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時代,中原人就知道河西走廊往西有其他國家的存在。不過,中原的繁華對比河西的荒涼,使得往西開拓成為一件難事。張騫西行,帶回來了西域的初步情況,使漢武帝下定決心經營西域,將漢家威儀傳播到西方之域。
一開始,張騫只是為了尋找大月氏,沒想到,一下子發現五十多個小國家。經過相互吞併後,西域還剩下三十多個小國,被統稱為西域三十六國。具體包含哪些國家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只能用來泛指西域諸國,而非正好三十六個。
別看西域的面積很大,實則以沙漠戈壁和巍峨群山為主,零星散落其間的綠洲,才能孕育一個個小方國。這些國家大都只有一個城邦,最少的只有幾百人,多的不超過十萬。放在中原,也不過是個縣而已。
《西遊記》裡描寫的那些小國家,就是以西域三十六國為原型的,他們大部分都信仰佛教,為玄奘大師西行提供了便利。如果大師再晚幾年出發,可能會發現這裡都已經變成了唐朝國土。
漢設西域都護府,唐設安西都護府,同樣都把軍鎮立於幾個最大的古國。他們分別是龜茲、于闐、疏勒、焉耆,既維持著各自的藩屬政權,同時也受到都護府的管轄。
龜茲是規模最大的西域古國,人口達八萬多,其位置在今天的新疆庫車縣和阿克蘇市。漢唐兩大都護府都設在龜茲,使這裡成為西域的核心。
于闐位於塔裡木盆地的南端,現在的和田市。西漢時,于闐人口近兩萬,東漢時發展到八萬多,大部分是兼併周圍小國而來。于闐離河西走廊最近,受漢文化的影響也最深。
疏勒是西域的西部重鎮,現在的喀什市疏勒縣就是疏勒國的舊址。當時,疏勒國有一萬八千多人口。這裡是安西都護府向西經營的主要根據地。東漢時,班超也長期以此為基地。
焉耆是抗擊匈奴的主要前線,今天叫做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西漢時,人口一萬三千餘人,是都護府的北部重鎮。唐時,北庭都護府設置後,使焉耆的作用下降,安西將軍鎮改到碎葉鎮,即詩仙李白的出生地。
除了這四個大國外,比較有名的還有樓蘭、烏孫、大宛、大月氏等國。樓蘭古國位於羅布泊西北角,現屬新疆若羌縣。原本也是一個西域大國,人口達一萬四千。因殺害漢使,被傅介子斬了樓蘭王,改名為鄯善。羅布泊流域乾涸後,這個古國消失在了沙漠中。
從嚴格意義上講,烏孫、大宛、大月氏這些國家的位置大部分或全部位於現代的國外,不能算在西域三十六國內。不過,張騫和漢武帝顯然不會有國境線的概念,這些強大的西域古國更值得我們紀念。
烏孫是西漢早期在西域最堅定的盟友,細柳公主、解憂公主先後和親烏孫,使烏孫國積極配合西漢,抗擊匈奴。烏孫國處於西域都護府的最西端,伊犁河的上河,屬於現在的伊寧市,以及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州附近地區。
大宛是傳說中汗血寶馬的產地,位於今天的費爾幹納盆地,與烏孫相鄰。漢武帝勞師遠徵,攻打大宛,看上去是得不償失,實際上卻打出了大漢在西域的威名。此後,哪怕是孤身一人的漢使,也敢於在西域要求各國服從大漢命令,出兵討伐叛逆。
大月氏是張騫最早的尋訪目標,他們原先生活在河西走廊,為了躲避匈奴,一路向西,來到了伊犁河流域,建立起貴霜帝國。其疆域覆蓋了現在塔吉克斯坦、裏海,一直到印度河流域。算是西域諸國中,最有出息的一個。
除了上述這些國家外,還有幾個西域古國值得一提。最小的古國是車師都尉國,只有40戶人家,現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其他幾個車師國,也只有幾百戶人家,說他們是國,實在是有點勉強。
精絕古國因為小說而出名,其實同樣是個很小的國家,480戶人家,只能算是個鎮子。在現在的民豐縣內,還有尼雅文明的遺址。精絕古國可能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西漢時只剩下少數遺民,湊合著算個要寨吧。
國名仍被現代使用的西域古國有:且末縣的且末國、莎車縣的莎車國、尉犁縣的尉犁國等等。每當我們看到這些地名時,就可以想起歷史上那些袖珍的古國,他們同樣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