰寫《自然辯證法》中的《辯證法》。
9月17—18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給奧·倍倍爾、威·李卜克內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批評在反社會黨人法實施以後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內出現的機會主義傾向。
1880年
1月—3月上半月 恩格斯應保·拉法格的請求,把《反杜林論》的三章內容(《引論》的第一章、第三編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改編為一篇獨立的通俗著作,由拉法格譯成法文,書名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1883年出版德文單行本時書名改為《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5月10日前後 馬克思、恩格斯應保·拉法格和茹·蓋得的請求,幫助制定法國工人黨綱領。馬克思口授了法國工人黨綱領導言,即綱領的理論部分。
1881年
8月17—18日 恩格斯研究馬克思的數學手稿,並在信中對馬克思的觀點給予高度評價。
12月2日 馬克思的夫人燕妮·馬克思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於12月5日在燕妮的葬禮上發表講話。
1882年
1月21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格·瓦·普列漢諾夫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俄譯本撰寫序言。
4月下半月 恩格斯撰寫《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基督教》。
9月中—12月 恩格斯為出版《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德文第一版進行工作。
1883年
3月14日 卡爾·馬克思在倫敦逝世。
3月17日 馬克思的葬儀在倫敦海格特公墓舉行。恩格斯發表墓前講話。
3月下半月 恩格斯放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著手整理馬克思的遺稿。
6月28日 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撰寫序言。
1883年12月—1884年10月
恩格斯審定馬克思的著作《哲學的貧困》的德譯本,為這個版本撰寫序言和注釋。
1884年
2月初 恩格斯完成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的修訂工作後,出版了該書德文第三版。
2月中—3月初 恩格斯撰寫《馬克思和〈新萊茵報〉(1848—1849年)》。
3月底—5月26日 恩格斯撰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1884年6月—1885年2月 恩格斯正式進行《資本論》第二卷的編輯工作。
1885年
2月23日 恩格斯完成《資本論》第二卷最後一部分手稿的整理工作,並把它寄給出版社。
2月底 恩格斯開始整理《資本論》第三卷手稿。這一工作持續了近十年時間。
7月 恩格斯編輯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在漢堡出版。
10月8日 恩格斯寫完《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作為馬克思的著作《揭露科隆共產黨人案件》德文第三版的引言。
1886年
年初 恩格斯撰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3月15日 恩格斯寫信給法國社會主義者,在紀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之際表示與他們團結一致。
1887年
1月初 經恩格斯審定的《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出版。
1月26日 恩格斯寫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美國版的序言。這篇序言後經恩格斯譯成德文以《美國工人運動》為題單獨發表。
1887年3月—1888年1月 恩格斯審定《共產黨宣言》的英譯本,為這個版本作注和撰寫序言。
1887年12月下半月—1888年4月 恩格斯撰寫《暴力在歷史中的作用》。
1888年
4月—5月9日 恩格斯審定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的英譯文,並撰寫序言。序言以《保護關稅制度和自由貿易》為題先期單獨發表。
5月上半月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單行本出版。
8月8日—9月29日 恩格斯和愛琳娜·馬克思、愛·艾威林、卡·肖萊馬到美國和加拿大旅行。
1889年
1—7月 恩格斯積極參加定於7月14日在巴黎召開的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這次代表大會標誌著第二國際的成立。
1889年12月—1890年2月 恩格斯鑑於法德之間矛盾激化,法俄之間出現相互接近的跡象,以及爆發全歐戰爭的危險日益增長,研究歐洲局勢,撰寫《俄國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
1890年
2月21日—4月12日 恩格斯在文章和書信中高度評價社會民主黨在德意志帝國國會選舉中獲得勝利的意義。
4月—5月初 恩格斯密切關注根據1889年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決議在倫敦舉行五一節示威遊行和群眾大會的準備工作。
5月1日 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1890年德文版撰寫序言。
5月4日 恩格斯參加在倫敦舉行的五一節示威遊行和群眾大會。
7月1—26日 恩格斯和卡·肖萊馬到挪威旅行。
10月底11月初 經恩格斯審定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四版出版。
11月28日 恩格斯70 歲生日。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組織及其活動家向恩格斯表示祝賀。
1890年12月—1891年1月6日 恩格斯整理發表馬克思於 1875年寫的《哥達綱領批判》的手稿,並撰寫序言。
1891年
3月14日 恩格斯寫完為紀念巴黎公社二十周年而準備出版的馬克思的著作《法蘭西內戰》德文第三版的導言。
4月30日 恩格斯為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新版單行本撰寫導言。
5月3日 恩格斯參加倫敦慶祝五一節的示威遊行和群眾大會。
6月16日 恩格斯寫完《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四版序言,序言以《關於原始家庭的歷史(巴霍芬、麥克倫南、摩爾根)》為題先期發表。
6月19—27日之間 恩格斯撰寫《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
9月8—23日左右 恩格斯和路易莎·考茨基、瑪麗·埃倫·羅舍到愛爾蘭和蘇格蘭旅行。
10月13—22日之間 恩格斯撰寫《德國的社會主義》。
1892年
2月10日 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波蘭文版撰寫序言。
4月20日 恩格斯寫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
5月1日 恩格斯參加在倫敦舉行的五一節示威遊行和群眾大會。
11月9—25日之間 恩格斯為《政治科學手冊》撰寫馬克思傳略。
1892年11月—1893年7月 恩格斯準備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德文第二版。
1893年
1月底—4月 恩格斯寫信給奧地利、德國、捷克、西班牙和法國工人慶祝五一節,指出慶祝這一節日對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意義。
2月1日 恩格斯撰寫《共產黨宣言》義大利文版序言。
2月13—23日之間 恩格斯撰寫題為《歐洲能否裁軍?》的一組文章。
3月31日 根據恩格斯的倡議,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者議員奧·倍倍爾、保·拉法格和約·白恩士在恩格斯家裡會晤。恩格斯認為這次會晤本身證明國際工人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就。
5月7日 恩格斯參加倫敦的五一節示威遊行。
5月11日 恩格斯對法國《費加羅報》記者發表談話。
7月15日 恩格斯為《資本論》第二卷德文第二版撰寫序言。
8月1日—9月29日 恩格斯在路易莎·考茨基和路·弗賴貝格爾的陪同下到德國、瑞士和奧匈帝國旅行。參加在蘇黎世舉行的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的最後一次會議並發表演說;出席社會民主黨人在維也納和柏林舉行的歡迎會和慶祝會並發表演說。
12月19日 恩格斯寫信祝賀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
1894年
1月3日 恩格斯為《〈人民國家報〉國際問題論文集(1871—1875)》撰寫序言,論文集收錄了 1871—1875年他在《人民國家報》上發表的文章。恩格斯專門為這本論文集中《論俄國的社會問題》一文寫了跋。
1月26日 恩格斯撰寫《未來的義大利革命和社會黨》。
6月19日—7月16日之間 恩格斯撰寫《論原始基督教的歷史》。
10月4日 恩格斯寫完《資本論》第三卷序言;表達了繼續整理《資本論》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的願望。
11月12—29日之間 恩格斯撰寫《法德農民問題》。
12月初 恩格斯編輯的《資本論》第三卷在漢堡出版。
1895年
上半年 恩格斯就出版馬克思和他自己的著作的全集和文集同路·庫格曼、理·費舍、弗·梅林等人通信。
2月14日—3月6日之間 恩格斯為馬克思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單行本撰寫導言。
4月初—6月初 恩格斯寫《資本論》第三冊增補。
5月 恩格斯開始出現食道癌的症狀。
6月中—7月24日 恩格斯最後一次在伊斯特本休養。
8月5日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在倫敦逝世。
8月10日 恩格斯的追悼會在倫敦威斯敏斯特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
9月27日 恩格斯的骨灰罐投葬在伊斯特本海濱的巖崖附近的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